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有哪些?

问答 0 74

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有哪些?,第1张

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有哪些?
导读:1、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uán yuǎn liú cháng,意思是为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出处是《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例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可谓源远流长。2、百家争鸣

1、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uán yuǎn liú cháng,意思是为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出处是《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

例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2、百家争鸣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用于形容文化和思想的灿烂。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3、博大精深

意思是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其形容对象多为某某内容。

出自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例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其中包括:

琴:笛子、二胡、古筝、箫、鼓、古琴、琵琶。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麻将、棋盘等。

书(书法、篆刻):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汉字等。

画(绘画):中国画(中国绘画):中国帛画和中国国画(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古代中国画,写实中国画与写意中国画的现代中国画,中国流艺术的当代抽象国画)。其他还有:石刻浮雕画、装饰内画、敦煌壁画等,以及中国抽象油画等。

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远古神话、《诗经》、汉乐府、南北朝民歌、楚辞、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四大名著等。

传统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春节(元日)为代表等。

-百家争鸣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长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置汀州,是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至宋代,汀州府与省内其它七府构成了福建八闽。从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间,汀州一直是历朝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长汀是著名的唐宋古城。众多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成为汀州古城景观的一大特色,巍峨耸立的唐代城楼汀州三元阁,唐代大历四年修建的汀州古城墙,宋明时期大规模扩建至4119米,城墙像一串璀璨的宝珠,从卧龙山顶分东西蜿蜒而下,合抱于汀江之滨,素有“观音挂珠”之称,把汀州城装缀得独具一格,分外美丽,现保存下来的古城墙将古城门及其古城楼-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联结在一起,全长1500米,近几年长汀已修复汀州古城墙2100米,使其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的标志性建筑。还有风格独特的的汀州府城隍庙、汀州云骧阁、汀州南禅寺、汀州刘氏家庙、汀州李氏家庙等众多古迹见证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内涵。

唐代宰相张九龄,法医鼻祖宋代长汀知县宋慈,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宋代诗词大家陆游,明代《天工开物》著者宋应星,清代著名大学者《四库全书》总篡纪晓岚和长汀籍清代著名画家上官周等一大批文人志士都在长汀留下了足迹,为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文化色彩。作为古汀州所在地,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吟诵,唐代的张九龄,宋代的陆游、宋慈、陈轩、王捷,明代的马驯、郝凤升、宋应星,清代的上官周、黄慎、杨澜、纪晓岚、黎士弘、康泳、江瀚等,都以如椽巨笔为长汀的山川风物写下不朽的诗篇、著作,流传于世。 长汀是历史上客家人聚居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绕城而过的汀江被喻为客家人的母亲河。客家人以坚韧、开拓、革新的精神创建了汀州,带来汀州的繁荣和发展,以后又发展到广东梅州,并扩展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汀州成为中国客家的大本营和客家的首府。 汀州古城深深地烙上了客家的印痕,洋溢着客家人吃苦耐劳、奋斗不止、开拓革新的气息。悠久的历史给长汀留下蜚声中外的客家文化:至今,长汀还保留了独具魅力的、有客家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服饰文化、客家建筑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宗教文化和浓郁的客家风土人情。客家山歌、客家美食、客家传统花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船灯、马灯、龙灯、十番、鼓吹、台阁、花鼓等构成长汀客家传统艺术文化的宝库。2008年1月长汀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每年都有大量海内外客家乡亲返汀寻根谒祖,每年秋天举行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

据统计,台湾至少有六十多个常见姓氏的三百多万人口源于汀州,香港有两百多万客家人传自汀州,明末辅佐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重要将领刘国轩是汀州人,清代画坛巨匠上官周是汀州人,孙中山的祖先曾在汀州定居,著名爱国人士江庸的祖籍地也在汀州,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写道“五百年前,我的祖先是福建汀州人”。截止2009年7月,客家人已达一亿人之多,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的祖先大多在汀州留下过生存与奋斗的足迹。

