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设区有什么好处?

问答 0 20

撤县设区有什么好处?,第1张

撤县设区有什么好处?
导读: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撤县设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撤县设区,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县改区,要从市辖区调整入手,本着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人

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撤县设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撤县设区,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县改区,要从市辖区调整入手,本着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原则进行。

中国地域辽阔,各大城市之间以及单个城市内部城区之间在区位、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色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查研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调整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从严控制县改区,防止大中城市市区范围不合理地盲目扩大。

扩展资料:

撤县设区标准:

1、依靠国务院批转民政部1993年38号文件《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由于近十多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各地撤县设区的申请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形势发展,民政部出台了一个《市辖区设置标准》(征求意见稿),允许直辖市和地级市设立市辖区。

2、其中市区总人口在300万人以上的城市,平均每60万人可设立1个市辖区。最小的市辖区人口不得少于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不得少于10万人。

3、对于中心城市郊县(县级市)改设市辖区,须该县(市就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业人口不得低于70%;第二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75%以上。改设市辖区的县(市),全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不得低于上一年本市市辖区对应指标的平均水平。

-撤县设区

撤县设市,就是将原来的行政单位“县”改名行政单位“市”,但县级市仍然属于大市管辖。所以加快撤县建市步伐意思是加快把县改成市的进程,更快的达到市地标准。

设立县级市的标准

(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含县属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农民合同工、长年临时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镇、街、村和农民集资或独资兴办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城镇中等以上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以及驻镇部队等单位的人员,下同)不低于12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15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80%,并不低于15亿元(经济指标均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准,按年度计算,下同);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1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100元,总收入不少于6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至400人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7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5%,并不少12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并不低于1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80元,总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0%,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5%,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三)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以下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6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0%,并不少于10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60%,并不低于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60元,总收入不少于4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来自水普及率不低于5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四)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1、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

2、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25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县。

3、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

4、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地方设市时,州(盟、县)驻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6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4万。

(五)少数经济发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的镇,如确有必要,可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500元,上解支出不低于财政收入60%,工农业总值中工业产值高于90%。

(六)国家和部委以及省、自治区确定予以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财政补贴县原则上不设市。

(七)设置市的建制,要符合城市体系和布局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地质、地理环境条件。

(八)县级市不设区和区公所,设市撤县后,原由县管辖的乡、镇,由市管辖。

问题一:撤县设区有什么好处?详细说下。 “撤县设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简单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勘界处周绪洪处长说,“撤县设区,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不要小看‘区’和‘县’这一字之差,这里面的内涵变化太大了。”长安区外宣办兼新闻办主任王润年,“长安撤县设区,说明长安告别了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道路,而融入了西安市大都市圈,迈上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新台阶。”王润年解释道:“区和县的差别,给购房者和投资者的心理影响很大。长安撤县设区后,给人的感觉,离西安更近了。加上房地产商和投资者增加,长安区的人气旺了。”

“当然,撤县设区最大的变化,我认为还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王润年说,“经济相对独立的县,主要以农业为主,干部群众富民强县的主要思路是以农为主,而区则不同,区作为大城市的一部分,其主要目标将是经营城市、管理城市,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和农民走向富裕。名称变了,思路变了,步子也就变了。就像我们长安区,将原来的10个乡镇改成街道办,就给基层干部很大压力。因为他们的工作方法也必须变,不能光会站在田间地头抓农业,而应该围绕城市化的大交响曲做文章。我们区委书记钱引安在干部大会上讲,从农村到城市化,所有干部都面临一个‘怎么转变,怎么快转变’的考验。这种改变,同样是革命性的。”

“撤县设区给高陵能带来啥好处?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高陵县的城市基础设施将纳入西安市的城市整体规划,这一点可不能小看呀!去年,市上给雁塔区的城建投资是89亿元,而给高陵县只有30万元。为什么?因为县属于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城建资金按要求大多数需要自筹解决……”

