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雪糕贵的根本原因(雪糕“升值”密码:跨界文创抬身价,代工厂宣称成本6元)

宝宝起名 0 46

文创雪糕贵的根本原因(雪糕“升值”密码:跨界文创抬身价,代工厂宣称成本6元),第1张


文创雪糕贵的根本原因(雪糕“升值”密码:跨界文创抬身价,代工厂宣称成本6元),第2张

茅台冰淇淋图/IC


一个18元,雪糕上的醋味也抬高了它的价值。


近日,恒顺醋业推出三款文创雪糕,借助酱油芝士、香醋、黄酒“比自家醋还贵”。跨界+高定价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行业天花板在不断突破。5月底,茅台和蒙牛联合推出茅台冰淇淋,但贵州茅台标价“66元”,含量为2%。


“2019年以来,文创冰淇淋的代工订单越来越多,去年销售额超过100万。”一家冰淇淋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很多品牌倾向于选择代加工模式。出厂价在6元左右的产品,市场零售价至少会翻两三倍,这并不稀奇。


这个夏天,高价冰淇淋成为低谷,背后是行业进入十元时代的诱惑,以及高端品牌布局,经销商和渠道商从薄利多销到重利少销的转变。


流量时代,冰淇淋站在十字路口,意欲在庞大的增量市场中凭借“万物冰淇淋”突破固有的消费圈。


价格高于10元,冰淇淋摊“高地


冰淇淋的定价逻辑已经悄然改变。


6月底,果壳财经记者随机走访了几家超市和便利店,发现在售的几十种雪糕中,超过一半的雪糕都比10元的多。一家超市老板说,冰淇淋的价格主要在5元到20元之间。“虽然价格高,但销量并没有减少,而且每年都在上升”。


在贝壳财经记者走访的超市和便利店中,伊利、蒙牛、蒙龙、八喜等品牌的配送量较高。从价格上看,八喜和中成为“中流砥柱”,其中八喜香草冰淇淋550g售价36元,中78g淡奶售价11.8元。相比之下,伊利和蒙牛的选择范围很广,从两三元到十几元不等。


根据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冰淇淋市场上已经很难看到5毛钱和1元钱的价格了。取而代之的是3元以上的产品,而一些网络名人属性的雪糕产品价格大多高于10元,甚至更贵。


冰淇淋的价格“刺痛”了消费者,与普遍消费预期的偏差不无关系。调查显示,2022年,网民对单个冰淇淋的接受价格多在3元-5元,占比37%;其次是5元-10元,占33.9%;10元-20元的总接受价格为16.3%;接受1元-3元价格的占11%;以上20元的录取率只有1.8%。


贝壳财经记者采访多位消费者了解到,目前普遍存在“不敢随便拿,一个一个掏价签”的情况。然而,高昂的价格并没有过多地抑制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90后买家。很多受访者表示,因为包装、形状、口味等因素,愿意早点尝试。如果好吃,他们也不会因为价格高而拒绝买回来。


冰淇淋价格的上涨促使更多的消费者转向两个渠道——批发和网上购物。


一位80岁的宝妈说,她更看重性价比。“三四块要几十块钱。我一般带宝宝散步的时候会去便利店买。家里囤积的货都是网购的,单价两三块钱会便宜点。”


今年6月18日,一位买家告诉记者,他一次性买了30多支伊利乔乐兹,这次看中了折扣。“比平时便宜20多块钱,相当于每个不到三块钱。”


果壳财经记者走访便利店时发现,伊利巧乐滋的价格为8元,而网上购买5件在15-22元左右,满折,2件打7.5折。


“就整个市场而言,目前线上线下销售占比大概是2:8,但是线上增长速度非常快。从5%到20%只需要一两年。”光明冷饮总经理张南告诉壳牌财经记者。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冰淇淋线上线下销售额占比分别为5%和95%。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0%和80%。随着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冰淇淋的销售渠道也发生了变化,线上将成为冰淇淋不可或缺的销售渠道。


