宝姓 宝氏家谱 宝姓起源 宝姓名人 宝姓的来源 宝姓简介

问答 0 31

宝姓 宝氏家谱 宝姓起源 宝姓名人 宝姓的来源 宝姓简介,第1张

宝姓 宝氏家谱 宝姓起源 宝姓名人 宝姓的来源 宝姓简介
导读:宝[宝,读音作bǎo(ㄅㄠˇ),亦可读作pù(ㄆㄨ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朝时期官员宝室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汉时期,王朝为管理内宫,设有专门的处所,起先负责为宫中女子有病就室治疗,称“宝室”,

宝[宝,读音作bǎo(ㄅㄠˇ),亦可读作pù(ㄆㄨ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朝时期官员宝室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汉时期,王朝为管理内宫,设有专门的处所,起先负责为宫中女子有病就室治疗,称“宝室”,后逐渐演变成掌管皇后、贵人获罪而囚禁之所,称“暴室”。设有宝室令(暴室令)一人,隶属于光禄勋管辖,官秩六百石,位七品。

宝室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称宝氏,读音作pù(ㄆㄨˋ)。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朝时期官员宝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东汉时期,宫中有专门的布帛印染晾晒之处所,称曝室,实际上就是染坊,设有掌管官吏一员,称曝室丞,后仿照西汉时期宫内定制,也将有罪的后妃囚禁于曝室,故而曝室又成为宫内附设的监狱,由于多关押的是贵人、嫔妃,因此又称为宝室。宝室丞多由君王亲信的宦官担任。

宝室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称宝氏,读音作pù(ㄆㄨˋ)。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宋朝时期孔子后裔,属于以为氏。

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字子庄,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公元1038年)封为文宣公兼知县事,宋至和二年(公元1054年)改封衍圣公。自其起始有“衍圣公”之尊称,其庶支后裔中有因以先祖为官之年号“宝元”为姓氏者,称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三个渊源:源于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中的宝氏,出自经名首音的汉译音祸谐音。

在元朝时期,就有三位名同人不同的“宝合丁”,此外还有“宝合丁刺只”、“宝童”、“宝哥”等。清朝时期,在云南的 起义军中也有一位将领名叫宝文明。

宝氏 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云南省,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成吉思汗的后代,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卓索图盟(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宝氏,源出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之后,属于“黄金家族”的孛儿只斤氏后裔,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氏。蒙古族宝氏原居内蒙古呼和浩特,后来迁到土默特右旗、辽宁朝阳县大平房、东大道等乡镇及其周边区域。在古代,由于等级要求森严,宝氏家族的台吉(贵族)只能和扎萨克(旗长)家族联姻。蒙古族孛尔只斤氏,今冠汉姓为鲍氏、包氏、宝氏、博氏、奇氏、罗氏、波氏等,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孛尔只斤”在古突厥语中意为“蓝眼睛的人”。

②蒙古族宝勒格沁氏,源于金国时期博勒和氏,亦称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称Boorigit Hala。所冠汉姓有宝氏、暴氏、包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③蒙古族宝古氏,亦称宝济氏、包多机根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ogi Hala。后冠有汉姓宝氏、鹿氏者,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④蒙古族失宝赤氏,亦称实宝禅氏,世居哈喇乌苏齐巴汉台(今新疆塔城地区)。后满族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boocan Hala。所冠汉姓有宝氏、宫氏、龚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⑤蒙古族宝日努德氏,所冠汉姓有宝氏、吴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五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洪武年间官员于宝,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宝氏,源于明朝洪武年间,钱塘人于宝奉命到云南腾冲地区征粮,恰逢兵变,粮薄丢失,为避祸而弃官流落迤西云南县,即现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以名为姓易为宝氏,后逐渐繁衍发展,遂成西南地区的大族。

现其后人在祥云、龙陵、腾冲、芒市、缅甸等地,其家谱记载该支宝氏目前在世族人约三千余,专设有家会统管祭祀,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清之际女真族保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保佳氏,亦称鲍佳氏,满语为Boogiya Hala,世居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所冠汉姓有鲍氏、宝氏、包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二分布: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土默特右旗,辽宁省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市大平房与东大道等乡镇,河南省的焦作市,云南省的腾冲县红豆树村、大理州祥云县,保山地区昌宁县、潞江、滇西各县市,河北省沧州市大楮村,北京市、台湾省台北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缅甸王国的瓦城、木姐、腊戌、佤邦等地,均有宝氏族人分布。

三家乘谱牒:

土默特右旗宝氏家谱,著者待考(德力格),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蒙文手抄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镇八棱观村宝广文家。注:当时立《宝氏家谱》时为兄弟四人,其中的世系代数不是目前蒙古族宝氏家族所统计的二十四代。《宝氏家谱》中记载族人的爵位大都是台吉(贵族),其中有二级台吉、三级台吉、四级台吉。在《宝氏家谱》中,族人中喇嘛的数量很少。

四历史名人:

宝力道:(公元1932~今),浙江东阳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曾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社会 有南京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南京作家协会主席、南京文联名誉主席、江苏大众文学学会会长、省鲁迅学会会长、省作协理事、中国马列主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三江学院中文系系主任等。以文艺美学现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见长。

著有《鲁迅的思想和艺术新论》、《艺术与人学》、《文学初步》、《马思列斯文艺论著选诗》、《马列文苡经百题》、《鲁迅-中国文化革命主奖》、《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和《世界学术名著导引丛书》等。

