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嘴漏水,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

老人 0 88

茶壶嘴漏水,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第1张

茶壶嘴漏水,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
导读:茶壶倒水时漏水可以在壶嘴的最前端的壶口下方抹上一些食用蜡,趁茶壶还热着时用牙签挑一点就行。这样一种简单的操作就能让茶壶在倒水时不漏水,并且一点都不会影响到茶壶的品像。没事的时候可以用干净的毛巾搓茶壶的表面,这是为了让茶壶表面的脏色进行再抛光

茶壶倒水时漏水可以在壶嘴的最前端的壶口下方抹上一些食用蜡,趁茶壶还热着时用牙签挑一点就行。这样一种简单的操作就能让茶壶在倒水时不漏水,并且一点都不会影响到茶壶的品像。

没事的时候可以用干净的毛巾搓茶壶的表面,这是为了让茶壶表面的脏色进行再抛光,在平时使用的时候,不要将剩下的茶水留在壶面,这样时间久了之后壶面上会堆满茶垢,影响茶壶的外观。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泡茶时,勿将茶壶常浸水中,有些人在泡茶时,习惯在茶船内倒入沸水,以达保温的功效,然而这对养壶则无正面的功效,反而会在壶身留下不均匀的色泽。

壶内勿浸置茶汤,泡完茶后,务必把茶渣和茶汤都倒掉,用热水冲淋壶里壶外,然后倒掉水分。应保持壶内干爽,绝对不可积存湿气,如此养出来的陶壶,才能发出自然的光泽。

-壶嘴

人民网-泡茶注意事项:泡茶一定要选对容器

  歌曲 《送别》

  李叔同版介绍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丰子恺版

  李叔同《送别》手迹似未留存。《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有人说此书在1921年出版,是错误的。此书的歌词字体不是标准印刷体,而是手写体。书写之人可能是编者。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丰子恺(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与李叔同关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后,二人来往也十分密切。根据丰子恺年谱,1927年秋李叔同还曾在丰子恺家中小住。丰子恺曾向人推荐,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读者可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窥见”。因此,这个版本的可靠性无可怀疑,应视为正宗原版。

  丰子恺版在传播过程中,曾发生个别错讹。“一觚浊酒”之“觚”,有“瓢”、“壶”、“杯”、“樽”等几种误植。“觚”与“瓢”字形相近,可能在传抄过程中被错认。但“觚”为古人盛酒的器具,“瓢”为农人从水缸舀水或者从面缸取面的器具,岂能混淆和替代。“壶”与“觚”(音孤)音接近,“觚”变为“壶”,当是传唱过程中听差所致。而“杯”、“樽”之讹传,传唱者记忆错误的可能性比较大。

  林海音版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林海音版和丰子恺版差别较大。有人认为这是林海音记忆错误或者对原词记忆不全,以杜撰填充。对此说法我不以为然。以林海音对童年往事的记忆能力,她断不会忘记她一生都非常喜爱的《送别》这首歌的歌词。我以为,林海音版的《送别》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它曾经作为林海音在北京读书的那所小学在毕业典礼唱的仪式歌曲。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把它称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我想是这样的,那所小学采用《送别》作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但鉴于李叔同原词中“一觚浊酒尽余欢”等句不适合儿童唱,就加以修改了。我只对“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中的“来”字有所怀疑,从意思上说此处用“还”似更为贴切,也避免和后面的“来”重复。而网上传抄本,也确有将“问君此去几时来”写为“问君此去几时还”的。

  **《城南旧事》版

  **《城南旧事》对《送别》的使用,并没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实际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合二为一,但又有个别差异。影片在出现《送别》一歌时,没有字幕,我记录的两段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个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点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变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据。另外,“尽余欢”一句,我反复听,确定唱的是“瓢 ”。由于**具有特别的传播力,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这个版本的《送别》传播最广。但不能不说,这个版本并不好。

  陈哲甫增续版

  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陈哲甫续词。

  陈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北师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贫儿院院长等职。1928年后居天津。陈哲甫与李叔同相识,并可能和李叔同有亲戚关系。他写的《送别》续词收入杜庭修所编《仁声歌集》中。该歌集1932年12月由仁声印书局出版。《仁声歌集》将陈哲甫的续词和李叔同的原词同刊在《送别》歌中,形成《送别》的演绎版。全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续词中“此情谁与语”,也有写为“此情与谁语”的。两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见过《仁声歌集》原书者指正。还有人误以为是“此情谁与予”。另外,有些文章将“把袂牵衣”写为“把裤牵衣”、“把袖牵衣”,显然不对。

  陈哲甫的续词也不坏,但似乎写的是男女分别、儿女情肠,不如李叔同原词意义宽广。

  佚名续增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有不少人说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没有人提供原始证据。我分析,这也是一个续作。这段词突改第一段词意象联想、情景结合的风格,对光阴易逝、悲欢离合发表议论,味同嚼蜡,所作议论实际上是对第一段意思的重复,没有新意。作为歌词,它也不上口,几乎无法歌唱。因而我判断它不是李叔同手笔。从根本上说,《送别》原词内容完整,有始有终,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词。即使李叔同真的写了第二段歌词,那也是续貂之为。

  这个版本的《送别》似乎是从港台传来。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份“台中市立国中八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成绩考查一年级国文科”试卷,将它作为阅读测验题。香港也有文章认为它是李叔同《送别》全词。

  丰子恺家庭版

  有人回忆,丰子恺晚年见后辈学唱《送别》,觉得新时代的儿童应当唱朝气蓬勃的歌曲,于是重填了《送别》歌词,并改题为《游春》: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

  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

  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这个歌词只是在形式上与《送别》相仿,构不成《送别》的演绎版本。这里仅仅将其作为《送别》传播史上的一个花絮加以介绍。

  其它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美丽的,燕子啊,哭泣泥娃娃。

  蜻蜓飞过夹竹桃,神仙不见了(liao)。

  小斑马,蔷薇花,牧羊的原野。

  群鸟翱翔的天际,岁月静流逝。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席慕容的送别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成空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我 一直都在这样做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

  又要错过今朝

  今朝 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馀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无名氏的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译文:

  杨柳青青柳条垂地,杨花飞舞漫天柳絮。

  折柳相送杨花散尽,借问征人何时归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头两局极力渲染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之势,借此烘托出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后两局写杨柳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人归期难料,从而更加重了离别的别凉气氛

  周传雄的送别

  歌词:

  车窗外无声的雨一直下

  弄湿了记忆模糊的映像

  那时候

  我们一心想占领天下

  在季节的交替中不安的长大

  长大了

  我们学会了张扬

  率性的不顾一切不一样

  这些年

  开始懂得孤单真叫人害怕

  每当午夜梦回

  把他乡变故乡

  想要联络想要回到最单纯的那时候

  谁来理解此刻慌乱的感受

  我们曾经那么交心那么的无话不说

  时光冻结了再也无法回头

  长亭外 古道边

  现在的你过的好吗

  天之涯 旅人没有家

  思念的夜伤感伴雨下

  长亭外 隔天涯

  过去的你还记得吗

  天之涯 万般都放下

  酒入愁肠再无需牵挂

  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如果干种性本来同,海纳无穷。千思万虑终成妄,般般色色和融。有日功完行满,圆明法性高隆。休叫差别走西东,紧锁牢笼。收来安放丹炉内,炼得金乌一样红。朗朗辉辉娇艳,任叫出入乘龙。

  三藏遵照菩萨的要求,又收下行者;八戒、沙僧,也都消除异心,大家就锁笼猿马,同心协力,继续奔向西天。真是说不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很快,经过夏月炎天,又到三秋霜景。只见:

  薄云断绝西风紧,鹤鸣远岫霜林锦。光景正苍凉,山长水更长。征鸿来北塞,玄鸟归南陌。客路怯孤单,衲衣容易寒。

  师徒四人走着走着,逐渐感到热气烤人,就热了起来。等再走上一段,大家就感到天气更热了。三藏勒住马,说:“现在正是秋天,怎么反到越走越热了呢?”八戒说:“您不知道。去西天的路上,有个斯哈呢国,是日落的地方,俗称‘天尽头’。如果是到申酉时分,国王就会派人上城,擂鼓吹号,混杂掉太阳落到海里沸腾的声音。日头是太阳真火,落到西海里,如同用火淬水,滚沸的声音,就会连续不断;如果没有鼓号声干扰,声音会吓死城里的小孩儿的。这地方热气烤人,看来是到日落的地方了。”大圣一听,忍不住,大笑起来,说:“呆子,别胡说了!你说的斯哈呢国,还远着呢!象师父这样朝三暮四的,这么磨蹭,就是从小走到老,从老走到小,小小老老,走上三辈子,也还没走到呢!”八戒说:“哥啊,那你说,不是日落的地方,为什么这么热?”沙僧说:“看来是天时不正,秋行夏令造成的。”

  行者他们三个人,正争论着,忽然,前边大路旁,出现了一座庄院。就见这座庄院,房顶上,全都用红瓦盖着;整个的院墙,全都是红砖砌的;大门,也全都被红油漆漆着;在这庄院里,不管是什么东西,一切的一切,全都是红的。三藏觉得奇怪,下了马,说:“悟空,你去那人家问问,看看到底为什么这么热。”

  行者收了金箍棒,整整衣服,装出一副斯文象,跳下大路,就快步走到那户人家门口。行者正要敲门,忽然,从里面走出来一个老人。只见这老人:

  穿一件黄不黄、红不红的葛布深衣;戴一顶青不青、皂不皂的篾丝凉帽。手里拄一根弯不弯、直不直、暴节竹杖;足下踏一双新不新、旧不旧、掰靸<革翕>鞋。面似红铜,须如白练。两道寿眉遮碧眼,一张哈口露金牙。

  老人走出门,猛地看见行者,吓了一跳。老人定定神,拄住竹杖,大声呵斥,问:“你是哪儿来的怪人?在我家门口干什么呢?”行者见老人问他,急忙行个礼,说:“老施主,别害怕。我不是什么怪人。我是东土大唐派去西天取经的和尚。我们师徒四人,正好走到这里。见天气炎热,一来不明白原因,二来不知道地名,所以,特来请教请教。”老人见行者说话客气,又说明来意,这才放下心。老人舒展开眉头,笑着说:“长老别介意。老汉一时眼花,没看出来。”行者说:“不敢当,不敢当。”老人问:“你师傅他们在哪儿呢?”行者转身往回一指,说:“大路上站的那三个就是。”老人顺着行者指的方向,看见了三藏他们,说:“那就请他们都过来吧!”行者见叫让他们都过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头招呼三藏他们,让他们赶紧过来。三藏、八戒、沙僧见行者招呼他们,立即牵上白马、挑起行李,一起来到了庄院前。大家见到老人,全都高高兴兴地,向老人行礼。

  老人见三藏丰姿绰绰,八戒、沙僧相貌稀奇,真是又惊又喜。老人一边请他们进到里面去坐,一边就招呼小的们,叫赶紧上茶做饭。三藏一看,客气地表示了谢意,然后,就带着几个徒弟,一起走进院子。三藏问:“请问老公公,现在是秋天,怎么反而这么热啊?”老人说:“这里叫火焰山。没有春秋,四季都热。”三藏一听,追问说:“火焰山在哪一边?会不会挡住了去西天的路?”老人说:“西天去不了。火焰山离这儿有六十里远,正在去西天的必经之路上。火焰山共有八百里火焰,八百里之内,寸草不生。若是过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肯定要化成稀汁呢!”三藏一听,大惊失色,一下就不敢再继续问了。

  这时候,门外来了一个少年,推着一辆红车子。少年见这边有过路的人,就停下来,站在门口,吆喝说:“卖糕!卖糕!”大圣听见有人卖糕,拔下一根毫毛,变出一个铜钱,就跑过去,递给少年,想要买糕。少年接过钱,揭开车上的被子,热气腾腾地,拿出一块糕,赶紧转手递给行者。行者接过糕,托在手里,就好象是拿着火盆里的灼炭、煤炉中的红钉一样,特别地烫。行者被烫得很难受,只好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换在左手,来回地倒腾,一个劲地喊:“烫,烫,烫!没法吃,没法吃!”少年见行者喊烫,就笑着说:“怕烫,就别来这儿。这儿就是这么烫。”行者说:“你这个人,真不明白。俗话说:‘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不过,这地方这么热,你这糕粉,是从哪儿来的啊?”少年说:“如果要找糕粉米,就得去求铁扇仙。”行者问:“铁扇仙是干什么的?”少年说:“铁扇仙有把‘芭蕉扇’。只要求她把扇子借我们。用扇子一扇,火就灭了;扇子扇两下,生风;扇三下,下雨。我们就是靠着她的扇子,播种种地。到时候,我们再及时收割,所以,还能种植五谷。要不然啊,就真寸草不生了。”

