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人的诞生礼??有谁知道

同事 0 43

松阳人的诞生礼??有谁知道,第1张

松阳人的诞生礼??有谁知道
导读:  诞生礼非常隆重,在婴儿降世后要持续整整一年。婴儿降生后十四天,举行个仪式,叫“十四朝”,届时舅家要置办十全果为婴儿祝福。出生满 诞生礼  三十天,进行的仪礼叫“满月”,俗称“出月”。此时要做三件事:一是“洗儿”,旧法接生,婴儿要等到出

  诞生礼非常隆重,在婴儿降世后要持续整整一年。婴儿降生后十四天,举行个仪式,叫“十四朝”,届时舅家要置办十全果为婴儿祝福。出生满 诞生礼

  三十天,进行的仪礼叫“满月”,俗称“出月”。此时要做三件事:一是“洗儿”,旧法接生,婴儿要等到出月才给他沐浴。沐浴时,先举行仪式,备礼谢神告祖,然后用“午时草”(端午节留下的菖蒲牡荆等干草)烧汤为婴儿洗澡。澡盆中放涂红铜钱,请老年妇女(认为命好的)在厅堂上给婴儿洗澡。二是剃头画桃。婴儿浴后,用洁净的剃刀剃去胎发,只在囟门处,留下一小撮。再由其父或其祖父用雄黄在婴儿头顶画个大桃,谓能使其聪明长寿(莆田对上当受骗者有“头顶没有画桃”之说)。之后,给婴儿换上新衣,戴上饰有“福”或“寿”字的小帽,挂上“长寿锁”,抱到厅堂拜祖先、拜灶公、拜长辈、讨“挂月豆 ”红包。三是给亲邻小孩们分红蛋。这天产妇娘家送来婴儿衣裤、鞋帽、襁褓、项圈、手镯、脚环及喜蛋(熟蛋壳染红)等贺礼。头胎婴儿若是男孩,还要办“出月酒”或演戏庆贺一番。 婴儿满一周岁称“周日卒 ”,俗称“对日卒 ”、“摸摸”。要举行“日卒 盘试儿”仪式。这天婴儿外婆家送来小儿衣帽、鞋饰等。母亲给小儿穿上新衣服,然后在厅堂中地上放一只大“米筛”,内放剪刀、量尺、戥子、算盘、毛笔、书本、钱币等物,以此卜定婴儿日后的前途、爱好。此称“试日卒 ”、“摸摸”。“摸摸”时小儿要坐在一只小石臼上,意为坐石头上就有饭吃。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在饮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样是豁的。也不允许孕妇平时随意讥笑别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生理缺陷的小孩。临产时,孕妇要洗大净,尽快住进产房,这叫“占房”。 庆贺

  婴儿诞生时,产房除了接生婆外,一般连自己的丈夫也不得随意入内,门帘上要挂一个红绸或红布条条,提醒外人免进(在医院生小孩除外)。婴儿哇哇降生后,若是男孩,则在家庭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踏进产房;如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踩生”。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进入产房,孩子的气质、性质就像谁。这是回族人民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 接生婆接完小孩以后,主人要给她散五至十元的乜贴,有的还给实一件衣服。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回族叫“三洗”,也叫“洗三”,要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这天,主人要用羊肉臊子面款待亲戚、朋友、乡亲,祝贺小孩平安无事,长命百岁。而乡亲、朋友在洗三这天,给月婆子送长面、油香、锅块、鸡蛋、肉等营养品,表现了回族内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心同德的风尚。有的月婆子在坐月子期间缺奶,就让家里人拿一个小碗收吃七家面,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满月后,还要举行满月礼,也叫贺满月。这天,要请剃头i师理齐孩子头发,并根据头发的重量,相应地向贫穷人施散一部分钱财和物品。同时,将剃下的小孩头发,丸成一个小球,用线和沙布网住,连在小孩的枕头上,意为壮胆、吉利,健康成长。上海等地回族穆斯林还给孩子留小辫、戴手镯、锁片,祝愿孩子长大成人。贺满月,也要做饭菜、炸油香等,款待亲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爷、外奶奶等亲戚以及左邻右舍。 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还举行“百日礼”,回族也叫“赶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宽阔的道路,奔远大的前程。

  介绍的顺序。先给我们现场的听众出一个小问题:假定金教授到一个电视栏目来做嘉宾,头一次来,你是负责外联公关的人。你把金教授从人民大学给接来了,接来之后跟我们的制片主任、副主任、编导先见一见面。我们把主方职务最高的人暂定为制片主任。我们假定制片主任是个女同志,王主任;副主任是个男同志,李副主任;现场的编导是个女孩子,小马。他们三个人都不认识我,我来做节目之前总得跟他们三个人做一个沟通。各位,请问你们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是把我从人民大学接来的外勤,你陪我到达了制作节目的现场,替我和我们这个栏目的制片主任、副主任、编导做介绍,请问先介绍谁,后介绍谁?

