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的风俗是怎样的?

问答 0 128

葬礼的风俗是怎样的?,第1张

葬礼的风俗是怎样的?
导读:风俗: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殡葬礼俗称“白事

风俗: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殡葬礼俗称“白事”。从老人馈然长逝的那—刻起,丧礼仪式便算开始。

在关中农村,过去人死后,最初,亲人除了嚎陶大哭外,手拿— 个瓦益一张纸,敲着瓦盆走到门外,烧了纸,这叫送终。送终后,再 将瓦盆拿回来,放置在死者脚前,名曰“孝盆”。在里面烧纸,给冥间 的亲人“送钱”,然后将尸体安放妥当,差人向死者的娘家、舅家报 丧。待亲戚子女到齐后,举行入殓仪式:先给死者剃头、洗身、然后 再穿寿衣,往舌头下压一小硬币,最后穿鞋戴帽,放进棺材。入殓后 在家搭一灵棚,设一香案,摆上水果、礼馍之类的供品,点一盏长明灯,白天晚上由死者家属守灵。守灵多为死者的子女,名曰“孝子”, 身穿白孝农,头戴白孝帽,腰里系一根粗麻丝,手握丧棒(用大姆指 粗的柳木做成,上缠白纸)。凡见有前来吊丧的不论生熟都要磕头, 以表感谢。

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死者亲属要请自乐班演唱秦腔,或者表 演木偶戏,有的演**。亲友送的挽帐,悬于灵堂之上。孝子按辈份 大小,分跪灵堂左、右两侧,女眷则围坐在灵地的后侧,吹鼓手吹起 唢呐,声声悲伤凄楚催人泪下。喊呐声中,孝子按次向死者献酒,行跪拜礼。

翌日凌晨,开始出殡。一般由阴阳先生主持。随着一声“起”, 悲壮的唢呐声起。哭声连天。24人抬着棺木起身。前边是白纸做的 “白鹤”,“引魂幡”引路,两边是24杆纸幡及花圈花篮。后边吹鼓手 引导。孝子扯起一丈多长的白帐,牵引棺木徐徐前进。棺木周围是 女孝子,手把棺木放声唱哭,按照一定的”哭丧调”诉说对死者的思 念。全村人都来送殡,在大陆上燃起大火。到了坟地,棺材饶坟三周,然后放在墓前,孝子施礼送入墓穴。之后填土起坟冢,丧礼结 束。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

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2风俗

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者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研发出了一种可以直接放在墓碑两边的太阳能墓地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

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3风水

风水是一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充满神秘色彩的学问。风水的本质实际上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因为它讲究天人合一, 研究峦头、理气、环境磁场对人的影响,讲究水口、方位定吉凶,古称风水,现可称环境布局学。我们为客户调整风水实行优惠制,即先有客户出适当的费用,签订合同,做发了,客户再补剩余的费用。风水调整很神奇,要催官就给客户催官,要催财就给客户催财,百发百中。一次投资,三代受益, 要财得财,要官得官。

旧墓勘测

旧墓实地勘测风水吉凶福祸,能知道旧墓是否入泥入水入树根生白蚁、骨黑 ,此现象为大凶直接影响,子孙后代不得安宁,破财败家无疑,并出孤儿寡妇,疯哑残疾之人。知道骨是黄净,呈金黄出富贵之人,益旺子孙兴旺发达,鉴定其立向是否正确符合抽爻换象,三元贯穿,旺气旺卦等之法则,鉴定星峰、来去水、砂手明堂等一切环境和理气吉凶福祸等情况。

公墓点新穴

一定要符合来水大吉,去水之消砂纳水,星峰吉照,砂手有情,明堂宽广,聚气聚水,龟蛇守水口等。立向,来龙,坐向,来水,运用一卦纯清,抽爻换象、三元贯穿,生入旺入,,三元不败之大格局,达到子孙永世享受荣华富贵,兴旺发达。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风水在这里面有很大的一部分,在下葬之前,一定要请一个风水师好好的找一块风水宝地,以萌福后人。因为是中国几千年的形成的思维或者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之而生的就有一些以谋利为主的骗子参与其中。

4择日下葬要有两个条件:

一、坟山的坐向。

二、死者的出生年月(主要是出生年,月只作为参考,俗称“仙命”)。

只有知道这两条才能避免择出来的日子与坟山及仙命相冲撞而出凶祸,并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贵人及福禄调出来(从选择出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里表现出来),以使死者享安宁,生者获富贵。但如果实在不知到死者的出生年,则按“蒙拢大吉”下葬。而坟山的坐向是一定要的,否则就不须要择日了!