  行者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急忙转过身,跑回屋子,把糕递给三藏,说:“师父,您放心,就别在这儿隔年着急了。吃了糕,我跟您慢慢说。”长老接过糕,转手递给老人,说:“老公公,请吃糕。”老人说:“我家的茶饭还没款待您呢,怎么就好先吃您的糕啊?”行者笑着说:“老人家,茶饭倒没什么。我问你:铁扇仙住在什么地方?”老人说:“你问她干怎么?”行者说:“刚才卖糕的说,她有把‘芭蕉扇’,煽一下,火就灭;扇两下,就生风;扇三下,就下雨。您这地方靠她扇子播种收割,所以才能五谷生长,不至于饿死。我想去找她把扇子借来,扇灭了火,我们好赶紧过山。”老人说:“虽然扇灭火能过山,但是你们没礼物啊!就怕那圣贤不肯借你们。”三藏说:“她要什么礼物?”老人说:“我们这儿的人,十年求她一次,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我们还要沐浴虔诚,一直拜到仙山,然后才能请她出洞。她满意了,才到这儿来给我们扇扇子。”行者说:“她的山在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有多远?我去管她借。”老人说:“山在西南边,叫翠云山。山里有个仙洞,叫芭蕉洞。我们这儿的人去拜仙山,往返要走一个多月,来回总共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听了,笑笑说:“没多远,没多远,我一会儿就回来。”老人说:“你先等等,还是先吃些茶饭,准备好干粮,然后,找个人,做个伴,你再上路吧!路上没什么人家,又多虎豹狼虫,不是一两天就能到的。这可不是开玩笑啊!”行者笑着说:“不用,不用!我走了!”行者说声‘走’, 就呼地一声,一转眼,一下不见了。老人见行者转眼就不见了,真是惊讶万分。老人伸着头,向天上张望着,说:“爷爷呀!原来是个腾云驾雾的神仙!”

  行者到了翠云山,按住祥光,正要去找洞口,忽然,听见不远处,丁丁地,传来了伐木声。行者顺着声音,走过去。就见在树林深处,有一个樵夫,正在一边伐木,一边高声唱着:

  “云际依依认旧林,断崖荒草路难寻。

  西山望见朝来雨,南涧归时渡处深。”

  行者走上前,给樵夫行了个礼,说:“大哥,打扰啦。”樵夫放下斧子,回了礼,说:“长老去哪儿啊?”行者说:“大哥,请问这是翠云山吗?”樵夫说:“是这儿。”行者又问:“有个铁扇仙的芭蕉洞,在什么地方?”樵夫一听,笑了,说:“这儿是有个芭蕉洞,但没有个铁扇仙,只有一个铁扇公主,又叫罗刹女。”行者说:“听说她有一把芭蕉扇,能煽灭火焰山的火焰,是不是她?”樵夫说:“对,对,对,就是她。这圣贤有这宝贝,特别能灭火。只是因为她用扇子能帮火焰山那边的人,所以他们就叫她铁扇仙。我们这儿的人用不着她,一般只知道她叫罗刹女,是大力牛魔王的老婆。”

  行者一听竟然是大力牛魔王的老婆,不由得大吃一惊。行者心里暗暗说:“又碰上冤家了!当年我抓的红孩儿,可是她儿子。即使是前些年(在解阳山破儿洞,遇着她叔叔,也还不肯给我水喝呢!还要出手报仇。现在,怎么又遇着她了?她能把扇子借我吗?”樵夫见行者沉思不语,就笑着说:“长老,你是出家人,有什么可担心的?这条小路儿向东走,不到五六里,就是芭蕉洞。别急,很快就能走到。”行者说:“不瞒大哥说。我是东土唐朝派往西天取经的唐僧的大徒弟。前些年在火云洞,曾和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有点纠葛,我怕她记仇,所以才担起心来。”樵夫说:“大丈夫审时度势,只是来求她借扇子,别提过去的事,保管你能借到。”行者见樵夫说得豪爽,就深深躬躬身,作了个揖,说:“谢谢大哥指点。我走了。”

  行者告别樵夫,不一会儿,到了芭蕉洞。只见这里:

  山以石为骨。石作土之精。烟霞含宿润,苔藓助新青。嵯峨势耸欺蓬岛,幽静花香如果海瀛。几树乔松栖野鹤,数株衰柳语山莺。诚然是千年古迹,万载仙踪。碧梧鸣彩凤,活水隐苍龙。曲一直荜萝垂挂,石梯藤葛攀笼。猿啸翠岩忻月上,鸟啼高树喜晴空。两林竹荫凉如雨,花浓没绣绒。时见白云来远岫,略无定体漫随风。

  行者见洞门紧关着,就走上前,试探着,叫:“牛大哥,开门!牛大哥,开门!”行者一连叫了几声,忽然,门呀的一声,慢慢开了,紧接着,就从里面,走出来一个女童。只见这个女童,手里提着花篮,肩上扛着花锄,真是:

  一身褴褛无妆饰,满面精神有道心。

  行者合掌走上前,说:“女童,麻烦你转告公主一声。我是路过这里的和尚,要去西天取经。我们过不了火焰山,所以来借芭蕉扇用用。”女童说:“好,那你是哪个寺里的和尚?叫什么名字?我好去给你通报。”行者说:“我是从东土来的,叫孙悟空。”

  女童转身回到洞里,走到罗刹面前,跪下来,说:“奶奶,洞门外有个东土来的和尚,叫孙悟空,想见奶奶借芭蕉扇,要过火焰山。”罗刹突然听见“孙悟空”三字,霎时间,就好象撮盐入火,火上烧油,立刻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罗刹圆瞪起双眼,大骂一声,说:“这猴头,竟然今天他还来了!”罗刹骂完,就大叫着,对丫鬟说:“丫鬟!拿盔甲、拿兵器来!”边上的丫鬟一看,赶紧拿来盔甲、兵器,捧给罗刹。罗刹穿戴好盔甲,拿上两把青锋剑,气势汹汹地,就一下冲出洞门,来到洞外。行者见罗刹忽然冲了出来,赶紧一闪身,站到一边。只见这罗刹:

  头裹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腰上双束虎筋带,微露绣裙偏绡。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

