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遣队员何凌登 志愿军在朝牺牲第一人)

公司起名 0 64

(先遣队员何凌登 志愿军在朝牺牲第一人),第1张


(先遣队员何凌登 志愿军在朝牺牲第一人),第2张

年轻的何。



(先遣队员何凌登 志愿军在朝牺牲第一人),第2张

何之子何志坚与抗美援朝烈士合影。


记者联系到我军牺牲的第一位战士何的儿子何志坚时,这位69岁的老人正在参加抗美援朝纪念活动。前不久,何志坚刚刚在“跨过鸭绿江”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上发表了纪念父亲的文章《爸爸的口琴》。“爸爸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这对双音口琴是我爸爸的宝贝。他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陪伴他一路走下来,激励和鼓舞着他和他身边的战友。”


先遣队秘密赴朝,妻子愿“全家团聚”[S2/]


何1915年生于福建福州,1938年赴延安,赴陕北公学求学。他成绩优秀,性格开朗,擅长口琴。1940年毕业于国立抗日大学,分配到八路军115师344旅司令部任作战科参谋。此后历任新四军第三师作战科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侦察科长、第二纵队司令部作战科长、第三十九军司令部参谋长,参加过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


1950年8月初,中央军委命令第39军全体在辽南集结,练兵备战,准备赴朝作战。“听我妈说,那时候我爸已经随军南下,被紧急召回秘密赴朝,成为先遣队的一员。”何志坚说,临走前,父亲带着母亲和两个哥哥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并在照片背面工整地写下了“离开祖国,进入异乡……”的字样,交给了母亲。我妈吴伟珍在另一张照片的背面写了“合家团圆”几个字,让我爸带着。


1950年8月26日,中央军委决定以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武官的名义,成立由何等5人组成的先遣队,深入前沿阵地,勘察地形,了解战况,观察美军作战实力,为赴朝做准备。


变相调查对韩国出兵有重要参考作用


“有时他们装扮成朝鲜人民军军官,与部队一起行动,有时他们穿着便装,独自在各个地方进行侦察。每个人在一两天内将观察到的具有军事价值的信息写成文字,发给大使馆,然后由大使馆呈交给中央有关部门。”何志坚说,前半个月先遣队的活动是在咸兴和元山地区,然后去了首尔。10月初,根据中央号召,重点对青川河以北地区进行了地形测量,对具有军事意义的山川进行了详细标注。


整个调查历时近一个月,为中央政府决定出兵朝鲜提供了重要参考。“特别是他们后期在江北、青川的野外调查,派兵后第一次志愿军与美军作战,掌握了极具应用价值的军事情报。”何志坚说,第二次战斗,我军飞越妙香山,走的路线是我父亲和他的战友共同勘察设计的。何等人在朝鲜北部山区找到了地图上不存在的道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后来38军(也就是彭司令员称赞的“万岁军”)在朝鲜战场上因为我军出其不意地走了路子而大获全胜,成为美军在青川以北噩梦的关键。遗憾的是他邓玲没有赶上妙香山小道开始发挥作用的那一天。


10月12日,先遣队返回北京,连夜向周总理汇报了在朝鲜的侦察情况。10月13日,何邓玲回到第39军营,向军长吴信泉、政委徐滨州等指挥员详细汇报了朝鲜的地形、地貌、交通、气象、农业生产等情况。,并对39军将进入朝鲜太川、云山的具体地形和战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我父亲当年强调了两点。第一,加强对空的防御。在朝鲜期间,他发现美国空军队很强大,由于朝鲜人民军缺乏控制空和制海权,损失惨重。”何志坚说,此外,他还强调了停电的重要性。因为敌人有空的控制权,飞机日夜在空盘旋,所以部队必须借着月光和星光在夜间缓慢行进。


请愿换一号指挥车,被敌机轰炸炸死[/s2/]


1950年10月20日,何邓玲随39军司令部在辽阳火车站集结,后又在安东、长甸河口集结。1950年10月21日19时30分,39军司令部随陆军第一梯队从安东鸭绿江大桥入朝。39军的前方目标是桂城,必须在天亮前进入指定位置。“据当时在场的人说,何邓玲觉得指挥部车队的目标即使在晚上也太大了,所以他坚持要和第一辆车的吴信泉车长交换位置。考虑到何邓玲熟悉朝鲜地形,在一号车开道更有利,指挥官同意了。”何志坚说,过了100多公里鸭绿江,半夜2点多,39军司令部到了西固里附近,1路车的一个首长说了句看地图。司机听到后,赶紧打开了车内的灯。爸爸一说不开灯,就被敌机轰炸了。不幸的是,他光荣地死去了。


那一年,何年仅35岁,时任39军司令部参谋长,是抗美援朝牺牲的第一位志愿军烈士。在何牺牲后不久,吴为真生下了他们的遗腹子,取名志坚,意为立志和继承遗志。1953年10月1日,何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哈尔滨烈士陵园。


如今,何志坚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整理父母在战争年代留下的珍贵史料。他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把父亲留下的遗物像宝贝一样珍藏,装订在小本子里。这里面有我父亲在朝鲜战场侦察时写的侦察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朝鲜当地的地形地貌,还有手绘地形图。他会继续整理父母的遗物,让它更有价值。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