然而,埋葬先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决不能草率!为了你全家人的平安,建义你在当地找一位有点名气的风水师主理。

5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

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

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

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下葬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分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骨灰寄存,结束。

6土葬程序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礼仪风俗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

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在“风水宝地”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下葬时,要预测大吉大利的日子,下葬时注意不要弄脏坟窝,比如吐痰、扔脏东西等。

第二:如果合葬,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父母的八字结合坟地的朝向、方位。如果老人一个先走了,另一个还活着,下葬时尽量“分盖”,也就是说,先下葬的骨灰盒要单独盖一个盖子封好,将来另一个下葬时就不用惊动原先的了。

第三:无论是迁坟还是新造坟,挖土动工或者下葬时,一定要根据八字结合坟地的朝向和方位选择一个吉日吉时。

第四:陪葬品的放置,千万要注意,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乱放,以免带来不利影响。最好先咨询专业人士。桃木制品、金属利器等辟邪物品磁场很大,不仅影响祖先的居住,更有可能给后人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不要放置。

第五:如果能够用念经、撒五谷等方法,更有利于亡者早日往生,对后人也有好处。

第六: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习惯,下葬也要尊重当地的风俗,要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进行。

家有丧事有什么禁忌 如果家中有亲人过世,那�N她的家会有“孝”,在中国传统上有孝的人是有“秽”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节制,亦因家有白事,所以任何形式的红白二事都不可以去,以免相冲,亦自己家有白事,最好自己检点一些,不好去人家中,相冲人家家宅,跟“平生不作亏心事”无关。

家里办完丧事有什么禁忌 忌讳到别人家窜门,会把晦气带去别人家。根据当地的一些风俗注意一下。可询问长者一下。各地风俗不一样。

家里正在办丧事的男友可不可来我家里有什么注意事项 可以来但是身上戴的白孝或花一定要摘掉。在我们那一般在丧事期间去别人家有事的人家自己都很注意能不进人家里就不进人家里,有什么事在门口跟主人说就行。你这个要一定进家门的话,身上的那些东西一定要摘掉

家有丧事有什么禁忌 一、投诉(报丧):家里亡故了老人,主事人请事户族长辈协同料理几日发殡。夏秋一至三日,冬春三至七日都可。如有子女在远方需候,在夏天也不能超过五天。孝子出门报诉,身着孝服,手执丧棒,有一熟悉亡者亲属的人领着前去报诉,孝子每到一家侧跪门边,等被请的人见面,孝子叩头后再离开。绝对不能进家门。

二、超荐。(做道场、行大礼),道场分僧人道场、阴阳道场两种。僧、阴阳道场可在同一灵场堂念诵,但须僧念道停,轮换开进行,僧人超荐不破土、不上坟,送葬素斋素食不收报酬,但不是佛门子弟不去念经。阴阳道场有随堂食、三报食、铁罐食三种形式。凡家族少、儿孙少、家庭贫寒者多举行随堂食吊丧形式;家庭经济较富裕,亡人生前积恩布德、生财有道、勤俭持家好,众人尊敬的人家多举行三报食(报大地、报祖先、报父母养育恩)的吊丧道场;极少数家庭经济殷富。房舍数院、田地数顷,亡人生前为官清廉、威望高,年已过“寿喜”(七十岁)众人尊敬,后辈儿孙又在官场为官的,老人殁后儿孙为亡者“铁罐食”场面雄伟热闹,(有三个高贡,五个道士组成的念经道场)吹、念、纸活、挽联、出丧都十分讲究。

三、香蜡。灵堂要点香,日夜不停,绝对不能断了香火,蜡烛也一个道理。每天吃饭时间要先敬逝者,把饭盛好放于灵前桌上,筷子要竖插,不能横放。

四、卧草(跪草)。老人去世后,亡灵停放灵堂内,吊丧期间家庭妇女(妻、儿媳、出嫁女儿)跪于灵前门外两侧麦草上致哀,有吊丧者一来即大哭不止,哭声时断时续,直至客走为止。夜间有儿子守灵。