汀的传统文化由于中原文化的播衍输入,历代外来文化的渗透以及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长汀客家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长汀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诙谐有趣,语言流畅,性格明朗。神话传说故事主要有《河龙布雨》、《牛的传说》、《水鬼朋友》等;人物故事主要有《解晋的故事》、《定光伏虎故事》、《胡瞎哩的传说》、《九斗冇的故事》等;地方故事主要有《水漫天一楼》、《钱财与人意》、《太平军在汀州》等;寓言笑话主要有《人为财死》、《三个傻哥》等;革命故事主要有《毛委员的故事》、《老伙夫》、《商人不是敌探》、《枪的故事》等。

长汀民间歌谣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长汀客家语言色彩和风格。主要有长篇叙事歌《赵玉林与梁四珍》、《孟姜女》等;中短歌有《手提灯笼送郎归》、《十二月长工》、《苦情歌》、《怨娘歌》、《长工苦》、《讲了要恋就要恋》等,以及大量的革命歌谣。

长汀民间谚语大致可分为外来谚语和本地谚语两类。外来谚语大多与各地通用。本地谚语是长汀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经世代流传下来的,具有典型的长汀地方文化特点。 长汀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主要有舞龙灯、踩船灯、高跷、抬阁、打花鼓、花灯、角子灯、十番、长锣鼓、公嫲吹、南词北调、客家山歌、汉剧、楚剧、采茶剧、木偶戏、民间剪纸、根雕、竹编、铁画等。这些民间艺术秉承中原汉族遗风,融合地方色彩,形成特有风格,深受客家人的喜爱。

客家山歌是长汀最广泛流行的民间音乐,是汀州客家文化艺术的结晶。它既融和了粤东、赣南等地山歌的特点,又富于闽西特有的风格,歌词明白晓畅,朴实无华,大多采用比兴手法。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对唱,在山野田园间一唱一和、一问一答,或抒情、悠扬、缠绵,回味无穷,或叙事、高吭、激越,一泄无遗。爱情是客家山歌永恒的主题,但情歌不是客家山歌的全部,劳动、历史、传说、儿歌、童谣等等都是山歌表达的对象。公嫲吹是一首著名的长汀民间器乐曲。它是以演奏乐器中其中二件乐器“公吹”和“嫲吹”命名的。乐器形似唢呐,但比唢呐长三倍左右。“公吹”音色低沉,浑厚,音域宽广;“嫲吹”音色柔和,圆润,清亮。“公吹”和“嫲吹”之间的关系是纯五度的复调关系。演奏中以“公吹”和“嫲吹”为主要乐器,配以二胡、扬琴、三弦、中胡、大堂鼓、大堂锣、小锣、闹钹等乐器。

“公嫲吹”曲调扣人心弦,振憾人心。时而旋律舒展优扬,似一对老夫妻在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时而交替吹奏,互问互答,象这对老夫妻在倾诉各自的心声;时而缓慢低沉,缓缓吹来,象这对老夫妻在抚摸自己的白发,叹息岁月的无情;突然乐器齐鸣,震人魂魄,分明是相依相伴几十年的亲人突然去世后悲愤交加、撕心裂肺的哭声;转而呜咽声声……

“公嫲吹”的作者和创作年代无从查考,由民间艺人历代相传保留下来。“公嫲吹”的曲调内涵及吹奏水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1985年由长汀民间艺人赴省演奏,被评为优秀节目。 长汀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4种,而大多数客家人信仰佛教。

佛教传入长汀有千余年历史。第一座佛寺开元寺创于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五代时)为长汀佛教鼎盛时期,北宋时先后有两名高僧伏虎和定光来汀传教。定光、伏虎圆寂后,僧众尊崇为神佛,与观音合称“三太祖师”,信徒遍布汀州各县,后传至台湾,今彰化有定光图佛庙,淡水有鄞山寺,均由汀州移民创建。长汀近百年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农历九月十四日为迎送定光、伏虎的会期,颇为隆重。1937年汀人本湛和尚创建八宝山峻峰寺,剃度40余名僧尼,接收500余名在家弟子,闽西各县僧尼多属本湛徒嗣。截止2009年7月,全县有寺庙100多座。