  罗刹到了门外,大叫一声,说:“孙悟空,你在哪儿呢?”行者见罗刹叫他,就走上前,躬身作揖,说:“嫂子,老孙在这儿作揖了。”罗刹见行者过来朝她行礼,就咄地一声,说:“谁是你嫂子!谁要你作揖!”行者说:“这里的牛魔王,当年跟老孙结拜七兄弟。现在听说公主是牛大哥的正房太太,怎么不是我嫂子?”罗刹说:“你这猴头!既然有兄弟之情,为什么还害我儿子?”行者见罗刹提起火云洞的事,就故做惊讶,问:“嫂子的儿子是谁啊?”罗刹说:“我儿子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已经被你害了。我正没地方找你算帐呢,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怎么能饶得了你!”行者一听,慌忙满脸堆上笑,说:“嫂子,你原来不知道啊!这可就错怪了老孙啦!大侄子抓住我师父,要蒸要煮,非要吃我师傅不可。幸亏观音菩萨收了他,才把我师傅救出来。他现在在菩萨那儿做善财童子呢,其实是受了菩萨的正果。他现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对此,嫂子不谢我,怎么反到怪起老孙来了?这可就不对啦!”罗刹说:“你这个猴头,别在我面前耍嘴皮子!我那孩子,虽然没有送命,可是再怎么好,也不如在我跟前好,我什么时候才能见他一面啊?”行者笑着说:“嫂子要想见孩子,这有什么难的?不过你得先把扇子借给我,等我扇灭了火,把师父送过去,我就赶紧到南海菩萨那儿,把他叫回来见你,再把扇子还给你,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到时候,他是不是伤了一根毫毛,你可以自己亲眼看吗!如果他有了一丝一毫的伤害,到时候,你再怪我,也算有点道理;但是如果比过去还标志了,那你可得好好谢谢我啊!”

  罗刹说:“猴头!少废话,你把头伸过来,让我砍几剑!如果你经得住我这剑,我就借你扇子;如果经不住,我就叫你去见阎王!”行者见罗刹说要砍他的头,就拱拱手,笑着走上前,说:“嫂子,要这么说。老孙就伸着光头,随便让你砍几剑。你砍多少剑都行,等一直砍得没劲了,你再停手。可是,你砍完了,一定得把扇子借给我!”罗刹一听,不容分说,双手抡开剑,照着行者的头,就乒乒乓乓,一连砍了十几下。行者站在那儿,看着剑砍到自己头上,全然不当一回事,就好象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罗刹见行者什么事也没有,害怕起来,赶紧转过身,抬腿要往回跑。行者见罗刹要跑,蹿上去拉住罗刹,说:“嫂子,去哪儿啊?快借我扇子!”罗刹挣脱开行者,说:“我的宝贝,不是随便谁都能借的。”行者说:“既然不借,那你就吃老叔一棒吧!”

  说着,行者就从耳朵里,拿出铁棒,幌一幌,变得像碗一样粗,举起来,打向罗刹。罗刹一看,只好又转回身,赶紧仓促应战。行者这回可不再客气了,他抡开铁棒,照着罗刹,劈头盖脸,就奋力猛打。罗刹见铁棒打过来,急忙举起剑,沉着来迎。他们两个,这回也再不论什么亲情,而是只讲了仇隙。他们在翠云山前,只一瞬间,就打在了一起:

  这边,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猴头。那边,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先言拜借芭蕉扇,不展骁雄耐性柔。罗刹无知道抡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左挡右遮施武艺,前迎后架骋奇谋。却才打到沉酣处,不知不觉西天坠日头。罗刹忙将真扇子,一扇挥动鬼神愁。

蜡画是从古老的防染工艺——“蜡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种工艺的源头,诸家之论,不一而足。起源于中国西南边陲,抑或来自印度,至今尚无定论。不论源于何时何地,而蜡染工艺在我国秦汉时代即已存在,在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的唐朝,更显现出其熠熠光辉。当时,我国是蜡染技术的先进国家,则是毫无疑问的。从印染工艺和制作技术看,是先用防染材料在布上作图案可防止染料侵入,然后染色,由此留出白纹,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蜡染。这种工艺曾经在文革时期一度衰败,但如今作为一门传统的印染工艺在西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大部分已成为批量生产的实用工艺品。在艺术界,我们将它发展成为制作纯粹的艺术品的工艺。在人们的审美修养不断提高、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艺术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化的今天,蜡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已经形成了一门学科。国外的艺术家协会将“艺术蜡染”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独立的分支,而“具有悠久蜡染历史的亚非一些国家,现在似乎大多缺乏生气”

(陈宁康《蜡染纪念文集》P418)。关于“缺乏生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并非这种工艺本身的缺陷,而是对这个传统工艺重视的程度、以及未很好地利用多种技术的可能性来探索新的表达方式的问题。如果我们因循于传统的制作方式或运用千篇一律的图案、染料和色彩,它的创新与发展即无从谈起,最终在“传统”的泥淖中沉沦。寻找传统蜡染新的语言形式,成为了蜡画工作者的新课题。

一、开发研制用于蜡画创作的染色系列

艺术创新作为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画面表达出来,其中除了必备的描绘技能外,制作方法也得具备科学技术手段,两者很好地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件作品的成败。国内的化学染料种类的研制目前虽然比较成熟,如活性染料、不溶性染料、还原染料等。只是,这些染料仅适用于大机器生产,要将这些染料用于绘画创作中还有相当难度,其原因是艺术作品的创造不能批量生产,要将一件作品送进染色工艺流程是不可能的,如运用直接染料或快色素着色,虽然简便快捷,但是它的染色效果也不可能理想。再加之化学染料中所含的致癌芳香胺的毒性,如用于制作服饰与人体接触,也是一个不安全的因素。然而,在当今简便的化学染料被普遍使用的时期,传统的“草木染”的方法并未被人忘记,说到草木染料,也许会使我们想到从古至今代代传承的染色技术。早在“1929年,日本学者崎斌氏就以‘草木染’这一专用名词来专指以植物染料染色的方法。从此,草木染在日本形成—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郑巨欣《草木染料的分布与应用》)。国外的学者已注意到如何开发天然植物染料的问题,特别是现代人当过多地直接接触化学染料时,不免对其危害性产生诸多忧惧。在人们自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现代社会,对植物染料的钟爱也就不言而喻了。笔者从一些相关资料中了解到,很多国家对染料的未来及发展问题十分重视。日本、德国等国家很早就研制出小瓶手绘染料,其色彩多样,包装小巧,染色牢度强。创作时,用于局部着色异常方便,但我国至今尚未见到类似于上述能用于绘画创作的染料。如果将传统的“草木染料”开发出类似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那种便于使用的染料,这对蜡画创作十分有利。然而,这里所谈到的关于染料的开发并非仅为蜡画,对印染工业、蜡染工艺品的染色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不可忽视。而植物染料在中国地区的分布十分广阔且资源丰富,这些染草已能形成染红、黄、蓝、黑等的不同色彩系列。如果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染料进行开发,生产我国自己研制的植物染料,这对商业和艺术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蜡画工具的选用与创新