五、移灵。移灵过程中,亲属哭泣切忌泪水掉在逝者脸上,移灵过程中打伞挡住头部。

六、烧轿。出门的头天夜里23点至1点(子时),将逝者衣物、纸糊的童男童女、聚宝盆、摇钱树、现代人还加了电器等,在外边烧掉,意思是送行、探路。

七、出殡不能走回头路,去和回要选不同的路线。

八、出殡时孝子执白幡,隔一段时间面向帮忙者跪下谢恩。

九、入土后,不能哭(入土为安),要围绕墓地转三圈。

家里有丧事需要注意什么 如果宝宝在六个月以上,可以视情况去参加。但建议还是大一点再去。

参加葬礼应注意的礼仪

受邀参加“红白喜事”时把握礼仪分寸都很重要,但两者不同的是,参加婚礼时,一般的小疏忽大多都会被喜庆的气氛冲淡,而葬礼本身的凝重感和沉痛氛围,要求人们言行格外谨慎,如果细节上稍有不注意就可能给亡者家属的身心造成伤害,所以千万不敢有所懈怠。

那么出席葬礼究竟怎样做才最得体?一句话:慎言慎行。以下这几点规矩您可要谨记:参加葬礼或吊唁活动时,男女均应穿黑、蓝等深色服装,男士可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女士不应涂抹口红,不戴鲜艳的围巾,尽量避免佩戴饰物,如需要可考虑白珍珠或素色饰品,避免佩戴黄金;关怀及安慰对于亡者的亲属很必要,一些过当的举动例如嚎啕大哭应避免,在措辞上也应注意,作为慰问语一般可以说,“这次事情真令我悲痛,请节哀顺便。”“这次事情太突然了,衷心表示哀悼,请保重身体。”丧事时忌讳使用“死”、“惨”等使人联想到不幸的词汇;葬礼会场是肃穆的,吊唁者言辞应收敛,高谈阔论、嬉笑打闹都是对亡者及家属的不敬,说话压低声音,举止轻缓稳重,才能显出您的诚意和风度。

办丧事忌讳什么? 生与死,是人生的大事,台湾社会深受宗教影响,尤其以道教跟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一般人大多相信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存在,多数国人又相信命运风水之说,认为亡故先人对後代子孙的荣枯大有影响,因此对於丧葬之礼,一向非常慎重,各种仪节也非常复杂,除了表达慎终追远之外,丧礼中的每一仪节,都代表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与尊敬。而在中国的节日中,有两个跟人死後有密切关系的节日,那就是清明祭祖,中元祭孤魂,透过这两个节日的祭祀习俗,可以更进一步的认识台湾人的生死观。另外,在台湾原住民社会中,死亡同样受到各族群的重视,也有许多繁复的习俗与禁忌,很多甚至是外人不易了解的,面对不同族群或不同宗教的丧葬文化,应该要以开放的胸襟,学习彼此尊重。

丧葬礼俗的缘由与意义

远古时代的人,穴居野处,对死者只以茅草覆盖身上,�剖字渺痘囊埃�往往会遭野兽供食,故孝子会张弓护葬、守丧,这是其丧礼的源始。至殷商始用木葬,而後才用棺,用棺後始有棺殓,殓前须沐身沐头,口含饭,以布束尸,按服斩衰,另以明器、实物伴葬。此种种丧仪、丧服、丧制加上儒家的思想启发,则发展成为一大套完整而繁复的丧礼。然而我国较完整的丧葬礼俗,源自於周礼。周武王时就有「木主」(神主牌位)的制作,木主为祖先神灵的依附之所。

远在殷商时代的人,已经相信人死後灵魂升天就会升格为神,所以祖先的灵魂能左右子孙的灾祸与幸福。更相信灵魂也和活人一样有食衣住行上的需求,所以才会有各种祭拜礼品及仪式的产生。

人有灵魂的存在及不灭的定律,因而人的身上是三魂七魄的结合,去逝时魄会随著身体回到土�Y,而魂则离开肉体飘汤於另一个空间,并且会保护庇佑子孙,因此世人因此对於灵魂充满了好奇与敬畏。由於对死亡後的世界,无法了解与接触,所以世人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因为恐惧产生了许多趋吉避凶的禁忌行为,也因为这些禁忌而衍生出了一些丧葬礼俗。

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也。」养生送死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也是我国故有伦理道德的真谛。所以丧礼是报答父母养育恩情的具体表现,其目的在尽哀与报恩,让孝子贤孙能在各种仪式中抒发心中的哀痛,并藉以安顿死者的身心与魂魄,也是教化世人尽孝表现在外的一种礼仪。