道教传入始于唐代,在唐宋两代颇为盛行,清初顿衰,到清末县内已无正式出家道士。截止2009年7月,仅有少数民间道士活动。

天主教两次传入长汀。首次为明末崇祯年间,活动10年后停顿。第二次于清光绪年间传入,一直延续,截止2009年7月,存教堂1座。

基督教于清光绪年间传入,至2009年已有90多年历史。1941—1945年教会最盛。截止2009年7月,存教堂1座。

此外,长汀还有许多民间信仰,大约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神,二是英雄神,三是宗教神,四是家族神。汀城东门外的汀州天后宫,初建何时未详,公元1825年(清道光五年)重建,殿宇巍峨规模宏大,在海外颇有影响。 长汀物产资源丰富,世界五大名鸡之一的河田鸡肥嫩鲜美,善斗称雄,唐代曾选送长安,列为斗鸡之一;“汀州八干”之首的豆腐干,加工精细,代代相传;圆金柑甘甜可口,被列为优质水果;玉扣纸闻名遐迩,远销海内外;具有500多年历史,被誉为“济世圣品”的“惊风化痰丸”远销东南亚;红娘酒、毛边纸、红菇、香菇、笋干、板栗、咸梅、柿饼、蚊香等特产,更是名不虚传。

客家菜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续,此外,还与东江封闭的交通环境有关,闽西属山区,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响,从而使客家菜在较长的时间里自我成型,自我演变而自成一家。

长汀的客家美食,种类繁多,制作技艺精湛,独具地方特色:咸鲜辛辣,原汁原味;主题新颖,构思严谨;造型脱俗,色调和谐;雕工精细,图案清晰。长期以来,长汀人把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结合,继承与发扬相辅相成,烹调出风味独特的“地方菜”、“客家菜”,并自成一种系列。

  

  

  

  

  

  

三角豆腐饺

三角豆腐饺是明清以来长汀筵席中的佳肴。此菜制作颇为考究,是用豆腐做皮,瘦肉、香菇、冬笋、葱白等做馅,精工制作而成。汀州厨师制成的三角豆腐饺,皮白肉香,鲜嫩甜美,在豆腐菜肴中独具一格,别有风味。

  

  

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独特的风味食品,在汀州同样广泛流传,世代相袭,至今仍在许多乡村保留。擂茶是将适量的大米加进芝麻、黄豆、花生、茶叶以及桔皮等擂制后,熬煮而成由于长汀客家喜欢将大米加进擂茶中,所以又叫擂米茶。擂茶风味独特,清香,微苦,呈灰绿色,稀糊浑浊,喝起来却十分可口。因擂茶中有部分的中草药,能起到解毒通气的功效,所以客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以喝擂茶为习俗。

白斩河田鸡

长汀民间烹鸡的方法多式多样,以白斩河田鸡最为著名。它以其香、脆、爽、嫩、滑和易脱骨而深受赞誉,为汀州自古以来之名特优佳肴,向来被列为闽西客家菜之首。其鸡头、鸡爪、鸡翅尖更是下酒好料,俗有“一个鸡头七杯酒,一对鸡爪喝一壶”之说。1986年省闽菜评比中,“白斩河田鸡”荣获地方特殊风味菜点称号。

麒麟脱胎

麒麟脱胎又名“麒麟钻象肚”,为长汀清代官席中之上乘珍品。相传很早以前长汀司前街有个郑姓富户,其家妇女为求多子,常在猪肚内逐层填入小狗和乌鸡媛、白鸽、麻雀、野山参等清蒸服用。此后做为一种饮食疗法,一直在富户中流传。清朝末年汀郡总镇肖芝美兴办庆寿筵宴时,曾把“麒麟脱胎”列为首菜。1985年麒麟脱胎在福建省闽菜评比中获得“优质菜点”称号,《福建日报》于1986年5月2日曾予报道。

(特色)狗头外露者为麒麟脱胎状,全包者为小象卧产状。味香肉嫩,另有风味;壮阳补肾,祛风湿,健脾胃。

皱纱肉

皱纱肉俗称“烧大块”,是长汀传统菜肴,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就已列入官席菜谱。皱纱肉皮似皱纱,综红晶亮,色香味俱佳。