因为西安市属副省级城市,县改区后,相应官员的行政级别的确有所提升。目前,西安市辖县的县 领导班子一般享受县处级待遇,而县改区后,区级领导干部将享受副厅级干部待遇。住房标准、工资标准都会相应调高―――由于既得利益,这的确可以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干部推动“撤县设区”行政改革的推动力。

“在一些地方,因为撤县设区,区长的政治地位、待遇可能比县长高一点,这是正常的,也无可厚非。我们应该承认并尊重基层官员的这种利益驱动力,监督、引导其真正为民做事。”省政协委员、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张守诚教授说

“撤县设区是有条件的,而且有严格的程序,必须经省、市 同意,最后经过民政部和国务院同意,经实地考察方能批准。”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勘界处周绪洪处长说,“目前撤县设区,主要依靠国务院批转民政部1993年38号文件《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由于近十多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各地撤县设区的申请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形势发展,民政部出台了一个《市辖区设置标准》(征求意见稿),允许直辖市和地级市设立市辖区,其中市区总人口在300万人以上的城市,平均每60万人可设立1个市辖区。最小的市辖区人口不得少于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不得少于10万人。对于中心城市郊县(县级市)改设市辖区,须该县(市)就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业人口不得低于70%;第二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75%以上。改设市辖区的县(市),全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不得低于上一年本市市辖区对应指标的平均水平。”

面对近几年来,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周围的郊县改区较多,而且有不断增长的势头,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在谈到撤县设区问题时强调:“对于县改区,要从市辖区调整入手,本着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原则进行。我国地域辽阔,各大城市之间以及单个城市内部城区>>

问题二:县改县级市有什么好处 县改市的好处有:在省里可计划单列;城镇建设维护税可提高几个百分点;可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得工作重心转向城市经济。镇发展到一定规模,符合中国建市条件就可镇改市,也即切块改市,而不应是整县改市。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县,其中的市可能只有10万或20万人,仍归该县管辖,才是合理的行政区划。二、地改市不如撤地又撤市(地级)。地改市之前,地区早已逐步成为实体,其中地委、地区行政公署及其各职能局行使着一切党政政权力。地改市之后,地区一级就更成为实体政权机构。只要保持原来一个县的建制,不必搞个地级市来管辖,把养地级市的钱用来建设。三、实行省管县又管市。除全国直辖市外,实行省管县又管市:1、使财政收支结构更加合理。撤消地级市,把省下的钱投入建设和农民的社会保障。2、使县(市)也节约大量经费。省管县(市)后,一方面扩大县(市)的权限;另一方面遇有重大问题,县(市)可直接跑省。3、大大提高行政效率。省管县(市)后,重大问题不必经地市中转,行政效率必然提高,有利于创造出新的财富。

问题三:县改区有什么好处 你好:

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高陵县的城市基础设施将纳入西安市的城市整体规划,这一点可不能小看呀!去年,市上给雁塔区的城建投资是89亿元,而给高陵县只有30万元。为什么?因为县属于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城建资金按要求大多数需要自筹解决……”

“区和县的差别,给购房者和投资者的心理影响很大。长安撤县设区后,给人的感觉,离西安更近了。加上房地产商和投资者增加,长安区的人气旺了。”

问题四:县升区有什么好处 在重庆,县的主要领导是副厅,区的主要领导是正厅,你说当官的想不想升嘛! 查看原帖>>

问题五:撤县设区有什么好处 加快城市规划,更好的发展

问题六:撤县设区对事业单位有什么好处 撤县设市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一是市的影响、声誉要比县高,有利于提高居民的自豪感,也有利于招商引资、吸引人才;

二是市比县的行政管理范围更宽,行政管理权限更大,如果升格成地级市,还可以在“代管”附近的县和县级市时,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

三是设市后,可以获得国家更多的周转资金。可以增加国家对城市建设的投资。在财税分成方面,可以依法截留比县更多的财税资金。可以实行省级计划单列,绕过地市级这一中间环节直接面对省有关单位部门,容易争取更多的项目、政策和资金;