家中亲属非自然去世,葬礼过后有何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忌讳 其实,有句俗语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请你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是说,只要你在你表姐生前对她很好,也就没有什么要避的,对于你表姐的去世,我看到这条消息,我也深感同情,我和你有一样的感受,我有个弟弟也是跟你表姐一样想不开,跳楼的,但是,我在我弟弟活着的时候,我们姐弟的感情非常好,我弟弟的一些朋友认为我弟弟死于不正常,感到非常怕,但是我不怕,我觉得不需要避什么,只要在民俗的清明、冬至、七月半,按民俗的风气烧一点钱和东西去,尽自己的一份心,就可以了,就像一位大师说的:就当我们的亲人在人世间的磨难已经走完了,所以她们就早到极乐世界去享福去了吧!让我们为她们祝福、祈祷,祝愿她们一路走好!

请教各位高人,我家里刚办了白事,有什么是要注意的 哎,除了求告神恩待母亲,我想不出什么好方法,与你一样,我母亲逝世时64岁,我想想就想哭

愿神怜悯我们!

朋友家里百白事帮忙注意事项 那就是该说的说。

不该说的不要说。

并且做事情、

看朋友的要求。

家中有丧事要注意什么?能过性生活吗? 有那心情么?

白事,也称丧事,是对亡者最后的悼念和告别。在中国文化中,尤其重视白事礼仪,其中送花是传统的悔过之情和敬意。而对于白事,鲜花花篮不只是美观一件物品,更是蕴含着一份深深的哀思和祝福。

(一)什么是白事送花?

送花是一种悔过之情和敬意。在渐行渐远的传统中国文化中,送花和祭奠是相伴的词汇。今天我们虽然已经进入到现代先进文明社会了,但礼失于未成年这句谚语依然应该被珍视。人们在面对亲友的去世时,依然能从逝者身上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加理解尊重和感恩亲人朋友的价值。因此,白事送花已经成为一个信浓烈和悲哀的传统。

(二)白事花篮种类多样

在现代社会中,送花的方式形式也随之改变。现在的花店中白事花篮种类丰富,包括爱玛和红花、菊花花篮、白色康乃馨花篮、白玫瑰花篮等各种类型。其中红色和白色是丧礼中常见的配色。白色通常寓意着青春逝去,安息;悼念而红色通常寓意着对去世者的思念和哀思。虽然鲜花花篮只是在哀思中一些物质的代表,但是它却表达了人们的真情和感恩之心。

(三)白事花篮的用途

鲜花是塑造美的优秀作品,用来表示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白事花篮所具有的含义不局限于美的形式,它更多的是携带着亲友对逝者深深的思念和敬意。因此,当我们把花篮放到丧事现场时,我们必须要谨慎,以表达我们诚挚的悲痛和缅怀之情。另外,人们也可以在派对逝者的宁静合葬地时,把鲜花花篮献上,来表达我们对亡者深深的哀思和缅怀之情。

总之,白事鲜花花篮已经成为了一个表达亲情,表达敬意,表达思念的代表。在今天这个既重颜面又珍视情感的社会中,送花和祭奠的方式已成为一种习惯。而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送花依然保留着特殊的意义。

参加葬礼应注意的礼仪

受邀参加“红白喜事”时把握礼仪分寸都很重要,但两者不同的是,参加婚礼时,一般的小疏忽大多都会被喜庆的气氛冲淡,而葬礼本身的凝重感和沉痛氛围,要求人们言行格外谨慎,如果细节上稍有不注意就可能给亡者家属的身心造成伤害,所以千万不敢有所懈怠。

那么出席葬礼究竟怎样做才最得体?一句话:慎言慎行。以下这几点规矩您可要谨记:参加葬礼或吊唁活动时,男女均应穿黑、蓝等深色服装,男士可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女士不应涂抹口红,不戴鲜艳的围巾,尽量避免佩戴饰物,如需要可考虑白珍珠或素色饰品,避免佩戴黄金;关怀及安慰对于亡者的亲属很必要,一些过当的举动例如嚎啕大哭应避免,在措辞上也应注意,作为慰问语一般可以说,“这次事情真令我悲痛,请节哀顺便。”“这次事情太突然了,衷心表示哀悼,请保重身体。”丧事时忌讳使用“死”、“惨”等使人联想到不幸的词汇;葬礼会场是肃穆的,吊唁者言辞应收敛,高谈阔论、嬉笑打闹都是对亡者及家属的不敬,说话压低声音,举止轻缓稳重,才能显出您的诚意和风度。

