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这是马三立的吃饺子,下面是全文~他们让我说一段<吃饺子>。这段儿呢……一听我就很高兴,因为我爱吃饺子,一提饺子我就馋,“好吃不如饺子”么,“舒服不如倒着”么。现在吃饺子不算嘛了,咱们生活好啊,现在咱们生活家家儿都好啊,平常吃饺子不算事儿。初
这是马三立的吃饺子,下面是全文~
他们让我说一段<吃饺子>。这段儿呢……一听我就很高兴,因为我爱吃饺子,一提饺子我就馋,“好吃不如饺子”么,“舒服不如倒着”么。现在吃饺子不算嘛了,咱们生活好啊,现在咱们生活家家儿都好啊,平常吃饺子不算事儿。初一十五吃包饺子吧?初一十五。礼拜天,放假了,不上班,孩子也不上学,包饺子吧,这经常事儿么。是吧。下雨阴天儿,不出门,包饺子,嗯,连汤带馅儿连稀的带干的就全有了,吃包饺子,这多好啊。吃包饺子用处太多了,什么时候都能吃,生日也吃包饺子,生日,生日以前……催生!这个催生,哎,包饺子。饺子这个……用处太多了。娶媳妇儿也包饺子,娶媳妇儿也煮饺子,新娘子吃啊。新郎官,新娘子,拜完天地入洞房,煮包饺子。这饺子可不能煮太熟了,哎,半生半熟,不太熟,端进去。让新娘子尝,新媳妇儿尝,吃……还得喊哪,还得喊出来,“怎么样?生不生啊?”这媳妇:“生!”本来煮得不熟么,“生,生。”煮得半熟么,“生”,婆婆,公公一瞧,呵,高兴了。将来要生一个大孙子,或者大孙女儿,得(dei3)生,啊,高兴了。这是……这是一个这么一个这个“妈妈论儿”!啊。你想我当初我娶媳妇的时候,我结婚的时候,我二十来岁的时候,也煮饺子,也煮饺子。我父亲给煮,因为我三岁的时候我就没有母亲,我母亲死的早。我爸爸……怹煮饺子,忙这忙那的,这一乱,这饺子煮火大了……忘了,这饺子忘了。端上来,拿到屋里来,让我跟我媳妇尝。尝了,还喊呢:“生不生啊?生不生?“嗨,我媳妇儿她不言语,我媳妇儿心里话儿:“都落(lao4)下来了。”端上来了,都变片儿汤了。喝吧,连汤儿都喝了。
过年要吃饺子么,“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满家转,初四什么炒鸡蛋。”其实都不炒,炸炸饺子,腾腾饺子,还是饺子初五也是饺子,初五就是不能吃剩的了,现包,现捏,捏小人嘴。我年轻的时候,现在这吃饺子不算嘛,我们家常吃饺子。我年轻我二十来岁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家很少很少吃饺子,啊,平常……年下我们有时候都没吃包饺子,年下就是杂面汤,杂面,没有吃饺子。人家都熬夜,咱也不熬夜,一睡觉,来了。三十儿晚上人家还喊呢,咱也不喊。街坊还喊,三十儿晚上,“过年喽!富裕喽!XXXX,吉庆喽!”都得喊出来,街坊都得喊出来,初五呢,初五这天,包饺子,捏小人嘴,也得喊:“捏小人嘴!捏小人儿,捏小人嘴!”咱家没有这规矩啊。反(正)我们那时候呢住大杂院,人都得喊出来,“今儿初五啊!刘婶儿!”街坊,人家有刘婶,那是董奶奶,两家儿街坊,连我三家儿。“刘婶儿,捏小人嘴啊!”咱这儿呢,就听他们,听听咱是不是这…………三家,两家都捏小人嘴,谁小人啊?。。。我啊!。。。明白啊,准得我啊,我是小人……
大河那时候才五岁——大河就是马志明……大河五岁那时候,告诉我:
“人家都捏小人了……”
我说:“甭管人家,咱没小人,咱没有小人!是凡咱们认得的都是规矩人,跟咱们熟人是凡认识的都是规矩人!一个小人没有!”
