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1、怎么理解赫尔曼·黑塞的《乡愁》?2、NO.74《悉达多》【德国】赫尔曼·黑塞3、求一个《[德]赫尔曼·黑塞-在轮下》书籍电子版百度云盘下载资源4、每一个真正找到自我的人,都叫《悉达多》——读黑塞《悉达多》5、假期读完这6本书我停止了内
- 1、怎么理解赫尔曼·黑塞的《乡愁》?
- 2、NO.74《悉达多》【德国】赫尔曼·黑塞
- 3、求一个《[德]赫尔曼·黑塞-在轮下》书籍电子版百度云盘下载资源
- 4、每一个真正找到自我的人,都叫《悉达多》——读黑塞《悉达多》
- 5、假期读完这6本书我停止了内耗与焦虑
- 6、《温泉疗养客》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一、赫尔曼·黑塞的《乡愁》?
1、使黑塞一举成名的《乡愁》出版于 1904 年,那年他 27 岁。10 万字的小书读来也快,没有家国天下、中年焦愁,连叙述死亡都带着少年心气。
2、出生于阿尔卑斯山畔村落的主人公佩特,与大自然共生共长,失恋之际只要漫无目的地出走,在太阳下沉思,在山毛榉树林旁边的干草中睡觉,心灵的创伤便可大半平复。这样的故事读来总是羡慕的。
二、“乡愁”是黑塞常谈的话题
1、他曾在《荒原狼》中借人物之口说过,“我们为了返家,必须在许多肮脏的、愚蠢的事物中摸索着通过去才行!没有人引导我们。
2、唯一引导我们的,就只有我们的‘乡愁’而已。”而这份乡愁的方向,除却地理上的家乡之外,更重要的是心灵归宿。
三、所以黑塞的每一本书,都可看作他一个阶段的心灵探寻之路。
1、《乡愁》中因为这份“探寻“带来了无数真挚感人的心灵自述,也让后期黑塞笔下对心灵的深刻探索有迹可循。
2、很有共鸣感的一本书,看到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仿佛就是另一个我。那些记忆深处的对自然的感悟就像是温柔包裹的泉水。
3、至少在你可意识的情况下,然后能够引起你烦恼的相似的东西又不断地往复出现,于是在自我强迫的行为中不停挣扎,成长大致就是如此吧。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我是重玄,欢迎关注。了解更多高效工作技巧及职场实用干货。
前言:第一次看到《悉达多》书名的时候,以为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传记,就潜意识里感觉书里会有很多的专业知识,于是这本书就一直搁置着。后来偶然看见了一条小红书的书评,发现这本书豆瓣评分居然有94分,此外作者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于是便开始拜读。
正文:小说《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又译《悉达多》。这部作品的创作始于1919年12月,在此之前,已过不惑之年的作者在个人生活上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1919年4月,黑塞结束了在德国战俘救济所的工作之后,几乎一贫如洗,只能靠费舍尔出版社给他提供的资助勉强维持生计;家庭生活也陷入了困境,妻子由于精神分裂症而不得不一再住进精神病院,他被迫将三个儿子送到朋友处寄养,他本人也多次接受了精神分析的治疗。与此同时,时代的大环境对作家的内心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和震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每一位饱受战争之苦煎熬的人都在思考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刚刚发生过的悲剧不在未来重演?而对于始终关注着人类和世界前途与命运的人道主义作家黑塞来说,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则显得尤为迫切。
小说书名《悉达多》取自佛祖乔达摩·悉达多“八相成道”的故事,黑塞巧妙地将释迦牟尼的姓名“乔达摩·悉达多”一分为二,乔达摩是已经得道的佛陀,而悉达多则是一位离家出走修行的婆罗门后裔。前者代表世间的真理,后者代表人生的体验,两者缺一不可又相互印证。作者还安排了一场悉达多和乔达摩的会面,也许,在黑塞心中,他们本来不同亦不异,不过是的同一个人的不同生命层次。
故事本身一点都不复杂,就是一个修道的年轻人出发去探寻自己认可的真正道义的历程,这位青年叫悉达多,天资聪颖,姿容俊美,家世在婆罗门本就地位崇高,所有人都喜欢他。但沐浴在盛名和宠爱中的少年人却不满意自己,他对自己虔诚的献祭和斋戒祈求生出了疑问,为了探求“真我”的存在,他拗着父亲的意思出门当了一位沙门。天资聪颖悉达多苦修的两年进步颇大,很得老沙门的赏识。恰逢圣人释迦摩尼那时候名扬四海,他和他的朋友慕名去听释迦摩尼讲经,书中用大段的笔墨来讲释迦摩尼是多么的受当时的人的推崇,悉达多的朋友也皈依了,但悉达多并没有。悉达多与好友果达多分别后遇到了一个非常美的女子,他陷入了爱河之中,为了追求这位美女他还跟一个商人经商,多年修行让他很容易得到人的信任,轻易就在商业上所获颇丰,有钱有酒有爱人的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悉达多经历了好奇这样的生活,为这种生活所累,直至逃离这种生活。最后他到了一条河边和一位非常会倾听的摆渡人一起做了个摆渡的老头子,每天倾听河水的启示。但故事并没有这么结束,悉达多多年前的情人在他走后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几年后临死前刚好渡河遇到了悉达多,去世之后就把儿子留给了悉达多,悉达多本已平静的心又涌动起了对儿子的无法抑制的爱,他想让儿子留在身边想好好爱儿子,罔顾这个小孩从小出身在城市,并不想过两个摆渡老头子仅凭香蕉裹腹,日日聆听河水的生活,小孩留在他身边并不开心,可是他还是不自觉的用爱把他禁锢在自己身边。每天听河水的明示暗示甚至嘲笑都不能令他回头,后来儿子终于不堪重负逃走了,他无法自已的追去,不过在城外停下了,他意识到了他的儿子回到了属于他的地方。就像当年的他自己离父亲而去一样。随着之前那位摆渡人的离去,悉达多经历了这一生,终于成为了一个笑容宁静安然的摆渡老头。