中国农村的丧葬风俗和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中国人对死亡和生命的态度和观念。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农村的丧葬风俗和习俗。

一、丧葬风俗

1 布置灵堂

在中国农村,灵堂是安放死者灵柩的地方,也是家属祭奠死者的场所。在布置灵堂时,一般会在灵柩前摆放祭品和鲜花,以示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

2 祭奠仪式

在中国农村,祭奠仪式是丧葬仪式的重要环节。家属会在灵堂前焚香、烧纸、献花、献酒等,以示对死者的敬意和怀念。同时,家属还会请道士或僧人为死者超度,以保佑死者在来世得到安宁。

3 安葬仪式

在中国农村,安葬仪式是丧葬仪式的最后环节。家属会将死者的遗体安放在棺材中,然后进行入殓、抬棺、送葬等环节。在送葬时,家属会在路边撒纸钱和烧纸,以示对死者的怀念和祝福。

二、习俗

1 禁忌

在中国农村,有很多与丧葬有关的禁忌。比如,不能在灵堂前哭闹、说笑;不能在灵堂前吃东西;不能在灵堂前穿红色衣服等。这些禁忌都是为了尊重死者和避免煞气。

2 纪念活动

在中国农村,人们会在死者的忌日或清明节等特定时间前往墓地祭奠死者。他们会在墓前烧纸、献花、献酒等,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敬意。

3 传统信仰

在中国农村,人们普遍信仰祖先和神灵。他们认为死者的灵魂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并在那里得到超度和安宁。因此,人们会在丧葬仪式中进行超度,以保佑死者在来世得到安宁。