中成立于2018年,最初专注于线上,2020年才发展到线下。“2018年,行业内几乎没有纯线上的企业,线下传统企业进入线上还需要时间。所以在中成立的前两年,我们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小。”高雪创始人林升说。


中作为高端互联网冰淇淋品牌的代表,近两年一直走在前列。去年出现了66元的“最贵冰淇淋”。今年,原价68元的“杏子剩余岁月”雪糕被黄牛炒到了200元。尽管贴上了“天价冰淇淋”的标签,但其线上渠道销量依然一枝独秀。据了解,钟与国家奥体中心联合开发的“少年系列”,仅72天销售额就超过2000万元。根据今年6月18日的数据,钟拿下了天猫生鲜品类的销售桂冠和POP store冰品类的第一名。


“一切都可以是冰淇淋”,代工厂:6块钱做的文创冰淇淋


“我第一站是买断桥冰淇淋,单个20元,两个组合35元。”一位曾经逛过西湖的消费者告诉记者,他一直想着用徐贤和白娘子的冰淇淋打卡。而这仅仅是开始。


第二站是雷峰塔的文创冰淇淋,然后我转身去找三潭岳影冰淇淋。“为了拍冰淇淋,我不得不花钱买票,但是票卖完了!”有几个小时,他的打卡旅行的主题是冰淇淋。至于断桥冰淇淋的味道,我记不清了。


近年来,文创冰淇淋正成为新宠,被赋予了独特的社交属性。然而,自从中的网络名人雪糕以跨界联名、高定价的方式取得品牌优势后,贴上“跨界”标签“定高价”就成了一种常态——除去买家的“种草”、“拔草”,一款文创雪糕普遍15元起,大多在20元至35元之间,不断突破雪糕价格天花板。


文创热升温,企业陆续入场。5月,恒顺醋业文创冰淇淋三种口味上线,在外观上还原了恒顺上世纪80年代的老厂门,价格达到18元/个。去年,黄山旅游推出了“迎客松”冰淇淋。今年6月,这款文创冰淇淋升级回归,高度还原了独特的险峰绝壁。到7月初,哈根达斯研发的文创冰淇淋正式上市。据说在文创冰淇淋上,可以看到甲秀楼和黔灵山公园。


“我们从2015年开始做冰淇淋加工。2019年以来,文创冰淇淋的代工订单越来越多,去年销售额超过100万。”某冰淇淋加工企业相关负责人谢女士告诉果壳财经记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很多品牌倾向于选择代加工模式。


“我们的出厂价一般在6元左右。品牌提货后,市场上的零售额至少会翻两三倍,也不稀奇。也就是说,花6块钱就能拿到货,消费者可能要花24块钱才能买到。”谢女士说。


对于品牌方的溢价,谢女士算了一笔账,运输、人工、销售都有成本。此外,线下发行还可能购买广告位、支付冰柜费等。“生意就是这样。每个环节都有利可图,所以可以做。”她认为,品牌溢价主要来自营销费用。


黄先生工作的沈阳某公司,专门做文创冰淇淋的代工业务。在向果壳财经记者介绍时,他自称自己做代工多年,客户遍布全国。“还有很多知名的一线品牌,具体名字不方便透露。”


对于贴牌文创雪糕,黄先生表示,文创产品多为客户提供的雪糕造型,也可以使用工厂版。可供选择的模具有塔、宝塔、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几十种。口味包括白桃味、巧克力味、香草味、芒果味等八种。


“一般是1000套,上不封顶。还可以定制口味。特殊口味要三千套。”黄先生告诉果壳财经记者,雪糕价格7.5元,量大。出厂价平均每件7元。如果一次5000块,可以降价到单件6.5元。此外,客户需要支付自己的冷链运输费,预计每0.5元人民币1元。通常顾客购买商品后在终端的价格在15元到20元不等,如果景点知名度高,人流量大,价格可能会更高。