专论有《艺术规律与“人学”》、《文艺编至论》、《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论文学的人性、人道主义和阶级性》、《论文艺理论的民族化和现代化》和《世纪之交文艺理论的思 》等三百余篇。

曾多次获省市级、国家级优秀著作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其文学教学和研究受到同行专家认可,《论文艺学家-包忠文》等专论多篇对其学术人格、科研贡献作了较切实的评价。

宝 声:(公元1941~今),北京人。著名现代画家。

文化部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从师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白雪石等前辈。

系香港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翰墨书画院院士、河南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传略入选香港出版《世界名人录》第四卷十二页。传略入选香港出版《世界艺术家名人录》首卷。作品《八仙图》获香港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作品《八仙过海》被 收藏。四十米长卷作品《五百罗汉图》发表在人民日报主办市场报。

作品《十八罗汉图》入选山东莱阳编《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画册、山东莱阳编《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画册、山东烟台编《亚洲艺坛名流》画册。

作品《八仙过海》入选北京编《20世纪中国著名美术书法家作品拍卖库》画册。

作品《张颠疾书图》获河南“画圣杯奖”。

作品《柏柿如意》参加98海峡两岸名人名家书画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作品《年年有鱼》参加97北京赴香港庆回归展。

作品《福禄寿》发表在大型画报“中华英才”专版介绍。

作品《孔子像》入选山东曲阜纪念孔子诞生2550年书画大展画册、入武汉编《世界东方文人书画家全集》画册、入选四川编《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典》画册、获河南“东方杯”诗书画印精品大奖赛二等奖,入选《中国东方艺术家》画册。

作品《贾岛觅句图》入选文化部编《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典》

传略入选中国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编《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入选《中外名人辞典》、《中国当代创业美术》、《中外名星辞典》

宝 音:(公元1954~今),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

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长和廊街道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呼和浩特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1970年12月—1978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农机厂工作,1978年9月~1987年12月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学校工作,1987年12月~1991年3月在玉泉区长和廊办事处工作,1988年9月任副书记,1991年3月~1994年9月任玉泉区五车路街道党委副书记,1994年9月至今任现职。

工作数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脚踏实地,具有较强的领导协调能力、任职以来,始终把经济工作,社区服务等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克服了资金不足的困难,采取挂靠,联办等形式,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指导。

1997年参与创建的“人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上缴税金达3万余元。在抓办事处企业的同时,注重发挥居委会主任的积极性,采取“四三三”、“三三三”等政策,使居委会都建起了自己的经济实体。积极支持兴建各种商点,启动扶困早市,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97、1998年税收任务连续超额完成,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大庆期间成功地承办了大召庙会,为民俗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8年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改善了办公条件,由原来的平房,改善为现在的400多平方米的楼房。

宝 泉:(公元1958~今),蒙古族,内蒙古奈曼旗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民政局局长,锡林浩特市人大代表。

1975年9月~1978年3月在巴盟中旗当知青;1978年3月~1980年1月在内蒙古象专学习;1980年1月~1994年8月在锡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内蒙古党校学习,锡市人大常委会工作;1994年8月至今在锡市民政局工作。

宝 泉:(公元1959~今),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著名机电工程师。

库伦旗力元水泥有限公司生料车间主任,助理工程师。

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库伦旗第一水泥厂电工车间主任、机电科科长、生产科科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致力于机电设备的研究,他的一些小改小革不断被应用到生产中,为节能降耗、增产增效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他的时英钟计量熟料准确度较高,磨机强力通风,合理机配提高了台时产量l5吨,节电12度,年节约资金约三万元。

宝国枝:(公元1960~今),蒙古族,女;辽宁阜新人。

化德县石油公司员工,化德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1976年7月~8月在化德县朝阳乡新富村下乡;1976年8月~1980年5月在化德县百货公司上班;1980年5月~1997年11月在化德县石油公司工作;1997年11月至今下岗待业。

1976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新富村,粮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同吃同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被社员称赞为上山下乡的好青年。在百货公司工作期间,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待顾客像对待亲人一样,热情、服务、周到,被公司评为优秀班组长。

在石油公司工作期间,历任审计员、会计员、团委书记,对工作尽心尽职,配合有关单位做好该公司的审计工作,给领导当好参谋,带领青年团员,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被该公司和盟公司评为优秀先进工作者。

宝福凯:(公元1963~今),云南腾冲人。著名医学微生物学专家。

宝福凯, 1962年4月生,教授,研究生学历,硕士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3年博士后研究经历。1985年昆明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1987年研究生毕业,2002年11月-2005年12月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昆明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主任、病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昆明医学院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站技术负责人、微生物检测室主任。系美国微生物学会(ASM)、美国纽约科学院(NYAS)、美国螺旋体研究会会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免疫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出显著成绩。主要研究方向:(1)蜱传虫媒病原体和蜱传虫媒传染病(tick-borne pathogens and tick-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的病原学、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2)结核病病原学、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主要成员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美国NIH项目4项、云南省计划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过多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教育厅基金项目的研究。至今发表论文及综述50多篇,其中国际权威杂志《Nature》1篇,《Cell》1篇,《J Exp Med》1篇,《J Infect Dis》1篇;SCI收录8篇,影响因子累计达826;获发明专利1项(排名第二);参编本科教材、专著3部。

你的祖籍是哪里啊???地方不同,分支不一样,家谱字辈也是不一样的,我也姓罗,祖籍江西高安,属于豫章罗这个分支,爷爷辈就迁来重庆了,我爷爷是“时”字辈,我爸爸是“来”字辈,到我就是“贤”字辈了,