  标准化做法是先介绍主人。为什么?我这里有一个绝对充分的理由,因为客人拥有优先知情权。交际礼仪告诉我们,地位高的一方应该后介绍,地位低的一方应该先介绍。我到你这个栏目来了,我是你请的客人,所以你这边主人就应该比我位置低,你应该首先给我介绍:“金教授,介绍一下,这是我们王主任,李副主任,编导小马。”你得给我首先把你们的人排个顺序。实际上,我来你这儿做节目,他们三个人是知道的,他们派你去接的就是我,所以我一进门你介绍不介绍我不重要,他们三个一看见我就知道来做节目的那个专家到了。而他们三个是谁,我却不知道,所以你得首先给我排个序——王主任、李副主任、小马,你上来就介绍我,我只好看着他们三个人傻笑,心里想,谁是老大?我会很尴尬。请大家记住,介绍晚辈和长辈时,一般要先介绍晚辈;介绍上级和下级时,一般要先介绍下级;介绍主人和客人时,一般要先介绍主人;介绍职务低的一方和职务高的一方时,一般要先介绍职务低的。当然如果其中一方不只一个人,比如,我刚才说的有王主任,李副主任,小马这三个人的话,介绍某一方的顺序则是由高而低,即王主任、李副主任、小马。介绍双方的话,则应该先介绍地位低的一方。

  下面,我简单讲一讲集体介绍的礼仪。集体介绍时,一般要注意的是什么呢?通常要注意把集体和个人或者集体和集体分别而论。一种情况是两个集体,两边都是单位。两边都是单位的话,一般要把地位低的一方先介绍地位高的一方。所谓地位低的一方一般就是东道主,所谓地位高的一方一般则是客人,这属于基本的游戏规则。另外一种情况则是集体与个人。比如,我到清华大学做报告去了,下面坐的是清华大学全体处级干部或者全体的文科教员。我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依照一般的游戏规则。把个人介绍给集体。因为个人比集体人少,所以其地位低,这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游戏规则。如果两边都是集体,按照我们刚才说的那个顺序先介绍地位低的,后介绍地位高的。如果一边是个人一边是集体,则要先介绍个人,后介绍集体。此种做法我们叫做单项式介绍。比如,清华大学下面坐了500位教授,你介绍金正昆就行了:“这是人民大学金教授,请他来给我们做礼仪报告。”你不可能把清华大学500位教授全叫起来逐一向我介绍,1234567,那不得介绍一个钟头啊?你只介绍我一边就行了。至于其具体内容,与介绍个人,与为他人做介绍时的做法基本相似。

  最后,我再来简略地讲授一下有关介绍业务的礼仪。现代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我们的很多同志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往往需要向别人介绍本单位的产品、本单位的技术、本单位的服务,等等。在进行业务介绍时,礼仪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把握时机。换而言之,当消费者或者目标对象有兴趣的时候,你再做介绍,再去见机行事,那时效果可能比较好。你别骚扰别人,我在这儿吃饭呢,你过来跟我讲:“喝瓶啤酒吧,我这啤酒好啊,你喝一瓶吧,你不喝不好啊。”你烦不烦啊,拉郎配的促销方式不适合现代人的观念,此为理智消费者所不取。所以你去介绍业务时,要之要者是一定得掌握时机。别人有兴趣的时候,你去介绍效果可能比较好。

  第二,讲究方式。一般来说,做业务介绍有四句话需要你注意:其一,人无我有。你得把你这个业务、产品服务的独特之处跟他人说出来,人无我有。其二,人有我优。有些产品、有些服务大家都有,但是我这儿质量好,技术能保证,后续服务比较到位。我的优势,一定要尽力宣传。其三,人优我新。现代技术是日趋成熟,在一般情况下服务都是比较优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把你的产品、服务中那些新的方面给介绍出来。新奇之点,你把它介绍出来。其四,诚实无欺。你别蒙人,别被别人投诉、起诉了,这个也是比较重要的。

  第三,尊重对手。在进行自己的业务介绍时,千万不要诋毁他人。我曾经讲过:一句话,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你说你们家业务好可以,你可别去诋毁别人。事实胜于雄辩,同行不能相妒,同行不是冤家。大家要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大家谁都不傻,你上来就指桑骂槐诋毁别人,其实毁人者乃自毁也。你骂别人,等于是骂你自己。任何讲究职业道德的人,都是不会在介绍自己业务时诽谤他人的。尊重竞争对手,不仅是一种教养,而且也是做人的一种风度。

  编辑本段中国现代商务社交礼仪

  握手礼仪

  握手礼节源于古代欧洲人向对方表明手中未带武器,表明亲切友好之意其后成为风尚,通行于欧美辛亥革命后我国也习以为礼在当今商务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 握手的方式: 双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手掌略向前下方伸 握手礼仪

