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地方都有城隍庙?城隍庙到底是干嘛的?

问答 0 30

为什么每个地方都有城隍庙?城隍庙到底是干嘛的?,第1张

为什么每个地方都有城隍庙?城隍庙到底是干嘛的?
导读:一、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古时候中国的城隍信仰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中国各地,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两座建筑雄伟堂皇的城隍庙。二、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

一、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古时候中国的城隍信仰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中国各地,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两座建筑雄伟堂皇的城隍庙。

二、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三、城隍是神话中守卫城池的保护神。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有水的称池,没水的称隍。所以这种护城的壕沟就叫"隍"。

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

四、起源

1、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儒教《周宫》八神之一。

2、“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3、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

汉代,纪信救刘邦的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及地方相关资料上均有叙述。刘邦得天下称帝后,厚赏、追封纪信,并赐黄袍加身,择上林苑自己打猎休息之地(今王曲镇),修建大型庙堂并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据传“文景”二帝时期,为了顺应民心、强化统治,遂将供奉的纪信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据今已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周瑜和城隍庙要早四百年。

唐朝时,中国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因为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都希望那些当官的能为民做主,体恤他们的疾苦,因此,他们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在他们死后,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

到了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大感兴趣,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朱元璋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扩展资料

(一)、城隍 ,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二)、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长(是真正专门负责人一生福寿禄和恶罚明的官职,而且不是神,称呼为城隍 判官等)。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三)、城隍产生于古代儒教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四)、”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五)、职能:

①、守护神:守护城池、国家。

②、司法神: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

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是一尊神明。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阳间的巡抚。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准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城隍

城隍,起源于古代对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后来城隍又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系统,道教因之而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 [3]

城隍神最烜赫的时期是明代。朱元璋建国后,想利用群众迷信心理,鼓吹城隍神能鉴察民之善恶,行善者得福,作恶者受惩,用以震慑臣民,巩固统治。“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他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正月大封京城和天下城隍。城隍即所谓镇守。各府有都城隍庙一座,其属下各县有城隍庙一座。北京城内有二县,各有城隍庙。明冯应京《月令广义》说北京的城隍先是文天祥,后为杨椒山。他们是正义的化身。[3]

有道是:凡有老城必有庙,有庙就有城隍庙——在古代中国,这似乎是一条铁律。

顾名思义,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爷的庙。但是,从源头上说,“城隍”一词原指保护人民身家安全的城墙和护城河(见《说文解字》: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无水曰隍)。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成为道教所推崇的守护城池之神。说白了,就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冥界地方官。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等级,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全国各地的城隍庙如雨后春笋般修建起来。

朱元璋颁诏的第二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定府城隍庙应运而生。这座占地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庙宇,坐北向南,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至北依次为戏楼、旱桥、牌楼、山门、正殿、后寝宫。其两侧是东西两庑和正殿左右的配房,以及后寝宫两翼的附属建筑。整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严谨,主次分明。

从落成之日起,府城隍庙就是正定的道教活动中心。自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起,府衙所设管理道教事务的官吏——道纪司都纪、副都纪,县衙所设道会司道会都住在城隍庙内,主持庙内和地方道务,可见城隍庙当年地位之重要。所以,1966年“破四旧”时,城隍庙被当作重点对象,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他用。到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时,庙内仅剩下两座建筑,当时称前殿、后殿。可惜的是,后来仅剩的两殿也没保住。

2017年,正定府城隍庙格局恢复工程被列为正定古城风貌恢复提升24项工程之一。2019年10月,一座崭新的城隍庙在原址重建起来。

从里到外观览一番,这件“崭新”的古建复制品,工艺还不错,算得上“高仿”。

如果您去过正定府城隍庙,不知有没有注意到:山门后面挂着一个大算盘——这可是城隍庙的“点睛之笔”!

