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市场热炒的古代瓷器中,民间高手几乎都能形神兼备地复制出来,记者在景德镇实地走访多日,揭开了这些本已身价不菲的“高仿”古瓷器的奥秘。 12月3日下午,江西景德镇,景电里村。 阴冷的冬日阳光很少,狭窄的街巷里,孩子们正在玩耍,上世纪的水泥
市场热炒的古代瓷器中,民间高手几乎都能形神兼备地复制出来,记者在景德镇实地走访多日,揭开了这些本已身价不菲的“高仿”古瓷器的奥秘。
12月3日下午,江西景德镇,景电里村。
阴冷的冬日阳光很少,狭窄的街巷里,孩子们正在玩耍,上世纪的水泥老房墙壁上,贴着密密匝匝的小广告。和其他小城不同的是:小广告上边,还贴着一张“高价招聘、古彩填画”的小纸。仿古陶瓷艺术家李广琪告诉记者:“我请一个能画‘高仿’的工人,月薪过万元,但好工人还是难找、难留。”
12月5日,徐悲鸿个人中国画最高拍卖纪录在北京再次被刷新。《九州无事乐耕耘》以232亿元落槌,加上佣金,最终成交价高达2668亿元。收藏界反应波澜不兴,因为,半年前同样在北京拍出的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卖出了4255亿元天价,相较之下,这也就是个“半价货”。
“盛世收藏,乱世金”,中国已经进入收藏时代。短短30年间,中国内地已经聚集了8000余万人的收藏大军。但是,知名学者吴树告诉记者,中国收藏有三个“95%”———95%的收藏者收藏了95%的赝品,95%的人赔钱。
收藏之乱,首要的问题是———这95%以假乱真的赝品从何而来?
1、 “梅瓶”的闹剧
吴树告诉记者,很多澳门、香港甚至国外的读者给他发邮件,还配上照片,说最近买到了很好的“元青花梅瓶”,但他几乎不用看都知道是假的,因为从去年开始,梅瓶造假已经成“疯潮”,“用板车拉到浙江卖”。
揭秘景德镇高仿瓷器:仿古瓷的那些事儿
黄云鹏亲手“精仿”的“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12月4日,景德镇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有“中国仿古陶瓷第一人”之称的黄云鹏问记者:“你知道梅瓶吗?”“知道,去年闹得很凶。”“最近还有人一番盛情,想请我喝梅瓶里的老酒,我找理由拒绝了,这种假东西里面的假酒,谁知道会不会喝出人命?”
梅瓶,这个普通人完全陌生的词汇,去年在收藏界可谓大名鼎鼎,今年依然余波未了。不过,梅瓶已从去年年初的“香饽饽”,变成了中国古玩收藏的一个闹剧。
所谓梅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容器,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全称为“元青花装酒梅瓶”。2007年6月24日,广州春拍中一对元青花云龙纹梅瓶以341万元成交,创下当时广东瓷器拍卖的最高价。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去年初,收藏者们发现,似乎满世界都是“梅瓶”。吴树告诉记者,很多澳门、香港甚至国外的读者给他发邮件,还配上照片,说最近买到了很好的“元青花梅瓶”,但他几乎不用看都知道是假的,因为从去年开始,梅瓶造假已经成“疯潮”,“用板车拉到浙江卖”。
景德镇一间简陋作坊量产的“高仿”瓷器
梅瓶造假,是如何成风的?
吴树从北京行家口中得知,国内最开始炒的是明代青花装酒梅瓶,还不是元梅瓶。当时五粮液集团为了一个明代酒窖中梅瓶的所有权,还打起了官司。收藏界最喜欢的就是“故事”,借助这个“五粮液概念”,一个云南人便跑到景德镇专门订做了一批仿明梅瓶,再运到离泸州老窖不远的地方,将这些“古董”埋进土里,假称有人找到了万历年一个酒窖,领着台湾一个古玩商到四川“实地考察”,果然以假乱真,骗到一大票。
一个“故事”成功了,立即跟风者众。明代梅瓶炒过之后,恰巧景德镇旁边的高安县一处工地又出土了一窖元青花梅瓶,大概有几十只,而且还有墓志铭。有心人怎么舍得放弃这个绝好机会?马上请各大瓷器作坊加班加点造梅瓶,为了更像回事,里面还装上当地的兑水谷酒,封口泥也进行古法还原———按照出土梅瓶的办法,不用强力胶加黄泥的现代手法,而是用猪血和糯米浆掺谷壳做成。做好的梅瓶经过“做旧”,用高锰酸钾溶液泡去“贼光”(新瓷器釉面刺眼的光,老瓷器釉面比较圆润的光则称“宝光”)、再渗入“土沁”(土壤物质渗入古瓷器釉面造成的洗之不去的痕迹),神仙都看不出来!一时间,梅瓶简直风靡亚洲收藏界,甚至有些藏家还以喝到梅瓶中的古酒为荣,有人因此进了医院。
吴树告诉记者,梅瓶泛滥成灾,终于牛皮吹爆,仅浙江公安部门就根据举报收缴了几千只假古董梅瓶,在不少收藏者做了“水鱼”之后,梅瓶收藏热潮也终于偃旗息鼓。“国内收藏界每两三年都会有一两个有影响的骗局出来,上当的都是收藏者。”
然而,假梅瓶穿帮了,真梅瓶也遭殃,古玩城里有些真东西都卖不上价。几个月前,吴树在北京古玩城一家店里看到一只宋代磁州窑梅瓶,最近已经不见了,他问老板是不是卖掉了,老板说“怎么卖得掉?满街都是假的,这只真的也卖不动价,嫌占地方便拿回去了。”
2、矜贵的“高仿”
至于“高仿货”的去处,一位高仿大师翻出一本某拍卖行的拍卖图册:“这就是我的东西,我卖出去是6万元。”记者看到图册上的起拍价是:120万元!