  直,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与腰部平齐,手握住对方时,应面带微笑地注视对方,彼此应寒暄几句。 握手时应注意: 1 不要三心二意,双眼要注视对方; 2 握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 握手时不要拍对方的臂膀; 4 握手不可用力过度。 (关系一般,双方稍用力相握,上下晃一晃即可;如果关系密切,可略用力并上下摇几下,表示十分友好或双方的深厚情意。但只握指尖或只递指尖或双手包住对方的手,则是失礼之举)。 握手时应遵循的原则:尊者居前。 上下级之间, 应上级先伸手; 长晚辈之间, 应长辈先伸手 男女之间 , 应女士先伸手; 同级同辈之间,不分谁先伸手。 注意:当握手双方符合以上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顺序时,一般先考虑职位,再考虑年龄,再考虑性别。 注意:介绍时应尊者居后(先介绍职位低者,后介绍职位高者); 但握手时应尊者居前(职位高者先伸手)。 客人和主人握手时,伸手顺序有所不同。迎接客人,主人先伸手;送走客人,客人先伸手。 客人到来时,一般主人先伸手,表示欢迎;客人离开的时候,一般是客人先伸手。客人先伸手,表示让主人留步。 握手的禁忌 不双手握手 不左手握手 不交叉握手 不戴着手套握手 不用不洁之手与他人相握 不在握手时将另一只手放在衣袋里 不戴着墨镜握手 ,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例外

  名片礼仪

  名片是现代商务交往中的一种经济实用的交际工具。 是一种自我的“介绍信”和“联络卡”。 商务人员应对名片的选用、制作、递接名片的礼仪等有所了解。 名片礼仪 规格 名片的规格一般是长86厘米-10厘米、宽55-6厘米。目前国内最通 握手礼仪

  用的名片规格为9cm×55cm 颜色 多用白色、乳白色、浅蓝色、浅**等色彩 版式 横式和竖式(横式名片行序由上而下,字序由左而右) 质地 名片的质地适合柔软耐磨的白卡纸、香片纸等 图文 商务名片图案应简单;文字宜选用简体汉字,不要把两种文字交替印在名片的同一面上。最好在两面分别以简体汉字和另一种文字印相同的内容。 标准商务名片的内容: 本人所属单位(企业标识、供职单位、部门)、本人称呼(姓名、职务、职称) 联络方式(单位地址、电话、传真、邮编,也可列上单位的网址、本人邮箱或手机等) 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如何索取名片 1主动递上自己的名片(如:你好!这是我的名片,以后多保持联系或请多关照!) 2向对方提议交换名片(如:我们可互赠名片吗?或很高兴认识你,不知能不能跟您交换一下名片?) 3向地位高、长辈索取名片(久仰大名,不知以后怎么向您请教?或很高兴认识您!以后向您讨教,不知如何联系?) 4向平辈或晚辈索取名片(以后怎么和你联系?) 注意: 若别人向你索要名片,而你不想给时,要用委婉的方法表达,不能直接回绝。 该如何说? 若自己没有名片,该如何说? 名片递送的顺序 :一般由职位低者先向职位高者、晚辈先向长辈、男士先向女士递上名片,然后再由后者予以回赠;在向多人递送名片时应由尊而卑、由近而远,(圆桌)按顺时针依次进行。 名片递送方式:应面带微笑,将名片的正面朝向对方,用双手递给对方(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持握名片上端的两角送给对方)并说寒暄语。(如:这是我的名片,请多指教或多保持联系! )递接名片时,如果是单方递、接,应用双手;如果是双方同时交换名片,应右手递,左手接。不要用手指夹着给人,在递送名片时,如果是坐着,应起身或欠身。 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如何接收名片 1 接收名片时应起身或欠身,面带微笑,用双手接住名片的下方两角。接过名片后应致谢,且应认真地看一遍,表示对对方的重视; 2 看完后要妥善收好名片,不可在手中摆弄或随意放在桌上 3 如果暂放在桌面上,切忌在名片上放其他物品,更不要在离开时漏带名片。 名片注意事项: 不要在他人名片上写不相关的东西;出席商务社交活动,要记住带名片。 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名片的放置 随身携带的名片应放在名片夹里或西装上衣内侧口袋或公文包里。 将名片放于其他口袋尤其是后裤袋、裙兜或钱夹里是失礼的行为。 最好将他人的名片与自己的名片分开放置。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 奥运礼仪**

  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

  编辑本段起源

  按荀子的说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 ” 。在礼仪 中国传统揖礼

  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 ,履 行礼仪即是向鬼 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种特 殊 体 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编辑本段中国礼仪之争

  17~18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礼仪问题上发生的争论。争论的 中国礼仪之争

  双方主要是受葡萄牙控制的耶稣会与受西班牙控制的多明邦会和方济各会会士。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中将基督教教义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允许中国教徒祀孔祭祖,而多明邦会和方济各会传教士则认为祀孔祭祖是拜偶像。双方为此曾提请罗马教廷裁决,同时仍各行其是,教廷裁决曾几经反复,主旨是禁止中国教徒祀孔祭祖,于是康熙皇帝下令逐出反对中国礼仪的传教士,最后下令禁止传教。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了当时关于中国礼仪的禁令。

  编辑本段发展史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 传统万福礼(女子)

  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转向人类自身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祭祀的活动日益纷繁,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终于形成为礼仪规范。可见,从礼仪的产生和发展来考察,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这一点,也可以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礼仪规范的形成和变迁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从考古资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远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 中国礼仪