工具的选用和研制对蜡画创作非常重要。从原始社会制陶工艺、商代青铜艺术到宋代碎瓷的发现和使用,无一不体现科学技术的内力作用。我们最熟悉的传统蜡染工具要数蜡刀了,它的优点是可供不同题材的创作者自由选用,大小十分方便,足以表现非常细的线条,但它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容量小,易漏蜡,也不利于保温,对表现连贯而流畅的线条有困难,笔者曾在97贵州国际蜡画研讨会上见到奥地利的蜡画家弗里茨,多纳特(Fritz.Donart)使用的小蜡壶颇具特色。这种小蜡壶容量大,从壶底接一细铜管出来,类似绘图的划线笔。蜡壶还可内藏电子控温装置以保持绘制时的温度,很显然这种工具能提高蜡绘线条的效率,这是画家在创作中根据需要而进行的创新。现在我国有的蜡画家也在始使用他发明的这种工具。如果我们也在蜡壶的基础上研制和发掘一些更为实用的工具,这对画家随心所欲地表现其创意构想会更加容易,对蜡画艺术创作的帮助也将会是巨大的。除了研制实用的专用工具外,而使用画笔和排刷几乎同现在绘画的方法一致。还可采用扎染的方法将防染的部位打结,然后浸蜡;如在寒冷的北方还可以用水作画,然后拿到零下20℃的室外冻结,再按照作者的意愿作出肌理,最后作色。这种方法看似游戏,但它和蜡防染原理相同,最后的作品都会产生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

三、蜡画艺术创作观念的更新

观念来自于对外界事物或内心活动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在手工时代,人靠的是感官和技能,而在高科技时代,艺术创作更强调“思维”的重要性。观念和技术手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和更新。传统的蜡染作为制作服饰品已有两千多的年历史。使用防染工艺在面料上绘图案是一种传统观念;将这种工艺用于装饰和绘画观赏是现代人的观念。正因为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这一古老的手工艺才在国内外得以发展。国内有的艺术院校也开设了防染工艺课程。这种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使我国的传统工艺得以保存,另一方面则是追求这种工艺给我们带来的那种自然而奇妙的肌理效果所产生的美感享受和提高审美层面。在国外,一些学校还将蜡染艺术作为全国统一设置的课程纳入教学大纲。英国蜡染专家罗西•鲁宾逊(Rosi

Robinson)在《今日英国的蜡染艺术及国家教学大纲》一文中说过,“艺术”一词包含有“艺术、手工艺和设计”的意思,尽可能通过有目的地把“发明创造和知识理解的要求结合起来的一些活动,使学生对艺术、手工艺和设计的理解不断地加深”。她还说:“蜡染是一个提高更自由、更有表现力的绘画技巧的很好的手段。”在英格兰许多学校的艺术系都设有蜡染、油画、素描、印刷和三维课程。对纺织品的研究正成为艺术课大纲的一个基础部分。作为这种具有悠远历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东方文化却在西方得到如此重视,它的发展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不过,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从2000年至2006年四届——“从洛桑到北京③”

国际纤维艺术展中的作品为何那样备受关注,而同样作为染织艺术中的蜡画却不能达到这景况?是我们在观念上还不认为蜡画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吗?日本大阪艺术大学教授、著名纤维艺术家艺术家福本繁树(Fukumoto

Shigeki)曾在1996年就说过:“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纺织艺术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它取决于地毯艺术(技术)向纺织艺术(材料)的转变、纺织和当代艺术、纤维艺术、抑或是染织艺术?”。看来,蜡画这种作为本民族的传统工艺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意味着它的制作、尤其是在创作中寻求新语境的问题值得认真思考。要真正使这种独特的传统工艺在我国得到发扬光大,我们首先应该加深对这门艺术的理解和重视,不断拓宽艺术视野,不断更新艺术创作的观念,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其从传统文化的内在到表层都产生质变,以适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发展。从下面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即可感受到这一点。

福本繁树将其蜡画设计为他人的“看”与“自己的”体念相结合是现代蜡画创作的一种取向。其在作品中将颜色分层,让我们感受不同的亮度,而这些亮色又依次渐变地穿过一些角度为40-

90度的线分成细细的条纹,这是一个不同光的强弱度的划分呢,还是当我们注视的时候,光实际上穿过长长的窄窄的并列色彩呢?这是一个坚韧而多层次的结构。这些用蜡经过多次防染制出的作品已经摆脱了传统图案的约束,它的绘画语言是抽象的,但它的形式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符号犹如一种“精确”的操作,这种“精确”并非数字似的理性符号,它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结合起来了。他的好些作品用于大型展厅、宾馆的壁面装饰和屏风,当你看到这些让人吃惊的作品时,你一定不会认为它是用传统的蜡染手工制作而成的:它那么现代、时尚、充满了感染力!因为它的风格可以说是现代思维方式对传统工艺的新演绎,而这种风格并非照搬西方的东西,它的内涵包括了十分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这是使用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技巧表现现代作品的范例。如果从写实绘画的角度来看,奥地利蜡画家弗里茨•多纳特(Fritz.Donart)的作品是在蜡画技法的领域里重新对现实主义的诠释。他的作品有套色版画的效果,但表现的色彩比版画更丰富,这是由于蜡染经过多次套色相互混合,加之在作画过程中各种染料的调合在画面出现的复色,使作品既有丰富的色彩表现,又有物体细腻的刻画,无论是生动逼真的陆上风景、海底世界,还是抽象的色彩构成,给人的感受都具有特别的震撼力。可见蜡画的表现力比通常认为的要强通过对国外艺术家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启迪,为选题创作拓宽思路,将蜡染作为绘画的一种媒介寻找其新的语境

蜡画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及题材应该是广泛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它的根基是构建在多种知识的运用上,这也是现代蜡画与传统蜡画的区别。在科学、经济、文化多元化时代,艺术创作必须以时代为背景,随着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在保持和弘扬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时代的语言。这样才能本着对蜡画的热爱和由此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崇敬,把握艺术的根本所在,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蜡画艺术创作的新路。

材料/工具:蜂蜡、粗布、锅。

1、选用上等蜂蜡备用。

2、取出需要上蜡的印石

3、石头放进旧锅里。加水没过印石,然后小火慢炖。

4、水开后取出印石(注意做好防护,印石很热的)。

5、趁热把蜂蜡均匀涂在印石表面。

6、用印石在粗布上来回蹭几下把腊蹭掉就可以了

8、完工。上蜡后石头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保护膜,隔绝外面的空气和水分,石头不易开裂和氧化,放在那里基本不用在保养了。

1 关于外公六十岁祝寿的诗句

关于外公六十岁祝寿的诗句 1 外公60岁祝寿贺词

1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万事如意,寿比南山

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金樽满豪情,玉箸擎日月,开怀且畅饮,和我天伦乐。

健康长寿 万寿无疆

如日之恒,如月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年年有今日 岁岁有今朝

您是我尊敬的长辈,我永远感谢您的关怀,今日为您庆寿辰,衷心祝您福满门,寿无疆! 您常说:生活的乐趣尤如一眼深深的泉,你挖掘的越深,涌出的乐趣越多。您正是一位不断掘取生活乐趣的老人,是我们人生的榜样。真心祝福您在生活的乐趣中越活越年轻!