“景德镇人太厉害了。日本的纳米瓷,台湾的法兰瓷,买回家看看摸摸,过一阵子产品就做出来了,更不要说已经有上千年传统的仿古瓷,出神入化。”李广琪因“高仿”明清两代外销瓷器在北京大名鼎鼎,在景德镇却刻意保持低调:“民间高人多了去了。”
“现在景德镇做仿古瓷的有上千家,上档次的(即‘高仿’)也有几十家,这些人术业有专攻,仿成化、仿宣德、仿元青花、仿洪武,个个都是水平很高的专业户。不少民间高仿户,看不起我这种什么都仿的人。”黄云鹏以“高仿”元代和明初青花瓷见长,他复制的元青花,明永乐、宣德青花瓷,曾获得全国优质产品奖。在景德镇,他也很谦虚———“有不少人仿得比我好”。
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可能某个老百姓的家,就是一个仿古瓷作坊。爸爸拉坯、儿子女儿描胎雕胎,爷爷烧窑,一家人就是一条生产线。在瓷都宾馆,住着不少长期客人,口音天南地北,但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拿货。宾馆前台服务员说,尤其是冬夏两季,这种人更多,常常是空手出门,提个纸箱回来。“里面装的都是瓷器,但每次件数不多,攒够几个,他们就会退房,也有些会发快递,快递员跟我们说,这种箱子保价费就要好几百元!”
这种长客的身份,在业内叫“经纪人”或“业务员”,说白了,就是各家拍卖公司派到景德镇的拿货人。他们有些是采购景德镇陶瓷界的名家作品,但更多的是买“高仿货”。至于“高仿货”的去处,一位高仿大师翻出一本某拍卖行的拍卖图册:“这就是我的东西,我卖出去是6万元。”记者看到图册上的起拍价是:120万元!
李广琪说,“全国几乎所有拍卖公司都来景德镇进货,原来是别人往拍卖行送,他们收佣金,现在是直接来景德镇收购。”
一位“高仿”者曾告诉吴树,去年底今年初送出去60多个“高仿”产品,今年上半年全都拍卖出去。黄云鹏对此表示相信:“除了(拍卖公司)自己进货,拍卖公司知道(送拍的人拿来的古董)是假的也愿意拍,因为能收图录费啊。几万元一单都是小意思,不赚白不赚。”
记者在采访一位高仿大师的时候,就见到这样一位“业务员”:在大师的陈列室里,他和其他游客有很大区别,手里握着一个皮包,看见记者一行显得很警惕,跟大师低声耳语:“你这么多客人,不大方便吧,或者我明天再来?”大师回答:“这些都是朋友,你先上楼喝喝茶,等会儿我拿东西上去。”
带记者前往的一位行家悄悄告诉我们,这人便是个“业务员”,“这种人看瓷器专盯着破绽看,眼光毒得很!买回去的货,常常先请专家出具鉴定证书,再做一些概念包装,就可以上拍卖会。仿得精湛的,甚至会先送出国‘漂一圈’,扮成‘海归古董’,进海关时盖上火漆,回国拍卖身价倍增,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都有。”
黄云鹏告诉记者:“虽然我声明做的都是现代工艺品,但确实有一些人买我的仿制瓷器,重新‘做旧’后‘上拍’。景德镇有不少人专门做高仿,拿去拍卖行当老东西拍卖,如果卖出100万元,制作者提成3成,拿30万元。”
揭秘景德镇高仿瓷器:仿古瓷的那些事儿
3、民间的“智慧”
在景德镇人看来,称得上“高仿”的陶瓷,一是从品质、材质、工艺上可与真品媲美;二是要经过“做旧”,足可以假乱真。“和真品接近到80%以上,就真假难分了。”黄云鹏说。一只好的高仿明清官窑,售价已是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在古辖瓷都的景德镇市浮梁县,记者有幸见到一位高仿大师。走进作坊院子,只见到处摆着烧成的瓷器,好几个时代的景德镇名瓷都能见到。“这些都是烧坏的,好的成品另外放。”介绍人说,他们做好的“高仿”,能卖到几万元一件。
在院子里,赫然放着十几尊大水缸,里面盛满了水,盖着帆布。原来,缸里正进行胎泥沉淀。好的胎泥光沉淀就要好几个月时间,从一个缸换到另外一个缸,沉淀好几轮;沉淀完之后,再用人工揉泥的办法,把里面的杂质进一步揉出来,“你扔一颗黄豆到上百斤的胎泥里,工人都能给你揉出来!”工作人员说。
行家介绍,一件好的官窑高仿品,除研制、绘画、工艺必须符合宫廷规制之外,还必须满足几个辅助条件:一是胎土,必须取自当朝的老坑;二是色料,必须出自当年的原料产地;三是柴窑烧制。
首先是胎土,高仿者一般会购买仿制古瓷临近的老坑胎土,虽然往往当地政府有所管制,但依然能在黑市买到。现在好一些的高岭土要几百甚至上千元一袋。
其次是釉料,釉料要比胎土贵很多,但几千元一斤的釉料发色已经很好。
再次是柴窑,古瓷都是由柴窑烧制,而新瓷则大多数是在电窑、气(煤气天然气)窑烧成。目前烧柴窑一窑的成本就要3000元至1万元,因为必须用松木当燃料,还要请老师傅看火。但柴窑烧出来的瓷器,由于窑火会有大小、导致窑内温度变化,因此瓷器釉面会留下大小不均匀的气泡,这种特征已经成为专家鉴定古瓷的重要标准。而后两种瓷窑由于温度稳定,气泡较少且均匀。