荔枝肉

荔枝肉是盘菜,据说它来源于“糖醋炸松丸”和“杨梅肉”。早在清朝时,宴席中就已有“糖醋炸松丸”的盘菜,至民国初,几乎每席必备。后来,经过厨师不断改进刀工等烹调技巧,入盘菜型宛如岭南荔枝,即造型美观,香脆酸甜,风味独特。食之,不免使人想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古诗名句。

凤凰醉酒

据《中国菜谱》载:“河田鸡起源于福建长汀县河田镇”。据民间传说,唐开元年间河田鸡选送到长安,每每取胜,列为斗鸡之雄。

长汀米酒娘,素以民间精工酿制,纯天然原料,含有20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酒娘、鸡是长汀食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融鸡酒于一体烹制菜肴,深为来宾青睐。[特色]鸡似醉卧缸中,鸡皮金黄油亮,酒香扑鼻,令人谗涎欲滴。

烧肝花

烧肝花盘菜是长汀传统菜肴。因其味道香脆,为下酒妙品,故流传久远。(特色)色泽金黄,外酥内软,食而不腻。

生焖草鱼

长汀城乡池溏、水库大多放养鲩(草鱼)、鳙(大头鲢)、鲢、鲤等,每日都有鲜鱼上市。而人们最爱吃草鱼,因其汤鲜肉嫩,老少皆宜。

《长汀县志·物产志》记载:鲩,即草鱼,似鳟而大,形长身圆,肉厚而松,其种来自九江,邑人蓄之池塘,以草饲之,故俗称草鱼。

生焖草鱼自清末以来为婚喜贺庆、华厦落成等宴席的主菜。

温水鱼

河田温水鱼以肥、鲜、嫩著名。相传温水鱼起自明代,里人发现温泉下游有一种鱼,圆扁无鳞,肥大色美。钓上岸来在地上蹦跳片刻,全身即显出丝丝血痕,在锅中稍煮即熟,鲜嫩无比。于是人们便在温泉下游挖池,试放鱼苗养殖。细心观察,多数幼苗适应环境,发育正常,半年中竟长成肥美大鱼。后又养殖鲩(草鱼)、鲤、鲢等,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长汀豆腐干

长汀豆腐干是闽西“八大干”之首,始于唐开元年间,采用传统工艺科学方法加工制作,配以肉桂、公丁、大小回香等十余种中草药材,卤制而成。是一种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的绿色食品。它有3个品种:五香豆腐干、酱油豆腐干、**豆腐干。

糍粑

相传宋朝长汀满岚岭宝珠峰有座龙庙,天旱求雨时,城乡群众多以糍粑供奉。后来庙内住持也制作糍粑出售。因糍粑柔韧甜美、价廉耐饱,来往旅客至此多争相品尝,致使满岚岭的糍粑子无人不晓。

(特色)形圆质白,柔韧甜美。

米果

米果和糍粑一样,都是汀州客家传统风味食品。米果用大米制作,取材便当,工艺简单,物美价廉,因而在汀州城乡食用米果相当普及。

米果制作很简单,将糯米在水中浸泡后磨成浆,装入布袋压去水分,再取出蒸熟,然后将蒸熟的米粉倒入臼中舂匀成粘状,搓成圆长条即成。由于色泽洁白,故又叫“白米果”。在乡村还盛行将灌木烧成灰,然后将柴灰浇上开水沥出灰水,把做米果的粳米浸泡于灰水中,制成米果,由于色泽金黄,称为“黄米果”。黄米果因为掺和进灰水,因而散发独特碱香,别具风味。吃法可沾上白糖即食,也可将米果切成丁块状或细条状,加上韭菜、肉丝、笋丝,细盐炒食,香气诱人可口。

仙人冻

仙人冻,在广东梅州客家地区又叫“仙人板”,是闽、赣、粤客家地区十分流行的应时小吃。

制作仙人冻主要颜料是仙人草,这是汀州山区盛产的草本类小叶绿色植物。用晒干的仙人草制作的仙人冻呈黑褐色,而用鲜仙人草制作的仙人冻呈绿色。

芋子饺

芋子饺是长汀著名的风味小吃,在许多客家社区也有流传,客家人大多住山区,有“无山不客客住山”之说。番薯、芋仔都是山区的主要杂粮,长汀客家人吃杂粮时不断变换口味,制作出许多独特小吃,“芋子饺”就是其中一种。