  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周以前的礼仪制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献不足,已经难以详考了。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在汉以后二千多年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因此被称为“礼经”。现在,要研究探讨古代主要适用于贵族的礼制,“三礼”仍然是最重要的书。虽然对它们的思想倾向评价不同,它们的论述中有不少只是出于后世儒家的理想,但它们在文化史上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影响的。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 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万世一贯的,而只能与时俱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文化的因子,往往历久弥新,长久地存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公元前六世纪前后,是世界古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了诸如孔子、老子、孙子,以及苏格拉底、伯拉图、释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经典。两千多年来,他们始终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人们几乎处处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每每要回到那个时代去寻找智慧。对于孔子诸家倡导的礼乐文化,人们也应该作如是观。 近代以来,由于国势衰微,列强入侵,国人激于时变,把落后挨打归咎于传统文化,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尽然。试想,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挨了强盗的打,人们可以责怪他没有拳勇,但却 中国礼仪大赛

  不可以责怪他不该知书达理。如果书生从此丢掉书本,只练武功,变成了没有文化的“强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剧。人类社会终将进入一个人人讲信修睦、彼此谦敬礼让的文明时代。因此,人们既要习武强身,又要弘扬既有的文化,礼乐文化终究会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带给世界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韩国、日本保存颇多,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令人汗颜的是,在人们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却是非常惊人。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作为民间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礼、生日礼仪等庆典,正越来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剧地西化;而圣诞节、情人节等正日益成为中国年轻人的重大节日。作为民族文化表征的礼仪、节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经被国民抛弃,它的消亡也就不会太远了。炎黄子孙、有识之士,当知忧虑。 中国几千年文明铸就的礼仪文化,原本可以成为旅游经济的强项,可是,许多行业成员连"对不起、谢谢、没关系、您请"十个字的礼貌用语都说不好,遑论其它。尽管眼下宾馆、酒店等越造越华丽,而服务质量却始终是旅游业发展的软肋,令人长叹。此外,近年出境旅游的国人与日俱增,但举止粗俗,缺乏礼仪教养者不乏其人,海外舆论的批评时见报导,使人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损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政府将"明礼诚信"作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如何重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规范,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是宝贵的思想资源,正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借鉴。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中展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古往今来,真正灭绝于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却是不胜枚举。中国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发生过文化中断的文明。在未来的世纪中,中华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这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它的精华发扬光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 华夏传统交手礼

  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 礼名 动作 适用范围 礼义

  拱手礼 胸前拱手,后收,前推 日常礼仪 恭敬,接受,礼让

  揖 礼 曲臂,抱手,躬身 常规礼仪 恭敬,给予,接受

  一拜礼 臂,拢手,躬身30度 初相见,敬长 恭敬,接受,给予

  两拜礼 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次 常规大礼 恭敬,接受,报答

  三拜礼 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 敬天地祖师国 恭敬,接受,报答

  叩首礼 踞坐至地,拜,叩首 特定大礼 恭敬,接受,报答

  执手礼 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 行于长幼之间 父慈子孝,师道生尊

  交手礼 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 代孔夫子还礼 推让,给予,示之

  鞠躬礼 垂手,躬身,可深可浅 通行礼仪 谦恭,接受,礼让

  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 诚意正心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结婚时夫妻礼仪。

  8、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鞠躬礼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规范。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中国大陆地区,礼仪被君权弄到极端,如今业已中断,要回到周礼的本原,结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礼仪,接通古今中外。各地实行起来还可以有差别。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行礼人乾坤合德。

  总结

  礼的内在规则:施报双向,平等对等,有序有位。 礼的功用是: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国格,非礼不能。 礼以直道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 施(始)的规则:卑己尊人,行敬让之道。 报的规则:以直道相报,来而有往,投桃报李。可以重报,投我木桃,报以琼瑶。不可以反报,不可以轻报,不可以不报。 知礼者知理,有礼者有理,合礼就是合理。 礼自心生,礼由己发。 “克己”与“由己”相结合。“复礼”与“为仁”相结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编辑本段古代政治礼仪

  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 都南 郊 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 拜,在达到一定数 量之后 ,才抽 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 古代礼仪

  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 制的长方体 ,祭 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 吉拜 ”、“ 凶拜 ”、“ 奇拜 ”、“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 ,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 、尧 、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 、 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编辑本段古代生活礼仪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溜、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溜、井的专祀,只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孩子出生可以发“诞生礼”,这或许因为地域不同风俗不同,并非必须。但是人都有社会支持的需要,好事分享变成更多快乐;痛苦分享,变成较少痛苦,因为得到了支持。诞生礼发放不仅传递了友谊,也是自我心理满足的需要。

在古代中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人们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民间视“无后”为“不孝”之首。所以,民间把婴儿的“诞生礼”看成极其重要的事情,并形成了很多相关的禁忌和习俗。从婴儿出生一直到满一周岁,礼仪活动频繁多样,体现了中国民间对新生命的重视和关爱。

