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方式).jpg)
App命名似乎是一件小事。先说“这点小事”。
如果你设计一个新的App,它的功能负责PM,视觉负责UI,交互负责UE,性能负责QA等等。App的命名似乎是一件无人问津的小事,那么这件小事该由谁来负责呢?
产品功能、设计、体验等的方法论。但是这些就构成了一个App的全部吗?
用户接触一个app的第一步,不管是广告还是应用市场,我猜应该是App的名字。如果第一步不成功,再好的App,再好的功能,再好的设计,都可能没有关系。一旦用户完成下载体验,该应用程序将躺在用户移动桌面的一个角落,因此在此之后,用户只能看到刺激他打开该应用程序的名称(当然还有徽标)。
如果一个幸运的App受到了用户的喜爱,就会被用户记住,和身边的人讨论,推荐给他人。信息传递的核心是App的名称。如果记不住名字,App的传播就无效了。所以,给App起名字真的不重要吗?
据说给人起名是不吉利的。当然是迷信,还不够。一个人的成功和他的名字无关。他叫马云成功,他叫马花藤成功,所以真的无所谓。但是,名字有好有坏,坏名字可能阻碍成功。试想一下,如果鹿晗真名叫刘(网传鹿晗原名不实),与其小鲜肉形象格格不入。他还会性感吗?就像父母给孩子取名字一样,给一个App取名字是小事吗?
今天想和大家好好聊聊App命名这件小事。
1. 概念说明
在接下来的讨论之前,我们先解释一组相关的概念,即公司名称、产品名称、品类名称、品牌名称。
首先,公司名称。
公司名称是工商登记中公司的名称,要求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几部分组成,如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其核心是字体大小。在实际使用中,字号一般作为公司的简称,即“娃哈哈”、“腾讯”。
其次,产品名称。
也就是说,产品是用来被人们消费或使用以满足人们需求的任何东西。有“娃哈哈AD钙”等实体产品,也有“腾讯QQ”等软件产品。即App移动互联网软件产品,App名称属于产品名称。产品命名的普遍规律是“品牌+品类”。比如娃哈哈是产品的品牌,AD钙是品类名称。
品类是指目标客户在购买某种商品时的单一兴趣点。
简单来说,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和产品系列的认知。
-百度百科
接下来,类名。
说一个类别是单个兴趣点,和不说是一样的。流行的说法是“顾客在购买决策中涉及的最后一级商品分类”。比如电视就是一个品类。当然,范畴不是绝对的。如果细分的话,电视可以分为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彩色电视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普通彩电、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
简单来说,品类就是商品的分类。至于这个分类细分到什么程度,就情况而言。通过品类名称,消费者可以知道一个产品的功能。
最后是品牌名。
说白了,品牌就是辨别的程度,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区别于同类的标记。个人认为,品牌名称有三个维度,即单个产品、系列产品和公司。
娃哈哈既是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品牌,也是娃哈哈系列产品的通用品牌名称,同时也是娃哈哈AD钙的品牌名称,在不同维度上共享同一个品牌名称。再比如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的品牌腾讯,QQ是QQ浏览器、QQ邮箱等这个产品系列的共有品牌,而微信是微信App的独立品牌。虽然都属于腾讯,但是不同维度使用的品牌名称不同。
2. 命名规则和命名方式
在明确了以上概念之后,我们再回到我们主题App的命名上来。虽然现在市面上的app数不胜数,但是名字更是五花八门。但是app的命名就像人名一样有一定的规则。中国人的命名规则是“姓+名”,App的命名规则也可以概括为“品牌+品类”。
但是在这条一般规则之外还有一些变化。总结一下,给App命名有四种方式:
第一种是最标准的命名方式,即以“品牌+品类”的方式命名。品类可以清楚地表明该App的所属品类,品牌用来加以区分,如腾讯视频。第二种是舍掉品类名,而单以“品牌名”命名。一般而言,此种命名方式的App名字比较简洁,如微信。第三种是舍掉品牌名,仅以“品类名”直接命名。这种命名方式不常见,如WiFi万能钥匙。第四种,按理说应该只有这三类命名方式了,怎么还有第四类?因为有一部分App的命名较为特殊,从形式上说应属于第一类,但就实质而言它更像第二类。这里APP名虽然名字中含有品类,但其整体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牌名,不可拆分。因而将这类App命名归为第四类,称为“组合品牌”命名,如:西瓜视频。
3. “品牌+品类”命名
以“品牌+品类”命名App是最标准的命名方式。既然是最标准的,自然就有标准的优势,也就是这种方法兼具品牌名和类目名的优势。通过类别名称,用户可以直接知道这个APP属于什么类别,也就是App的功能是什么;同时,通过品牌名称的限制,可以很好地将产品与同类产品区分开来。
当然,我们也会发现有些app的品牌名称是多个app共用的,单从品牌名称无法判断是哪个app。根据品牌名称能否独立代表一个App,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种。