当壳牌财经记者询问其产品单价过高时,黄先生表示主要是因为原材料质量高。在他口中,他制造的雪糕用的是原奶+进口奶粉,口感很细腻,不会有冰的味道。而且还可以提供OEM产品进行品鉴,3到5个品鉴包。品尝包是免费的,但你需要支付交通费。300元,工厂声称也接受客户实地考察。


除了冷链运输费,黄先生的代工厂账单还有客户需要支付的模具费。其中模具单价从18元到29元不等,定制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浮。例如,黄先生说,“假设你选择我们的三个通用模具,每个模具订购1000个雪糕棒。由于模具不是一直重复使用的,1000根雪糕至少需要100个模具,成本大概在5500元到6000元。如果要三个定制形状,成本还要再加3000元到5000元。”


黄先生告诉果壳财经记者,他所在的代工厂每天生产4万到5万件冰淇淋,生产周期25到30天,运输时间2到3天。


成本溯源,谁是高价冰淇淋的推手?


文创冰淇淋火爆,光明冷饮这两年也有涉足。总经理张南表示,与其他类型的冰淇淋相比,文创冰淇淋在定价上确实有较大的溢价空。


“文创冰淇淋重外观轻口感,这也是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特点决定的。去景点买雪糕的人,往往都是凭外貌栽的草。他们会拍照,打卡,发朋友圈,满足社交需求。”张南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这类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比较封闭,景点比较多。文创冰淇淋的高溢价也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在景区的封闭环境里,游客可以接受东西比外面贵。另外,文创冰淇淋在生产研发之初就被赋予了一些文化属性,也就是说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除了消暑,还包括拍照留念。毕竟通常情况下,文创冰淇淋只在特定的地方销售。此外,由于特殊的形状等因素,文创产品的生产R&D成本会相对较高。


中高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周冰认为,每一代新消费者的崛起,都面临着新消费习惯、新消费理念、新商业模式的再造。在产品策略上,文创冰淇淋迎合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即正义和追求个性。它们造型新颖,价值高,味道奇特,给消费者带来新奇感和好奇心,刺激消费者从外观到味觉。


不过,张南也指出,文创冰淇淋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文创冰淇淋为了承载一种文化属性,比如IP或者文化背景,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场景。一旦离开特定的消费场景,消费者就不会为溢价空买单。


“大部分的钱都是基于冰淇淋的价格,在其他产品面前毫无竞争力。而且市面上大部分文创冰淇淋口味一般,主要靠外观吸引眼球。走出封闭的渠道,人们可能会选择口感更好、价格适中的冰淇淋。”张南说。


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伊利在中国网民吃过的冰淇淋品牌中排名第一,占比75.5%;其次是蒙牛,占比71.3%;而巧乐滋占53.9%,雀巢占46.1%,分列榜单第三和第四位。


传统冷饮企业的毛利率是多少?以伊利为例,财报数据显示,去年冷饮产品营业收入约71.61亿元,毛利率40.27%,同比下降0.61%。2016年至2021年,伊利乳业冷饮业务毛利率持续在40%以上。其中,疫情发生的2020年,伊利乳业冷饮业务的毛利率达到48.66%,为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据果壳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冰淇淋厂家一般利润在40%-50%,部分高端产品毛利可达70%,这对冰淇淋市场的火爆是一大诱因。


有从业者告诉果壳财经记者,雪糕的成本中,原料占比最高,通常在60%左右。“不同种类的冰淇淋、冰激凌,原料成本的比例会有所波动。比如纯牛奶会高一些,还有新鲜水果。相比之下,冰制品的原料成本会更低。”


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20年,牛奶、鲜奶油等原材料成本上涨了80%左右。除了原材料上涨,在中游,制造业,物流仓储,也在助推冰淇淋价格上涨。


