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中的伟大领袖,每个人听到他的名字都会由衷地敬佩他。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由于环境恶劣,毛主席不得不多次改名。大多数人都知道毛主席搬陕北的时候叫李德胜,也有人知道他学生时代用过一些笔名。
但据统计,1949年以前,毛主席实际使用的化名多达26个。当然,以毛主席的文化修养,他的笔名不是随意的,而是刻意的。
那么毛主席一生有哪些化名,其中蕴含了多少文化传统和革命原则?
毛主席
“毛泽东”是家族传承,却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怀念
毛泽东三字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家谱排版方法,按照石矛家谱中的顺序选取的。
在清朝乾隆年间的《石矛家谱》中,后人对其名字的排名是20个字。排版顺序为:“作出杰出的学者,在文坛上发大财,对未来作出持久的贡献,世世代代作出持久的成功”。
毛主席的祖父是“恩”,父亲毛贻昌是“义”。毛泽东和他的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还有他的妹妹毛泽建,都是“泽”字。
但是,传统也是可以改变的。毛泽东的儿子,原来是“远”字,都改成了“岸”字,他的很多侄子都是“远”字。
但是,广大人民群众会永远铭记毛泽东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为“利万物、利天下”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却没有人关心他家的族谱。
毛主席
石三伢子作为乳名,过草地时意外为红军造福
说起毛主席的笔名,家乡人印象最深的是“石三伢子”。
毛主席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他年轻的时候,身体虚弱,多病。
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母亲文当时普遍迷信,就以母亲的身份带他去山寺拜观音石。
因为毛主席在家里排行第三,所以有“石三伢子”的称号。他妈妈去世前,大部分时间都叫她“三伢子”。即使是建国后,毛主席回老家被邻居称为“三伢子”,他依然觉得很亲切。
毛主席年轻的时候
后来毛主席参加革命,信仰马列主义,就不再对这种封建迷信感冒了。出于对他的尊重,党内同志也不会叫他“石三伢子”。
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他在长征期间的经历,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1935年5月,红军长途跋涉到川西藏区,自身给养耗尽,急需与少数民族搞好关系以获取粮食。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挺身而出,主动与当地宗教界人士沟通。
毛主席
众所周知,藏族人民普遍信仰佛教。虽然其教义与中原不同,但其基本的神仙体系还是一样的。
于是毛主席在与当地的活佛交谈时,拿出了自己拜观音石的经历,反复强调自己有“佛缘”。
这些宗教人士被毛主席的宽宏大量所感染,不自觉地把红军救国救民的决心与佛教中的普渡众生联系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当地活着的佛教徒和僧侣帮助红军筹集粮食和照顾伤员的努力,使红军没有被饥饿和疾病打败。
毛主席
面临大敌化名李德胜,转战陕北终于取得了胜利
要说毛主席最让人着迷的化名是李德胜,那段历史大家深入了解后就清楚了;“李德胜”二字,是毛主席在面临最艰难考验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
1946年6月,蒋介石屡败屡战,于是把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连同西北二马,共出动23万兵力,三面夹击陕甘宁边区。
当时整个陕甘宁的野战军只有两万六千人,敌我力量对比非常悬殊。
当时很多人劝毛主席和中央领导机关离开陕北,到其他相对安全的解放区去。但毛主席力挺群众,决定放弃延安但必须留在陕北。
蒋介石
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离开延安时,毛主席告诉大家,从今天起他的代号是“李德胜”,意思是“胜利离开”。意思是只有放弃延安,全中国才能胜利。
当时,他给的代号是“胡”,任的化名是“斯利姆”,陆的化名是“郑伟”。
最后中共中央在陕北作战成功,大家对“李德胜”二字充满了敬佩。
但是,很多人会想,毛主席有什么理由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离开就一定会胜利。
毛主席
事实上,面对当时全国十分困难的局面,毛主席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洞察力。
当许多干部战士坚持保卫延安与胡宗南主力决战时,毛主席号召大家主动撤出延安,以保存力量,长期对付敌人。
毛主席的理由如下。
第一,陕北极度贫瘠,胡宗南20多万大军将面临严重的后勤问题。
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其军事行动的灵活性,而解放军放弃延安更使其无法夺取我军主力。
胡宗南
其次,由于陕北地形复杂,毛主席几百人的队伍可以非常灵活地隐蔽在陕北的小山村里。
但胡宗南追击的军队必须时刻考虑自己的补给,不敢离开交通线和有水源的地方。
这样,毛主席就能带领少数人,带领胡宗南的军队在穷山沟里转圈,从而为彭率领西北野战军主力进攻创造了条件。
直到1948年2月,彭的信使接到毛主席的电话,听到对方自称“毛泽东”,大家才知道,转战陕北最困难的时期过去了。但“李德胜”二字却永远深深地印在了我们西北军民的心里。
毛主席
润之的来龙去脉,勾画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思想变化
在很多文学作品和电视剧里,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他的名字,润之是他的字。
中国古人讲究一个人要有名气,要有文字;名字往往是用来称呼自己的,文字是别人称呼自己的。然而,经过学者们的研究,毛润之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直到1917年才成型。
据有关资料显示,毛泽东年轻时并没有所谓的文字。那时候他家还没有比石三伢子多的名字。
1910年,毛主席在新式学堂[2]接受西式教育后,第一次崇拜梁启超。梁启超有“仁公”的称号,于是毛泽东首先给自己起了个字“子仁”。
后来他觉得要学梁启超,就把“子人”改成了“任雪”。
梁启超
但1914年进入湖南第一师范时,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杨昌济看到他写的“任雪”二字,好奇地问他是什么意思。
毛泽东表示希望向梁启超学习,但杨昌济推荐他向胡林翼学习。因《胡林翼》中“润之”一词,毛主席将该词改为“学润”。这也是他第一次把“任”改成“跑”。
之后又先后改“庸之”、“庸子”、“庸子”、“云子”等方式。最后杨昌济说:“司马长卿拜蔺相如,改名相如。只要你尊重胡林翼,就可以改变你的性格,添油加醋。”