婴儿出生以后的第一个仪式就是“报喜”。孩子刚一落地,其父就要到岳丈、亲朋和邻里的家中去报告喜讯。“报喜”时所携带的物品,各地略有不同,但不外乎红蛋(煮熟后再染红的鸡蛋)、鸡、酒、糕点之类。同时,人们根据传统的习惯,从“报喜”者所带的物品就可以明白新生婴儿的性别。比如:以鸡“报喜”的地区,用公鸡则为男,用母鸡则为女;以酒“报喜”的地区,酒壶拴红线则为男,酒壶拴红绸则为女。有的地区“报喜”时还要燃放鞭炮,在岳父家门前燃放则说明是男,进至堂屋才燃放则说明是女。此外,由于受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深刻影响,一些地区的风俗表现为生男则喜,生女则不予声张。在粤东及闽南,生男孩后在次年元宵节要往祖宗祠堂送花灯,以示添丁。生了女孩则只算添口,不算添丁,也不升花灯。

“踩生”,又叫“踩门”,指外人有意或者无意踏入婴儿降生的产房。“踩生”是流行于全国的一种生育习俗。但是,不同的地区对待“踩生”的态度却有很大不同。有些地区认为“踩生”对婴儿有益,有些地区则认为其有害。在很多地区,产房是要禁止外人特别是男人进入的,于是在产房门前悬挂物品以示警戒。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礼记·内则》中就有记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蜕于门右。”意思是:生了男孩,要在门前悬挂弓;生了女孩,则在门前悬挂佩巾。类似的风俗有很多,只是悬挂的物品有所不同:有的是悬挂红泡刺、野姜叶;有的是在门上贴红纸剪成的葫芦(男)或梅花(女);有的是在门上插稻(男二女一)。据说这种在门上悬挂物品的风俗,除了防止外人贸然进入产房,还有避邪驱灾的作用。在这些地区,如果有人无意间走入产房,人们会认为他(她)可能踩断产妇的奶水,或者把邪祟带入产房,从而对新生儿造成危害,必须采取某种方式予以补救。比如:冀中一带称“踩生”为“蹬嘴头”,如果有人无意间进入产房,蹬掉了孩子的嘴头,就必须马上与产妇互换腰带,俗信以为如此才能把奶水还给产妇。但是,也有不少地区把“踩生”看做是能给婴儿带来吉利的好事。湘西的土家族和苏北地区的居民,就把婴儿出生后第一个到产妇家的人视为“踩生人”。同时,他们认为孩子将来的脾气、性格会和“踩生人”的性情及其当时的情绪有很大关系。所以,孩子的父母总要在孩子出生前就商讨决定请某位仪表堂堂、品行俱佳的人来“踩生”,并会热情款待以使“踩生人”尽量满意、高兴。

旧时,汉族还普遍流行为新生儿“开奶”的习俗。“开奶”,就是婴儿吃第一口奶。婴儿出生后,需待其将胎便排泄出来后,方能喂奶。很多地区在“开奶”仪式之前,先要蘸几滴黄连汤喂食婴儿,嘴里还要说:“三朝吃得黄连苦,来日天天吃蜜糖。”然后,依次蘸以用肥肉、状元糕、酒、鱼、糖等做成的汤水喂食。口中唱道:“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日日有富余。”最后,让小儿吃一口其他正在哺乳的妇女的奶。如果为男婴开奶,就要请正在哺育女孩的妇女;如果为女婴开奶,则要请正在哺育男孩的妇女。

婴儿“诞生礼”中最有特色的当数“洗三”礼仪。“洗三”就是在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为其洗身,这是婴儿受到的第一次洗礼。仪式开麒麟送子图始时,产妇先要把一只红鸡放置在床前,然后烧香祈祷,谓之“拜床公床母”。“洗三”用的水,是用槐树枝、艾蒿叶、花椒等中草药熬制。浴盆中往往还放有红蛋和金银饰物等。“洗三”一般由接生婆或者孩子祖母来执行,一边洗身,一边念诵:“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此时,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也要一边说些吉祥的祝语,一边将作为礼物带来的果品、金银饰物等投入盆中,谓之“添盆”。洗身完毕后,要用鸡蛋或者艾团给小儿擦额头,据说能起到免生疮疥的作用;用金银饰品摩擦小儿全身,据说能避邪镇惊。待梳洗完毕,穿衣戴帽后,接生婆要用秤砣轻压小儿身体,谓之“压千斤”,象征小儿长大后能担当重任。还要用小葱轻打身体,认为这样可以使其将来聪明伶俐。然后,用锁象征性地锁住小儿手足,喻指将来能谨言慎行。

满月礼,是又一个备受重视的生育礼俗。婴儿满月之日,父母要发帖邀客,为其办“满月酒”,也叫“弥月酒”。亲朋各携礼物前来祝贺,礼物一般为金银饰品、小算盘、小如意等,也有送衣料和食品的。同时,人们一般会在礼品上刻写“长命百岁”、“金玉满堂”等吉利、祝福的字样。满月礼的一项重大事项就是要为小儿剃头,叫做“落胎发”。这是婴儿第一次理发。古时,人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且小儿皮肤尚嫩,极易损伤,故家人对这件事极其重视。受邀的手艺高超的剃头师傅往往先把嚼烂的茶叶敷在小儿头上,说是能免于生疮。剃头时,一般也不会把头发完全剃光,额头要留一小块,称为“聪明发”,脑后要留一小绺,称为“百岁毛”。剃落的胎发,也不会随便扔掉,要用红纸包好,或者将胎发搓成圆球状,用红线串起,挂于床头来镇邪。如今,也有很多人家将胎发制成胎毫毛笔,留作纪念。剃头完毕后,还要由一位亲属(多为舅舅)打着一把雨伞抱着婴儿出去“见见世面”,且必须经过一座小桥。遇见行人,要对小儿说:“认识吗?不要怕。”认为这样做,能让小儿将来行事有胆有识、风雨无阻。