总之,中国农村的丧葬风俗和习俗反映了中国人对死亡和生命的态度和观念。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什么是头七:人死后的第七日其魂魄会回来家中以作最后的怀念,家人会为逝者准备其生前最喜爱的食物及物件以作最后的致意,中国人称这天为头七。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头七如何祭奠亲人?「头七」由儿子,「二七」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儿负责,「四七」也是小七,「五七」为出嫁孙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由儿子有始有终,功德圆满。现代人由於工商业发达工作忙碌,有将七七四十九天缩短的情形,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人去世后要做的程序建国前,民间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丧仪繁琐铺张,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习俗相沿,以丧事的隆重与否,视为子辈孝道的尺度。葬俗为木棺土葬,儿女侄孙均戴孝,儿女服孝期为3年,侄孙辈服孝1年。子女在1年内不得剃头理发和化妆,称“哀戚毁容”。家中3年内过年不贴春联等。丧仪主要程序有小殓、停灵、报丧、大殓、点主、开吊、发引、摆祭、下葬和下葬后的圆坟、作七、忌日祭等。丧仪日程,少则五至七日,多达半月之久不等,耗费甚巨。一般人家,人过50岁,晚辈即开始为老人做寿衣、打棺材(称“寿棺”、“喜棺”)、修坟穴,准备后事,被视为孝顺。一、小殓死者将近气绝时,家人急速给死者净身、穿寿衣,俗称“小殓”。寿衣为棉布或绸料的棉衣和单衣,忌用缎子和皮毛料,颜色忌用黑色,着衣件数讲究着单不着双,最上等的是讲究有7根领,有的只穿三两件,也要多缝上几根衣领。寿衣上钉布条,不能钉扣子。穿好寿衣后,给死者口内含1枚铜钱或1粒珍珠,再让死者一手握钱币,一手握小米饼子,称“打狗饼子”,传说是为死者在冥间对付饿鬼和恶狗用的。给死者身覆衾被,用黄表纸或白布盖脸。然后,将灵床移至堂屋中间,灵床前设供桌,供上一满碗不甚熟的小米干饭,称“倒头饭”。家人拈香、焚纸、举哀后,子女们跪在灵床旁伴灵。此时即为“遵礼成服”。二、报丧人死之后,立即差人前往亲友、街坊邻居家报丧。城市上层人家,多是先发出请知帖,在亲友中请人协助丧事。丧事的有总理总管丧务,另有内柜、外柜、管厨、知宾等。总理差人给亲友送“长班条”和讣闻,讣闻格式要求称谓得当,具名皆为男性,父亡称“孤子”,母亡称“哀子”,父母皆故称“孤哀子”。有的官商之家还随讣闻发出“哀启”和“行状”。哀启是由孝子具名详述死者生平、嘉言懿行的启事;行状是请名人为死者撰写的传记,用以征求诔文、祭文、碑文等。丧家的大门和屋门,均斜贴一白纸条,称“封门”。再用2尺长的秫秸夹几张火纸,插在大门框上。男丧插在左方,女丧插右方,称“出单旐”,以示家有丧事。三、着丧服俗称“戴孝”。死者家中成员身穿白布袍,鞋上缝白布盖鞋帮,分别谓“孝衣”、“服鞋”,统称“破孝”。死者之子、妇和未婚的女儿,要在孝衣外披麻巾、扎麻绳,孝子头戴白布堂巾,上加麻梁冠,堂巾旁坠两个棉花球,如父尚在的在右边钉,母尚在的在左边钉,表示极端哀痛,塞耳不闻外事。孝妇孝女头扎白布(称白祃子)和白头绳。旧时的丧服制度,以亲疏为等差,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统称“五服”。斩衰为最重的丧服,服期3年;齐衰次于斩衰,服期1年;大功服期9个月,小功服期5个月,缌麻服期3个月。四、指路人死的当晚,家人购置各种纸扎(俗称扎彩),在大门外焚烧。如死者为男性,要烧纸扎的马和马夫,如是女性则烧纸扎的轿和轿夫。焚烧时,子女绕火正转3圈再倒转3圈,并一边呼喊着对死者的称谓,一边高喊:“上西南!”,是为亡魂指路,亦称“烧倒头人子”。五、报庙亦称“送浆水”。人死的当天,孝子率子孙们,端一木盘,上置香炉、线香、火纸,提一浆水桶,去土地庙或十字路口,燃香焚纸,浇奠浆水。传说人死之后,必先到土地庙再去冥间。此举是为贿赂土地爷,使其对赴冥间的亡魂给以关照,以浆水馈赠野鬼,使亡魂免受欺凌。浆水需连送3天,最后一次,女婿和外甥亦同去。送毕浆水,哭泣着返回家,再拈香焚纸举哀。六、送盘缠送浆水后,接着要送盘缠,即给西行的亡魂送路费。城区人家多是在大门外不远的街口,农村多在庄外的十字路口,焚烧一些用金银纸箔折做的元宝、锞子和打上钱印的烧纸,另外再烧一些纸扎彩,扎彩有牛、马、轿、金山、银山、聚宝盘等。焚烧时,家人拜祭,以示送亡魂起程赴西天。七、接三、送三人死后第三天晚,家人端木盘,盘内置香炉、线香、烧纸,到大门外,面向西南方向,把线香点燃竖在墙根,家人跪拜于地,一人将大门框上插的单旐拔下,用挟单旐的秫秸夹取线香放入盘中,端回家中灵前,把单旐与线香一齐焚烧,即表示已将阴魂接回家中。这时,全家人要肃静,在灵前供饭,并依次跪拜,退至室外,关闭屋门,约待一个时辰后再开屋门,复拈香焚纸跪拜,把香炉放至木盘,端至大门外,向西南方向跪拜,表示将亡魂送走,再回家举哀。此举即认为是将亡魂接回家中,省视后又送回冥间,俗称“接三”和“送三”。古礼称“招魂”。八、大殓俗称“入殓”。人死后,家人将备好的棺材油漆好,富有人家所置棺木多为柏木的,其次是杉木的,要油三四遍漆。贫穷人家多是柳木的薄板棺材,外面只涂一层黑色,俗称“大头匣子”。