高仿大师告诉记者,一件高仿品,人工、材料、设备成本可能就要几万元。要仿得天衣无缝,仿制者还常常要把真品拿来比照着仿。但并不是说仿官窑就要买一件官窑成品,“怎么买得起?我们一般是买价格低的残品,或者在景德镇的碎瓷片市场买相同时代和特征的碎瓷片,淘瓷片需要长期的积累,在景德镇瓷片市场上,买瓷片的一般就两种人:藏家,仿家。”
黄国军是位还原古瓷烧制技术大师,在他的展示厅里,记者看到一件精美的仿古瓷,连瓶底的土沁都很明显,表面没有“贼光”,泛出只有古瓷才有的宝光。工作人员说:“这个是博物馆订做的仿品,我们烧制好之后,请外面的人‘做旧’。不少博物馆为了防止特别珍贵的展品被损坏,会在展示厅里放置高仿品。”
出门之后,同行的行家告诉记者:“有可能是博物馆买的,也有可能是‘业务员’订的货。这件高仿品一般要卖好几万元,拍卖行如果当真品卖,200多万元不在话下。”在另一家高仿者的作坊里,记者看到地上放着一钵灰色的细渣,开车的朋友龙叔说:“这是草木灰,古代烧瓷器的时候垫在胎下面,防止瓷器沾上匣钵(烧制时用于摆放陶瓷胎体的容器),现在还用草木灰这种材料,摆明这里在做高仿。”
4、脆弱的真相
高仿真的能骗过专家的眼睛?吴树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位民间高手,向他展示了如何骗过专家的眼睛,“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高仿“隐士”李华明(化名)从不在媒体上露面,每年按照境内外拍卖公司和古董商人的订单出货,每年“上拍”的成交率超过60%。他主要做明清官窑,之所以以这个为“主攻方向”,主要是因为明朝朝代长,虽然流落民间的官器少,但还可以找得到,藏家正因为这个原因,纷纷仗着自己“眼力好”,喜欢“淘宝捡漏”,为高仿品卖高价开了便利之门。李华明说,现在专家上当的事非常多,他就曾经看到一期寻宝节目中,一只在樊家井(景德镇民间陶瓷展销集散地)遍地都是、几十元钱的四系青花小罐,专家鉴定竟然说是元代的,后来,同样一个款式的小罐在另外一个鉴宝节目上又出现了,专家依然说是元代出品。
李华明除了用高仿者通用的一些手法外,还自行研发了一些手段,一一骗过专家的鉴定测试:
一、笔法。明清官窑都是宫廷画家描绘,线条流畅精确。李华明从来不死照真品来画,而是融会贯通,在领会宫廷画法的精髓之后,套用典型的画面布局,人物和风景比例,自行“创作”,信手画来,天衣无缝。而一些低仿的画者心里没底,才会用打底描摹的方法去依样画葫芦,自然画虎像猫,容易穿帮。
二、完美去掉“贼光”。李华明说,如果用柴窑,就把劈柴先用盐水浸泡一下再装窑,钠在高温下气化熏在釉面上,回烧出很柔和的“肉质感”,天然没有“贼光”;如果用电窑或者气窑,则需后期加工,或者是前期用电,后期用木炭;又或者在适当的时候往炉子里加一些盐水泡过的松树枝,结果都是一样的,像明清官窑真品一样油润、肥亮。
三、制造“包浆”。又称“黑漆古”,是器物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或者土埋水浸,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包浆无非是长期把玩摩擦造成的,李华明便雇佣一些老人,让他们用比较细腻的兽皮去摩擦,加速形成包浆。对于这种加工方法,记者竟在网上也能搜索到同样的答案:除了兽皮,棉布也能制造包浆效果。如果嫌手工麻烦,还有人使用药水浸泡的方法,现在景德镇高仿者早已经摈弃了早年的高锰酸钾、氢氟酸等化学溶液的浸泡方法,因为很容易被识别出来,而且会伤害釉面,而改用自然物质配合研制的溶液推陈出新,给瓷器泡出“包浆”效果。
四、是科技测试。瓷器胎体用的是旧泥,化学成分与古瓷一致;釉面的年份则靠一种化学高手研制出来的药水浸泡,泡的时间越长釉面“年份”就越久。说到药水,李明华还说了个真实的笑话:有一次要做一件乾隆年间的高仿品,由于药水浸泡时间偏长,拿到北京做科技测试,竟然测出是400多年前明代的“真品”,他不得不返工。
最后一招是“假心真皮”。打算拍出天价的高仿品,不妨找一个差不多年代的真品锦盒,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拿出来“上拍”,那就更加威风八面了。
5、坦荡的“山寨”
在景德镇,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高仿”者并不遮遮掩掩。对此,李广琪的说法是:“我们是打开大门做高仿、卖高仿,赚的都是辛苦钱,骗人的不是我们,而是拍卖行、古玩店,我们为何心虚?”