(学大河):“人家包饺子呢……人家都包饺子……”
“咱也包饺子吧,咱也包。”
我媳妇儿:“包饺子,你有钱啊?你买羊肉去啊?”
我说:“不买羊肉,咱素的啊,你剁点儿白菜,家还有粉条儿没有?泡点儿粉条儿。”
(学媳妇儿):“行,面呢?面呢?”
我说:“咱不是有么那儿么,有半口袋面呢。”
(学媳妇儿):“那棒子面儿。棒子面包得上么?白面呢?
没有!”
“我啊,我呀赊,赊,赊二……我赊几斤面去。胡同儿口儿那儿,那儿有那米面铺,王掌柜的,麻子脸儿,见面儿打招呼也常说话儿,这大年下的,就冲我白……去……赊二……几斤面,准不薄面。”
(学媳妇儿):“你就去啊。”
我说:“拿口袋。”拿上口袋我就去了,到了面铺这哈儿
“哎,王掌柜的!给您拜年勒!”
……晚点儿。晚点儿晚点儿吧,一样,初五,初五不算晚!
“好!祝您,大发财源,买卖兴隆,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开事大吉,万事亨通。”
找地儿坐下,连站着都没站住呢……
(学王掌柜):“别废话,买嘛?买嘛说话。买棒子米买棒子面?”
我说:“白,白面,白面……”
(学王掌柜):“来多少?”
“不,不……不买,您赊我,赊,赊,赊我几斤,赊我几斤白面,过了这月初……初七八我就给您送钱来。”
(学王掌柜):“不行啊!不赊帐,不赊帐!”
我说:“别介别介,您开事大……这样儿行不行,我给您念念吉祥歌儿……”
往门口一站,
(唱)“新年新月度新春,花红对子贴满门,天上财神来进宝,我把元宝抬进门,一送金,二送银,三送摇钱树,四送聚宝盆,聚宝盆内插金花,富贵荣华头一家!~发财啊掌柜的!
我说:”王掌柜……怎么样?赊我几斤白面怎么样?”
(学王掌柜):“不赊帐!”
我说:“柜的,别说我赊,我过两天我给您钱,我给念这趟喜歌儿,您白给我二斤面,值不值?”
(学王掌柜):“不行啊不行不行。”
“我再给您念成么?再给您念点儿。”
(唱)“哦~一进门来抬头观,空中来了三位仙,增福仙,增寿仙,刘海儿本是那海外的仙。神仙不落得凡间地,差派来人送吉言,吉言送到了宝号内,富贵荣华万万年!发财啊掌柜的!”
(学王掌柜):“……不赊帐!”
我说:“掌柜的,掌柜的,您就不可怜穷人嘛?”
(学王掌柜):“不可怜!”
我说:“您心这么狠嘛?”
(学王掌柜):“就这么狠。”
我说:“……要不给,我还念,我堵你门口儿我可不走,我可还念!”
掌柜的说:“念哪!念哪!越念越吉庆。”
我说:“掌柜的,再念没喜歌儿了啊!。。。咱说明了,这可不怨我,我再念是丧歌儿了啊,我,我给你添蕣(注:shun2,不知准字,天津口语)”
(学王掌柜):“你敢!”
我心说,反正他不给我面,我给他念丧歌儿,我给他添蕣我给他念丧歌儿,什么倒霉来什么,好嘞!
(唱)“哦~一进门来丧气多,丧门吊客两边赔多,掌柜的一会儿得瘟病,内掌柜一会儿长噎嗝(据说为食道癌),正面观,看明白(bo2),空中来了五殿阎罗,牛头马面两边站,丧门神在后面跟着,不给我马三立赊白面,一会儿你们家就着火!……倒霉啊掌柜的!倒霉吧大掌柜!……一丧百丧,给您送火神爷来啦!”
掌柜说:“我给白面!我给给,给白面!
