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诗经(中华十大家训原文)

宝宝起名 0 211

为父诗经(中华十大家训原文),第1张

为父诗经(中华十大家训原文) 为父诗经(中华十大家训原文),第1张 为父诗经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孝敬父母的古代诗句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经典诗句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1、为逢好日先移入,续向街西索牡丹。——出自唐·花蕊夫人《宫词》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出自清·黄景仁《绮怀十六首·其十五》3、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4、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出自宋·赵蕃《端午三首》5、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出自唐·万楚《骢马》6、肠断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出自唐·徐夤《郡庭惜牡丹》7、为虏为王尽偶然,有何羞见汉江船。——出自唐·李山甫《项羽庙》中华十大家训原文一、周公《诫伯禽书》。“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二、诸葛亮《诫子书》。《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颜之推《颜氏家训》。。父母威严而有慧,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不慈则子不孝”。“积财千万,无过读书”。“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学自损,不如无学”。“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学者,贵能博闻也”。“习闲成懒,习懒成病”。“穷鸟入怀,仁人所悯”。“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等等。四、唐太宗《诫皇属》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贞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五、范仲淹《家训百字铭》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六、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七、欧阳修《诲学说》《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八、朱熹《朱子家训》原题为《紫阳朱子家训》,“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九、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十、曾国藩家书。"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一、周公的《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一饭三吐哺”【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二、司马谈的《命子迁》【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此孝之大者”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圈点】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此话信然。三、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作者】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圈点】《诫子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四、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圈点】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五、唐太宗的《诫皇属》【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每餐一食,则念耕夫”在《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圈点】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六、《包拯家训》【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圈点】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七、欧阳修的《诲学说》【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玉不琢,不成器”【圈点】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八、袁采的《袁氏世范》【作者】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小人为恶不必谏”【圈点】《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九、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毋临渴而掘井”【圈点】《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十、《弟子规》【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凡是人 皆须爱”【圈点】《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以下是父母在孩子18岁前必须给孩子立下的“十大家训”!通俗易懂,抄下来贴墙上也不为过!1.礼貌待人,见到熟人主动打招呼这是最基本的素质。2.控制说话分贝,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更不能打扰到别人。3.不想告诉妈妈的事,可以告诉爸爸,不想告诉爸爸的事,可以告诉妈妈,唯独不能一个人都不说。4.把诚实记心间,撒谎的行为不能有。5.做一个守时的孩子,不迟到不拖拉。6.给别人带来了麻烦,一定要及时当面道歉。7.珍惜食物,浪费的行为是极大的不对。8.享受努力的过程,不要过分在乎结果。9.学会宽容别人,不太较劲。10.遇到危险的时候,保命最关键。四字门匾中的毓秀的意思毓有两个意思:嫩苗、孕育。秀:美丽、优秀。所以门匾中的毓秀为一语双关:即赞美主人家的环境很美丽,又表示赞美主人家孕育优秀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