小说《悉达多》并不长,但读完它仿佛经历了一次跌宕起伏的人生。从婆罗门到沙门、商人、船夫、父亲,悉达多的身份一直在变化,但精神上的追逐从未改变;从俗世到逃离,再到入世,到再次逃离而出世,曲折的路程不是现实的历险,而是精神的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最后,在摆渡人瓦树地瓦的引导下,他实现了和自己的和解,停止了追寻,心甘情愿地活在当下,找到了精神上的终极归宿。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想要把智慧讲给别人听,那些话一旦说出口来,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愚蠢。我一直觉得,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行。语言无法将思想完全表达出来,思想一旦被语言表达出来,总是会与心中的原意有所不同,有所曲解,显得有点愚蠢。正如书中所说,人可以发现智慧,可以体验智慧,可以享有智慧,可以凭智慧创造奇迹,却不能讲述和传授智慧。老年的悉达多执意要把儿子困在茅舍里,以爱之名想要保护他的孩子,而孩子向往的却是外面繁华的世界,三番五次地与悉达多对抗,最终还是逃走。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也许别人会告诉他,山后面什么都没有,而且这里还更好,但有时候我们不甘心,就是想自己去试试看。那就放手让我们自己去经历吧。知识可以分享,但智慧只有自己去发现,去体验才能得到。
结语:“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金句摘抄:
1、我无权去评判他人的生活,我只能为自己作出判断。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的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2、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摈弃一切目标。
3、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
4、我深信那句话:人对自己才是最残忍的。但是,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5、世界是一个完整的关联体,没有缺陷,透明如一块水晶,不依赖偶然,不依赖神灵的教诲。
6、大多数人都好像落叶,在空中飘舞、翻卷,最后摇摇摆摆落在地上。可是也有另一些人,一些为数不多的人,却像沿着一条固定轨道运行的星星,没有风吹得到它们;它们有自身的规律和轨道。
7、一个真正的探索者,一个真正想有所发现的人,是不可能接受什么学说的。可是这个人一经有所发现,却可以称许任何学说、任何道路、任何目标,什么也不能再把他与生活在永恒中、呼吸着神的气息的千千万万人分隔开来。
8、探索意味着有一个目标,发现却意味着目光自由,胸怀坦然,没有目标。
[德]赫尔曼·黑塞-在轮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V-HrfMr1rZ1SVq6rU0UQ
提取码:hlc0读书笔记
书名
《悉达多》(SIDDHARTHA)
作者
[德]赫尔曼 •黑塞 著;杨武能 译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阅读日期
20201225-202111
书籍背景
在人类文学史上,《悉达多》以诗意的语言,对个人存在于世的意义进行透彻的探索。它已成为追寻真理之人的代名词,是影响几代人的成长之书。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代表作,西方大学生人手一册的必读书。被译成60多种语言。
书摘/ 笔记
批注
他环视四周,就好像第一次睁眼看世界。世界多么美好,多么五光十色,多么奇妙迷人!眼前有蓝色,有**,有绿色,云天在飘移,河水在流动,森林高高伫立,山岭静静耸峙,一切都那样美丽 ……而他悉达多置身其中,是个正在觉醒的人,是个正在走向自我途中的人。(P042)
可我们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这个世界,不憎恨这个世界和我自己,能够怀着喜爱和欣赏和敬畏之心,来观察世界,观察我的万物。(P150)
知识可以传达,智慧却不能。(P045)
世界将是美好的,只要你就这么看它,不做探究地看它,单纯地、天真地看它。(P050)
总结& 收获
读完每一本书,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才是最扎实的收获…