高士其,(1905-1988)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1931年回国历任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桂林盟军服务处技术顾问、食品研究所所长,《自然科学》副主编,一级研究员。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中国科协顾问、常委,中国科普创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保护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去世。
中文名: 高士其
别名: 原名 高仕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福建福州人
出生日期: 1905年11月
逝世日期: 1988年12月19日
职业: 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 医生
高士其,原名仕錤,乳名贻甲,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民国7年(1918年),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获得英语、国语、化学、博物各科优等奖章。民国14年夏,考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民国1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留校攻读细菌学医学博士课程,在研究脑炎病毒时,瓶子破裂,染上脑炎,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在学期间,被选为芝加哥大学国际学生年会代表,加入美国化学学会和公共卫生学会。 民国19年,毕业回国,到南京中央医院任检验科主任。后辞职到上海从事科普创作,翻译《世界卫生事业的趋势》、《苏联医学概况》,写英文诗《圣诞节的月亮》,编写《儿童卫生读本》。民国21年,发表第一篇科普作品《三个小水鬼》。民国24年起,先后发表《细菌的衣食住行》、《细菌大菜馆》、《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和《细菌儿自传》等科学小品。抗日战争时到延安,任陕北公学教员。毛泽东和周恩来先后看望士其。士其写了《国防科学在陕北》、《我在延安》、《鲁迅逝世三周年》等文章。 民国28年1月,加入中国***。同年4月,组织派专人护送士其到香港治疗。民国30年底,到广西桂林养病。 民国33年,任科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和东南盟军服务处技术顾问。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士其在广州写了《我的原子也在爆炸》、《电子》、《黑暗与光明》、《悼四烈士》等作品,以及第一首科学长诗--《天的进行曲》。 民国38年5月,到北平。9月21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大会。1950年,参加全国科学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科学普及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儿童科学画库》和全国科学技术协会顾问,当选为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全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主席、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士其以伤残之躯,撰写约75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2800余行科学诗,著书18本。主要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传染病作斗争》、《我们的土壤妈妈》、《谈眼镜》、《炼钢的故事》、《高士其科学小品甲集》、《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等。
编辑本段学习阶段
正当高士其准备报考化学系研究生之际,高士其的姐姐突然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高士其
于是他毅然转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细菌学,为拯救劳苦大众与病魔作斗争。一次在研究脑炎病毒的过程中,不幸被病毒感染了,从此留下了终生不治的残疾。但他没有被病魔所吓倒,带着重病的身体坚持读完了医学研究院的博士课程。 1930年,高士其特意从纽约乘上一艘德国邮轮,绕道欧亚十几个国家回国,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他的眼界大为开阔,同时也更深刻地体验到祖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他们那一代学人的历史使命。回国后,他的家人、亲友和同学、老师都劝他先把病治好再工作,他因目睹各地疫病流行,甚为猖獗,每天都要残杀数以百计的人,"我怎能袖手傍观,独自养病?"不久,就在一位留美同学的关照下,应聘到南京中央医院工作,担任检验科主任。旧社会的医院是"商店加衙门"式的官商机构,正像一首民谣所说的:"医院大门八字开,有病没钱莫进来"!高士其目睹旧医院的腐败黑暗,连买一台能用的显微镜都不给解决,就愤然辞职了。 弃职后的高士其,变成了一个失业者。但他又不愿回到父亲家里,怕父母见到他病成那个样子伤心,就来到上海,住在他在美国留学时结识的好友李公朴的家里,以翻译、写作和当家教为生。后经李公朴介绍,他认识了正在倡导“科学大众化运动”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应陶行知先生的邀请与戴伯韬、董纯才等一起编写“儿童科学丛书”。