2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十大寿祝寿词

常见祝寿语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寿百岁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松龄长岁月,蟠桃捧日三千岁鹤语寄春秋 古柏参天四十围愿献南山寿 年齐大衍经纶富先开北海樽 学到知非德器纯绿琪千岁树 杖朝步履春秋永明月一池莲 钓渭丝纶日月长寿考征宏福 闲雅鹿裘人生三乐文明享大年 逍遥鸠杖天保九如燕桂谢兰年经半甲 上寿期颐庄椿不老桑弧蓬矢志在四方 君子福履洪范斯陈瑶池春不老 设悦遇芳辰百岁期颐刚一半寿域日开祥 称觞有菜子九畴福寿已双全王树盈阶秀 玉树阶前荣衣兢舞金萱映日荣 金萱堂上花甲初周范陈九五福桃熟三千年贤淑七旬人经几度七二风光现出麻姑仙草导引三摩地应独有三千岁月结成王母皤桃璇阁数华年恰合蟾圆一度瑶池看桃实预期鹤 耸千春相夫教子壶范久钦际此欣逢设悦日积福延龄期颐预卜而今初倍及笄年萱寿八千八旬伊始范福九五九畴乃全设悦溯当年喜花甲一周又半称觞逢此日祝萱 龄百岁有奇龙耀七旬新纪跨,寿山诗海任飞腾龙年贺祖龙,寿比泰山松。李桃枝叶茂,诗坛不老翁。

七十阳春岂等闲,几多辛苦化甘甜。曾经沧海横流渡,亦赖家庭内助贤。

连日凝神新墨劲,五更着意旧诗鲜。如今但祝朝朝舞,当信人生二百年。

金沙峭岸一株松,干劲枝遒塑祖龙。桃李盛时甘寂寞,雪霜多后竞青葱。

根深更爱阳春雨,叶茂犹怜翠谷风。师表才情堪敬仰,古稀不愧焕神容。

南山信步好逍遥,杖国而今又杖朝诗苑丰收夸老将,政坛竞秀领风骚阳春白雪抒怀抱,明月清泉尚节操汝向期颐跨劲足,我来祝福奉蟠桃 在你生日来临之即,祝你百事可乐,万事芬达,天天哇哈哈,月月乐百事,年年高乐高,心情似雪碧,永远都醒目寿星佬,我祝你所有的希望都能如愿,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所有的等候都能出现,所有的付出都能兑现 生日祝福在你生日来临之际,祝事业正当午,身体壮如虎,金钱不胜数,干活不辛苦,悠闲像老鼠,浪漫似乐谱,快乐莫你属!可以不可以?。

3 爷爷过60大寿祝寿词

尊敬的各位亲戚朋友:大家过年好!松风披岁月,鹤语寄春秋,盛世长青树,百年不老松!在这农历庚寅年正月初一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贺我爷爷七十三大寿。

在此,我代表爷爷及家人向所有的亲戚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希望大家在这和睦的气氛里过得愉快,并留下一个特别美好的回忆。同时,我也代表所有的亲朋好友向爷爷送上最真诚、最温馨的祝福,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笑口常开,幸福、安康、快乐、吉祥!! “人到七十古来稀”,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作为孙子,在此献上一句“生日快乐”,祝愿爷爷快乐永远,幸福永远。

七十三年风风雨雨,七十三载生活苍桑。岁月的累痕悄悄地爬上了爷爷的额头。

在七十三年的风雨中爷爷他老人家含辛茹苦地将儿子女儿带大,操劳了一辈子,很不容易。对孙子、孙女们无微不至的关怀,问寒问暖!爷爷一生的苦,一生的累,对我们的爱,我们终身难以报答。

爷爷经历了坎坷的岁月,现如今迎来了晚年生活的幸福,我们一家人儿子孝,儿媳贤,女儿能,女婿强、在校学习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们也是聪明伶俐,成绩优异,捷报频传。现在,我郑重其事、热烈诚挚地宣布:爷爷73寿庆仪式正式开始 第一项: 鸣炮!!!第二项:点蜡第三项:拜寿开始1、请老寿星的儿子、儿媳上堂拜寿 一拜: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养育之恩大;二拜:河深海深,不如父母的教诲之情深;三拜:千好万好,不如兄弟姐妹手足情好。

请老寿星的儿子、儿媳们献寿词,向老寿星敬酒~2、请老寿星的侄男、侄媳妇上堂拜寿一拜,祝老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二拜,祝老寿星日月昌明、松鹤长春; 三拜,祝老寿星笑口常开、天伦永享请老寿星的侄男、侄媳妇献寿词,向老寿星敬酒~2、请老寿星的女儿、女婿、上堂拜寿 一拜,祝老寿星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二拜,祝老寿星万事如意、晚年幸福; 三拜,祝老寿星生日快乐、后福无疆。 (请老寿星的女儿、女婿们献寿词,向老寿星敬酒) 4、请老寿星外甥上堂拜寿一拜,祝老寿星--寿比天高,福比海深 二拜,祝老寿星--身体安康,幸福长伴 三拜,祝老寿星--心想事成,福寿同享。

(请老寿星的外甥们献寿词,向老寿星敬酒) 5、请老寿星的孙子、孙女上堂拜寿 一拜,祝老寿星吉祥如意、富贵安康; 二拜,祝老寿星事事顺心、欢乐远长; 三拜,祝老寿星笑口常开、身体安康。 (请老寿星的孙子、孙女们献寿词) 4、请老寿星的外孙子、外孙女上堂 一拜,祝老寿星寿比天高、福比海深; 二拜,祝老寿星日月同辉、春秋不老; 三拜,祝老寿星生日快乐、福星高照。

(请老寿星的外孙子、外孙们献寿词) 各位亲戚朋友拜寿仪式到此就圆满结束了。 最后祝愿老人家--增财增寿增富贵,添光添彩添吉祥。

祝老人家-越活越开心,越活越年轻,越活越健康,越活越精彩! 同时祝在场的每一位来宾: 天天有个好心情,笑口常开; 月月有个好收入,四季发财; 年年有个好身体,青春常在; 终生有个好家庭,夫妻恩爱。 人生难得是聚会,请摄像师为我们这珍贵的、难忘的幸福时刻。

