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新华社合肥10月4日电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淮河在系统管理中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新华社记者陈尚颖、马淑瑞、玉佩
冈川部,堤岸整齐;波涛之下,鱼儿游;湖岸很美。从桐柏怀远到扬州三湾湿地,从临猗沂河到淮北甘龙湖...截至目前,淮河流域已建成16个河流级幸福湖,处处展示着亲水、近水、乐水的动人画面。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抗洪”,到改革开放后的“治洪”,再到新时期寻求“人水和谐共处”,淮河儿女逐渐找到了与水共存的恰当位置:尊重自然,让道在水;供水出口,人有生路;兼顾发展,人水和谐。
这是2022年5月30日拍摄的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梯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彪摄)
上下游共同治理水害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淮河航道二期工程试验段隆隆作响,几十台挖掘机在挖土,运土车来回穿梭填堤。
这项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于今年7月30日开工建设,将确保2000多万人口和3000多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建成后,淮河泄洪口将进一步扩大,洪泽湖防洪标准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
“这也是减轻淮河中上游防洪治涝压力,实现全流域安澜的重大举措。”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说。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施工现场。(江苏省水利厅供图)
淮河因防灾、泄洪、干流排水困难,一度被称为“最难治理的河流”。
淮河流域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共管一条河”,在防灾减灾、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应急响应和系统治理体系。
上游建有出山店、前坪两座大型水库;中阅兵蓄洪区蚌埠段调整建设取得成效,王林段、夏征段正在加快实施;淮河下游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完成了河道整治、洪泽湖大堤加固和引淮入沂工程...
2020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通过科学调度,淮河千里第一闸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次开闸。当年汛期,淮河无一人因洪水伤亡,主堤无重大险情。
过去“大雨、小雨、干旱”的淮河流域,如今以不到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了全国约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有效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减法”保护生态
从淮河入海水道往回走1000公里左右,湖北省随州市睢县淮河上游很美。淮河作为河南省南阳市睢县和桐柏县的界河,在睢县境内占地680多平方公里。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推进淮河源头保护和管理的基础。”睢县水利湖泊局党组成员崔莉介绍,该县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淮河流域共有县级河长6条,镇级河长18条,村级河长36条。
睢县淮河镇农田综合治理。(徐斌摄)
管好“源头活水”对淮河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沿淮企业的整治,也让淮河焕发出新的活力。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淮河岸边讨水。由于沿海化工厂、造纸厂污染严重,淮河一度成为“坏河”。1995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颁布,中国首次制定了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河治理更加注重水生态安全体系建设。试点推进了生态流量调控,全面建立了淮河流域河长湖长制度。2021年,淮河流域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
随着污染治理的“减法”和河湖景观治理的“加法”,淮河流域的河湖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从坚持问题导向,全力做好防洪治污工作,到努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淮河治理进入新阶段,提出了更高要求。”淮河水利委员会河湖管理处副处长付强说。
“知进退”,人水和谐
张红海一家三代都住在淮河的庄台,2020年搬进了一个乡镇的120平方米的新房。
“我以前住在平台上,污水在那里蒸发,垃圾被风吹走。最怕洪水跑不掉。”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镇的农民说:“现在终于告别提心吊胆的日子了!”
淮河流域人口密度高,人水矛盾突出。人占水道加剧淮河洪水。
让位给水,还人们以安宁。淮河蓄滞洪区和滩区居民搬迁工作继续进行,群众逐渐被搬出“水囊”。10年来,已有31万多人得到妥善搬迁安置。
这是2020年10月16日拍摄的阜南县王家坝镇槐上社区庄台疏解去产能项目居民安置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目摄
人让位给水,水让位给生命。按照“水适宜水,牧适宜牧,渔适宜渔”的原则,调整沿淮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性农业。
“编筐打筐养家”是阜南县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每次发洪水,当地蓄滞洪区的庄稼都被淹死,而水中的柳条却肆意生长。以前,柳条工作并没有发展成为当地的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的转变,柳条成了致富的“金条”。
如今,阜南县已发展柳树加工企业近300家,产品畅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深水鱼,浅水莲,滩上栽柳,水上游鸭鹅”。不仅阜南,淮河沿线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了水生蔬菜、优质水稻、特色水禽等产业,百姓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