悉达多的一生就是自我觉醒的一生。不是一蹴而就,而不不断反复、否定、沉迷、逃脱,最终还是只能靠自己体悟,而不是靠知识或理论。证悟。
从苦集灭谛,到常乐我静。
他山之石
摘录相关精彩书评…
黑塞的构思很巧妙,他把释迦牟尼的名字一拆为二……悉达多是未成就的人,乔达摩是一个已成就的人。悉达多走一条修行之路,回归乔达摩,实际上就是把两个人重新拼成一个人。--《<悉达多>讲记》张文江
因为黑塞,我一种独白式的文体,像日记,像书信,也像孤独时自己与自己对话。黑塞的作品可能影响了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寻自然、流浪、孤独,追寻自我的觉醒。--蒋勋
读黑塞的书,就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闪耀。--荣格
读完这6本书我停止了内耗与焦虑
治愈书单送给焦虑、拧巴、内耗的你
《当下的力量》
作者:[德]埃克哈特·托利
《当下的力量》:感觉是可以三年五载翻出来再看一次的书,每次都有新的不同的见解的感觉。很喜欢书里面提出的珍重当下直接面对当下的概念。
《悉达多》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有人问我,焦虑的时候读什么《悉达多》这本我想我一定会推荐黑塞的书,书是带给我最多灵感和共鸣的一本书,也曾经陪我走过了人生最低谷它,成了我的避难所。
《种子》
作者:[美]乔恩·戈登著
《种子》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探索人生意义与使命的故事。一个找到人生意义与使命的人不但拥有清晰的人生目标,而且将进发出无限的热情和源源不断的活力。在书中,你将跟随主人公乔希,开启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一起走过人生意义的四个阶段从而走出迷茫,重新找到人生的意义和工作的源动力。
《人生只有一件事》
作者:金惟纯
人生只有一件事情:
就是活好,真的没有别的事情。
1、叫作“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
2、叫作“我想不想和你一样”
如果你自己活好了,别人自然想和你在一起,想变成你的样子,因为你活成了别人羡慕的模样
《焦虑的人》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我们没法改变世界,很多时候甚至也没法改变别人,也许只能尝试着一次改变一点儿,所以我们一有机会就要尽力而为。亲爱的,我们只能挽救那些可以挽救的东西竭尽全力,还要想办法让自己相信,这样做已经足够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忍受失败,不被绝望淹死
《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如果想了解这位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如果你在难以消解的痛苦之中,哪怕你只想听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本《生死疲劳》一定满足你让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作者莫言获奖的神作,《生死疲劳》一定要看!
《温泉疗养客》([德] 赫尔曼·黑塞)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17cT_QlndVbHag7oHbcvA
提取码:UJUG书名:温泉疗养客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谢莹莹 欧凡 译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页数:225
内容简介:
《温泉疗养客》是黑塞作品中少为人知的一部小书,记叙黑塞晚年因坐骨神经痛到巴登疗养的故事。不像黑塞的其他作品,此文可称最为风趣的黑塞,那种在病痛疾苦中所表现出的乐观幽默以及对个体、生命、自然的思辨,会深深打动人心。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
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成为美国大众的最爱,他出现在《史努比》系列漫画中,纽约的女大学生说“黑塞是今天美国需要的反物质主义的发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国作家;迄今为止,在日本和美国,黑塞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黑塞崇拜还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一亿四千万册。
黑塞在文景:
《悉达多》《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黑塞画传》
《朝圣者之歌》《温泉疗养客》《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




















.jpg)


.jpg)


.jpg)

的礼物清单-50份礼物为大家备齐).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