这个巨大的算盘,框为铁质,横梁上刻有“不由人算”四个字……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呢?原来,算盘是城隍庙的标配,每一座城隍庙都有。相传,城隍爷是阴间的长官,审案时要用算盘来细算往生者的是非善恶。每当城隍爷出庙巡游时,都要带上这个大算盘。

既然是城隍庙的“点睛之笔”,许多城隍庙便利用算盘“巧”作文章,借此宣传城隍信仰。简单点的,将其命名为“自问心”,提示来者扪心自问。复杂些的,则是一系列警语,诸如“人有千算,天只一算,阴谋暗算,总归失算”“乘除分明,毫厘不爽”,“任你千般巧作,到期一算分明”——这些警语,皆紧扣“算”字主题,寓意人的善行和恶行,都会因为因果的轮回而得到相应的果报,善行得善果,恶行得恶果。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都有一本帐,等到入土的那一天,城隍爷是会来算总帐的。一生中不论“盘算”过多少人,不论“巧作”过多少事,到期自然就会“一算分明”而且“不由人算”。

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所言:“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城隍庙与算盘有关的这些警语,可谓与“城隍信仰”一脉相承,不但耐人寻味,而且回味悠长。

以后行游到各地城隍庙,一定仔细观察一下大算盘。

    为配合省文明办关于做好2015年国庆期间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苏州城隍庙定制了文明旅游宣传语,并制作了KT版,以作宣传。苏州城隍庙在城隍庙官方网站上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了文明旅游的相关内容以作宣传。

    苏州城隍庙文明旅游宣传语:

    1、传承道教文化,演绎美丽苏州。

    2、品教,论道,行天下。

    3、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请不要弄脏她美丽的衣裳。

    4、“痰吐”得体,从我做起。

    5、“一游”休上壁,“到此”忆中留。

    6、把美的记忆带走,把美的心灵留下。

    7、出游讲礼仪,入乡要随俗。

    8、自然文明美景彰,社会文明美德扬。

    9、多请多谢多礼让,文明出行更风光

    10、创文明城区,建和谐苏州。

    11、文明旅游人人努力,旅游文明个个受益。

    12、尊重游客善待游客,文明服务诚信服务。

    13、安全第一,防止“万一”。

    14、道·通古今,教·化天下。

    15、多一个文明习惯,多一片美丽风景。

    16、让您的痰吐与谈吐同样高雅。

    17、共享文明之旅,同做文明使者。

    18、缘·聚苏州,道·济天下。

    19、公共场所,测试美德,不设监考,祝您合格。

    苏州的城隍庙简介:

    宗教可以说是早期人类试图认识世界和解释世间万象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对世界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以对自己的认识来解释和对待外部世界。他们认为堤防和沟渠,城墙和城壕等等也都是有灵魂的,他们祈望这些堤防、沟渠、城墙、城壕能保护他们,于是对它们进行膜拜、祭祀。城隍信仰也就这样产生了。城隍信仰,源自于古代的池城,更早可以追溯到防水、障水、泄水的沟渠。

    随着社会的变化、历史的演进,城隍神也逐渐地发生了变化,他从沟渠之神、城池之神发展演变成了护国佑民之神、惩恶扬善的监察之神,成了民间最有影响力的地方保护神之一。

    城隍信仰属于道教。它是完全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间文化基础上的中国本土宗教。它和中国民间文化血脉相通,和民间习俗水乳交融,它的影响几乎渗透到民间生活的每个角落。道教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一支,在形成中华民族强大民族凝聚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苏州城隍庙特别重视城隍信仰的文化价值,极力倡导城隍文化和民俗活动的结合,以更具时代特色、更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方式来弘扬城隍文化、道教文化。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就是城池;“隍”就是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中国早在周代就已开始祭祀“水墉”神,水墉神被认为是城隍神的原形。至少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已经为城隍神立庙供奉。自南北朝以后,“城隍神”一词屡显官编史书。至明代,城隍信仰可谓是登峰造极,有人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所,也就是说当时在每一座中国城市中都至少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神也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范围。

由于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市居民对城隍神的更是祭祀尤谨。围绕着城隍信仰,产生了多种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其中一项就是每年轰轰烈烈的“三巡会”,其他的诸如城隍庙会等也连年不绝。

大殿正门上悬“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次为日巡与夜查,日巡、夜查以下为八皂隶。第一对立柱悬有对联“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赞扬城隍神的功绩,上悬匾额“牧化黎民”。第二对立柱上悬“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奸*造孽焉能妻女清贞”的对联以警示世人。城隍庙大殿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存在,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大殿,殿内依旧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4年为火所焚,1926年开始重建,1927年完工,现在所存的大殿即是重建于1926年的城隍庙大殿,为全部钢精水泥结构仿古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