编辑本段科普创作之路
1935年,李公朴在上海创办了“读书生活社”,高士其就搬到了“读书生活社”去 高士其
住,算是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在“读书生活社”,他结识了《读书生活》的副主编,《大众哲学》的作者,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并成为莫逆之交。在艾思奇的影响下,他经常阅读一些进步书刊,认识到万恶的旧社会是一个吃人的“大魔王”,比夺去他弟弟妹妹生命,又使他重病缠身的“小魔王”还要可恶,而要消灭“小魔王”,就得先消灭“大魔王”,思想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这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刚刚创刊不久。一天,他在这个杂志上看到一个新鲜的栏目:“科学小品”,和一篇论述科学小品的文章,就好奇地翻看了起来,这一看就把他吸引住了。特别是一篇克士(周建人)写的《讲狗》的文章,把旧社会的“走狗”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骂得真是痛快。高士其觉得用这种轻松愉快的文学笔调,撰写一些浅显易懂、富有情趣的科学短文,既能向人民大众传播一些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又能针砭时弊,唤起民众,与反动派作斗争,是科学与文学结合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好形式。于是也拿起笔来撰写科学小品,一气发表了《细菌的衣食住行》、《我们的抗敌英雄》、《虎烈拉》(霍乱),三篇文章,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高士其。用意是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从此,走上了艰辛的科普创作道路。 高士其的文章的特点,是熔科学、文学与政论为一体,夹叙夹议,既通俗浅显,又生动形象,并富有见地,别具一格。因此,文章一发表,就受到文化界和读者的重视与欢迎,许多报刊都前来约稿。这时他写字手已发抖,一个字要一笔一划地写半天,一天只能写几百个字到千把字。居住的条件也很差,夏天又闷又热,但他仍夜以继日地坚持写作。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发表了近百篇科学小品。他的代表作《菌儿自传》以及脍炙人口的《人生七期》、《人身三流》、《细胞的不死精神》、《病的面面观》、《霍乱先生访问记》、《伤寒先生的傀儡戏》、《寄给肺结核病贫苦大众的一封信》、《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鼠疫来了》、《床上的土劣》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并很快被一些出版社集结为《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出版。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士其在艾思奇的影响下,决心奔向延安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在兵慌马乱的情势下,他一路上走走停停,忍饥挨饿,有时连水也喝不上。幸得一些好心人的相助,克服了重重困难,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从上海,经南京、汉口、郑州,来到了古城西安。 在西安,他花了两天时间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受到了八路军办事处的热情接待。第二天,办事处就用一辆军用卡车,将他和十来位同去延安的进步青年,送出西安。经过三天的山路颠簸,于1937年11月25日,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第二天一大早,艾思奇就来看他。这时他才知道,艾思奇早在1935年就加入了中国***。好友重逢,格外亲热。 高士其是第一个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留美科学家,又是一位在上海已崭露头角的文化人--科学小品作家。因此,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等***的格外关注和欢迎,被安排在陕北公学担任教员,并派了一名红军战士担任他的护士兼秘书。党的关怀和照顾,使高士其的革命积极性更为高涨,他除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满腔热情地主动积极地参加了延安的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写出了一篇又一篇讴歌和介绍边区抗日活动的诗篇和文章,并在1938年2月与董纯才、陈康白、李世俊等20多位研究科学的青年聚会,发起成立了延安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它的宗旨是:一面研究与发展国防科学,一面增进大众的科学常识,以增强抗战的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经过近一年革命队伍的艰苦生活磨练和考验,高士其于1938年秋提出了入党申请,于1938年12月被批准接收为中国***预备党员。他高兴得马上写信报告毛主席,毛主席也欣喜地立即亲笔回信祝贺,勉励他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模范***员,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奋斗终身。 后来,由于高士其的病情不断加重,延安的药品供应又极其困难,他从上海带来的一种特效药亦已服完,党组织断然决定,不惜代价,送高士其到香港治病。这样,他又在党组织的护送下,于1939年4月恋恋不舍地告别了革命圣地延安。经西安、重庆、昆明、河内、海防,前往香港。一路上经历了不少惊险与艰辛。