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新京报讯(记者许)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2016 -2035年)》(草案)今日(9月28日)公开征求意见。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州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运河文化名城。千百年的水运赋予了该地区深厚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是该地区标志性的核心文化。地名系统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保留地域文化和乡愁。
这次要命名的区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界定的155平方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南至现在的京哈高速,西至规划中的朝阳区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北至现在的绿园北街,东至春明路。
本次命名共有362个地名,其中区名12个;216条道路,其中城市主干道32条,街区道路184条;桥梁、隧道名称116个,其中跨河桥梁名称114个,隧道名称2个;18个绿地名称;此外,一些空白区域的街区和道路还没有命名。
中心的12个分组区是如何得名的?区域内的道路是如何命名的?命名思路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梳理。
副中心规划的12个组团区的名字都有自己的道理
根据草案,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有12个组团,构成12个地名,主要根据城市规划中的区域划分确定。
这12个区是云童、临河里、梨园、通州老城、府河、陆毅、宋庄、赵丽、行政公署、城市绿心、张家湾和吕雯区。
十二个区的名称地图。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供图
据介绍,地名的命名主要是根据所在地区的当地文化来确定的。根据市民的认知习惯,先按行政区名称命名,如宋庄、陆毅、临河里、张家湾、梨园、云童、赵丽;其次,按规划功能命名,如行政办公区、文化旅游区、城市绿心、通州老城区;再次是根据区域内的主要居民区或自然地理实体命名,如抚河。
具体来说,比如“宋庄”地区就是以宋庄镇命名的。宋庄片区东至副中心规划区东边界,西至六环路,南至童眼高速,北至规划中的宋庄北二街。主要分布在宋庄镇一带,包括少量的潞城镇地区。
“行政办公区”的名称直白易懂,以北京行政办公区命名。行政区域东至副中心规划区东部边界,西至六环路,南至北运河,北至感潮河。
“府河”因府河花园住宅区而得名,府河是温榆河的别称。府河地区位于规划区西北部,温榆河以东,通州区以西,童眼高速公路以南,朝阳区以北。
区内道路命名应尽量使用区内最有价值的历史地名
草案对各区主干道的命名思路进行了说明:在北京副中心规划范围内,六环以西区域的城市主干道大部分已命名,仅进行局部补充和延伸,尊重现有道路名称和排序方式,基本不做改动,新建城市主干道按所在区命名。
同时,城市主干道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所以尽量使用体现区域特色的词语,有些专有名词直接使用区的名称,从而起到突出区的作用;城市主干道名称应尽可能采用本区域最有价值的历史地名,新名称应尽可能与通州的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突出区域特色,体现北京副中心城市形象。
对于12个区,草案表说明了各区道路的命名原则和思路。
以通州老城区为例,主要道路命名原则是保护历史地名,并提出保护方案。调整地方个别地名,保持稳定。
通州老城区的道路命名,要求尽最大可能保护历史地名。老城区注重历史地名的延续和保护,使用一批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历史地名。缺乏历史地名的地区,主要是结合小区或现有道路的名称来命名。新地名尽量来源于原地名,所指对象明确。
以通州老城区老河路为例。老河路位于老白河路上,故名,与外河路遥相呼应,体现了老运河之一的老白河路。鲁超位于潮汐河流的入海口,体现了“直到退潮时两岸变宽”祈求平安,因此得名;福禄路因通州运河仓库而得名,体现了通州仓储文化。
通州老城区道路名称示意图。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供图
行政区道路命名时,应保留重要历史地名,结合行政办公区规划功能,适度创新。命名时要突出通州运河文化,体现通州春城形象,结合生态特色,具有一定的园林诗意,并照顾未来发展需要,根据道路分布特点,进行多样化命名。
比如行政办公区安和街,融合了办公区的功能,寓意平安、和谐、稳定、和谐;上北巷位于原庙上村遗址,以旧地名分组命名,以保存乡愁。
一些街区道路和空白区域的道路还没有命名,为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规划中,仍有部分街区道路和空白区域的道路尚未命名,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陆毅地区白柳地区的道路命名要求保留旧地名,保持地名的稳定性。新地名应尽可能取自原地名,有明确的外延。赵丽地区白区道路命名要求结合当地旧地名,保留地域文化,创造性地发挥规划功能命名。
城市绿心区白柳片区道路的命名要求,结合运河文化,展现运河水运景观,结合生态特色,体现良好的运河生态环境;结合策划功能,选词充满山水诗意;张家湾地区白柳片区道路的命名要求,结合设计城镇功能和原有植物主题,尽量源于原有地名,减少地名的复杂性。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历史文献丰富。编纂组在全面掌握通州区域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各个历史时期地名的发展脉络、地名资源形成的历史逻辑以及不同区域地名的文化特征。结合近现代地图史料和考古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对历史上已消失的地名和现存地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制作了详细的地名起源图,以规划地名体系。
2018年3月起,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北京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2016 -2035年)》。草案前期征求了当地乡镇、街道政府的意见,通过了专家评审和部门联审。
9月28日起,草案将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通州区人民政府网站公示,为期30天。公示期间,公众可登录相关网站反馈意见。
新京报记者许惠美
编辑冯亚军校对刘悦。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