近日,“五毛钱一袋的雪莲13年没涨过价”在天价冰淇淋的热潮中被推上了舞台。其中,雪莲品牌负责人李先生表示“一袋雪莲的利润在5毛钱左右”,“这个利润还不够开发其他产品”,并表示“我们也在考虑网民的网购需求,正在积极思考对策。如果我们在网上卖,物流成本会比雪莲本身还贵。”


多位受访者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仓储物流成本不断上涨,疫情叠加导致运输成本更高。


下游行业的变化也推高了冰淇淋市场。


艾媒咨询表示,传统的薄利多销之路越来越难走了。冰淇淋品牌要想生存,必须推陈出新,高端产品的布局似乎是很多品牌的变革之路。从产品设计、包装、原材料的使用,到新奇的口味和品牌合作,冰淇淋制造商别出心裁。流量时代,一些商家通过明星代言吸引消费者是必然的。


果壳财经记者从某自主品牌冰淇淋了解到,其销售模式除了线上线下门店外,还会向经销商销售。一级经销商再卖给二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再卖给超市、便利店等。然后产品会卖给消费者。这些环节每一关卖下来,都会赚取10%到30%不等的利润。


“花式”跨界,冰淇淋成为移动广告牌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蒋寒认为,对于目前的整个市场来说,高价冰淇淋其实是一个正常现象,但同样的风险是很大的,因为高价产品往往生命周期更短,更多的是依靠流量和营销来提升市场竞争力。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价冰淇淋很可能是一种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的冰淇淋类型。


在冰淇淋品牌跨界“暗战”的当下,中国冰淇淋市场持续增长。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1年,冰淇淋行业市场规模从不足900亿增长到1600亿,6年累计增长超过90%。


随着“不吃文创冰淇淋等于不逛景点”的观念深入人心,冰淇淋的产品属性也在发生变化。它们不是简单的消暑降温,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属性、社会属性甚至情感属性。同时,冰淇淋的消费场景也在发生变化,为商家在营销上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空间。


一位冰淇淋行业资深玩家告诉果壳财经记者,当前行业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即健康感、体验增强和品类跨界。其中,品类跨界是指冰淇淋行业的跨界,如联合甜品烘焙、街头饮品、糖果巧克力等。


5月29日,茅台与蒙牛联合推出的茅台雪糕首日,“我茅台”APP51在51分钟内售出4万多支预包装雪糕,销售额约250万元。贝壳财经记者从蒙牛集团相关负责人处获悉,此次合作意在积极满足消费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选择。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蒙牛冰淇淋打开了跨界的局面,领域多样,从饮品(江、茅台)、茶叶(小罐茶)到零食坚果(三只松鼠),逐渐延伸到游戏(原神)。


跨界产品上市后,品牌往往会在社交平台进行矩阵内容营销和花式种草,从而打造出年轻人喜爱的单品。


周冰告诉果壳财经记者,冰淇淋的属性开始慢慢延伸,零食和甜品通过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已经突破了季节的限制。近年来,冰淇淋市场新产品不断涌现,从主打口味到创新造型,再到健康低糖低脂产品,都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随着消费场景的改变,张南认为冰淇淋未来会和零食竞争,抢占市场份额。


“冰淇淋的毛利在50%左右,给了玩家和资本足够的利润空,而且还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在张南看来,跨界玩家进入冰淇淋是出于各种目的,冰淇淋的可塑性比较强。可以有不同的造型和IP形象,可以讲很多不同的故事。整体客单价不高,受众很广。对于营销来说,性价比很高。


“每件产品都是一个移动的广告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是在吃冰淇淋。对于商家来说,他们可以让消费者了解品牌,甚至其他产品。”张南说。


多位受访者对果壳财经记者表示,很多品牌的跨界冰淇淋本身并不是在卖产品,而是通过跨界利用低成本来转移对品牌的关注,吸引年轻消费者。


新京报壳牌财经记者夏寅编辑王金玉校对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