四是有利于提高居民实惠。设市后,国家工作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也可能有相应的改革。人民群众的补贴、奖励、补偿、救济、医保、养老等民生待遇,也可能会有相应的变化。

问题七:撤县并区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贫耍 好处是名义上是城市人,实际上是两手空空的农民。土地被强行剥走了

问题八:我们原本是农民,现在被城镇居民了,撤县建区的好处是啥? 扶持政策会多,和市里联系更紧密,招商引资更便捷所以经济发展会越来越好,就业机会就会增多。能享受到一些城镇居民才有的公共服务。

问题九:武呜县改为南宁市一个区,有啥好处? 工资会涨吧。县级和区级应该是不一样的吧。区级要好些。城市发展方面要好些

1、撤县设区将有利于促进城乡建设的统一依法管理,促进城市空间格局的拉大做强,有利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对县城建设而言,可能会带来管理水平、城市规划和建设标准的有效提升,有利于居民社会福利水平的总体提高。

2、撤县设区或设市是顺应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完善行政管理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调整。撤县设区是其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地区管理能力与效率的必然要求。

3、将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所辖县改为区,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

4、撤县设区消除了制度方面的障碍,使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增大。

5、撤县设区后两地土地价值升高,土地置换更加顺利,有利于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功能组织可以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展开。

6、撤县设区后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等服务设施都将在市里的统一规划下得到大大加强,城区的硬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7、区划调整后,市区将实行统一规划,着手在郊区县(市)建设相对集中、富有特色的工业园和开发区,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统一建设、共享共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8、社会事业方面,传统的市、县两套社会服务体系被功能强大、级配合理、覆盖面广的中心城市服务网络所取代。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将纳入城市整体规划,无疑还有利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县属于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城建资金按要求大多数需要自筹解决。

撤县设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类型:

1、重点调整了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级发展规划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节点城市。

如在重庆、天津、杭州、石家庄、青岛等11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开展了撤县(市)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为了落实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在西安、连云港、保定、秦皇岛、南京等战略地位重要的中心城市开展了撤县(市)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

2、解决了一批地级市城区规模偏小和“一市一区”等市辖区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如在揭阳、三门峡、梅州等市辖区规模偏小的地级市开展了撤县(市)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在绍兴、赣州、安顺等19个“一市一区”的地级市开展了撤县(市)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

3、同步撤并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市辖区。如石家庄、保定、常州、南京等城市在撤县(市)设区的同时,撤并规模较小的市辖区,优化市辖区结构。这些撤县(市)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桐城1996年撤县设市,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桐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已连续五年县级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前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亿元,财政收入332亿元。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78亿元,2008年成功成为安徽省首批省管县(市)之一,该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9亿元。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印刷包装、机械加工、羽绒制品等行业优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青草香”大米、“桐城小花”茶、“龙眠山”茶油、桐城水芹等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科技、文化、体育、民政等社会事业均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扩展资料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6年桐城县下辖8区(范岗区、青草区、双港区、金神区、大关区、孔城区、石河区、黄甲区)、3镇(城关镇、孔城镇、青草镇)、53乡、1个管理区(鲟鱼)。11个居民委员会、468个行政村,实行镇管村体制。1988年8月,原安庆地区和安庆市合并并组建新的安庆市,桐城县隶属安庆市。

1996年8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所辖区域不变。2004年5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罗岭镇由桐城市划归安庆市宜秀区。2006年9月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为12个镇、2个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18年底,桐城市辖12个镇、3个街道,另设有2个开发区,桐城市人民政府驻文昌街道。

-桐城

近年来我国“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越来越多。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心城市规模,理顺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之间的关系。然而,调整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推动相邻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关键还是要从法制层面上创新,要改革我国城市的设置办法,形成新的管治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