一些名声在外的高仿大师,还喜欢复制知名作品,因为越是知名作品,越能凸显其技艺精湛、堂堂正正。
在黄云鹏的展厅里,正中央陈列着两件堪称名动天下的瓷器高仿品,一件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一件是“万历五彩鹿纹罐”。前者在2005年英国佳士得拍卖行进行的“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以1500多万英镑(合24亿元人民币)成交,拍出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最高价。后者则是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的珍稀藏品。
“‘鬼谷子下山’拍出2亿多元,拍卖前在上海、北京、香港预展,我去现场看过,还托了熟人,摸了摸真品,把所有信息都记下来,拍卖一成功,我的10件仿品就直接上市,堂堂正正卖的是高仿工艺品,售价是28万元一个,一下子全部卖光,最后一件卖到12万元,现在流通市价已经要20万元。”黄云鹏介绍。在展厅里,不是黄云鹏亲手制作的“鬼谷子下山”,目前售价也要23900元。
李广琪则仿制过2010年11月11日在英国拍卖的清乾隆官窑花瓶,当时真品以5160万英镑(约合55亿元人民币)成交,再次刷新中国瓷器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在拍卖的时候,我们就去观摩过,很多人看不到的细节,我们会注意,所有的照片、尺寸记录都有。现在仿制品在英国已经公开‘上拍’,成交价是五万英镑。”
但即使是高仿品能卖到几万元至几十万元,在仿制者看来,他们挣的依然是“辛苦钱”。李广琪做了24年的高仿,觉得高仿的成本越来越高。“真正完全还原古瓷的生产流程和原料成本太高了。比如元青花高仿,以前到山上捡青花料不用钱,现在买一斤成本要1万元。前几年一吨高岭土600元,现在要8000元,而1吨只能淘出300斤实用。这些年我做高仿赚了不少钱,但也花了不少钱去研究。比如说宋影青,我会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做分子分析,回来研究配方,回去再测,直到过关……胎体还没做出来,已经花了不少钱。接下来描花、烧制……又是一系列很复杂的流程。”
除了制作艰难之外,高仿行业的一个“潜规则”让高仿者无法批量生产。李广琪说,“高仿瓷做得再像,也是养不大的儿子。仿第二个,之前的客人就跟你急:‘我花了二三十万元买你的高仿,你怎么还卖给人家?我的就不值钱了!’现在我的生意里,最挣钱的都是日用瓷生产,单利小但是批量大;高仿几乎不做了。”
吴树为一件高仿藏品的所得算过账,一件高仿明清的官窑瓷器,目前在景德镇的行价为2万至8万元,一般都在境内外拍卖公司拍出,成交价是出厂价的10-100倍。
真正的获利者,是拍出高仿品的最后一个拥有者。
原文:揭秘景德镇高仿瓷器:仿古瓷的那些事儿 https://wwwyadao8com/taocizhishi/183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无款官窑的身份认同
无款官窑的身份认同 近日,无款官窑瓷器的呼声渐高,特别是当翰海春拍中一件无款的清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以2408万元高价成交之后。对于瓷器来说,2408万元是个什么概念?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瓷器的最高拍卖成交价是中国嘉德2006年春拍中,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创下的5280万元;其次是中国嘉德2007年春拍中清雍正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拍出的2643万元;再次,便是这件清乾隆粉霁蓝描金花卉大瓶的2408万元。
一件无款瓷器能有位居中国内地瓷器成交“探花”的身价,人们不禁要问:款识究竟意味着什么?无款为什么?