婴儿出生的第一百天,要举行“过百啐”仪式。“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不单纯表示一个数字,往往包含着“圆满”、“完整”的意思。所以,民间对孩子的“过百啐”仪式非常重视。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载:“生子百日,置会,称之百啐。”说明这种习俗至少在宋代已经存在。小儿百天当日,家中要大宴宾客,预祝婴儿能长命百岁,所以,“过百啐”又叫“过百岁”,以图个吉利。百日礼上,最能体现祝福含义的物品是“百家衣”和“百家锁”。“百家衣”是集从各家讨来的各种颜色的碎布头缝纫而成,虽不见得来自百家,但敛布的家数自是越多越好。一般紫色的布头最难索到,因“紫”与“子”同音,谁家也不愿把“子”送给别人。“百家锁”,也叫“长命锁”,本意是集百家的金银打制或是多家集体所送。“百家锁”的形式多样,最简单的就是用红线把铜钱串起即可,比较常见的是用金银打制成锁形,再用金银链相串的样式。“百家衣”和“百家锁”都已超出了一般衣物和饰品的意义,成为为婴儿祈福的象征。

婴儿到了周岁生日这天,亲朋好友都要前来庆贺。除了宴饮的庆祝以外,小儿还要进行“抓周”仪式。

周岁过后,生育庆贺礼俗就算结束了。但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还要进行各种活动以求小儿得到保佑。比如:吃百家饭、认干亲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一面试礼仪

见面时,要简短的进行自我介绍,双手接过对方的名片,认真看后拿在手中。入座时,要等主考人请你入坐时再入座。侧身或者把座位稍稍偏离正向位,可消除地势的压力。在面试中,坐的姿态良好,给人自信的感觉。交谈时,应诚恳热情,表现出对所去对方单位工作的诚意。应答时要表现得从容镇定,有问必答,切勿信口开河、夸夸其谈 。当主考人向你提问或介绍情况时,应该双眼注视对方,并不时地通过表情、手势、点头等必要的附合,向对方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可巧妙地插入一两句话。求职者倾听时要仔细、认真地品味对方话语中的言外之意、微妙情感,以便正确判断他的真正意图。告别时,强调你对应聘该项工作的热情,并感谢对方抽时间与你进行交谈,表示与主考官们的交谈使你获益匪浅,并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再次得到对方进一步的指导,面试后寄上一封感谢信,信中再次感谢对方抽出时间来接待你,并对该单位表示一番敬意,重申自己对所谈的工作很感兴趣,并简要地陈述自己能够胜任该项工作。

二宴席礼仪

就宴会而言,一般都要事先安排好桌次和座次,以方便参加宴会的人都能各就各位,也体现出对客人的尊重。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首先,以主人的座位为中心,如果女主人参加时,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基准,近高远低,右上左下,依次排列。其次,通常要把主宾安排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主人的右手位置,主宾夫人安排在女主人的右手位置。再次,主人这方的陪客要尽可能与客人相互交叉,便于交谈交流,避免自己人坐在一起,冷落客人。如果碰上外宾,翻译一般都安排在主宾右侧。家宴的席次相对简单,主人与女主人一般相对或者交叉而坐,主人一般背对厅壁。

用餐时,不宜涂过浓的香水,以免香水味盖过菜肴味道。女士出席隆重晚宴时避免戴帽子及穿高筒靴。刀叉、餐巾掉在地上时别随便趴到桌下捡回,应请服务员另外补给。菜肴中有异物时,应保持镇定,赶紧用餐巾把它挑出来并弃之。切忌在妙语连珠的时候不自觉地挥舞刀叉。不应在用餐时吐东西。女士用餐前应先将口红擦掉,以免在杯或餐具上留下唇印,予人不洁。西餐礼节: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正确礼貌的使用刀叉;每次送入口中的食物不宜过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更不可主动与人谈话;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辞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不可在餐桌边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最大的禁忌,万一发生此种情况,应立即向周围的人道歉。取食时不要站立起来,坐着拿不到的食物应请别人传递;就餐时不可狼吞虎咽。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在进餐尚未全部结束时,不可抽烟,直到上咖啡表示用餐结束时方可;进餐时应与左右客人交谈,但应避免高声谈笑;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如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客人可将外衣脱下搭在椅背上。