我们是用的旧版的家谱,是: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德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

福建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罗氏的总祖地,石壁罗氏开基祖景新公(珠系33世)第十四世孙洪德公(珠系46世),娶九妻生十八子,后裔播迁全国,远徙海外,其分支已不可完全枚举。在四川、重庆的客家罗氏中,亦有不少支派世传为洪德公九妻十八子之裔。特据相关资料,专以为文,以为寻宗线索。鉴于各地谱记不一,取舍请自勘定。

一、洪德公上源世系(景新公至洪德公)

珠系卅三世

宁化石壁罗氏开基祖景新公,字文新,号大庆,为仪贞公长子。生于唐中和辛丑(公元881年)九月十七日午时。随父避黄巢之乱,由西山徙虔州(宁都)太平乡鸦鹊林,后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村紫源里居焉。卒于后周广顺癸丑(公元953年),寿六十三。葬鸦鹊林。配邬氏,生于咸通癸巳年,殁葬兴教里曹隆坊林园前。后迁葬石壁洞仙人提壶形,酉山卯向。子七:仕伦、仕伟、仕俊、仕杰、仕传、仕仁、仕仪。

卅四世

仕伦,名强修,字对山,行第一,景新公长子。生于唐乾宁丙辰(公元896年)十月初六日丑时。仕至宣教郎,宋举孝廉。曾居吉水县巷口,为起居始祖。宋开宝乙亥年殁,寿七十岁。葬宁化县石壁村二十四都东山下麻油坑,王母点兵形,丑山未向。配吴氏,宁都大布人女,葬黄沙罗潭;继配吕氏,葬宁化县石壁村二十四都曹顿麻油坑。子三:元杰、元升、元捷。

卅五世

元杰,讳振,字养晦,名先政,行二九郎,仕伦公长子。生于后晋高祖天福丙申(公元936年)十二月二十日戌时。宋初擢进士第。历翰林学士。仕江南扬州刺史,调任虔州太守,即今赣州会。当其货书入广,偶遭厄,海涯不通。后欲还乡,蒙傅平章相公吩咐湾太守马公送回,辞官不仕。于雍熙甲申年八月叶琼还家。因盐铁史仪贞公所遗世系,主修家谱,督侄立行纂修并集欧阳修、刘敞二先生作序。公尝在永平、襄阳、长沙、豫章西山、山东、浙江等处访问宗族,立明世谱以垂后世。卒于宋至和乙未(公元1055年)十一月十五日未时,寿一百二十岁。葬宁化县十二都黄土板宫前,鹅形,午山子向。配陈氏,封夫人,葬杨源社,人形,乙山辛向。继配杨氏,封夫人,葬本村宫前夫墓侧;三配李氏,葬杨源社陈氏墓侧。子六:子遵(杨出)、子遗(陈出)、子违、子建、子远、子达(皆李出)。

卅六世

子建,字鼎,行六郎,元杰公四子。生于宋乾德丙寅(公元966年)二月十三日酉时。擢进士第世袭承事郎,官至礼部尚书。卒于景佑丁丑年,寿七十二岁。卒葬宁化县石壁村高坑,幡花龙形,丑山未向。配殷氏,继配邓氏,续配陈氏,三妣同葬石壁村广昌牛角湾,走马攀鞍形,午山子向。子二:仲太、伸太。

卅七世

仲太,讳迪,行五郎,子建公长子。生于宋淳化庚寅(公元990年)九月十二日巳时。例授承事郎。卒于宋仁宗皇佑己丑年,寿六十一岁。葬上冷田,蟹形,丁山癸向。配王氏,葬夫墓。子二:谋、谟。

卅八世

谋囗,字权周,行少七郎,仲太公长子。生于宋真宗祥符丙辰(公元1016年)三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大观己丑年,寿九十四岁。例授承事郎。葬本里白竹山,海螺形,甲山庚向。配黄氏,葬夫墓。子二:俊、杰。

卅九世

俊囗,字希贤,号秉仁,谋公长子。生于康定元年庚辰(公元1040年)。例授承事部郎,大学士。卒葬天师迳,东南向。配陈氏,合葬兴都里白坑,象形,山巽向。继配刘氏葬夫墓。子二:仲权、仲柄。

四十世

仲权,字渊,号澹湖,俊公长子。生于宋仁宗嘉祐壬寅(公元1062年)十月二十三日子时。仕至山西参军。偶遭时厄,致仕还乡。结庐对泉,潜心力学,不求仕进。士林重其名节,一时学者多师之,称澹湖先生。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乙丑年,寿八十四。葬于金坝上水,游鱼形,巽山乾向兼巳亥。配赖氏,合葬夫墓,巽山乾向。继配李氏,葬十四都虾塘。载配黄氏,葬于黄金坝。子三:安庆、乐庆、荣庆。

四十一世

荣庆,字恭,仲权公三子。生于宋元祐己巳(公元1089年)十月廿七日酉时。为人宽洪厚重。八十高龄祝寿时,朝廷赐匾,授耆民修职郎。殁于南宋孝宗淳熙乙未年,享寿八十七岁。妣谢氏,合葬本都岳源高冈,丁山癸癸向。子四:思珩、思纯、思传、思广。