无款并非致命
对于这件大瓶的优势,各路专家几乎异口同声:“一看就是乾隆官窑,符合乾隆时期大件儿官窑瓷器的基本特征。”
该瓶颈形细长,瓶口外撇,六瓣瓜棱腹,肥短圈足。颈部及圈足以霁蓝描金装饰,每瓣瓜棱框格中绘有不同花卉,包括牡丹、芙蓉、梅花、菊花、红白石榴及莲花,尽显18世纪宫廷花卉写实风格。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喜好在御制官窑瓷器烧造典雅花卉植物主题,尤其乾隆皇帝更加钟情于厚实油质的彩绘色料,下旨选取花卉图样,常将两种不同主题花卉绘于同一构图。此种华丽的绘画风格,迄乾隆晚期成为绝响,不复出现。
同时,乾隆皇帝喜欢烧造大型瓷器,本件粉彩霁蓝描金大瓶身高647厘米,在近20年内地市场上出现的官窑粉彩中是数一数二的。且造型规整端庄,吻合乾隆时期御窑厂大型瓷器的特征,也体现出乾隆时期烧造大件器物的高超技艺。加上设色丰富雅致、图案华贵娇艳,流光溢彩,尽显皇家气韵,确为乾隆官窑名品无疑。
据介绍,这件大瓶原本陈供在圆明园,是两件一对的。圆明园浩劫之际流出,其中一件由Grandider带出中国,后捐赠法国吉闰博物馆(MuseumGuimer,FrenchNuseumOFAsianArt),现茂于该馆;本件同时散出,辗转流入美国芝加哥,本为著名收藏家BillLittle旧藏。流传有绪也成为该器虽然无款,却仍然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件漂漂亮亮的重器被漂漂亮亮地拍走,若说还有什么美中不足,就是那无款的现实和关于无款原因的猜测。
原因众说纷纭
据美国费尔德博物馆长何翠媚介绍,目前能与该器相比拟的同类大瓶有两件:藏于北京市故宫的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诗句大瓶和藏于台北故宫的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诗句八方瓶。前者高度与此瓶相近,颈部和圈足同样霁蓝描金,腹部六瓣瓜棱。不过瓜棱框格中只有三组花卉:牡丹、芙蓉和石榴,以及三组乾隆的御制诗句,每组各有两枚篆书印款,诗画花卉图案相间。后者尺寸略小、高348厘米,也是花卉与诗句相间。
值得注意的是三件大瓶均无底款。故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瓶无款乃是技术原因所致:由于大件翻身困难,不烧年款是很可以理解的;即使有款,也多为后写。
然而,在已知的乾隆大型号粉彩官窑中,有款者为多数,有些体型比这件还大,也仍然有款。近日被媒体广为关注的故宫两件“瓷王”即是最好的例子。其中一件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将青花、五彩、斗彩、粉彩、釉里红等多种彩绘工艺集于一身;另一件粉彩天蓝釉开光大套瓶高73厘米,天蓝釉与青花纹饰互相辉映,工艺复杂。但两件“瓷王”均署有底款。另一方面,无款的小件瓷器也有不少。因此只从技术原因解释无款问题,就显得不是那么说得过去了。
相比之下,何翠媚的说法似乎更为巧妙:吹毛吹疵的乾隆皇帝,经常精益求精,不惜工本,要求御窑厂一再烧窑实验,直至烧造出满意的绝佳式样为止。因此,不烧款便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乾隆皇帝自命不凡,经常亲自干预御窑厂瓷器的烧造,并确定瓷器的造型、花纹、款识等,因而这个时期有些无款器物是奉旨不加款识的。如《乾隆记事档》中记载: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烧造红花甘露瓶,倶不要款”。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十四日,太监胡世杰交青花白地有盖壮罐一件并传旨:“若唐英照样烧造算盖架用,不必落款。”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仿前代瓷器,如宋瓷、明瓷。那么倘若原件无款,仿制出来的瓷器自然也就不会带款。而模仿宋明经典瓷器,正是清代官窑的一项特色和成就。这件清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在器型上与宋代青白瓷基本雏形一致,同时也透露出明代晚期御窑厂瓜棱形瓶的影响。从这个思路去看,是否也能为该器没款的原因找到某些线索?