3.1“画蛇添足”型
第一类,品牌名称能代表这款App,引用清晰明确,如高德地图。这一类可以概括为“画蛇添足”型。当然,这里我们只是借用成语来更详细地表达。没有贬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提到高德地图App,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简称为“高德”,比如“出门前和高德核对路线”。然而,Goldilocks并不是这款应用的独家品牌名称。金发姑娘还拥有金发姑娘,不能简称金发姑娘。这是下面将要提到的另一种类型。
显然,对于“品牌+品类”的命名方式,其一大弊端就是名称较长,至少四个字。所以“画蛇添足”的命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个问题,既保留了品类名称让用户直观了解产品的功能,又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简单地以品牌名称作为简称,不失简洁。
3.2 “狐假虎威”型
就像刚才提到的“高德导航”App,这种命名的App如果去掉了名称中的类别名称,单从品牌名称上是无法明确指代哪个App的,或者会出现歧义。例如,如果高德导航被简称为“高德”,人们会认为它指的是高德地图。这种命名可以概括为“史密斯”式,同样不含贬义。
这种命名类型来源于品牌延伸,即在命名一个新的App时,借用已有的品牌名称。比如百度地图借用了大家熟知的品牌名称“百度”。在提到“百度地图”这款APP时,不能简称为“百度”,只能用四个字的全称,因为百度旗下有N多个APP借用了百度的品牌名称。
除非你想简称为“嘟嘟”,但是听起来别扭,还是算了吧。当然,如果App能够主导某一个品类,不仅仅是第一个品类,而是唯一一个,可以省略之前的品牌名称,用品类名称作为简称,比如百度贴吧简称,新浪微博简称,微博。
“Smith”命名对新应用命名非常有吸引力。当然,它继承了“品牌+品类”命名方式的所有优点,无需赘述。更重要的是,因为借用了现有的品牌名称,得到了原品牌的背书,一下子提高了新App的用户接受度和认可度。
但是,坏处也不小。一方面,就像刚才解释的,名为“品牌+品牌”的App名字很长。如果不能缩写,会对传播造成一定影响,阻碍App的传播和推广。另一方面,名为“史密斯”的App即使成功了,也没有创造新的品牌,对品牌价值的贡献微乎其微;而且品牌延伸可能会削弱或模糊原有品牌的用户认知,甚至损害原有品牌的价值。
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讨论品牌问题。
4. “品牌名”命名
相对于“品牌+品类”的标准化命名方式,直接命名为“品牌名”。一般名字都比较短,多是两三个字。简洁是一个明显的优点。但由于放弃了类目名称,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用户无法通过APP名称直观了解App的产品功能。
但是,即使名称中不包含类别名称,一些app也可以让用户从其品牌名称中大致猜出其产品功能。根据品牌名称是否包含有关产品功能的信息,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种类型。
4.1 “无中生有”型
第一类单从品牌名称来看毫无意义,或者说无法与产品直接关联。这种App命名可以概括为“无中生有”型。比如JD.COM App的名字,仅仅从名字来看完全没有意义。你或许可以通过拆词联想到《京东》。当然,我们知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了解JD.COM的朋友都知道“JD”这个词。创始人刘和他的第一任女友的名字组合而成。
“无中生有”式的App名称,因为品牌名称是一个完全新的词组,用户会很难接受。但App一旦成功,品牌名称就极其独特,高度差异化,不容易被复制和模仿。
比如“JD”这个词。COM”由刘杜撰,第一眼可能记不住。然而,当JD.COM做大做强,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时候,这个杜撰出来的词却表现出了不屈不挠无可指责。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在我们讨论下一个App命名类型之后,经过对比可以更好的体现这个优势。
4.2“顾名思义”型
第二类,这类App虽然直接以“品牌名”命名,但是这个品牌名是和产品的功能有关的。用户可以从品牌名称中猜测或联想到产品的功能,我们将其概括为“顾名思义”。比如淘宝,通过它的名字,很容易和它的购物功能联系起来。
淘宝创始成员解释道:
我很爱逛街,但是逛街不一定是逛街。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心态。很多时候,你并不是带着明确的目的走过一家店。也许你会被你认为美好的事物所吸引。我想进去看看。这个过程就是“淘”的过程。看到喜欢的东西的那一刻,你会觉得就是它了,宝宝。
其实购物是一种“过程加结果”的体验。很多时候,即使没有找到宝藏,也会觉得很满足。我已经深深沉迷于这种感觉,这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在网上给自己买东西,也是一个“逛”和“购物”的过程。
但是,你进入的商店并不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是用你的手在电脑屏幕上实现这个过程。这些都是为了满足我心中的那种感觉。