四十二世

思珩,字真,荣庆公长子。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四年甲寅(公元1134年)二月二十一日巳时。仕至吏部员外郎,转御史中丞。殁于南宋中宗嘉定辛巳年,寿八十八。葬上顶源罗家园,旗形,巳山亥向。配龚氏。葬上顶源黄家坪。继配刘氏,葬黄家垅,南向。子三:奉先、奉初、奉生。

四十三世

奉初,字盛贤,号仲,思珩公次子。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戊寅(公元1158年)三月二十日寅时。任行台仓部郎中,仕至御史中丞。配张氏,合葬罗家园。继配曾氏,葬夫墓。再配汤氏。子五:昌龄、延龄、元龄、宏龄、享龄。

四十四世

昌龄,讳文,字应朝,号鹤山,奉初公长子。生于宋淳熙甲午(公元1174年)九月十五日巳时。配曾氏,合葬罗屋背。继配欧氏,合葬夫墓。载配李氏。子三:尚古、尚崇、尚立。

四十五世

尚崇,讳史,又名崇古,字实高,昌龄公次子。生于南宋宁宗庆元丁巳(公元1197年)七月二十四日酉时。配谢氏,合葬罗屋背父墓傍。子三:洪源、洪德、洪敬。

四十六世

洪德公,讳用格,字必元,行五郎,尚崇公次子。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八年乙亥(公元1215年)五月初十日午时。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壬戌科擢进士。仕湖北咸阳县令,升抚州太守、桂林太守,累官至朝善大夫。为官清正廉明,百姓讴歌云:“细阅后裔派系长,簪缨绵亘世流芳;孝子忠臣昭册史,才人学士著朝堂。章台树历风霜古,桂籍名增日月光;试问根源何处是?豫章沟起姓无双。”以直言忤旨,退休林下。殁于元武宗至大乙酉年,享寿九十有五。葬宁化县城东重冈巅,大坐人形,乙山辛向。配九妻,生十八子,悉皆显达。

二、洪德公九妻十八子

●一妣,钱氏,殁葬石壁村。生女一:莺,号小乙娘。

●二妣,程氏,生子一:大一。

◎大一公,字君崇,洪德公长子。生于宋绍定壬辰(公元1232年)五月十八日酉时。考取明经进士。配曹氏,讳大娘,生于宋端平乙未年三月二十九日未时。因避蔡九五之乱,自宁化石壁故居迁入广东大埔湖寮。考妣合葬大埔县高桥杭,丑山未向。继配梅氏,生于宋端平乙未年,殁葬夫墓处。生子三:次一郎、次二郎、次三郎(乾元)。裔居大埔、丰顺、兴宁、梅县、河源、惠州、英德、清远、阳山等县。

●三妣,古氏,生二子:大三、仲五。

◎大三公,派名君兰,洪德公三子。生于宋淳佑丁未(公元1247年)。元朝郡庠生。居福建宁化,南宋末,因避战乱,迁居福建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配邱氏,生殁葬失考。生二子:安公、宁公。长子安公,仍留居祖地,宁公于明洪武年间迁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七都榕树下,后裔分支兴宁县刁坊黎岭、叶塘雷公岭、石陂、叶池等地。

◎仲五公,洪德公十三子,未详。

●四妣,董氏,生三子:孟二、小六、仲八。

◎孟二公,洪德公十一子。生三子:华敬、华信、华时。八世裔孙法忠,由闽迁粤大埔县黄贡坝。

◎小六公,又称伯六公,讳旋行,号梅溪,洪德公十五子。生于南宋末期,元朝岁进士。由福建汀州连城县瓜田里,赴任广东潮州府通判(相当于今专区检察长),解组后因世乱乃与弟伯七迁居梅县梅溪都下寨。卒葬兴宁县佛子岭。配吴氏,葬佛子岭乱墓冈。

◎仲八公,洪德公十七子,未详。

●五妣,郑氏,生三子:大二、大七、小三。

◎大二公,字杰,讳彦豪,行十三郎,洪德公次子。配李氏,考妣生殁葬失考。子二:仲二郎、仲八郎。

◎大七公,洪德公七子。配蒋氏,生子四:仲一郎、仲四郎、仲十郎、仲十二郎。三子仲十郎居广东兴宁。

◎小三公,讳福清,洪德公十二子。生于宋宝佑乙卯(公元1255年)。元岁贡进士,仕至宣教学录。卒葬兴宁县东门外黄岭上。原配未育,立九一郎为嗣。继配刘氏,乡科刘贵元公女,生于宋开庆己未年,卒葬黄岭,东向。生一子:九二郎字孟通,被奉为兴宁洋塘围开基祖。孟通生二子:聪、惠(庠生、无嗣)。裔孙居住兴宁县新陂镇、坜陂镇、永和镇、叶塘镇、龙田镇等处,至今已历二十三世,丁口繁盛。

●六妣,饶氏,殁葬南山。生一子:大四。

◎大四公,洪德公四子,生殁配失考。生三子:谷泰、谷富、谷安。谷泰公迁居五华县伏一都玉茶乡,至其五十四世祖,永海公之妻戴太,带孙伯琼公迁陆河欧田珠岭开基,在珠岭建有祖祠安奉,大四公之孙法游公,作开基始祖,至六十六世止,各房共建有祠二十二座。