庆幸的是,在重庆,他在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和北琣休息了3个月,受到了周恩来副主席的细心关照,并与叶剑英、吴玉章同志同在一个党小组里过组织生活,受到了这几位革命***的很多教益,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并在以后科普工作上取得他们的关怀和支持。 高士其到达香港以后,在地下党的精心关怀下,被安排在香港的一家最好的医院--玛琍医院住院治疗。这是一所充满铜臭、势利的贵族医院,对高士其这样的穷人,常常是白眼相待。高士其的心情越来越烦闷苦恼,病情也越来越重。一次他昏迷了好几天,医院已准备把他送到太平间去,但高士其却奇迹般的活了过来。医院为了把他赶走,就造谣说他疯了,强行把他送入了香港精神病医院。地下党的负责同志得知后,马上派人交涉,把他从这倍受折磨的"囚牢"里搭救了出来,并准备再找一家比较好的医院给他治病。高士其十分感谢党的关怀,但再也不愿遭受那些贵族医院的歧视,希望能回到同志们中间去。党尊重高士其的意愿,在九龙租了一间楼房,让高士其住在那里养病,还派了一位护士谢燕辉去照料他。地下党的同志们和进步人士、进步青年也经常去看望他。他的心情很快好转,病情也大为减轻。高士其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病稍微好一点,就支撑着起来,开始写作。这时他写字已十分困难,就由他口述,护士笔录,口干舌燥地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科学小品,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枪声、炮声、警报声,此起彼伏,九龙与香港的居民纷纷逃离,社会秩序一片混乱,香港到九龙的交通也断绝了,地下党组织与高士其失去联系,高士其一人病倒在床上,已两三天没吃东西,幸被一位留下来的邻居老太太发现,每天烧点稀饭喂他,才没有被饿死。九龙与香港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被日军占领后,地下党组织委派的黄秋耘同志才得以从香港到九龙,找到了他,发现他还奇迹般的活着,真是喜出望外。以后黄秋耘同志又经过千难万险,机智地突破了日军的重重检查,把他从香港转移到广州,从广州又转移到桂林,交给广西的地下党组织负责照顾。 在桂林他过了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病情也有所好转,根据他的请求和特长,党组织安排他担任了东南盟军服务处技术顾问兼食品研究所所长。他通过参观当地的一些著名酿造工厂,并运用他的微生物学知识,很快地就利用当地的普通植物原料研制出几种美味的营养食品,供应前线,并在工作之余与著名诗人柳亚子探讨了一些诗歌创作问题,还在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些科学小品,进行了一种名为"科学字母"的拼音法研究和逻辑学研究。这时在九龙与他失散的护士谢燕辉也几经周折回到了他的身边,与他结为名誉上的夫妻,以便更好地照顾他。还有一位自称是他父亲的朋友的女儿:李**,也自愿来当高士其的护士,协助谢燕辉来照顾高士其。这可说是自从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来,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了。但好景不长,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就开始轰炸桂林,在桂林撤退的一片混乱中,外出求援的谢燕辉因心脏病突然发作离开了人世,而"自愿前来"照顾高士其的李**,又趁机席卷而逃,连一顶防蚊的帐子都没给他留下,并把他反锁在房间里。等高士其发现情况不对,已求救无门,又没有东西可吃,饿得两眼发黑,夜里成群的蚊子更是把他叮得浑身是包,多灾多难的高士其再一次陷入了困境。辛好地下党组织委派的经常去看望高士其的青年作家马宁,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送走了叶挺将军的家属之后,不放心高士其是不是已经撤离,就特地前去看看。这一看才发现高士其被锁在房间里,才把他救了出来。以后党组织又设法弄到一条小船,派马宁夫妇把他从日军炮火轰击下的桂林送到昭平县。下了船以后,要翻过一座山,才能找到住宿地。高士其不愿让人抬他,坚持在同志们的搀扶下自己走,脚被磨破了出血了也不吭声。晚上住宿在一所关帝庙里,被马宁夫妇发现了,没有药膏,就用茶油代替凡士林调了一点消炎药给他敷上。谁知关帝庙的老鼠特多,夜里老鼠闻到茶油的香味就成群结队地来啃食高士其的脚后跟。高士其又困又累,睡得眯眯糊糊的,被咬得鲜血淋淋,直到咬掉了他的一块肉才被痛醒。高士其发现原来是一群又大又凶的老鼠在向他进攻,就挣扎着坐了起来,用手去捂着脚后跟,老鼠也会欺负人,竟毫无畏忌地去咬他的手指。直到第二天清早,马宁夫妇才发现高士其的惨状,痛心得直哭,目睹这一惨状的人没有不掉眼泪的。之后,高士其就被安置在昭平县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黄姚,并得到一位从上海逃到广西的革命同志--周行先一家的照顾,过了一段边养病、边写作、边研究的平静生活,直到日本投降。 抗战胜利后,党把高士其从黄姚接到广州,一路上也是历经艰辛,在一个叫做八步的小镇,等船就等了两个月。高士其有感而发,写了一系列抒发自己感情和针砭时政的诗篇,如《别了,黄姚》、《光明还没有完全来到》、《我们还在彷徨》、《电子》、《黑暗与光明》、《我的质问》、《我的原子也在爆炸》等。之后,我国发生了一系列政治事件,如重庆的"校场口事件",征军和羊枣的死,叶挺、王若飞等的殉难,又促使他写了《给流血的朋友》、《悼四烈士》等战斗诗篇。在广州期间,他还撰写了一篇充满激情、哲理和对对革命、对人民当家作主满怀必胜信念的科学长诗:《天的进行曲》。这首诗共有41节,288行。从天是什么,讲到天的发展变化,人类对天的认识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天的物质的对立统一,最后归结到天不是不变的天,天不是死硬派的天,天不是顽固分子的天,天是人民的天呀!这是他早期科学诗创作的一篇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作,并为从此以后,以写诗作为他从事科普创作的一种主要形式奠定了基础。 