灯盏糕

即油炸糕,是用大米、黄豆磨成稠浆经油炸而成,形扁圆,中空而隆起,形似两个旧式灯盏吻合一起,故称“灯盏糕”。

笼床糈

又名“簸箕糈”,为长汀城乡传统食品。笼床饧蒸好后,切成片条晒干,加佐料煮食者称“米粉条”,蒸好后整张包入炒熟的瘦猪肉丝、韭菜段、豆芽等卷成筒状,淋上花生油、酱油者称“笼床卷”。

卷饼

卷饼(春饼):在长汀历史悠久,是客家人保持中原风俗的名点。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炰制。

烧麦

自明代以来,烧麦即为长汀著名的风味小吃。烧麦状似石榴,以皮薄馅爽,芳香扑鼻,令人垂涎而得名为:“三特石榴果”、“三里香”。后人因烧麦皮为面粉制成,吃时又要“赶烧”(趁热吃),便叫“烧麦”。“烧麦”有荤素两种。

板栗糕

明《永乐大典》在记述汀州府的贡品中曾有“栗”的记载。汀江两岸沙滩多种栗树。板栗、毛栗为长汀特产。清代畅销沿海商埠,民国初年产品已远销海外,深受欢迎。板栗糕为秋令食品,因系全部采用熟果鲜制(外地风干板栗不能使用),故其味特佳。

兜汤哩

兜汤哩是长汀的热汤类传统小吃,有猪肉兜汤、鱼肉兜汤、鸡肉兜汤等。长汀方言“兜汤哩”是“端肉汤”的意思。

扁食

扁食(馄饨),有史记载在2000年前就已成为中国通食,长汀通称为“扁食”。长汀的“扁食”是以极薄的面皮包馅制成,馅如小指头大,薄皮围边,馅心多种多样,可用猪、牛、鸡、鱼各种肉类或虾仁等分别制茸成馅,但以精猪肉为多。

炸雪薯

炸雪薯(炰薯包):又名“炰薯包”,在清末民初就已上了筵席。1941年,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来长汀时,工业合作社百余人,曾在霹雳岩公园“中南旅运社”举行盛大欢迎酒会。席间,炰薯包一菜受到艾黎赞美。亦受到美籍汀人陈鼓应赞美。

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

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按照使用的时间和场合分,可把对联分为应用联和装饰联两大类。

(1)应用联。包括贺联、挽联、春联。

贺联,是用于节日贺庆、结婚、寿诞和其它喜事贺庆的对联。

挽联,是用于对死者表示深切哀悼和纪念的对联。

春联,是用于描述迎接春天的来临,借此说吉祥话,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喜庆丰收,宣传党和国家政策,颂扬新风尚等的对联。

(2)装饰联。是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也是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特点: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联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根据对联运用的场合和针对的事情,可以将对联分为很多种类。现简介几种如下。

1、春联

春联是运用得最多的对联形式。我国旧俗,在旧历除夕用红纸书写贴于门上的对联,叫春联。春节家家户户门前贴春联已成为我国的传统风俗。贴春联有送旧迎新之意。有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有对人事的祝愿,有对未来的展望。如:

泸州徐浩然2002年春联有一副是:

“申奥成功,终圆世纪美梦;入世告捷,定展中华雄风。”

此联是对过去一年我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总结。2001年,我国有很多振奋人心的大喜事,其中最重要的两件就是,我国成功地加入了世贸组织,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成功。再如:

“国运昌隆逢盛世;家庭和睦乐天伦。”

这是对祖国和家庭美好的祝愿。又如:

“中华鼎盛年年好;祖国腾飞事事新。”

这既可以看作是对祖国的美好祝愿,也可以看作是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展望。

当然,春联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来写,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抒情言志的春联,调笑取乐的春联,也很常见。在旧社会,甚而至于还有揭露社会黑暗的春联,讽刺反动统治的春联,总之一句话,春联是每个作者个性的反映。

2、婚联

严格地说起来,婚联应该是属于祝贺联这一个大的范畴。但是,因为婚联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特别广泛,所以对联研究者们常常把它单独作为一个大的类别来进行研究。婚联又称喜联,顾名思义,婚联专用于嫁娶喜事,内容多是对婚姻双方的祝福、赞美。例如:

“并蒂花开,莲房多子;同心缕结,竹簟生凉。”

这是对新婚人的祝福,希望他们同心同德,多子多福,幸福美满。当然,这是旧时代的婚联,现在的人,不会以为多子就多福的。再如:

“声送玉箫来引凤;影摇银烛照乘龙。”

这是一副贺赘婿的对联,对联内容主要是对新婚夫妇的赞美。

3、寿联

寿联是用于寿辰祝福的对联,根据祝寿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日时间等不同,拟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对年龄较大的人,是祝福他们健康长寿,子孙孝顺,晚年幸福;对年龄较小的人,是祝福他们学业或事业有成,蒸蒸日上;对中年人,则是祝福他们事业兴旺发达,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当然,寿联的写作也可以体现不同的人的不同个性。例如:

“八秩寿筵开,北堂萱草眉舒绿;千秋佳节到,西母蟠桃面映红。”

此联不仅仅祝福寿星幸福美满,还把寿星的寿数嵌入联中,内容丰富而巧妙成联。再如: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此联不仅赞美了寿者的字画精美,还赞美了寿者精益求精,老不服老,不断地探索、进取的精神。

4、贺联

贺联一般是用于对盛大节日、重大活动、重要胜利等表示祝贺,也可以用于亲朋好友之间有需要表示祝贺的事。严格地说起来,上述的婚联和寿联也属于贺联,但上文已述,在此不赘述。除此之外,贺联一般还包括:节日联,用于传统的、新的各种各样的节日;重大活动结束,取得重大胜利等事,撰联以示祝贺;亲朋好友有值得祝贺之事撰联以示祝贺,如生孩子、乔迁新居、新建住宅、工商业事业开张(开始的俗称)、升学或毕业、甚至生病治愈、含冤得以昭雪等等,凡是以为可贺的事,无不可以以对联为祝贺的方式。例如贺元宵节联:

“皓月满轮,玉宇无尘千顷碧;紫箫一曲,银河有焰万里春。”

贺中秋节联:

“三五良宵秋澄银汉;大千世界光满玉轮。”

贺六一儿童节联:

“旭日正东升,到处皆呈锦绣;幼苗须爱护,将来都是栋梁。”

贺七一建党节联:

“碧水送来桂棹兰舟,为革命领航掌舵;

红旗卷起金镰银斧,与工农辟地开天。”

贺教师节联:

“甘做园丁,为祖国添秀;愿为蜡烛,照学生成才。”

5、挽联

挽联是为吊唁死者用白纸写成的对联。主要是贴在灵堂两侧或花圈两边。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发表或写在特定的地方。挽联运用比较广泛,内容多是颂扬死者功德情操,或哀悼死者,表达伤悼感情。在革命战争年代,挽联还可以作为斗争的武器。例如:

“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何处游。”

表达了死者长矣,不可再寻的悲痛心情。

“殉职捐躯,浩气长留寰宇;舍身为国,英灵永在人间。”

歌颂死者的高尚情操,为国作出的贡献。

“惊变埋玉,洛水神悲生死恨;还巢失凤,游园遥想牡丹亭。”

许姬传挽京剧演员言慧珠联,把死者生前演过的戏剧联缀成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死者的逝世的惋惜,也含蓄地颂扬了死者为中国戏剧作出的卓越贡献。

闻一多牺牲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

此联运用了回环的修辞手法,不仅歌颂了闻一多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还告诫反动派,人民是杀不绝的,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这样的挽联,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6、装饰联

装饰联的主要作用是装饰居室、风景名胜地区等。一般指门联、居室厅堂对联条幅和风景名胜楹联、姓氏宗祠联。门联、居室厅堂联多为抒情言志之作;风景名胜联多为写景抒情之作;姓氏宗祠联一般是在旧社会才用,主要是为了宣传祖宗的功劳地位,引以为荣。例如,清代文人郑板桥的自题居室联: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表明了自己对读书的重视,对儿孙教育的主张。