●七妣,白氏,生子二:大六、大十。

◎大六公,字君瑞,行四十三郎,洪德公六子。生于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原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南宋理宗嘉熙年间举于乡,授官广东大埔县学正。任满解组时,因战乱梗阻,遂定居大埔枫朗。卒于元顺帝至元壬午年,享寿九十一岁。葬大埔枫朗坎下罗浮里,蛇形,丁山癸向。原配王氏,名六娘,卒葬夫墓所,庚山甲向。继配龚氏,再配张氏葬夫墓山。祭期:春二月十八日,秋八月十五日。生子:循规、循矩、循简。长子循规,生一子有富,由大埔迁居广东五华县潭下百安,为开基始祖。二子循矩,生于南宋理宗宝佑三年(1255),迁居广东兴宁县郑岗、矮岗、罗岗等处,为兴宁县肇基始祖。三子循简,迁居广东兴宁县径心油坑、菜畲、三枫树、竹丝湖等地,为迁兴宁开基祖。

◎大十公,字君琳,洪德公十子。配杨氏,考妣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帝旺,字德元,为上犹开基始祖。帝旺生子一:千二郎。

●八妣,蒋氏,生子四:大八、伯四、伯七、小九。

◎大八公,字君环,洪德公八子。配彭氏,考妣生殁葬失考。生子四:孔吾、奎吾、明吾、亮吾。次子奎吾配钟氏,生子二:宾所、礼所。长子宾所字瑞生,配梅氏,生子一:星秀。星秀配雷氏,生子一:维藩。余未详。

◎伯四公,讳元佑,洪德公十四子。生于宋宝佑丙辰(公元1256年)七月十九日申时,由福建石壁村迁居上杭县蜡石下,卒葬本村峒尾虾公背,龙形,清朝乾隆元年五月初六日重修,寅山艮向。配陈氏,名四娘,生殁失考,葬翁源县周坡藤山,癸山丁向。生三子:千一、千二、千三。长子千一,名志用,生四子:宗智、宗达、宗荣、宗华;始由上杭迁居广东翁源周陂腾山。次子千二,名志聪,于明初洪武三年(1370)由上杭迁居广东新丰县大席石下。其三子千三,名志惠,由上杭迁居广东连平县忠信镇石砌塘。

◎伯七公,字君垂,洪德公十六子。以文学闻乡里,元朝至元甲申科乡试举入,历官奉直大夫,癸巳年任广东潮州府同知。解组回乡,道出兴宁,见山川秀丽,乃卜南门社地址落业开基,为本派始祖。与同母弟小九公望衡而居,情好愈笃,友恭之化,埀裕后昆。配徐氏,封宜人,生殁失考,合葬兴宁东门外黄岭上张克赞公园内,仰天海螺形,壬山丙向。生三子:均美、均绶、均章。均章迁居潮州汤坑县砻巷等处。伯七公自肇基宁邑,至今已历二十余世,丁口繁衍,人才辈出,遂成名族。

◎小九公,名君姿,字盛龄,洪德公第十八子。生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辛酉(1261)十月初八日卯时,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村,派分江西宁都鸦鹊林。南宋末,由贡生任广东循州学正,解组道出兴宁,见山川秀美,遂筑室县城东郊落业,即今宁新镇东风九厅十八井,意为纪念洪德公九妻十八子盛事也。世人称之为九厅楼,屋宇保留至今。小九公被奉为肇建兴宁东门罗的开基祖。历传至今约三十世,以望族著名兴宁。卒于元至正癸未年十月初五日未时,寿八十三岁。葬兴宁城东马战冈爪墩岭,艮山坤向。配黄氏,本邑黄贡元公女,卒葬东廓之田墩矮坝,鲶鱼形,又云虾蟆浮水形,艮山坤向。生一子:振翰。继配胡氏,生于宋景定重戌年七月十六日申时。生一子:新翰。再配曾氏,生于宋咸淳庚午年四月二十二日辰时。生一子:升翰。胡、曾二妣后迁合葬东廓甲墩黄妣墓所,艮山坤向,立碑为记。小九公第七世孙维公娶曾氏生八子为左八房、又娶胡氏生八子为右八房,乃小九公第八世孙也。(按:另说为新翰公至八世,分左八房;升翰公当七世,分右八房。)

●九妣,韩氏,生子二:大五、大九。

◎大五公,行八一郎,谥敦艺,洪德公五子。生于宋末福建宁化石壁村,因避战乱,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由福建宁石壁村偕弟大九迁入广东大埔弓砂开基。殁葬于大溪背鱼藤沙岗顶上转岗海螺形,坤山艮向兼未丑分金。生一子:细弟。细弟生三子:友直、友亮、友忠。传至五世孙西峰公,生五子:松林、木林、禄林、柏林。长子松林,迁居浒田下村;二子竹林,留居弓砂祖居;三子木林,迁居兴宁宝山;四子禄林,迁居三河,后又回迁弓砂故居;至十三世元兴,失传;五子柏林,迁居广陵青坑。

◎大九公,洪德公九子。行八二郎。生于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因避兵乱,自福建宁化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大埔安乐渡。配杨氏十三娘,殁葬于潮州大埔安乐渡,鼠子落田形,庚山甲向兼申。一九九九年因修梅坎铁路,故迁葬于安乐渡,与妻杨氏合葬安乐渡大座人形,壬山兼子。其四世孙福廷,再迁居程乡县(今梅县)小乡村,至十一世廷章,又移居西岩,至今已历传二十一世。又据廷章公九世孙江云宗长称:“其三世祖诚实公,原住梅县城社旬背,自四世祖起,迁居大竹堡沟湖,至廷章公,始分迁西岩”。

