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出品
作者:波饮食/cici
2018年,管理层股票锁定解除后,吴氏家族开启套现之路。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吴志刚家族通过减持股票、减持可转债、分红等方式,累计套现超过65亿元。
管理层频繁减持,股价持续下跌。连续六个季度“增收不增利”,众多竞争对手抢滩短期面包市场,桃李面包(14.210,0.17,1.21%)能否稳固在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
吴家族轮番套现超过65亿元加上分红
2015年12月,桃李面包成功登陆上交所。2018年管理层股票锁定解除后,吴氏家族开始了套现之路。在管理层禁售解除后不到4年的时间里,创始人家族已经9次减持,累计现金超过43亿。
此外,吴氏家族还通过可转债进行了大规模减持。2019年9月20日,李涛面包公开发行1000万可转换债券。吴氏家族的吴学群、吴学良、盛雅丽、出资5.52亿元参与配售认购,占10亿可转债的55.27%,随后陆续卖出套现。
桃面包上市后,一直延续了大额分红的习惯。2015年至2021年,桃子面包分别分红2.48亿元、1.35亿元、3.77亿元、4.71亿元、6.58亿元、6.8亿元、5.71亿元,其中20多亿元进入吴家。
吴氏家族通过减持和现金分红,越来越稳坐沈阳首富的位置。在2020年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中,吴志刚家族以300.9亿元排名第111位。
经过几次上市,李涛面包的管理层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没有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实际控制人吴志刚第九轮减持后的一周内,李涛面包发布了2022年半年度业绩报告,营收同比增长9.06%,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延续了增收不增利的下滑业绩。管理层是否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充满信息,这份业绩报告或许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增收不增利的背后:艰难的南方之路。华东和华南的许多子公司遭受了损失,毛利润很低
7月18日,李涛面包发布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2.06亿元,同比增长9.06%;实现净利润3.57亿元,同比下降3%。这份成绩单不增加利润不是偶然的。自2021年第一季度起,桃李面包利润连续六个季度同比下降。
对于本次增收不增利的表现,李涛面包认为主要原因是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终端配送服务成本增加及公司去年同期其他收入、汇兑收入、理财收入高于本期。
事实上,除了上述原材料涨价、配送服务费等原因外,公司利润规模的萎缩还与华东、华南、华中地区多家子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密切相关。
桃李面包从东北起步,以东北、华北、西南地区为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保障,并进一步开拓华东、华中、华南地区。从公司2021年财报披露的重要子公司经营情况来看,桃李面包的南下之路并不平坦。
从地域划分来看,东北、华北、西南、西北仍然是桃李面包创收盈利的绝对主力区域。其中,东北地区产生的收入和利润最多。沈阳李涛、长春李涛、哈尔滨李涛、大连李涛2021年净利润均超过5000万元,分别为19873.68万元、7094.64万元、6693.07万元、5568.94万元。
相比之下,华东、华中、华南很多核心子公司处于亏损状态,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如海南李涛和东莞李涛2021财年分别亏损17477.22万元和384.75万元;华中武汉桃李亏损856.72万元;上海李涛和江苏李涛分别亏损1283.08万元。
同时,2021财年华东、华中、华南的毛利率分别为14.55%、12.24%、3.74%,远低于东北、西南、西北、华北。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公司2021年的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润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南下之路越来越艰难的同时,竞争对手并没有停止布局短期面包领域。除了扎根南方多年的精品品牌,如曼克顿、宾宝、加顿,桃李面包还需要接受来自连锁便利店、生鲜面包店的挑战。桃李面包在内忧外患下能否坚守护城河?
常宝面包巨头+新糕点品牌+便利店三面出击
桃李面包是短期保障产品,供应链优势是公司最宽的护城河。“中央工厂+批发”的供应链模式,让桃李面包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随着已经具备供应链或销售终端布局优势的常宝面包巨头、新网上名人糕点品牌、便利店自有品牌的进入,桃李面包的供应链优势不如以前突出。
该公司除了要应对前竞争对手Mankton、Binbao和Garton带来的挑战外,还受到许多老牌长期面包店、生鲜面包店和连锁便利店的攻击。
首先,长期面包巨头的短期保险市场。2018年下半年,大力食品推出美贝臣。2021年,子品牌依托母公司的终端布局优势和渠道优势,单店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实现营收13.9亿元,同比增长33.5%。此外,潘潘食品已经在2017年推出了短期面包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长期面包巨头在营销渠道、供应链、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不输桃李面包。
(来源:互联网)
其次,随着消费升级,网络名人中的烘焙品牌,如Momo点心局、爸爸的手工吐司、元麦山等。,在商品包装、店铺空和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中式糕点店,成为满大街人的美食圣地,俘获众多年轻消费者。在烘焙消费升级场景下,李涛品牌面包仅有的“性价比优势”和“新鲜优势”很难像以前那样吸引年轻消费者。
(来源:互联网)
最后,全家、7-11、罗森等便利店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短期面包品牌,加入竞争,并凭借品牌优势和终端销售渠道优势迅速破局。
在龙面包巨头+新糕点品牌+便利店三面夹击下,桃李面包能否稳住目前的市场份额,还有待观察。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