现代教育家徐特立的自题书斋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表明了一个教育家的为人处事、读书学习的原则,当然也是他的教育原则。

南京莫愁湖联:

“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

写出了名胜莫愁湖的有关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言志,很难区分。

李氏的宗祠门联;

“狂歌痛饮双仙骨;索句呕心一锦囊。”

此联上句指的是李白,下联指的是李贺,用这两个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诗人的事,反映了李氏在历史上的地位,引以为荣。

7、应酬联

应酬联又叫题赠联,主要用于交际、应酬,内容以咏物言志、表现友情、寄托希望、劝勉鼓励、赞扬功绩为主。题赠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如朋友、亲人等,也可以是单位,如风景区、民众团体、重要建筑等。例如:

“始时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这是朱元璋赠给徐达的又一副对联。这副对联高度赞扬了徐达的功劳,既是开国元勋,与他同时起兵反元,又是建国重臣,辅佐他治国安邦。再如:

“养天地之浩气;张古今之菁华。”

这是李求真赠张养浩的对联,联中不仅对张养浩的人格人品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而且巧妙地将人物的姓名嵌入对联,读来别具风味。

8、行业联

行业联是根据各行各业不同的特征,撰写的反映行业特点、点缀门厅、招徕顾客、树立形象的对联。以各行各业的特色为语,生动、形象,既鲜明了主题,突出了行业特点,更是不拘一格,各式各样,妙趣无穷。这类对联巧用不同职业的特点为撰写内容,或宣传职业道德,或言服务宗旨,或赞扬其工作的重要性。庄谐同存,风格各异。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是最早撰写行业联的人。正如上文所说,他曾下旨要求不管是公卿士家还是普通百姓,每家每户都要在除夕之夜写好春联。据说有一年除夕,他传旨以后,不知道文武百官和老百姓是不是按他的要求做了,便在首都南京微服私访。开始的时候,他发现家家户户都贴着春联,而且不少是恭维、赞扬他的,如“逢盛世迎新春双喜临门”哪,“朱洪武坐天下风调雨顺”哪等等,心中十分满意。可是,他突然发现有一家人没有贴春联,心里很不是滋味,居然有人敢抗旨啊!他想,如果这家人是有意抗旨,一定要将他满门抄斩!便找人打听,才知道这家人是以阉猪为职业的,自己不会写字;请人给他写吧,有的不愿意为他写,有的愿意写呢,又不知道该怎样写。这家人到现在还在到处找人写春联,并且正在为怕担抗旨的罪名而胆颤心惊呢。朱元璋听罢,便走了过去,要来笔墨,当即挥毫写了一副春联,叫他们贴在门上: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此联被楹联界公认为是行业联的开端。因为此联巧妙地把阉猪人的职业特点勾画出来了,弦外之音丰富,诙谐有趣,读来不禁使人哑然失笑。

人们常常说七十二行,还有说三百六十行的,可以看出行业是非常多的。行业多,必然就有非常多的行业联。如:

“水里有酒酒里有水望水光轻清天酒洗重沌地;

酒中有糟糟中有酒愿酒香仁人口糟填贪猪肠。”酿酒业联

“一双水晶能助拙叟观粉戏;

两片玻璃管帮老媪绣绒花。”眼镜店联

“镜中摄来自非假;幕上映去竟如真。”**业联

这些对联都反映了不同行业的不同的特点。

经典对联: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1、源远流长 :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出处是《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

 2、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3、丰富多彩: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出自峻青《秋色赋》:“一个不久前才由机关、工厂的业余戏剧爱好者所组织进来的吕剧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节目,非常令人兴奋。”

成语: 人杰地灵 拼音: rén jié dì líng

解释: 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成语: 钟灵毓秀 拼音: zhōng líng yù xiù

解释: 钟:凝聚,集中;毓:养育。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出处: 唐·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

成语: 源远流长 拼音: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解释: 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出处: 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成语: 书香门第 拼音: shū xiāng mén dì

解释: 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四十回:“如今眼看着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

成语: 世代书香 拼音: shì dài shū xiāng

解释: 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家。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香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给亲戚,落的耻笑。”

成语: 满腹经纶 拼音: mǎn fù jīng lún

解释: 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处: 《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