三、川渝洪德公派支系

●重庆市荣昌县安富镇罗家坝奕遴公支

奕遴公,谥端睦,复瑞次子。原籍广东省惠州府长乐县黄龙约汤湖里,为洪德公六子大六公之裔。大六公居大埔枫朗,生子:循规、循矩、循简。长子循规,生一子有富,由大埔枫朗迁居广东五华县潭下百安,为开基始祖,生一子廷亮,廷亮生一子洋梅,四世至七世名讳事迹失考。八世法选,迁居百安上罗竹头围,生四子:仕弘、仕华、仕鉴、仕美。仕弘、仕华迁居河源七树岩。其十一世(珠系58世)奕遴,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岁迁居四川重庆府荣昌县古桥里安富场卜居而创业焉。

公生于康熙丙午年正月初七日亥时,卒于乾隆庚申岁九月初九午时,享年七十五寿,葬于罗家坝下屋背后,丁山癸向兼午子分金。妣陈氏,生于康熙丁未年四月十六日申时,卒于康熙己亥年十月十七日巳时,享年五十二寿其时在安富场身故,曾上庄后迁葬于石燕子坝上,丁山癸未丑分金。第二世即衍生仕先、仕元、仕光、仕亮、仕九、仕乾(它徙)、仕坤(早卒)七大房,遂为西蜀望族。民国三十六年(1947),客家学奠基者罗香林收集到一部该支系民国三年(1914)的《罗氏族谱》木刻本,更即声名远播。

长、二房旧字派为:奕仕裕毓在世守承先志;三、四房为:奕仕裕瑞应德作征济安;五房为:奕仕裕声明世朝国永亨。民国三年甲寅谱撰立新字派为: 富贵尊荣集祯祥吉庆崇,文章常焕彩理学允光宗,

大道敦和顺彝伦启孝忠,纪纲昭祖泽仁义绍兴隆。

●重庆市荣昌县汉槐公支

汉槐公(珠系63世),字良村,号云轩,谥文惠,赓先公之季子,为洪德公长子大一公派下谷贤—彦邦公所发派的后裔。清“雍正”四(1726)年丙午岁三月初一日辰时,生于广东省惠州府长乐县水塞约太平甲沙葛村;自清“乾隆”八(1743)年癸亥岁,远适台番,航海跋涉,共往外邦贸易三载;迨“乾隆”十(1745)年乙丑岁元宵之日始获顺风归家;配陈氏,生廷华一子;继后于“乾隆”三十七(1772)年壬辰岁腊月间,偕妣氏陈孺人与其年方九龄之长子廷华公,由粤入蜀,迁来四川省重庆府荣昌县,始居吴家铺,旋移城内大南街立业诸处;先后再生廷芳、廷饶二子。入川至今,“珠系”64代廷芳公分支已在荣昌及其邻近地域发派十来代后人。

该宗支自“珠系”63代汉槐公起的字辈序列为: 汉廷高士志能成,守道行仁大本明,

永振家声绍祖德,观光上国纪升平。

本支族人重视家族源流,珍惜祖宗功绩。至今仍珍藏着于百来年前转抄的、有秦代凌甫公、宋代元杰公等历次修谱撰序记载,有从始祖祝融公直至入蜀鼻祖汉槐公连续各代直旁系祖宗世系记载,并有宋代大文学、史学家欧阳修题词《题罗氏世谱》的稀世谱牒《琳琅罗氏族谱》。

汉槐公历三朝目睹四世,寿享八十五龄,于“嘉庆”十五(1810)年庚午岁十二月初一日酉时终老牅下。有嘉庆己卯(1819)科举李国崇撰《汉槐公墓志》传世。

●重庆壁山丁家文万公支

文万公,洪德公十八子小九公之裔。以小九公为始祖,二世祖新翰公,三世祖汉公,四世祖应午公,五世祖文立公,六世祖祖贤公,七世祖维公。维公娶曾氏生八子,又娶胡氏生八子,为左八房右八房,但不知其祖为左右八房几公。下传以有信公为始祖,二世祖文公,三世祖曲川公,四至九世不祥,十世祖贤位公,十一世祖赞公,十二世祖文仪公。立仪公之子文万公于清乾隆二十余年由广东长乐县入川重庆壁山县丁家镇,繁衍生发至今。沿袭宗谱字派为: 立万有兴洪世荣,君载朝廷福长春,

道德传家诗书礼,文章治国启后昆。

2009年,丁家文万公后裔重新修整了“豫章宗祠”,成立了监事会。并成功举办了清明祭祖联谊会,有500族人参加。

(注:另有一支属左右八房的小九公第十八代子孙,于乾隆年间入川在重庆市璧山县丁家镇,现在为小九公第三十代子孙和三十几代子孙 。字辈为:“兴京合元名,云永万世昌,书香维正道,璧定发真祥”。情况不详,待查)

●重庆壁山丁家应俊公支

应俊公,老谱记载为洪德公之裔,但具体上源不详。原籍江南苏州,始祖鉴公,于大明洪武元(1368)年,以军功调镇湖广长沙郴州,解组后,落业宜章县笆篱堡,子孙世以家焉。

鉴公传下应俊公,配宋淑人,生子贤臣、贤佐、贤位、贤文、贤卿、贤相六人。于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六子由楚入蜀,落业重庆府璧山县登里五甲二郎庙石家屋基,后置田业彭家屋基,张家屋基,八字墙,长五间等处。越五载,返湖迎祖妣宋孺入永川就养。时俊祖殁,葬先祖墓檀树下,绘像入川奉为鼻祖。五十七(1718)年宋妣寿终,卜葬彭家屋基宅右。六房分灶,未留祭产,只于宋妣墓前提熟土一幅,每年收租以作祭扫。由兹而后,贤等六房嗣裔,云囗相承,螽斯衍庆,迄今已分居永(川)、璧(山)、铜(梁)、江(津)、巴(县)等邑,亦云盛矣。宗谱字辈为: 廷贵宗荣显,应贤仕德崇,