入殓时,将棺材抬至灵床侧,数人将死者抬起,先将褥子、枕头移入棺内,再徐徐纳尸入棺。此时,家人再次用棉球沾酒为亡人净面,使死者闭眼合口,家人要忍悲,不能将眼泪落在亡人脸上。再将殉葬品放入棺内。民国以前的富有人家,多用金银珠宝作殉葬品;以后,用贵重物品作殉葬品的渐少。殉葬品放毕,随即盖棺下销,此时子女要在旁跪祈说:“爹(娘)!收钉!”不然有钉不易进之说。棺头用白铅油书写“某公讳某字某行几之灵柩”,在农村则只在棺头书写一白色或红漆的“福”字。清末,如生前有官职的,则用整幅红缎子,上面用白铅粉书写死者曾任的最高官衔,覆盖于棺。九、点主入殓后,家人为亡者做一木制牌位,称“神主”。亦为后辈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官商富有之家,丧礼中,要举行隆重的书主、点主仪式。丧家先请人写好神主牌,神主牌约2寸宽6寸高,中间一行写“显考(妣)某某府君之神主”,旁写其生卒年月日和时辰,落款写“孝男某某奉祀”。所写的“主”字不点上面一点,留待“点主”人用珠笔点上。点主人,要请有名望的人士担任,但不能是曾任知府、知县等掌握过生杀之权的执法官吏,因避讳其曾在死囚名字上点珠点。点主时,由赞礼人唱词引导,由两位襄点大宾陪同点主人,用沾珠砂的毛笔点上“主”字上面的点。点毕,孝子要脱去孝袍,着素衣,身披红毡,跪叩致谢,设宴招待书主、点主和襄点大宾。十、开吊开吊为停灵期内最大的丧礼。开吊日,亲友来灵前吊祭,称“吊丧”、“吊孝”。死者长子跪于灵前左侧答礼,诸子侄跪于右侧。“杖期生”(杖,是居丧期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称“不杖期”,如嫡子为庶母丧。“夫为妻服,如父母不在,亦为“杖期生”)或“期服弟”站于祭台上左方,“不杖期生”或“期服兄”站于祭台下右方,对吊客拱揖答谢。女眷跪伏棺的两旁,吊客吊祭时,即号啕齐哭。棺前设拜垫,济南有女吊客要先哭后行礼和男吊客行三叩头或三鞠躬礼的礼俗。开吊日需进行一至三天不等。此期间有账房专管收受“奠礼”,吊祭者多送烧纸、锡箔、祭帐等,亦有的送挽联、冥洋、冥钞等。40年代后,多是送现金。开吊期间,丧家雇用乐班吹奏哀乐,有的还请和尚、道士唪经,超度亡魂。十一、温锅解放前,农村人家,一般在亡者下葬前一天夜里,家人带平底锅、柴草、食用油及和好的糕面团,到挖好的墓地前煎糕,俗称给亡者“温锅”。糕煎好后,带回家至灵前全家食用,谓之同亡者共吃最后一顿饭。此俗,解放后渐无。十二、发引俗称“出殡”、“出丧”、“发丧”等,是埋葬死者前最后的丧礼。出丧有大丧、小丧之分。旧时,有专门承出殡事宜的幡杠行。一般出丧的只用8人抬杠,数个吹鼓手奏丧乐。出大丧的则有16人抬杠,多名吹鼓手和数对仪仗,最大的丧要有24或32人抬杠,最多的有48或64人抬杠的,但不多见。仪仗中有成对的木制涂漆的金瓜、钺斧、朝天镫和雪柳、素色旗帜等,有的仪仗队可摆出一公里地远。发引日晨,丧家及亲友执绋致祭。午时启灵,礼相将盛倒头饭的碗砸碎谓之“辞灵”,之后由1名有力气的杠夫面朝前背棺,8人在棺左右,1人在棺尾,均双手托棺底,以摔碗为号,10人将棺抬起,丧家男女伏地号啕大哭。抬棺者随着杠夫首领的敲梆为号,齐步抬棺至大门外,将棺放置于大杠架上,罩上棺罩。孝子等哭跪在杠前,长子打“领魂幡”,摔碎一瓦盆(俗称“发引”)后,杠夫开始抬棺前行。大丧的仪仗队排列顺序是:最前面是纸扎的开路鬼和先导神;随后是挽联、雪柳队、花絮队、铭旌亭、影像亭;再后是吹鼓手和唪经送葬的和尚;再随后的是在棺前送葬的男亲友,其中死者的女婿要在孝衣的臂袖上粘一红纸剪的小蝙蝠,并专管沿路撒“买路钱”,男亲友后面是身穿重孝服手拄哀杖的孝子孝孙引棺前进。在棺后是用孝袍兜饼的长子媳和着孝服的众女眷。沿途有亲友摆设的路祭,孝子要跪领叩谢。出丧的队列,出家门先抬棺向西行,绕街过市,再出城抬至墓地下葬。十三、下葬旧时,中上层人家多是有自己家族的墓地,亦称林地、祖茔。济南城区人家,多是请幡杠行的专业人员下葬事宜;农村人家,是由本村乡亲中的壮年男子。济南地区的坟墓多是“窜洞子”圹穴,即先下直(竖)坑,再沿坑底掏一横向洞穴。下葬时,悬棺入直坑,再推棺入横洞穴内,用石板封洞口,坟土堆在直坑上,坟状呈马鬣式。富有人家则用砖石作拱碹墓顶,称“大发碹”。一般人家是用砖石将直坑砌成石匣,下棺后,上口盖条石,坟土堆在石匣上,俗称“金井子”。最简易的是挖一能容棺的直坑,坟土堆在棺上,俗称“直坑子”。掩土时,要由亲族中有地位的人先铲第一锨土,随后众人扬土,堆起坟头,坟前立碑。十四、葬后祭祀下葬三日后,家人持祭品去墓前拜祭,俗称“圆坟”。自亡故之日始,逢七天要上坟祭祀,直至五七,以五七为最隆重。五七上坟,必有亡者之女儿哭泣,传说是女儿的哭声能打动五殿阎罗,放亡魂过关。此后,再至百日、周年和每年的清明、农历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家人要去坟前致祭。建国后,仍沿袭木棺土葬之丧俗,繁琐迷信的丧葬仪式渐简化。60年代,济南建火化场,逐渐推行火葬。一般丧礼,人死后,家人发讣告给亲友,家人臂带黑纱,吊唁者胸前戴小白纸花,赠送花圈,上挂挽联。一般停尸3天,即运送死者至火化场,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告别仪式的时间,根据死者的家庭情况而定,如果死者家中尚有老人在世,于上午举行告别仪式,反之则在下午举行。火化后,有的将骨灰盒存放火化场骨灰堂,有的取回家中或埋至地头田边。近年购买墓地埋葬骨灰盒的渐多。在丧事时,有些人家仍沿袭叩头报丧、烧纸祭奠亡人等旧的丧俗。