再有,从存世官窑瓷器来看,清代祭器和供器往往是不署款的,有观点认为这是为求与前期器比肩,以达成真的目的。而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件粉彩齐蓝描金大瓶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另外两件一样,正是作为宗教祭祀之用。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告诉记者,清宫造办处的瓷胎画珐琅器物中也有一些是不加款识的。另据史料记载,故宫藏瓷目录中有一瓷胎画珐琅菊花白地小瓶,无款,有盖。而圆明园所茂的珐琅器物中,也有一些是无款的。事实上,明清官窑瓷器不具款的原因多种多样,并没有一定之规。
无款身价几何
既然官窑瓷器未必有款,那么款识也就不是鉴别一件瓷器是否为官窑的唯一依据。虽说一般而言,肯定是有款的瓷器市场表现更好,毕竟款识就像“身份证”,清清楚楚的表明了该瓷器不是没有来历的“黑户儿”。然而在藏家追逐的热门——明清官窑瓷器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虽然无款但时代特征明显的佳品,甚至极品。它们与同一时期的有款瓷器相比,存世量更少,反而弥足珍贵。在近年的历届拍卖会上,这类无款瓷器的成交价格已有不俗的表现,值得藏家关注。
近年付拍的明清官窑瓷器中,身价超过千万的共有三件,除去清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还有以1376万港元成交的明成化青花折枝蕃莲“八宝”纹出戟和以1096万港元成交的清雍正/乾隆斗彩垂肩如意瑞果纹梅瓶。前者以活泼生动的蕃莲枝叶搭配较正统严肃的八宝纹饰,手法难得,设计巧妙,令人称绝;后者则兼具明代的瓷艺精华和雍正、乾隆时期的艺术风范,在设计与设色上可谓独树一帜。这两件无款瓷均出自香港苏富比2007年春拍中的“花赏瑶华——巴黎名藏中国艺术收藏”,虽无“身份证”,却有眷好的出身。再加上无以伦比的艺术性,拍出高价实属意料之中。
来源:藏品新说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传世品中有一部分明代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窑瓷器,这部分器物,过去一直鲜为人知,直至上世纪中即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出土的许多明代瓷器标本中有一部分被确定是明初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瓷,这一真相才为世人了解。实际上,传世品中有一大批景德镇瓷器是洪武瓷器。这些瓷器分藏于国内外一些大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内,也有部分在私人藏家手中。这里拟对这部分瓷器作一统计和简述。当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选,壹伍贰,伍陆,贰捌,陆玖零肆。伍女士 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
一、上海博物馆藏洪武官窑瓷器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不算太多,但品种较丰富,这使得我馆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陶瓷陈列”就已使明清景德镇瓷器部分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开局,尽管最初有一些器物被定为元代,后来,新的时代概念出现,洪武瓷器成为展厅中十分引人注目的部分。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罐 上海博物馆收藏
展品中的主体是釉里红瓷器,有大罐、大碗、大盘、梅瓶、双环耳瓶、碗和盏托等。其中大罐的引人注目是毫无疑问的,这件高488厘米的大件作品,是馆藏洪武瓷器中最大的作品,这种器物在传世和出土洪武瓷器中也应是体量最大的。同类型作品国内外有多件, 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明代御器厂旧址出土了与此器造型纹饰相同的青花带荷叶形盖的大罐,经修复后基本完整复原。但同类型釉里红器未见发现。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碗 上海博物馆收藏
还有釉里红缠枝花卉纹大碗,口径404厘米,可说是古代瓷器碗类中的超大型作品了。内外都绘釉里红纹饰,呈色较好,外壁的缠枝扁菊纹为洪武瓷器的最常见装饰纹样。在传世品中,相同风格或相似尺寸的釉里红大碗有多件。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菱口大盘,口径455厘米,是洪武釉里红瓷中的大口径瓷盘。在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大批青花大盘,其中也有菱口盘,所以,洪武时期出现这种大盘显然毫不奇怪,它们是元代瓷盘制作的延续和发展。当然,在整体风格上已与元代作品存在明显区别了。洪武菱口大盘有青花和釉里红两种。由于配方和烧造及造型、纹饰等具有差异性,因此,洪武菱口大盘有着明显的独特风格。这种大盘在国内外保存有一定数量。各地收藏的相同造型作品,纹饰大同小异,烧造质量也有差别,发色好的作品与发色差的作品相差很大。
当然,上博洪武藏品中最有特色的应是釉里红云龙瓶,此瓶高455厘米。瓶的样式可在元明铜器上见到。传世品仅见两件,除此件外,另一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两件作品造型、纹饰完全一样,但有趣的是旧金山那一件器身所绘龙纹与上海博物馆这一件完全相反,前者龙头向右,后者则向左。过去曾认为这两件器物应该是成对作品,造型、纹饰和釉里红色泽均基本相同,龙头的向左和向右说明它们是配套制作,笔者也同意这样的说法。但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可能不一定完全。
对这类作品,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永乐时期的产品,因为景德镇御器厂旧址曾出土过署有永乐元年和永乐四年年款同类风格洗口器的口沿残片。但从那两块碎片的风格看与这种作品还有区别,碎片的洗口较高,款识就写在口外缘,颈部莲瓣纹也较宽大。传世完整器洗口较高,一周绘花纹,颈部莲瓣纹较细长。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样的作品可能在洪武末至永乐初年均有烧造。
青花春寿瓶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还藏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瓶一件,高37厘米。这种瓶通常认为传世共有4件,目前大家较熟悉的有上博藏品和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及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藏品。这些作品的造型、纹饰基本相似,均为同时期制作。此类瓷器有两个特殊的方面,一是器身有青花“春寿”二字,这在景德镇瓷器上是独特的。