1946年5月,高士其从广州回到了他阔别10年的上海,上海依旧是纸醉金迷的花天酒地的富人的天堂,同时也是贫困潦倒的疫病流行的穷人的地狱。高士其一到上海就病倒了,富人的贵族医院住不起就住进了一家"平民医院"。但"平民医院"不爱平民,高士其因不能一次预交几个月的费用,被停止供应饮食,不得不请人从外面买点面包用开水泡烂了吃。这件事被报纸报道后,激起了众多读者的同情,纷纷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送钱、送药、送花、送吃的络绎不绝,还有许多人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慰问信。邓颖超同志得知后特地去看望了他,并带来了当时正在上海的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慰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上海党组织的负责人钱之光也来看望了他,并委派一位白桦同志做高士其的护士,专门照顾高士其。高士其深受感动,倍受鼓舞,用十分动情的诗句,写了一首答谢诗:《回敬崇高的慰问》,发表在《文艺生活》上。 也就在这一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先后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在光天化日下肆无忌惮的杀害了。这两位一位是他多年的好友,一位是他清华的同学,高士其悲痛万分,怒不可遏。接着曾多次关照、接济过他的师长般的老友陶行知先生也在上海逝世了。上海党组织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在静安寺举行规模空前的公祭李、闻、陶三位先生的大会,考虑到高士其行动不便,又正在病中,就没有通知他。他得知后,再三请求一位因前来找人无意中告知他这一消息的护士**的女友带他去参加公祭大会,并在会后立即写出了《七月的腥风吹不熄人民的怒火》的悲壮诗篇。 由于高士其接二连三地发表一些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呼唤民主与进步的激进诗篇,并被查出曾去过延安,就把他列入了黑名单。地下党获悉后迅速将他转移到苏州,以后又从苏州经上海转移到台北,直到1949年1月,国民党的大势已去,才同意他回解放区的请求,把他从台湾护送到香港待命。很快北平就解放了,接着南京也解放了,5月又把他从香港护送到天津,在天津休息了一周,于5月31日到达北平。从此,高士其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摆脱了几度濒于死亡的险恶处境,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党组织的亲切关怀和一个接一个负责联系、照料他的众多地下党同志的精心护理与冒着极大风险的及时营救,以及一些好心人在关键时刻伸出的援助之手,才使得高士其在十年磨难中得以死里逃生。没有***,没有善良可敬的人民群众就没有后来的高士其。高士其也从中牢固地建立了与党、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更加热爱这个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顾问,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并担任过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委员,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为繁荣我国的科普创作,特别是科学文艺创作,组建和壮大科普队伍,倡导科普理论研究,建设和发展科普事业,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普活动,特别是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活动,以及恢复和振兴科协做出了重大贡献。
编辑本段作品选摘
高士其的科学小品,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清新。 例如,高士其在科学小品《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一文中,巧妙地用凤阳花鼓调,写了蚊子的危害,写出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痛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疟蚊子,十人倒有九人慌; 大户人家挂纱帐,小户人家点蚊香, 奴家没有蚊香点,身带疟疾跑四方。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年年遭灾殃, 沟壑不修污水涨,孑孓变成蚊娘娘; 多少人家给她咬,多少人家得病亡, 卫生不把疟蚊灭,到处寒热到处昏。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年年遭灾殃, 从前苍蝇争饭碗,如今蚊子动刀枪, 大街死去劳力汉,小弄哭着讨饭娘, 肚子还欠七分饱,哪有银钱买金霜? (选自叶永烈《论科文艺》)
编辑本段作品介绍
高士其的科学小品,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清新。 个人作品