4 我外公60岁没有祝寿的诗歌等

原创一:

《喜祝外公八十高寿》

喜鹊登枝兆吉祥,

祝词写就意飞扬。

外圆无碍内心直,

公正亦容情义长。

八面香风迎贵客,

十方亲友叙家常。

高朋满座皆称颂,

寿酒连杯庆未央。

原创二:

《外公洪喜八十高寿》

外圆无碍内心直,

公正亦容情义长。

洪福齐天逢盛世,

喜眉乐眼看沧桑。

八面香风迎贵客,

十方亲友叙家常。

高朋满座皆称颂,

寿宴群欢庆未央。

谢绝票选。

5 急求爷爷60大寿祝寿词,长一点的

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寿百岁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松龄长岁月 皤桃捧日三千岁 鹤语寄春秋 古柏参天四十围 愿献南山寿 年齐大衍经纶富 先开北海樽 学到知非德器纯 绿琪千岁树 杖朝步履春秋永 明月一池莲 钓渭丝纶日月长 寿考征宏福 闲雅鹿裘人生三乐 文明享大年 逍遥鸠杖天保九如 燕桂谢兰年经半甲 上寿期颐庄椿不老 桑弧蓬矢志在四方 君子福履洪范斯陈 瑶池春不老 设悦遇芳辰百岁期颐刚一半 寿域日开祥 称觞有菜子九畴福寿已双全 王树盈阶秀 玉树阶前荣衣兢舞金萱映日荣 金萱堂上花甲初周范陈九五福 桃熟三千年贤淑七旬人经几度七二风光现出麻姑仙草 导引三摩地应独有三千岁月结成王母皤桃 璇阁数华年恰合蟾圆一度瑶池看桃实预期鹤 耸千春 相夫教子壶范久钦际此欣逢设悦日 积福延龄期颐预卜而今初倍及笄年 萱寿八千八旬伊始 范福九五九畴乃全 设悦溯当年喜花甲一周又半 称觞逢此日祝萱 龄百岁有奇 由于逢寿必祝,祝诗祝联难免多且滥,所以有词家道出其中难处:“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纵观许多祝寿的诗词联话,都离不开什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旧话,所以即使多得车载斗量也难以流传。

宋代祝寿诗词最多,辛稼轩有一词谐戏欢愉被人称道,这是祝他本家一亲戚八十寿,其词道: “更休说,便是个,住世观音菩萨。甚今年,容貌八十,见底道,才十八。

莫道寿星香烛,莫祝灵椿龟鹤。只消得,把笔轻轻去,十字上,添一撇。”

在十字上添一撇,成了千岁,这种祝寿词确实比干巴巴地祝寿要强许多。 在祝寿上难免有借机谄谀献媚者,据《东望阁随笔》中记,南宋奸臣贾似道,曾祝寿谢太后和宋度宗,因为二人的生日仅差一天,其笺上写道: 圣母神子,万寿无疆,复万寿无疆; 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

所以有人评论说,“文人慧业,此登峰极矣。”寿诗有一些本不是经心之作,却流传下来。

有一村校书年70,买一妾才30岁,正巧苏东坡杖藜经过,老校书乞为寿诗,苏东坡戏为诗, “侍者方当而立岁,先生已是古稀年”。 以而立对古稀,工整而巧。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他60岁生日时题写一副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

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

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观此联不愧是大手笔,舒适闲逸之态跃然纸上。

上联言只要够吃够花、身体灵便就心满意足了;下联说不想成仙长寿,只有自在不虚度,眼下一日顶两日,已是活了一百多岁了。 在寿联上,人们绞尽脑汁使得词章工巧,构思奇特,清代彭文勤祝乾隆八十大寿,在位五十五年的寿联可以称“最”了,其上下联以“五”和“八”为对,可谓对得天衣无缝: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服; 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方缥缈奏丹墀。”

乾隆逢八秩大寿,联以“八”为词,那么百岁老人也常以“世上难逢百岁人”为题祝寿。清代一些老人百岁寿诞,岳麓书院主讲王文清送一寿联: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 独逢。”

在祝寿的词诗联语中,也有不少是带有讽刺意味的。民国初年,有一位县太爷搜刮地皮,百姓怨声载道。

这一年逢县太爷生日,要全县绅商送寿礼,一秀才代绅商写寿联道: “大老爷做生,哪管它高粱、玉麦、黄豆、白花,刮尽地皮收贺礼; 小百姓该死,已吃尽苦蕨、葛藤、树皮、青草,求天开眼救微躯。” 据传闻,某奸臣为其母做寿,请人当场书写寿联,只见那人开始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满座见之哗然,寿星见之欲发作,只见那人从容写道:“王母娘娘下凡尘”;其下联是:“养个儿子是盗贼,偷来蟠桃奉至亲。”

此联可谓“骂人不吐核”,让人有苦说不出。 寿诗寿词寿联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时下老年人是很重视自己的生日的,逢寿诞之日以吃为主的多,但祝寿的诗词曲联已是很罕见的了 这个是长了点,麻烦兄台整理下, 还没吃饭呢,赶时间。本人文笔有限,下面的可参考: 龙耀七旬新纪跨,寿山诗海任飞腾。

龙年贺祖龙,寿比泰山松。 李桃枝叶茂,诗坛不老翁。

七十阳春岂等闲,几多辛苦化甘甜。 曾经沧海横流渡,亦赖家庭内助贤。

连日凝神新墨劲,五更着意旧诗鲜。 如今但祝朝朝舞,当信人生二百年。

金沙峭岸一株松,干劲枝遒塑祖龙。 桃李盛时甘寂寞,雪霜多后竞青葱。

根深更爱阳春雨,叶茂犹怜翠谷风。 师表才情堪敬仰,古稀不愧焕神容。

南山信步好逍遥,杖国而今又杖朝 诗苑丰收夸老将,政坛竞秀领风骚 阳春白雪抒怀抱,明月清泉尚节操 汝向期颐跨劲足, 来祝福奉蟠桃 在你生日来临之即,祝你百事可乐,万事芬达,天天哇哈哈,月月乐百事,年年高乐高,心情似雪碧,永远都醒目 寿星佬, 祝你所有的希望都能如愿,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所有的等候都能出现,所有的付出都能兑现 。

6 外公60大寿的贺词

各位来宾、亲朋好友(及团方邻友):

大家好!