丧礼又称葬礼,是亲属、同事、朋友等对逝世者的哀悼纪念,也是对死者生前业绩的追念和总评,也是人类一种特有的信仰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葬礼的风俗和礼仪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基本礼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奔丧,给死者亲属以物质帮助和精神安慰。失去亲人是最大的悲哀,人们此时很希望得到帮助和安慰。因此,当听到亲友、同事及邻居家遇有丧事时,应主动及时地前去奔丧,表示关心进行安慰、帮助安排丧事或提供一些经济援助,这对死者亲属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2、奔丧吊唁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参加死者的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参加追悼会前应以个人或集体的名义敬献花圈,以示祭奠和哀悼;在参加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的过程中,应穿着庄重、肃穆、素淡、佩带白花,要认真履行追悼会和遗体告别的每项仪式,如奏哀乐、默哀、致追悼词、向死者遗体或遗像鞠躬、向遗体告别,与死者亲属握手表示安慰,请他们节哀等;在履行仪式时,表情要严肃、悲哀,切忌漫不经心、中途退场,也不可三五成群,谈笑风声。吊丧的第二种形式是到死者家中抚慰死者亲属。这种形式可在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之前,也可在此之后,其主要目的是劝慰亲属节哀顺便,保重身体,给予必要的资助和帮助。此时要注意说话得体、服饰庄重、感情真挚,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吊丧的第三种形式是在本人远在他乡或因特殊情况不能亲自参加葬礼时,可委托自己的亲属前去吊丧或用唁电、唁信的方式吊丧

3、参加葬礼应以敬献花圈、鲜花为主,关系特殊、交往较深的也可赠送钱物。葬礼金可用白纸包好,封面写上“奠仪”,亲自送到死者家属手中,也可交到治丧人员中专管此项事务的人手中进行登记。有的也送上白布挽联或黑纱等,挽联上联书写“××千古”,下联书写“××敬挽”。

4、对一些国家高级***的逝世,友好国家应表示哀悼,其主要方式有:由国家***向治丧国家***发唁电唁函或发表声明致哀;派代表团或特使前往治丧国家参加葬礼。至于采用哪种方式,要根据两国间的关系和逝世者在世界上的声望和贡献来定。联合国对会员国元首或政府首脑逝世,要下半旗一天并不升所有会员国国旗。在本国,一般要向全国发布讣告,宣布哀期,停止娱乐活动,下半旗致哀并由外交部照会通知驻本国的各国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