例如,高士其在科学小品《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一文中,巧妙地用凤阳花鼓调,写了蚊子的危害,写出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痛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疟蚊子,十人倒有九人慌; 大户人家挂纱帐,小户人家点蚊香,奴家没有蚊香点,身带疟疾跑四方。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年年遭灾殃,沟壑不修污水涨,孑孓变成蚊娘娘; 多少人家给她咬,多少人家得病亡,卫生不把疟蚊灭,到处寒热到处昏。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年年遭灾殃,从前苍蝇争饭碗,如今蚊子动刀枪, 大街死去劳力汉,小弄哭着讨饭娘,肚子还欠七分饱,哪有银钱买金霜?书名: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上、下集) 作(译)者:高士其 出版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0-04 内容介绍: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同志,自三十年代以来写了大量科学文艺和科普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上集收载作者解放前的作品,主要选自“菌儿自传”、“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和“活捉小魔王”等书。下集收载作者建国以后的作品,分科普作品和科学小品两部分。这些作品,形式多样,通俗易懂,读来引人入胜,既普及了科学知识,又给读者以思想启发。 书名:高士其全集 作(译)者:高士其 出版单位: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1-08 获奖情况:1994年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荣誉奖 内容介绍:高士其同志是中国当代的细菌学家和著名科普作家。他的科普作品,尤其以细菌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脍炙人口,成为科学内容和文学形式融洽结合的典范。自30年代以来,高士其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和科学诗,并在科普创作理论和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上做出杰出的贡献。 《高士其全集》共四卷。第一卷为1949年以前的科普创作;第二卷为1949年以后的科普创作;第三卷为高士其一生创作的诗歌;第四卷为高士其一生的论文、讲话、题词和本人晚年撰写的回忆录。 《高士其全集》的大部分作品,在过去曾发表过;第四卷的回忆录,是高士其在1981年至1985年期间亲笔撰写的,从未公诸于报刊,这次经整理,在全集中首次发表。 高士其一生著作繁多,有些在不同报刊发表的内容相近或雷同的作品,我们就不一一收入了。为了尽量保持高士其创作的原貌,收入全集的作品,大部分选用最早版本或原稿,参考以后各种版本编辑而成。 《高士其全集》的编辑和出版,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冰心同志亲自撰写了序言。康克清同志为本书出版题词,经方毅同志和周培源先生的同意,将方毅在“庆祝高士其同志从事科普与文学创作五十周年暨八十诞辰”大会上的讲话和周培源追忆高士其的文章《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收入全集。全集的整理出版工作,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郭正谊研究员主持,编辑工作由副编审郑百朋同志和高志其同志完成。
编辑本段相关评价
高士其是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半个世纪以来,高士其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引导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被亲切称为“高士其爷爷”。高士其逝世后,中组部确认他为“中华民族英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也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 高士其先生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终身不懈地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的生命奇迹,给我们民族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高士其先生是科技工作者自觉肩负向人民群众传播科学的社会责任的杰出典范,科技工作者要以他为榜样,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纪念高士其先生诞辰100周年暨高士其科学精神座谈会,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评价
秦始皇的爷爷叫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亦称安国君,是战国时秦国第35位国君,嬴姓赵氏,名柱(一作式),秦昭襄王次子,秦庄襄王之父。
秦孝文王于公元前250年秦颛顼历十月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我会把它送给奶奶做拐杖。
原文中有“冬爷爷的胡子,亮晶晶,硬邦邦”这一句话,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其特点是“亮晶晶、硬邦邦”。
可以仿照原句“送给爷爷做拐杖”进行仿写,也可以根据冬爷爷胡子的特点(亮晶晶、硬邦邦)发挥想象。
扩展资料
阅读答案
1、冬爷爷的胡子有什么特点?请用“横线”在儿歌中画出来。
参考答案:亮晶晶、硬邦邦
解析:原文中有“冬爷爷的胡子,亮晶晶,硬邦邦”这一句话,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其特点是“亮晶晶、硬邦邦”。对于课外阅读题,很多答案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直接的答案或相关的句子,告诉学生做题的方法和技巧。
2、用“波浪线”画出儿歌中表示声音的词。