2009年,牛年新气象!冬天,可以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生活的幸福!福冬娃娃垮着轻快的脚步,轻盈的脚步声音,犹如生日歌,热情地迎向我们来到寿星家。我们在此欢聚一堂,感谢大家抽空来为我外公共同庆贺六十大寿。

在此,我首先谨代表所有来宾、亲朋好友及团方邻友向外公送上最挚诚、温馨的祝福,祝外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笑口常开,益寿延年!在过去的59年里,外公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品味到了人间的沧桑,以那勤劳善良的朴素品格、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这一切,伴随外公经历的坎坷岁月,便迎来了今天晚年生活的幸福。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响起热烈的掌声,为外公致上无穷无尽的欢心!宾客举酒,笑指青山来献寿。晚年平安,生活幸福。今日,此处高朋满座,让寒冷的冬天有了家的温暖。

最后还是让我们献上最衷心的祝愿,祝福外公生活之树常绿,生命之水长流,寿诞快乐,!祝福在座的所有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在此,我再次谢谢大家来祝贺我外公的六十大寿。 请各位吃好、喝好,如有款待不盛,敬请大家谅解。

7 求外公60大寿致词,,,悬赏50采纳再加~~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百度搜藏 人人网 腾讯微博 开心网 腾讯朋友 百度空间 豆瓣网 搜狐微博 MSN QQ收藏 和讯 我的淘宝 百度贴吧 更多。

百度分享 百度首页 | 登录 注册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视频 地图 百科 文库 > 教育/科学 同问爷爷60大寿祝寿词 2010-4-7 20:03 提问者: 蓝贝球 | 浏览次数:3929次快点 3,4分钟的,连成文 别一句一句来 谢谢我来帮他解答 插入 插入地图 您还可以输入9999 个字 您提交的参考资料超过50字,请删除

参考资料:

提交回答 推荐答案 2010-4-11 10:33 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寿百岁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松龄长岁月 皤桃捧日三千岁 鹤语寄春秋 古柏参天四十围 愿献南山寿 年齐大衍经纶富 先开北海樽 学到知非德器纯 绿琪千岁树 杖朝步履春秋永 明月一池莲 钓渭丝纶日月长 寿考征宏福 闲雅鹿裘人生三乐 文明享大年 逍遥鸠杖天保九如 燕桂谢兰年经半甲 上寿期颐庄椿不老 桑弧蓬矢志在四方 君子福履洪范斯陈 瑶池春不老 设悦遇芳辰百岁期颐刚一半 寿域日开祥 称觞有菜子九畴福寿已双全 王树盈阶秀 玉树阶前荣衣兢舞金萱映日荣 金萱堂上花甲初周范陈九五福 桃熟三千年贤淑七旬人经几度七二风光现出麻姑仙草 导引三摩地应独有三千岁月结成王母皤桃 璇阁数华年恰合蟾圆一度瑶池看桃实预期鹤 耸千春 相夫教子壶范久钦际此欣逢设悦日 积福延龄期颐预卜而今初倍及笄年 萱寿八千八旬伊始 范福九五九畴乃全 设悦溯当年喜花甲一周又半 称觞逢此日祝萱 龄百岁有奇 由于逢寿必祝,祝诗祝联难免多且滥,所以有词家道出其中难处:“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

纵观许多祝寿的诗词联话,都离不开什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旧话,所以即使多得车载斗量也难以流传。宋代祝寿诗词最多,辛稼轩有一词谐戏欢愉被人称道,这是祝他本家一亲戚八十寿,其词道: “更休说,便是个,住世观音菩萨。

甚今年,容貌八十,见底道,才十八。莫道寿星香烛,莫祝灵椿龟鹤。

只消得,把笔轻轻去,十字上,添一撇。” 在十字上添一撇,成了千岁,这种祝寿词确实比干巴巴地祝寿要强许多。

在祝寿上难免有借机谄谀献媚者,据《东望阁随笔》中记,南宋奸臣贾似道,曾祝寿谢太后和宋度宗,因为二人的生日仅差一天,其笺上写道: 圣母神子,万寿无疆,复万寿无疆; 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 所以有人评论说,“文人慧业,此登峰极矣。”

寿诗有一些本不是经心之作,却流传下来。有一村校书年70,买一妾才30岁,正巧苏东坡杖藜经过,老校书乞为寿诗,苏东坡戏为诗, “侍者方当而立岁,先生已是古稀年”。

以而立对古稀,工整而巧。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他60岁生日时题写一副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

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

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

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观此联不愧是大手笔,舒适闲逸之态跃然纸上。上联言只要够吃够花、身体灵便就心满意足了;下联说不想成仙长寿,只有自在不虚度,眼下一日顶两日,已是活了一百多岁了。

在寿联上,人们绞尽脑汁使得词章工巧,构思奇特,清代彭文勤祝乾隆八十大寿,在位五十五年的寿联可以称“最”了,其上下联以“五”和“八”为对,可谓对得天衣无缝: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服; 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方缥缈奏丹墀。” 乾隆逢八秩大寿,联以“八”为词,那么百岁老人也常以“世上难逢百岁人”为题祝寿。

清代一些老人百岁寿诞,岳麓书院主讲王文清送一寿联: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独逢。” 在祝寿的词诗联语中,也有不少是带有讽刺意味的。

民国初年,有一位县太爷搜刮地皮,百姓怨声载道。这一年逢县太爷生日,要全县绅商送寿礼,一秀才代绅商写寿联道: “大老爷做生,哪管它高粱、玉麦、黄豆、白花,刮尽地皮收贺礼; 小百姓该死,已吃尽苦蕨、葛藤、树皮、青草,求天开眼救微躯。”

据传闻,某奸臣为其母做寿,请人当场书写寿联,只见那人开始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满座见之哗然,寿星见之欲发作,只见那人从容写道:“王母娘娘下凡尘”;其下联是:“养个儿子是盗贼,偷来蟠桃奉至亲。”此联可谓“骂人不吐核”,让人有苦说不出。

寿诗寿词寿联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时下老年人是很重视自己的生日的,逢寿诞之日以吃为主的多,但祝寿的诗词曲联已是很罕见的了 这个是长了点,麻烦兄台整理下,我还没吃饭呢,赶时间。

本人文笔有限,下面的可参考: 龙耀七旬新纪跨,寿山诗海任飞腾。 龙年贺祖龙,寿比泰山松。

李桃枝叶茂,诗坛不老翁。 七十阳春岂等闲,几多辛苦化甘甜。

曾经沧海横流渡,亦赖家庭内助贤。 连日凝神新墨劲,五更着意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