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设计互联学院”发布会
6月10日,6月-设计教育如何能接触到更多的人?上周末,深圳蛇口一家公共文化机构——设计互联发布了“设计互联学院”的品牌,希望突破传统的博物馆教育模式,通过展馆主题巡展、工作坊、教师交流、学校设计思维课程、教育机构介绍等多种形式,将设计思维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设计互联是招商局蛇口旗下以艺术设计为主题的公共文化机构。自2017年开业以来,它已为公众举办了近300场研讨会、讲座、演出和其他教育活动,共有81,000人参加。设计互联学院将以大众教育为核心,设置“说、学、做、演”四大板块,以论坛、课堂、工作坊、话剧等形式更大程度地开放展览、收藏等资源,联合各类教育机构,面向大众举办各类设计教育活动。
赵嵘认为,设计互联拥有丰富的展览、设计师等资源,她希望设计互联成为一座桥梁,将博物馆内的教育资源引入传统教育体系,让社会的新思想、新资源与原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沟通和链接,从而助推素质教育的发展。
“学习设计最大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审美素养,更在于通过学习设计认识世界,形成自己独立的视角和表达。今天的许多学生可能是下一代的设计师、创新者和企业家。培养他们的设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至关重要。”赵嵘说。
设计师志愿者走入学校
在公共教育中,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来设计互联。2018年,设计互联与深圳蛇口育才教育集团第四小学、第一小学合作。设计互联的设计师志愿者走进学校,为孩子们开设设计思维博物馆课程。到目前为止,它已经试点了两个学期。本课程基于互联展示内容的设计及其自主开发的设计思维教材。通过移情、问题定义、头脑风暴、原型制作、测试和展示五个设计步骤,引导小学生学习基本设计、不同材料的特性及其在设计和生活中的应用。除了设计师走进校园,学生们也来到设计互联的展厅,对设计作品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
设计互联的博物馆课堂系列教材
博物馆课程的录取部分是因为政府的支持。去年南山区政府发文指出,中小学每学年应开设不少于10学时的博物馆教育课程。
赵嵘表示,未来将努力与更多学校合作,让设计思维课走进更多校园。同时,为完善课程,设计互联协会与深圳创想公益基金会合作,持续打磨小学生设计思维课程教材,构建设计师志愿者培训体系。目前,设计互联也在酝酿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地的合作,希望进一步探索博物馆教育的可能性。
除了在学校开展设计思维课程,设计互联还定期举办校园设计之旅、工作坊、社区节等活动,带领学生探索展厅,观摩展览中一系列回应现实问题的创意设计,利用材料创作自己的设计原型。该设计还与国家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 & A)合作,开发指南手册,举办教师交流会等活动。
设计互联组织的学校互动导赏活动
此外,设计互联还将与更多不同主题、不同领域的教育机构合作,探索公立教育机构与各行业、各机构合作的可能性。目前已有STEAM教育机构Masslab、艺术教育机构小燕画院、中央芭蕾舞团艺术教育中心、深圳基地等机构入驻设计互联。
赵嵘认为,公众往往对博物馆有固定的印象,认为博物馆里的展品一定是旧的,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兴趣并不强烈。因此,在命名设计互联时,刻意避开了博物馆名称,以设计互联命名,希望突出公共文化机构的开放性,激发更多的公众参与。
近年来,关于博物馆教育的探索越来越多。像故宫博物院,结合自身馆藏资源开发教育资源,如博物馆课程教材、绘本、游戏本、视频等;还有市场化的博物馆教育机构,围绕不同的博物馆设计课程,打磨成教育产品。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教育资源丰富,是学习的好去处。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这些资源,让更多的人愿意与之交往,有更多的互动?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探索。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