三电话礼仪

当电话接通时,应以清晰、悦耳、吐字清脆的声音问候。打电话时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切勿吸烟、喝茶、吃零食,要坐姿端正,这样所发出的声音也会亲切悦耳,充满活力。听到电话铃声,应准确迅速地拿起听筒,最好在三声之内接听,如果电话铃响了五声才拿起话筒,应该先向对方道歉。在做电话记录时,要记录下何时、何人、何地、何事、为什么、如何进行。接电话时也要尽可能问清事由,避免误事,切忌只说“不在”就把电话挂了。挂电话时,一般应当由打电话的一方提出,然后彼此客气地道别, 说一声“再见”,再挂电话。另外,迟到、请假由自己打电话;外出办事,随时与单位联系;外出办事应告知去处及电话;延误拜访时间应事先与对方联络;用传真机传送文件后,以电话联络;同事家中电话不要轻易告诉别人;借用别家单位电话应注意一般不要超过十分钟。遇特殊情况,非得长时间接(打)电话时,应先征求对方的同意和谅解。

四衣着礼仪

一个人穿衣服要注重穿着整洁,着装要与身份、年龄相符,衣着与场合的协调,遵守不同时段着装的规则。商务场合的着装礼仪中,要忌过于杂乱、过于鲜艳、过于暴露、过于透视、过于短小、过于紧身。

区分场合:公务场合里,着装的基本要求为注重保守,宜穿套装、套裙,以及制服。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长裤、长裙和长袖衬衫。在非常重要的场合短袖衬衫不适合作为正装来选择。社交场合里,着装的基本要求为时尚个性,宜着礼服、时装、民族服装。社交场合一般不适合选择过分庄重保守的服装,比如穿着制服去参加舞会、宴会、音乐会等。休闲场合里,着装的基本要求为舒适自然,适合选择的服装有运动装、牛仔装、沙滩装以及各种非正式的便装,比如 T 恤、短裤、凉鞋、拖鞋等等。

遵守成规:穿制服时,因为制服体现着所在企业的形象,反映着企业的规范化程度,所以穿着制服最重要的一个禁忌,是制服便服混穿,随意搭配。穿西装要注意一是平整,不可有折痕;二是西装领要贴背,并低于衬衫领1厘米左右;三是西装长裤的长度要适中;四是西装口袋不要放任何杂物。女性穿着套裙时要忌讳穿黑色皮裙;裙、鞋、袜不搭配;光脚;三截腿。

五馈赠礼仪

馈赠物品要注意时机与场合。到他人工作之处或到对方居所向其赠送礼品时,应在见面之处把礼物赠予对方。当自己以东道主身份接待来宾,通常是在对方告辞之前向对方赠送礼品,在告别宴会上赠送或到其下榻处赠送都可。

选择礼品时要注意馈赠时的礼品定位。 公司的主打产品,宣传画册,企业标志或建筑模型等都是很好的正式礼品。在重大活动中,以公司的名义正式向外界赠送礼品,要突出礼品的纪念性。

若选择送花,则要注意以下几点:(1)品种。如:我国喜爱黄菊,但千万不要送给西方人,因为在西方,黄菊代表死亡。在日本,荷花也代表死亡。在我国广东,海南,港澳地区,送人金桔,桃花,会令对方笑逐颜开。而以梅花,茉莉,牡丹花送人,则必定会招人反感。(2)颜色。一般而言,红色表示热情,白色表示纯洁,金**表示富丽,绿色表示青春与朝气,蓝色表示欢乐,开朗与和平,紫色表示高贵。(3)数量。在中国,喜庆活动中送花要送双数,意即“好事成双”;在丧葬仪式上送花则要送单数,以免“祸不单行”。

在我国,看望病人不能送盆花,因为盆花有根;看望老人不能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友人之间忌送伞,因为“伞”与“散”谐音;乌龟虽然长寿,却有“王八”的俗名,也不宜作礼品相送。

六出行礼仪

1、驾驶机动车、骑自行车时应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遇车队、非机动车或行人时,主动礼让。骑车进出有人值守的大门,下车推行,以示尊重。在允许或指定区域停放车辆。在没有明确禁鸣喇叭的区域,也应尽量少按、轻按喇叭。雨天驾驶过路面积水时,应缓慢行驶,防止把水溅至路人身上。夜间会车时,应主动转换成近光灯。

2、乘坐自动扶梯和电梯时应靠右侧站立,空出左侧通道,以便有急事的人通行;应主动照顾同行的老人与小孩。如须从左侧急行通过时,应向给自己让路的人致谢。

3、 乘坐火车、公共汽车、地铁时,排队候车,放置行李等物品要相互礼让,主动帮助老、幼、病、残、孕等特殊旅客。在车上,自觉维护车内环境卫生,垃圾投入垃圾箱内;车厢内禁止吸烟;不可长时间占用卫生间和盥洗间。乘飞机时按时登机,对号入座。主动关闭手机等无线电设备,不将超大行李和有异味的物品带上飞机。不乱用安全用品及设施。飞机未停稳时不抢先打开行李舱取行李,以免行李摔落伤人

4、行人应按照交通指示灯和标志、标线行走。应当请年长者、女士和未成年人走在离机动车道较远的内侧。多人并行应主动避让他人。不翻越道路交通隔离护栏,以免影响交通和发生危险。