1行政区划是国家权力的空间或者地域的分割和配置,包括地域范围、等级层次及行政中心的划分等。

行政区划是国家结构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是中央政府统治和管理全国各地的一个有效手段,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因此,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框架一经确立,常常是相对稳定的,并会长期沿袭下来。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数量的增多,部分中心城市空间扩展受到周边城市的限制,相邻城市之间的摩擦也逐渐增多,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以“撤县(市)设区”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区划调整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行政手段开始大行其道。通常的做法是将大城市周边的县或县级市改为区,纳入到大城市行政区范围内,从而为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

2 近年来我国开展的“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状况

浙江省撤销县级余杭市和萧山市,设立杭州市余杭区和萧山区;撤销金华县,设立金华市金东区;撤销鄞县,设立宁波市鄞州区;撤销衢县,设立衢州市衢江区。

山东省撤销长清县,设立济南市长清区。河北省撤销县级丰南市和丰润县,设立唐山市丰南区和丰润区

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东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因此,它也成为我国“撤县(市)

设区”的重点地区。近年来广东省行政区划调整主要有:

1调整广州市行政区划:将其代管的番禺市和花都市撤销,整建制改为广州市番禺区和花都区。

2调整江门市行政区划:将其原代管的新会市改为新会区;

3调整汕头市行政区划:撤销汕头市升平区、金园区,设立汕头市金平区。撤销汕头市河浦区、达濠区,设立汕头市濠江区,撤销县级潮阳市,分别设立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撤销县级澄海市,设立汕头市澄海区;

⑤调整佛山市行政区划:将顺德市、南海市、高明市、三水市撤销,成立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高明区、三水区并入其中,使佛山争到了全省第三大城市的排序

………………………………………………………………………………………………

3“撤县(市)设区”发生的理据归纳:

一是为中心城市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缺乏适宜的用地空间,而其周边县(市)可能正是适宜扩展的方向。

二是扩大中心城市的规模,增强中心城市的实力。调整行政区划,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对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协调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的道路、港口、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

四是解决市县(市)同城问题。地级市与县(市)同处一个城市,对两个城市的发展都带来了困难。

五是解决双城问题。两个紧邻的城市已成为一个整体,但是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却是分割的,而且基础设施的建设、污染的治理等方面也存在着难以协调的问题。

……………………………………………………………………………………………………

4“撤县(市)设区”的根源与背后的因素

二是城市协调发展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当城市快速发展壮大,中心城市与其周边地区摩擦增多,市县之间的利益争夺越来越多,而又缺乏相应的城市协调发展机制,就进行“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

三是中心城市、大城市“情结”深厚。“撤县(市)设区”的主要受益者是中心城市、大城市。这与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对大城市有强烈的偏好有关,也与大城市在政治上的强势地位有着密切关系。

…………………………………………………………………………………………………………

4“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1 有利于相邻城市协调发展可以统一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规划,推进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协调城市发展,尽可能减少城市间的内耗。这种处理简单直接而收效迅速。

2 有利于扩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和规模,增强城市竞争力,有利于迅速扩大城市的发展空间、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从而提高城市在区域中、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也有利于加大城市在国家资源分配中谈判的份量,为城市的发展赢得政策、资源上的好处。

3 有利于加强对某些重要资源的开发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将某些拥有重要资源(港口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的县(市)改为区,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较强的政治能力、投融资能力、管理能力、招商引资能力、人才能力。

消极影响

1 不利于城市间的竞争,尤其是不利于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

在“撤县(市)设区”后,是行政权力的统一集中可以使得政令更为畅通,政府权威得到加强,但也增多了政府干预,增加了管理层级,助长了地方官员的官僚习气,损害了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自下而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自上而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具活力。东莞、番禺、顺德、南海都是很好的例子。

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并不是靠规模的扩大来发展的,关键还是要靠提高自身的素质来进行。深圳市就一直期望将东莞、惠州的一部分划入其中,理由是目前的用地很紧张,发展空间很小。但深圳还有相当部分土地没有利用,已利用的一些土地效率也不高。深圳作为一个特区城市,有理由为全国城市的发展做出表率。