然而,历史的发展充满了偶然性。1917年,毛泽东正式将“润之”改为“润之”。
毛主席
经考证,《周易》系词中曾引用“润之”:“是因刚柔相磨,八卦相荡,鼓声雷鸣,风雨润泽”《说卦》也有“雷动,风散,雨润”[/s2]
从此,毛润之成为毛主席又一个熟悉的名字。
从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中共早期领导人到很多名人,甚至1946年蒋介石邀请毛主席到重庆谈判时,都称之为“润物细无声”。
中国人民同样感谢“毛润之”这个词,因为它给人一种万物如春雨般滋润的感觉。
而这位伟大的领袖领导中国人民消灭了一切内外敌人,获得了解放,这让所有人都发自内心地感激。这恐怕也是“润之”二字,几乎只属于毛主席的根本原因。
毛主席和蒋介石
学生时代的奇特笔名,预示着毛主席为奇男子
提到毛主席的化名,可能有人知道他有一个笔名“二十八画生”,是繁体字“毛泽东”的笔画数。
毛主席进入湖南师范学校后,由于当时社会思潮复杂,即使在一师内部也有许多不同的流派。
为了尽快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毛主席专门出版了《寻友启示录》,并首次使用笔名“二十八画生”。
陈独秀在北京创办《新青年》,成为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刊物。1917年,毛主席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期发表《体育研究》一文,也是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
笔名“二十八画生”
后来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毛主席作为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谈到成为党的创始人时,非常幽默地说:“共产党姓龚,龚这个字的上下两部分由20和8组成,也就是28。看来我注定要姓‘毛’姓‘公’。”
很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在湘师大期间,还有一个外号叫“毛奇”。说到毛奇,很多人会想到普法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著名的将军毛奇和他的侄子小毛奇。
但很神奇的是,毛主席当时对这两个人并不熟悉,只是因为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时曾对同学们说:“我先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就是看奇怪的书,交奇怪的朋友,写奇怪的文章,创造奇迹,做奇怪的人。”
许多学生也认为毛主席是个奇怪的人,有些人崇拜这两位德国将军,所以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毛奇”。
毛主席
怀念恩师和亡妻,两次以杨姓为化名
毛主席一生最崇拜的老师是杨昌济,杨昌济是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父亲。毛主席从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毕业后就与杨开慧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20年底,他们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正式结婚。
但不幸的是,杨昌济在年初病逝[3],成为毛主席一生中的一大遗憾。
1927年8月,毛泽东受中共中央委派回湘组织秋收起义。此时,杨开慧已经有了三个儿子。
离开家的时候,毛主席只是简单的叮嘱她要做大事,没想到这是他对第一任妻子的告别。
杨昌济
1928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毛主席暂时离开红四方面军领导岗位,在闽西养病。此时,他身体上的病痛和对妻儿的思念使他创作了“杨”这个笔名。
杨当然是杨开慧的姓,“引”的谐音是“隐”。遗憾的是,自从那次分离后,直到杨开慧去世,没有任何通信,而杨开慧也永远不知道“杨”的存在。
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使用笔名“杨子仁”。杨杨开慧的姓,“子仁”以前用过一次。
事实上,毛泽东直到晚年一直对妻子怀有深深的眷恋和愧疚,这也是作为一个革命者的终身遗憾。
杨开慧
为革命而频繁使用化名,每一个都蕴含深意
这16个假名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实际上毛主席一生中多次使用过一次性假名,两者之间没有联系。
1922年,毛泽东以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回到湖南,宣传革命思想,并改名为“毛石山”以隐藏身份。这个“石山”明显和“十三崖子”谐音,和石山一样刚毅。
1923年9月28日,他给国民党的林写信说:“这是托人送给韩的。因考试极严,请写毛石山,不写毛泽东。”
后来他在《前进》杂志上发表《省宪下的湖南》时,唯一一次用了毛石山的笔名。
林·
1927年毛主席领导武装斗争后,曾用过“钟英”这个笔名;顾名思义,就是“忠诚的英雄”,这成为他多次与组织写密函时自称的名字。
1932年9月6日,毛主席向共青团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工作时,报告署名“钟英”。
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决心完成一项事业和一项任务。这个事业是创造新中国,任务是消灭旧世界和国民党反动派。这让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了另一个别名“石人”。
在长期使用“李”之后,毛主席频繁地更换他的别名。
他接连用“周士林”,显然是把周总理的姓和“毛石山”重新组合;涧西是润之和泽东的再析合,毛万山是毛石山的变体,赵东是泽东的谐音,后来改名为郭斌。
周总理
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毛主席提出了新中国的基本构想,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建设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以这个想法为己任,他给自己起了第25个别名“马人”。但仅仅过了几个星期,他就改名为子仁。
“己”代表每一个国家人民,“任”就是任务;希望全国人民都以建立新中国为己任,建设一个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
回顾他的26个名字的含义,我们将永远感谢毛主席对中国人民的贡献。[/s2/]
参考文献
[1]毛新宇和妻子刘斌已经在一起14年了。他们为什么经常去这些地方?。新京报2021-07-27
[2]毛泽东生平年表(1893-1925)。党史频道-人民网2021-04-01
[3]杨昌济(1871 ~ 1920)。湖南图书馆。2015-02-25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