“春寿”瓶的造型与常见的明初或元代梅瓶不十分相同,似乎没有可比性,束腰身的风格几乎难以找到相同者,而底部内凹的则更是少见。从青花画面和烧造风格看,似更同元代景德镇瓷器接近,尤其是云纹的画法,与一些元青花的绘画风格是一致的,可以说此类瓶的烧造年代,应该说具备的是元末明初特征。
二、国内外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共有多少洪武官窑瓷器?过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大家只是认为数量不多而已。经过此次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明代洪武瓷器学术研讨会后,我们对国内外大约收藏了多少件洪武官窑瓷器已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据国内外已发表和相关研究机构已公布的洪武官窑瓷器数量统计,可能超过230件,分藏于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其中北京和台北两家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最为丰富,根据蔡义和黄卫文先生的报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洪武官窑瓷器75件,而据廖宝秀女士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40件。两院合并总计有115件左右,约占全部传世品总数的50%。当然,目前的数字肯定是不完全的,国内外还有一些收藏未进入我们的统计视野,也有的可能还未被确定为洪武官窑瓷器。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盘 南京博物院藏
综合国内的其它收藏情况,除了上海博物馆外,南京博物院也有部分收藏,釉里红大盘就藏有5件。另外,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等都有传世品收藏,另外,地处祖国边陲的西藏博物馆也有收藏,显然是当年中央政府的赏赐之物。在港台地区,香港艺术馆、天民楼等也有洪武瓷器收藏,台湾的鸿禧美术馆等也有收藏。
在国外,洪武官窑瓷器的流传也较为广泛,收藏的区域以欧美和日本为多。
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至少有十数件高质量的洪武官窑瓷,还有托管该院并展出的大维德基金会藏品中,也有同时期的官窑作品。另外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等也都有收藏。瑞士保尔博物馆、瑞士玫茵堂、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等。这中间,有的收藏为我们所熟悉,也有过去不十分了解的,如瑞士玫茵堂的历代陶瓷收藏十分丰富。
美国的洪武瓷器也有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如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洛克菲勒中心、华盛顿佛利尔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堪萨斯艺术博物馆等都有收藏。
在中东地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沙莱博物馆,以收藏众多元青花瓷出名,同时,该馆也拥有多件洪武官窑瓷器。另外,同样有着不少元青花器收藏的德黑兰伊朗国家博物馆也见有洪武青花瓷。
纵观国内外的收藏情况,各地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各有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风格不变。
景德镇明代御厂遗址出土红绿彩盘残片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综合传世及出土的洪武官窑瓷器品种,计有青花、釉里红、高温红釉、蓝釉、白釉、绿釉、酱色釉,还有外红里蓝、外酱里蓝、里黑外白、里蓝外酱的高温两色釉以及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釉上彩等。目前,传世品中最多的是釉里红瓷,青花器较少,但在已发现的景德镇御器厂旧址出土的青花瓷器碎片较多,可能在当时有较大量的生产。过去一般都认为洪武釉里红瓷是当时烧造最多的品种。至于那些绿釉和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器物,目前未在传世品中见到,只有出土的碎片标本。
洪武官窑瓷器在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中被认识,也有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专业人士对洪武官窑瓷器的深刻认识,首先主要是那些有这样收藏的博物馆和相关单位对景德镇官窑瓷器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很快,海外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也开始重视洪武官窑瓷器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洪武官窑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的强劲走势,曾不知不觉的达到了历史上瓷器拍卖的最高峰,它们与其它最有竞争力的明代官窑瓷器一样,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珍藏品牌。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这些数量不多的传世洪武官窑瓷器,是见证明清收藏历史的重要名品。
两岸故宫博物院是洪武官窑瓷器的主要收藏代表,历史上的天灾人祸没有摧毁宫廷中全部的洪武瓷收藏(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破坏,如北京四中出土的许多洪武瓷标本,可能就是当时被损毁的结果),而其它收藏机构能够收藏洪武官窑瓷器也是幸运的,尤其是在早期没有人知晓洪武官窑瓷器之前,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偶然收入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得的。当然,现在要收藏洪武官窑瓷器这样的作品,难度显然很大,因为传世品本来就较少,绝大多数已被收藏于国内外文物机构中,市场上出现的少量作品,早已是凤毛麟角了。