2 不利于保持行政区内稳定、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不断的行政区划调整影响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顺利开展,对市民的工作、生活,对厂商投资者的经营管理发展更带来不便。尤其是跨区域的行政区划调整

3 行政区划调整带来了虚假城市化,带来建设上的浪费,城区人口、空间规模急剧扩大,形成了一种虚假的城市化,大面积的城区内仍然是农村产业、农村人口、农村管理体制。这并不利于管理,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农村、农民的进一步忽视

造成了城市虚假的繁荣、经济的泡沫、资源的浪费。部分城市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就开始大做规划,大兴土木,建

设新中心城区,建设标志性工程、形象工程。虽然通过巨额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对今后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而且人为地建设新的中心城区,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由于比较偏远的县级市被改为区,各城区相距甚远,城市

基础设施等方面并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整个城市貌合神离,非常松散。

4 不利于制度创新

行政区划的调整可能会暂时性地解决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和城市竞争力问题,但城市还会发展,类似的

问题也将会不断增多,继续借行政区划调整来解决这些问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同时,跨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重复建设问题、规划协调问题固然可以通过行政区的合并来解决,但却不是根本

对策。

从长远来看,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开展制度创新。通过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来协调城市间的发展,营造

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

…………………………………………………………………………………………

5有关的对策建议

“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无助于多数问题的根本解决,是一种有待完善的行政手段。

世界上频繁地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可能只有中国一家。行政区划调整能够达到的效果还可利用其它方法来进行。

经济的协调可以通过经济的方法、市场的方法去进行解决。

政治体制的问题则应该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去解决。

1 改革城市的设置方法

按照国际惯例,市应该是实质性的城市地域,也就是说是以非农产业为主、非农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域,而不能像现在一样,城市内包含广大的农村地域、农村人口。

这就要求改变现行的整建制设市的做法,实行切块设市。省下设市和县,省辖市与省辖县同级,县内可以再设市镇,市、镇应是同一种地域实体的不同说法,两者规模上有差别,但形态和职能上没有差别。

配合城市设置改革的是加快政府职能改革,使政府从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从科层化向扁平化转变。

一方面,要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管理职能,特别是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职能,政府工作的重心应转向社会公共事务。

另一方面,将省、地级市的部分职能下放到县、市,赋予基层政府更多的权利和责任,同时各级政府之间应有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明确的权责分工。

通过这样的改革,省一级政府就可以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进而可以管理更大的地域范围。

2 形成新的管治模式,建立城市协调发展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各城市习惯于纵向的行政管理,而不习惯于横向的合作与协调。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必须转变,新的现代的管治模式需要加快形成。新的管治模式的核心是管治主体多元化、管治过程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程序形式上是公开透明和民主的。

在城市密集地区,尤其是城市群地区,成立城市协调组织。各个城市自愿参加,并且各个城市应该是平等的一员,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协调组织主要解决跨区域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环境保护、产业

发展等问题。城市协调组织是一个议事性机构,其成员代表各城市政府,主要通过联席会、听证会、双边、多边会议等磋商机制开展城市间的沟通、协商和合作。城市协调组织应多样化。例如,整个珠三角可以成立协调组织,其中相邻城市之间也可以成立协调组织。

如广州和佛山,深圳和东莞,珠海和中山、江门,佛山和中山等。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合作。港口、机场、地铁、轻轨等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应该通过城市之间的协调来解决。

3 加强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区域规划在我国运用并不广泛,影响力也不大。可以称得上区域规划的主要是城镇体系规划,但它多局限于行政区内,且编制主要是由建设、规划部门完成,因而其实施难度很大。

而在美国、在欧洲,为保证区域规划的实施,成立有相关的机构、组织,这对于大都市区内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方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4 科学、稳妥地开展行政区划调整

“撤县(市)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要科学、稳妥地开展。调整一定要有理有据,要照顾到广大群众的历史情感、

