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黄州的诗词五首(苏轼于黄州时期诗词赏析)

宝宝起名 0 47

苏轼在黄州的诗词五首(苏轼于黄州时期诗词赏析),第1张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曾经自嘲的问你人生的成就,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时期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那么,除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水调歌头》等脍炙人口的名作,还有哪些有趣的小诗小句呢?


一.《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

我一生都在忙着笑,但我的旧事业变得可笑。长江一带,鱼美,笋香连山。


客不妨外,诗人以曹浪水为例。只可惜没有任何帮助,但还是要管家压酒袋的费用。


诗以自嘲的口吻开头,“口”字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写诗引发的“乌台诗案”,一方面指做官谋生。年轻的时候忙,老了却要“转荒唐”。他年轻时有伟大的理想。宋仁宗嘉祐二年,考取秀才。他本来是想和子游一起报效国家的,没想到却陷入了仕途,所以在遇到坏人的时候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才能。第一句以强烈的落差开头,表达了时光飞逝的感觉和心中的悲伤。


对联描述了黄州的风景和食物。长江环绕黄州城,河中鱼肥;山里到处都是竹笋,诗人可以在这里享受黄州美食。东坡正月到了黄州。此时,冬天刚过,春天来了,诗人迫不及待地想象着在山里吃竹笋。“美”“香”这个词,从视觉到味觉,都有一种越来越好的感觉。就像诗人当时的处境,最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冬去春来,万物生长茂盛。前景是心之所向,恰好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适合自然景观,享受人间美味。


最后四句也是诗人的自嘲。面对不幸是一种幸福。当“客”本该是悲哀的,但“不妨”、“为例”这两个字说明,这样的情况似乎是人生的另一个归宿,人们不必大惊小怪。写着自己无功却还收着管家的工资,真丢人。


黄州是长江边上的一个贫穷小镇,在汉口下面大约50英里。虽然穷,但风景独好。东坡初到黄州,内心自然有些悲凉,但面对这一片山水,人生又有何起伏?尽情享受大自然。



苏轼在黄州的诗词五首(苏轼于黄州时期诗词赏析),第2张

二.寒食雨二首——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自从我来到黄州,我已经吃了三顿冷饭。


珍惜春天,想要留住春天,把春天从自我管理到没有人后悔。


这一年还遭受连续阴雨,整整两个月,气候萧瑟如秋。


独自躺在床上,听着雨哒哒的,羞红般的花瓣像雪花一样落入泥里。


造物主偷偷地把美丽的海棠带了回来,夜雨真的有魔力。


海棠花就像一个生病的少年,治好了,头发就老了。


春江汹涌澎湃,仿佛要冲进门户,暴雨凶猛的攻击似乎不差。


我的小屋就像一艘渔船,笼罩在一片水云中。


空煮凉菜,破灶烧湿芦苇。


哪知这一日竟是寒食,却见乌鸦来烧剩下的纸钱。


皇帝的宫门有九层,深远而难返,远方的先人陵墓不可凭吊。


我只想学阮籍发出绝望的呼喊,但心灰意冷不愿重燃。


被贬谪到外面的世界,没有人能不悲伤。大诗人苏轼也在黄州写过“寒食雨二首”,表现了他内心的悲凉。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天晴下雨,却又有悲伤相伴。这首诗写于元丰五年,诗人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年年要惜春,去了又不能悔。”当它走了,人们珍惜它。“苦雨”的意思是长雨刺骨,听起来萧瑟得好像秋天要来了。接下来介绍主角——海棠花。“仰躺闻海棠花,泥沾肥雪。”曲江对着雨:“林花湿脂,脂(胭脂)雪形容海棠花红白。在床上,诗人听说海棠花被雨伤了,在泥地里哀悼。”《庄子·集大成者》:“舟隐于谷,山隐于泽,谓之固。“然而半夜有力者必去,无知者不知。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海棠花开的情景。”何姝患病少年,病初白”,诗人说海棠花是久病康复的少年,病后头发变白,十分凄凉。


第二句以“春江入屋”“雨下个不停”开头,下一句描写的是雨下的小茅屋,像浩瀚水云中的渔船。人类在自然面前是软弱的,无论是美好还是灾难。接下来描述屋内情景,“空煮凉菜,破灶烧湿芦苇。我知道是冷食,但见黑纸”,空空。冷食在厨房煮,湿芦苇在旧灶台烧。看到黑纸才知道凉菜到了。可见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雨下了很久,人们的生活变得寒冷而荒凉。“御门深,坟在万里”,宋玉《九辩》:“御门重”。诗人见此,感叹宫门远,以“坟在万里”写宫门难进,颇有一种无道报国之感。他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明确表示,你不能回你家门口,你亲戚的坟离万里远。“我要哭到生命的尽头,骨灰却吹不动。”诗人也想像阮籍一样哭。


前一首诗更含蓄地表达了贬谪的悲伤,后一首诗则是一首长歌,哭着发泄自己内心的压抑。苏轼给人的印象是乐观向上,但《寒食雨二首》确实表现了诗人的苦闷。《载九渊诗话》说诗人“黄州诗尤不羁”,说这首诗“最痛苦”。在黄州时期,苏轼写了许多隽永深远的诗,但这首诗表达了他最真实、最痛苦的感情。诗人写的这两首诗的原作至今还存在,可见他对这两首诗的重视。



苏轼在黄州的诗词五首(苏轼于黄州时期诗词赏析),第2张

三.《东坡》——自爱铿然曳杖声

雨洗东坡时,月色清,城人尽。不要害怕走上斜坡,但你喜欢你的员工的声音。


这首诗写于元丰六年。苏轼当时生活窘迫,朋友马正卿为他要了一块荒地,他就在里面辛勤劳作。“东坡”一词源于白居易任中州刺史时的《卜东坡与东坡种花》。此地位于黄州之东,故名“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雨后的东坡干净自然,月色格外清澈。城里人都散了,只有农村人在田里走。“日中为市”,城里人被金钱和利益所迫,只能在大热天里奔波。诗人不一样。他只在晚上散步。句末的“易捷”指的是凹凸不平的石头,但诗人喜欢拄着拐杖,听拐杖敲击石头的声音。脚下的不公不就是诗人的失意吗?另一方面,诗人“不喜欢”这种粗糙的石头,并利用它来实现清晰的基调。颇有“竹签草鞋走”之景,诗人陶醉于东坡。以至于他“一夜喝东坡酒醒来醉”,在东坡喝酒吟诗,忘了时间。“他回来就像三点了”。此时“家僮鼾声如雷”,他“倚杖听河声”,忘了得失,所以“船死从此,江海送其余生”。这就是苏轼的豁达。


林语堂说:“朝气蓬勃的人,总是难以理解的。苏丽珂东坡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人。我们不能不说,苏东坡是性情不可改变的道德家,是黎明人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家,是工程师,是反对虚伪的人。”纵观东坡一生,最充分地展示了他的出身和入世。他既有儒家的积极入世,又有道家的自然出世,同时又融合了佛教。他仕途的跌宕起伏,是对“此地是我的故乡”最好的诠释。



苏轼在黄州的诗词五首(苏轼于黄州时期诗词赏析),第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