顾名思义,App命名具有类似于“品牌+品牌”命名的功能,大大降低了用户的认知门槛,尤其是对于新用户。但是,产品成功了,难免会被别人甚至竞争对手“蹭热点”。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S2/]。
比如淘宝和支付宝的成功,用“宝”结尾的App命名,就很有创意。可惜阿里巴巴没有办法独享,以至于现在的金融产品后面都带个“宝”,不违法,没理由打官司。连腾讯都拿出应用宝,“冒充”阿里产品,马云爸爸也只能一笑置之。
5. “品类名”命名
直接以“类别名称”命名,可见App的功能一目了然。这在一些系统软件中很常见,比如手机自带的计算器、相机、镜子等工具产品。反正都是手机厂预装的,也算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功能。但也有一些非系统软件实际上“大胆”采用了这种命名方式,比如WiFi万能钥匙,但毕竟是少数。月度前100的app中,只有WiFi万能钥匙是唯一做到这一点的。
WiFi万能钥匙这样做很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工具产品,类似于系统软件的功能。产品类名的直接命名表明了App的功能,简洁明了。况且WiFi万能钥匙够长了,前面加品牌名也太长了。另外,WiFi万能钥匙涉及WiFi安全问题。如果把自己“伪装”成系统软件,就能赢得用户的信任。
但是,“伪装”系统软件的代价是存在感的下降。比如WiFi万能钥匙,虽然月活跃近4亿,但比搜狗输入法和百度App都多,月活跃长期排在所有App前十。但其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其背后的公司联商网络更是鲜为人知。
另外,这种命名方式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模糊了品牌的概念,很难在用户心目中占据位置,形成差异(这是品牌的重要作用)。很容易成为“系统软件”,被用户忽略或者被其他软件冒充。由于没有强势的品牌名称做保护,很容易被同行模仿,我们也看到是这样的情况(见下图,我第一次装错了。本想安装“WiFi万能钥匙”,不小心下载成了“WiFi钥匙”)。
6. “组合品牌”命名
最后一个是“组合品牌”命名。虽然是以“品牌+品类”的形式命名,但本质上应该理解为“顾名思义”,因为它们的品牌和品类组合在一起形成品牌名称,但独立分开就是不完整的。比如西瓜视频,如果简称为“西瓜”,在方向非常明确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但很多语境下还是需要全称,即“西瓜”不是品牌名称,只有“西瓜视频”四个字构成完整的品牌名称。
“组合品牌”的命名既然是“品牌+品类”和“顾名思义”两种命名方式的组合,正好有这两种命名方式的优缺点。形式上,“组合品牌”和“品牌+品类”是一样的,从名字就能看出App的产品功能,但一般来说,名字比较长。
本质上,它只有完整的名称才能形成完整的品牌,拆分开来就是不完整的。所以这类品牌的独特性不强,很难保护自己的品牌,也容易被其他产品“蹭热点”。比如西瓜视频是字节跳动公司的一款App,但是不能阻止其他App在名称中包含“西瓜”二字。毕竟“西瓜”这个词不是你家的,比如“西瓜智能选股”、“西瓜商城”、“西瓜优化”,这些都不属于字节跳动。
在App Store搜索“西瓜”。第二个出来的是“西瓜智慧选股”。不就是给别人做嫁衣吗?
7. 总结
比如,人是以“姓+名”命名的。我们把App的命名规则总结为“品牌+品类”。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App命名的特殊性,总结出四种App命名方式,并详细分析了每种方式的优缺点。
App命名围绕两个核心,即“品牌”和“品类”。品牌属性和品类属性可以用来描述App命名在这两个方面的体现。强品类属性有助于降低用户对产品的认知门槛,App名称本身也能直观体现产品的功能和价值,从而有助于App的推广和传播,使其在产品前期更有价值。
而强大的品牌属性能够有效占据用户心智,与同类产品形成明显区分,从而使产品具有很强的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产品后期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品牌属性和品类属性的对比,本文总结的各类app的命名方式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注:此图仅反映属性强度的对比关系,并非强度的绝对值)
总的来说,“画蛇添足”的命名方式是个不错的选择。比较个人建议的一个比较棘手的方法是:在App中早起,使用“画蛇添足”的命名方式[/s2/],比如“抖音短视频”,利用了品牌属性。后期在App取得一定成功后,去掉类目名称的小尾巴,直接使用品牌名称作为App名称,即“Tik Tok”,这样品牌属性的优势就不会丧失。
不过以上对比只是简单的整体对比,“画蛇添足”类型App的命名方式更好。但具体到个别案例,如果能巧妙运用“顾名思义”的命名方式,扬长避短,可以自始至终采用同一个名称,品牌属性和品类属性也可以“鱼和熊掌兼得”。当然,做到这一点必须需要一些技巧,这也是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深入探讨的话题。
下期预告:App命名这件小事(二):命名技巧。
本文由@创想家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复制。
来自Unsplash的图像,基于CC0协议。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