传统习惯、工作生活的方便。调整的程序应科学、公开、透明,不能任由政府单方面决定或仅凭专家论证决定,要让社会各阶层有充分地表达心声的机会。要特别防止刻意将城市经济区与城市行政区重合的做法,它在短期内可能有益,长期则是完全不可取的。行政区划不可能跟随经济区一变再变。

5 积极开展法规制度创新

由于过份依赖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解决跨行政区的经济建设和市政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而没有从改善法规制度、改进管理方式以及调节工作关系等方面去努力,从而导致频繁调整行政区划的问题。

…………………………………………………………………………………………

6行政区划调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撤销、划分问题,其关系到老百姓的情感,影响到城市与区域的长远发展,影

响到城市政府运作管理的成本和效率。

因此,行政区划的调整应该高度慎重。

事实上,我国目前迫切需要的并不是行政区划调整,而是与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同样目的,但更具有持久性和规范性的法规制度创新。通过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营造良好的城市竞争、发展环境,促进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成长,解决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才是人们所应追求的目标。

潢川县是要改成光州市。

信阳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潢川撤县申建光州市,构建市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光州、光山一体化发展,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2019年6月17日,河南省信阳市批准了潢川县的申请,潢川县改革为县级市,命名为光州市。从行政区划来说,光州市继续隶属于信阳市管理。

2019年2月,潢川县县长兰恩民在潢川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围绕大别山片区区域中心城市目标,持续打造信阳副中心城市,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促进县区深度融合,加快撤县设市步伐。”

家乡澄江县要撤县设市了,拟更名为“抚仙湖市”。因为境内有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最大高原深水湖、第2深淡水湖泊——抚仙湖。

“传说天上有肖、石二仙因慕‘澄江海’的清澈明净,驾云来到湖边,被这瑰丽的湖光山色所陶醉,以至流连忘返。久之,二仙搭手抚肩化为山石。抚仙湖也因此得名。”,因这美丽传说,“抚仙”一词被当地人民用来修饰琉璃万顷的高原湖泊。

从字词的角度来拆解一下“抚仙湖”这个名词。“抚仙”一词,按照字面意思可以直译为扶持而立的神仙。结合当地传说来看,“抚仙”一词解释为:搭手抚肩的仙人,也还算能与字面意思同在一个轮廓中。

“抚仙湖”一词中,前面的“抚仙”二字很显然是用来修饰末尾的“湖”字,“抚仙”二字无疑是“抚仙湖”这一词语的中心词汇。例如鄱阳湖、洞庭湖、青海湖等等,都可以用此方法进行论证。再比如“西湖”一词,“西”字表方位的,用来修饰“湖”字,根据字面意思可理解为位于西边的湖泊。按地理位置来看,西湖也确实位于杭州的西面。所以,名正言顺、有理有据比任何空虚的噱头都更具有说服力。

抚仙湖市,如果在抚仙湖后面加上一个“市”字,实际是使用了“抚仙湖”整个词来对“市”字进行修饰。先不说“抚仙湖市”一词的语感是否能够抑扬顿挫;从词性和结构成分来看,“抚仙”要同时对末尾两字进行修饰,导致“湖”字与“市”字在词语性质和结构组成上均相同,有臃肿冗余之嫌;再者,对于行政区划的名称而言,除了打响名胜风景的王牌之外,内涵与蕴意也很重要。比如安徽省徽州市易名黄山市就是前车之鉴,脱离人文底蕴,标新立异的命名并不能众望所归。

综上,澄江县撤县设市,市级名称使用“抚仙市”或比“抚仙湖市”更能还原抚仙湖本来的意境,况且,如果使用“抚仙市”作为城市名称,抚仙湖位于抚仙市内岂不是合情合理?此外,坊间呼声较高的“仙湖市”,除了口感很好外,“仙湖”指代不明,实际毫无意义,略显俗气,也经不起推敲。故,抚仙市是否应该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