南宋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现传世珍品不足百件,多散落在世界各地,市面流通极少。故宫博物院瓷器部专家吕成龙:“目前传世南宋官窑存世量大概在百八十件左右,主要收藏于两岸故宫和英国伦敦戴维德基金会,其他公、私博物馆和私人也有收藏。”
南宋官窑以其温厚含蓄的釉色,古拙质朴的造型,清幽淡雅的意境为历代藏家所推崇,更被皇家视为珍藏。在清中期宋官窑已是不可多得的世珍之稀,等级极高,帝王亦欲求之而难得。
官钧天青玫瑰紫釉“六”字鼓钉洗
直径205厘米
款识:六
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Lot5496
成交价:RMB 17,250,000
备注:
1 私人收藏,购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此后家族传承。
2 伦敦苏富比,2003年6月12日,编号108。
3 购自纽约蓝理捷公司。
本品原为钧窑宫廷陈设花器,因其形制古雅精致,置于案头亦赏心悦目,后世文人遂以之为笔洗。周缘存支烧痕十九枚,古朴豪迈,一侧清晰可见刻出「六」字款,笔道遒劲,荡漾出独特的时代气息。
遍查资料,北京故宫收藏有此类鼓钉洗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上)中共有5例,其中四例均为「一」字刻款,一例为「二」字刻款,近年拍卖市场同类钧窑数例中除「一」,「二」字刻款,也见有张宗宪先生旧藏「四」字刻款,临宇山人旧藏「五」字刻款,徐展堂先生旧藏「七」字刻款,葛沃得旧藏「八」字刻款, 而如本品落「六」字刻款者,疑为孤品,仅此一只,其珍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明永乐-宣德 官钧玫瑰紫釉盘
直径169厘米
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Lot5495
成交价:RMB 4,600,000
备注:
1 广州黄埔重要私人藏家收藏,1890-1920年代。
2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EK357。
此式明初官钧盘存世极为罕有,元末明初之钧窑传世多见花器,清时深得清宫珍视,雍正乾隆两朝,多以之妆点内宫陈设;而本品小盘却应为赏玩之用,存世无多。传世此类官钧盘,除本品外,两岸故宫有藏例,北京故宫藏有两例,其一例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1996年,第194页,图176,台北故宫藏有一例。市场流通者除本品外,仅见一例,为香港佳士得,2002年10月28日,编号523,明14-15世纪,官钧葡萄紫釉盘,余例未见。
明 天蓝釉玫瑰紫斑折沿盘
直径:171 cm
成交价:402,5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5126
北京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二例,其饰斑大小与本盘近似,一例载于1996年香港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 上》,图版225号;另一例载于1999年台北出版《故宫藏瓷大系—钧窑之部》,图版87号。
明 天蓝釉玫瑰紫斑钵式大碗
直径:188 cm
成交价:1,322,5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 5127
备注:
日本藏家旧藏;
米内山庸夫珍藏,并于1958年题签。
北宋至金代天蓝釉玫瑰紫斑钵式大碗,此碗敛口,深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窑变釉,圈足无釉,可见褐色胎体。釉面发色天青,口沿处内里两侧玫瑰色紫斑凸显,天蓝色过渡自然。色调多变,釉面流淌自然,胎釉结合紧密。造型端庄,器型硕大,十分难得。
明 天青釉玫瑰紫斑小盏
直径:85 cm
成交价:3,910,0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 5128
备注:
日本重要私人收藏;
日本茧山龙泉堂旧藏,购自1949年;
李汝宽家族旧藏。
北宋至金代天青釉玫瑰紫斑小盏,此盏造型隽秀,盈盈可握,直口微敛,斜腹内收,圈足。底部旋削,中心微微凸起,足墙斜削。釉色天青,色泽鲜亮明快。器身外壁施釉到底,圈足无釉。盏心内壁有两块玫瑰色紫斑,聚而不散,宛若双鲤相嬉,在天青色的池塘中游动,周身泛起水花,天蓝、天青与玫瑰紫交相辉映,妙趣横生。外壁紫斑如晚霞变幻又如山水氤氲,引人入胜。
明 月白釉三足鼓钉洗
直径:20 cm
成交价:5,405,0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 5130
「七」款
备注:
徐展堂先生「在望山庄」旧藏;
香港佳士得,1999年11月02日,编号670。
明初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洗,配有原装清代透雕紫檀座;造型仿青铜器式样、敛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云头足。外口沿棱纹两道,其间环列二十枚鼓钉纹一周,近足处亦环列小鼓钉纹一圈十八枚。通体釉呈月白色,边棱处呈酱色,底施黄褐色薄釉并露部分灰胎,十七枚支钉痕迹明显。底与足均刻有数字「七」。
明永乐-宣德 钧窑月白釉四方倭角水仙盆
长18厘米
款识:十
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Lot5668
成交价:RMB 4,140,000
备注:
1 张宗宪先生“云海阁”收藏。
2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EK112。
此类花器为明代早期内府颁样并下发到窑厂烧造而成。此类钧窑陈设类器皿,质精式雅,备受世人珍视,且存世稀少。据万历一朝《大明会典•工部十四》记载:“凡河南及真定府烧造,宣德间题准光禄寺每年缸、坛、瓶,共该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钧磁二州……如遇缺乏,止行磁州、真定烧造,免派钧州。”可见至少自宣德年间开始,钧州(现河南禹州)即一直为宫廷烧造各式器皿。本品色纯一而无杂,妍丽动人,带来郁郁的古风和摒弃繁缛的妙境,代表了明代钧瓷之最高成就。
钧窑玫瑰紫斑盏
尺寸:直径9cm
估价:250,000~350,000 人民币
成交价:667,000 人民币
北宋 钧窰紫斑盌
尺寸:9 公分
成交价:14,520,000 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8春季拍卖会
钧窑玫瑰紫斑折沿盘
尺寸:直径19cm
估价:1,000,000~2,000,000 人民币
成交价:2,990,000 人民币
元 钧窑紫斑盏
成交价:2,012,500人民币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