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历史上被“灭九族”的并不少见,但被“灭十族”的恐怕只有方孝孺一个。大屠杀后,方孝孺是否留下直系后代,一直是历史之谜。
如今,河南省禹州市有一座“还乡桥”。据当地人说,是方孝孺的侄子逃回方岗后修建的,意为“归来”。
方的后人
在河南禹州,还有方孝孺的后人
在河南禹州市方岗镇董芳村和方南村之间,有一座以方祖庙为中心的古建筑群,俗称“大庙”。寺庙前有一座青石桥。据当地人说,这座桥叫环桥,是方南村通往西部山区的主要咽喉。
桥断了,青石板磨损严重,桥身已经下沉,勉强靠一些砖块支撑。
当地一位老人说,环桥建于明朝。方孝孺被杀后,他幸存的侄子景祖、景贤逃回方岗。它被命名为“欢桥”,意思是回到中国。
“逃回”的原因是方姓祖根在禹州。根据本村很多方姓人的家谱,本村这个方姓是方孝孺的后代。
“在今天的方岗镇,方氏子孙中,有近一半是方孝孺侄儿的分支,即始祖。”村里一位老人介绍。
年轻时成名
方孝孺6岁时写的诗,至今背诵
说起方孝孺,很多人会想到“灭十族”。这位一生坎坷的思想家、文学家,年轻时一帆风顺。6岁时,他因他的诗而出名。
从事方姓文化研究的说,方孝孺于十七年(公元1357年)生于浙江宁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年轻时才华横溢,5岁就能写诗。
现存的《荀之斋集》中,有一首名为《山川隐者》的诗,是方孝孺6岁时所作的诗。其中“易知东风,卧看白云升”的名句至今仍广为传诵。村里称他为“憨憨子”,把他比作唐朝著名学者韩愈。
方孝孺15岁时,父亲方克勤当上了济宁知府,他跟着父亲走马上任。据史书记载,每当有穷人路过他的住处,方克勤都会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他,他严词拒绝“送礼”的恶习。
被杀
10个部落被摧毁,873人在农历新年被处决
方孝孺的才华得到了他的皇帝朱允炆的赏识,于是他开始一路得到提拔。但现实往往是“骨感”的,故事在燕王朱迪即位后发生反转,方孝孺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消灭十族”的人。
根据传说,明太祖死后,朱迪王子反叛并入侵南京。文武百官全部投降,除了方孝孺。朱迪命他写下告示,告诉天下:“燕王侵宁,保大明江山。”
方孝孺写了“燕贼篡位”几个字。朱迪大怒,问他:“你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答道:“那灭十族呢?”王听了之后说:“好!我要毁灭你们十个支派。”
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松木说,据史料记载,盛怒之下的朱迪将方孝孺中的师生视为“第十族”,一同杀害。
据记载,在这种情况下,农历新年一年共有873人被处决,数千人被监禁和流放。方晓茹的妻子和女儿,觉得活不下去了,也自杀了。
谁生谁死
方孝孺的后代,生时姓何,死时姓方
方孝孺到底有没有留下直系后代,一直是历史之谜。在安徽庐江县黄屯,有一些姓何的人,生前姓何,死后改姓方。当时方孝孺后人逃亡时,被官兵追捕。当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为了避免被杀,他们仓皇而逃,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当时这个后人灵机一动,改姓“何”。想到对家庭的重创,为了祈求家庭的兴旺,把“他”字改成了“他”。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黄屯方孝孺的后代,出生时都姓何,死后又回归方姓。在何先生提供的族谱中,这个方家依然遵循着族谱规矩:他生,方死;他的姓是地上的何,地上的方。
此外,湖北郧西县景阳乡吴家砭村朱的祠堂上,还刻有“方氏宗祠”的牌匾。当地姓朱的村民说,他们也是方孝孺的后代,“朱生,方死”。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