文亨通大圣,福禄万代兴。

该支罗氏于清同治年间在丁家石河间建立宗祠,同治八(1869)年告竣,并倡修新谱,未成。光绪癸未(1883)年间,再事重修,历经三十八年,于五零年岁次庚寅仲秋告竣。现热心族人正在着手清理家族资料,准备续修新族谱。

●四川三台茂敬公支

茂敬公(珠系65世),维旺公之子,原籍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其资料记为洪德公三子大三公之裔,上源为:

洪德公─大三公─宁公─承祖─万惠公─若锦公─祖生公─琼公─尚德公─法略公─重公(大一郎公)─缙声公─珍公─全公─停仕公─锐公─大财公─忠公─维旺公─茂敬公。

茂敬公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岁出生于东粤嘉应州长乐县董源硚(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董源,小地名扬波),清乾隆二十三年 (1758年)戊寅岁响应清廷号召,举家迁入西蜀,居住于潼川府三台县东路陈家沟(今四川省三台县忠孝乡五村一队)。卒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岁十月初四日子时,享年79岁,葬陈家沟。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壬寅岁三月初九日被兴隆乡支系迁葬于今兴隆乡七村刘家湾半山上,葬制合广东豫章罗氏传统,乾山巽向,有碑,碑文尚可辨识。妣李氏孺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岁二月初三日戌时出生于东粤嘉应州长乐县(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戊寅岁随夫(茂敬公)迁蜀,卒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岁十二月初一日戌时,享年66岁,葬忠孝乡五村一队坟山湾(又名一只燕、洗澡堂)半山上。生六子:长子九朝、次子九明、三子九成、四子九彬、五子九煌、六子九德,遂为一大派系。沿用字派为: 茂九思文登,兴朝国元清,

广东嘉应德,一手定乾坤。

现已发派十一代,至珠系第76世。

●成都龙泉驿长安乡玉钦公支

玉钦公,洪德公九妻十八子之裔,具体上源不详。其谱载“元末明始,洪德公九妻十八子,有因冠而迁于江南者,有避乱而从居于湖广陕西者”。继后,由闽入粤,迁广东惠州府永安县乌石约大陂甲龙树堂里。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玉钦公自永安县乌石约大陂甲龙树堂里率长子起麟及妻白氏入川,路经数月,历经风霜……其咸酸苦难言。路过资州,隔龙泉驿区四日之程,时值白氏临产,寸步难行,即在斯地暂扎四十日……此辛苦往川者莫不皆然。罗玉钦落业简州后,白氏独立支撑该家族创业发达,成为当地极受尊敬的人物。她去世后,位于龙泉驿区金龙镇石碾村的墓道两边立有石人石马,显赫一时。至今白氏祖婆的墓地仍在龙泉驿区金龙镇石碾村境内,前些年险遭盗墓。

该支罗氏至今已发派12代,有后裔200多人,主要分布在石碾村。在石碾村罗家新祠里,至今供奉着一个香炉,据说“此香炉为(白氏)祖婆上川从广东原籍带来,供奉至今”。

(注:在东山木兰乡还有一支罗氏,入川始祖如乃公,洪德公长子大一公派下谷贤公之裔,于康熙至雍正年间自龙川直徙今木兰乡,人数约100多人。)

松溉罗氏,始祖罗祥胜,字胜二,安道公次子。元朝仁宗帝皇庆元年壬子(公元1312年),生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东淘银塘熂下。

业儒,以儒学为业,深读儒家经学。

处士,德才兼备,善于自处,德行高,讨厌官场的污浊,而隐居不愿做官。

因元朝朝庭皇族争权,朝纲不振,至正变钞,朝政紊乱,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而引发红巾军起义。百姓曰:“平地干戈闹若蛙,红巾赶散各天涯”。元朝文宗天历元年戊辰(公元1328年),为避乱求生存,始祖别吉水迁湖广麻城,娶仙居乡贤淑女李氏生二子:长友忠、次友文。

元朝至正十一年辛卯(公元1351年),始祖携家眷,又别麻城,溯长江、过三峡,来到时为荒林茂草的永川松溉扎根落业,至今近700年。现已繁衍32代,现人口逾30万,遍布云、贵、川、渝、赣、鄂、桂等地。

二世祖友忠,字翰功,娶赵氏生三子:志兴、典、贡。

二世祖友文,字翰成,以墨耕为业,桃李遍乡邻。元朝至顺二年辛未(公元1331年),生于胡广麻城县仙居乡陡阜之阳,殁于明洪武三十年丁丑(公元1397年)渝永川松溉。娶麻城县仙居乡吴氏女生六子:志忠、聪、高、贤、贞、谅。

《松溉罗氏族谱》至今520余年,是始祖之六世孙勋公创修。勋公,明成化甲午(公元1474年)举人,时任湖广罗田县知县,丁未(公元1487年)中进士(省元)。中进士后辞官不做,绝意著书,所做诗文甚富,如:《永川八景》、《秋岭夏池》、《圣水双清》,诗载永志(其书俱散佚),唯有《松溉罗氏族谱》得以承传至今520余年。其中: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四个朝代。明时曾经九世大章、建川、戬公和十世佑禄、于朝、于庭、茹公等诸公增修,至清康熙丁酉举人奇英公整修,每隔七、八十年循规蹈矩续修,一直传至新中国。族人记之修谱次数为:

罗奇英、奇参二公修之清雍正壬子岁(公元1733年)族谱,为清。雍正谱;

罗好义等修之嘉庆二年丁已岁(公元1797年)族谱,为清。嘉庆谱;

罗好义、豫备等修之道光十七年丁酉岁(公元1837年)族谱,为清。道光谱;

罗章印等修之光绪三年丁丑岁(公元1877年)族谱,为清。光续谱;

罗章辅、泰益、值伦等修之民国十九年庚午岁(公元1930年)族谱,为民国谱;

罗泰雄等修之共和国四十六年乙酉岁(公元2005年)族谱,为共和谱。

现存有族谱:

清。雍正谱一部(残缺不全);清。嘉庆谱一部较好;

清。道光谱数部较完好;清。光绪谱数部较完好;

民国谱近百部完好;共和谱千余部完好。

松溉罗氏人才,自明朝永乐戊子罗志谅开科中举始,有学位者:状元1人、省元1人、解元1人、进士11人、举人13人、贡生20人。著者罗洪载为明·德庚辰任户部主事;罗廷唯明·嘉靖癸丑任都察院御史;罗文思清·乾隆直隶商州知州、黔南太守,贵西巡道;将材罗靖天启朝建昌总兵;罗华天启湖广总兵加升提督;罗贞节任云南提督;罗万英武翼大夫(从三品);民国以前知县15人、民国期间有将校师级4人;新中国省军级3人、地师级10余人、县团级100余人;博士生20余人、硕士生逾百人、学士生数千人;教授、高级教师、工程师、经济师、专家、学者等百余人;政府正科级、军队营级等上千人;千万资产以上企业家近百人;各类名家有:文学家、作家导师、作家、书法家、地质学家、歌唱家、音乐家、科学家…。

历代以来,松溉罗氏在大西南为国、为民、为民族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

改革开放后,为国家建设,在各条战线上有更显著业绩。

松溉罗氏礼规,有鲜明严格的宗规。尊重字派世次,以此区分老小的光荣传统,至今有条不紊。只要字世相合,哪怕字辈高者是3岁幼童,百岁高龄也得尊称。不致因地位、贫富、年岁大小而不尊。

松溉罗氏有着祖先遗传品质纯良朴实,仕君忠,爱国忠贞的美德。历代仕者把这一孝忠美德带进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组织,促进了同事之间的团结友爱。

松溉罗府祠堂简介:祠堂经清朝政府御批,按国家规定格局,四至七品中级官员的家庙,堂屋三开间,东西庑各一间,台阶三级,围以院墻,开以大门,并开左右侧门。在始祖祥胜公之十四世孙,石阡府知府,贵西巡道,罗文思的倡领下,始竣三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三年。

冠名“世德堂”,在落成庆典之日,朝廷兵部上书兼都察院御史、总督四川军务粮管抚事:文 绶,特赠亲笔书写“罗府祠堂”金龙匾额贺仪,并作序一篇。…曰:“罗君领族建祠、续谱两重任,旋于谱牒,见罗氏自始祖由江西迁蜀之永川松溉,登甲地而鹰显,历代有伟人。尤异者洪宗公以理学儒,先为有明嘉靖已丑状元;六世勋公于明成化丁未复登省元;今太守罗君于乾隆戊午年解元,于卿九代三元,最为难得成西蜀之名家也”。

山西巡府蒋兆奎,为此作撰文一篇贺典(撰文载松溉罗氏历次族谱)。

祠堂建成后,分布西南之嗣孙,从各地纷纷前来祭祖朝拜,香火旺盛,享誉大西南。

祠堂历尽苍桑,风雨侵蚀,年久失修,祠貌全非。

譩譆,尧天再现,舜日重辉,在族中志士贤达罗南偶,字树林、罗泰洁,字定发的倡导下,族中仁人志士踊跃响应,献资、垫资、出钱、出力,详见《功德碑》芳名。

从2006年起至2014年,历经九年时间的修复,祠貌焕然一新。

现为重庆影视基地。

历代产业简况

祠堂产业,是族中大忠大孝的人仁志士,献资创置的产业。为尊祖敬宗,热爱家族,敬宗收族,视血缘的族众为一家。宏扬家族文化,无私奉献,建成家族共同家园的伟大壮举!

为祠堂保有日常开支,族中忠孝之士,贡献田产、物资、银钱、购置街坊铺面数十间,经营生活日用品等。

为帮助当地百姓过江难,曾特购置一艘义渡过河船服务乡邻。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十月十日,兴办罗氏“族立职业学校”,除学小学课程外,另设缝纫、织袜、识毛巾、制肥皂等工艺培育人才。其经费在田产出租谷、铺面收入中支付。

公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制变更,祠堂、祠产全部收归国有。

改革开放,忠孝双全的孝子贤孙罗树林、罗定发等献资、垫资三百余万元,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修复4000余平米的祠堂一座。

公元2010年,为确保日常开支所需,大忠大孝的贤孙罗树林、罗定发等九位贤士筹资600余万元注册资金,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重庆罗府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创利后,投资80余万元,修建了三层近千米的办公大楼一栋。现运营良好,除确保日常开支外,尚有结余。

重庆江津永川

松溉罗府宗祠

2017年11月30日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