参考答案:叮当
解析:在原文中有“吹得冬爷爷的胡子响叮当”这句话,从“响”字可知后面的“叮当”是表示声音的词。
秦始皇的爷爷叫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又名安郭俊,是战国时期秦国第35位君主。他姓赵,名朱。他是秦王项的次子,也是秦庄王项的父亲。
公元前250年徐十月,秦孝文王继位。三天后,他的父亲在葬礼上去世,他被葬在寿陵(今陕西省Xi临潼区东北)。他的儿子秦庄王项继承了王位。
秦始皇(前259年,腊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又名、,或祖龙,秦庄王项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完成统一中国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被称为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在这里度过了青春。在247年前,13岁的他成为国王。238年前,22岁的君主在旧都永城举行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自管理国家事务”。吕不韦、老艾等人被淘汰,李四、廖伟得到重用。从230年到221年前,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相继灭亡。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汉族。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贡献优于以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了黄三“皇帝”和五帝“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政府中,实行三公九吏管理国家事务。当地政府废除了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同时,在统一测量中使用了同一本书和同一列火车。北攻匈奴,南侵百越,修长城,修灵渠,通水系。
但到了后期,求长生不老,欺压百姓,扼杀民智,动摇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死于邢台沙丘。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开国皇帝。他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影响深远,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第一帝”。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也可以说是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笔名叶陶、圣陶、斯提、桂山等。生活在江南水乡——苏州。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故居在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
生平简历
叶圣陶原名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吴县。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主要事迹
早年生活
叶圣陶于1894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出生。他的父亲帮当地一个地主做帐房,家境清苦。他六岁(1899年)时,进入当地的私塾就读,其后跟随父亲工作。在工作里,他有机会走遍苏州城,体会到低下阶层的生活。
1907年,叶圣陶进入当地的草桥中学(即后来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就读。中学时期,开始接触外国小说及当时的文艺新潮。他不单喜爱阅读这些外国小说及新文学,更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1911年,三年中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初等学校任教,并试验当时的新式教学法。可惜,1914年,他被排挤出学校而离开失业。在他失业期间,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都寄到《礼拜六》杂志发表。后来他被上海的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学校任教,同年,担任商务印书馆的小学教科书编辑。
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
文学推广运动
受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名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叶圣陶终其一生都投入在推动文学运动。他曾参与北京大学的学生组织“新潮社”,并参与出版小说、新诗、小品、文学批评及剧本等各种文学作品。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并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成为文学家开办的书室“朴社”的编辑。
1936年,与茅盾及洪深参立“中国文艺家协会”。1941年,他成为了《文史教学》的编委会成员。叶圣陶亦是当时的反日组织“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的始创者。
政治生涯
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吐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