5、向他人问路时,不可把他人招呼到自己跟前问路。宜主动到距对方适当的距离内,恰当地予以尊称,并对打扰对方表示歉意,然后清晰简明地说明自己的意图。得到答复后,表示谢意。如对方表示不清楚或不确定,也应表示谢意,并转问他人,不可纠缠不已。接受他人问路时,不可对他人问路不理不睬或漫不经心随意指,更不可指错路。注意倾听对方请求,指明交通线路或需乘坐的交通工具;如口头表达不清,可征得对方同意后带路。自己不清楚或不确定的,应致歉意,并代为请其他人予以帮助。

七课堂礼仪

学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端坐恭候老师的到来,欢迎老师授课。如果上课迟到,首先应在教室门口停住脚步叫报告!征得老师同意后迅速轻步走向座位,迅速集中精力听讲。上课认真听讲,不在课上做与该课无关的事情。老师提问,学生应先举手,老师允许后方可起立回答,表情要大方,声音要清晰。保持课堂安静,尊敬老师,有问题举手示意。

八会议礼仪

(一)会议座次排定:一是环绕式。就是不设立主席台,把座椅、沙发、茶几摆放在会场的四周,不明确座次的具体尊卑,而听任与会者在入场后自由就座。二是散座式。散座式排位,它的座椅、沙发、茶几四处自由地组合,甚至可由与会者根据个人要求而随意安置。三是圆桌式。圆桌式排位,指的是在会场上摆放圆桌,请与会者在周围自由就坐。圆桌式排位又分下面两种形式:一是适合人数较少的,仅在会场中央安放一张大型的椭圆形会议桌,而请全体与会者在周围就坐。二是在会场上安放数张圆桌,请与会者自由组合。四是主席式。这种排位是指在会场上,主持人、主人和主宾被有意识地安排在一起就坐。

(二)会议发言人的礼仪:会议发言有正式发言和自由发言两种。正式发言者,应衣冠整齐,自信自强,发言时应口齿清晰,讲究逻辑,简明扼要。如果是书面发言,要时常抬头扫视一下会场,不能低头读稿,旁若无人。发言完毕,应对听众的倾听表示谢意。自由发言则较随意,发言应讲究顺序和秩序,言简意赅;与他人有分歧,应以理服人,态度平和。如果有会议参加者对发言人提问,应礼貌作答,对不能回答的问题,应机智而礼貌地说明理由,对提问人的批评和意见应认真听取,即使提问者的批评是错误的,也不应失态。

(三)会议参加者礼仪:会议参加者应衣着整洁,仪表大方,准时入场,进出有序,依会议安排落座,开会时应认真听讲,不要私下小声说话或交头接耳,发言人发言结束时,应鼓掌致意,中途退场应轻手轻脚,不影响他人。

(四) 主持人的礼仪:主持人应衣着整洁,大方庄重,精神饱满,切忌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走上主席台应步代稳健有力,行走的速度因会议的性质而定,对快、热烈的会议步频应较慢。入席后,如果是站立主持,应双腿并拢,腰背挺直。持稿时,右手持稿的底中部,左手五指并拢自然下垂。双手持稿时,应与胸齐高。坐姿主持时,应身体挺直,双臂前伸。两手轻按于桌沿,主持过程中,切忌出现搔头、揉眼、拦腿等不雅动作。主持人言谈应口齿清楚,思维敏捷,简明扼要。 根据会议性质调节会议气氛。主持人对会场上的熟人不能打招呼,更不能寒暄闲谈,会议开始前,可点头、微笑致意。

九会客礼仪

接送客人时应注意的礼节:针对客人的不同情况,主人要作些相应的准备,并事先要向客人打招呼。在接待客人时,主人应主动、热情,保持气氛的融洽;在招待客人时,应尊重客人的习俗,注意客人的要求。对于客人馈赠的礼品,主人应表示感谢,并适当回赠些礼物,不能对客人的好意不以为然。送客时,更要注意善始善终,与客人亲切道别。如果客人是远道而来,主人最好能送到车站,如果需要的话,为客人准备些中途吃的食品。

接待客人的礼节:自己要仪容整洁,居室要打扫清洁,招待客人用的物品要洗涤干净,招待客人的水果糕点也要购置妥帖,以尽可能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亲切感。通常,主人应请客人坐上座,由家人送上清茶。端茶时,一般应用双手。交谈中,要经常为客人添茶。盛夏季节,还要开启电扇,递上冷毛巾。在冬天,如果客人脱帽解下围巾、大衣,要主动上前接过挂在衣帽架上。与客人交谈时,其他家庭人员最好不要在旁聆听,更不要随便插嘴。大人谈话时,孩子也最好不要在场。用什么瓜果、糕点招待客人视情况而定。为了表示殷勤,主人可以亲自为客人削去果皮糖纸,但操作时要注意卫生。用点心和瓜果时,主人应陪客人同吃,不能只顾自己“闷吃”而不请客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要热情主动地留其住宿。

十涉外礼仪

参加各种涉外活动,进入室内场所均应摘去帽子和手套,脱掉大衣、风雨衣等送入存衣处。在交际场合中,一般是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时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举起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涉外交往中,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谈话时的距离要适中。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可待别人谈完;有人主动与自己说话,应乐于交谈;若谈话中有急事需离开,应向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谈话时若超过三人,应不时与在场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同个别人只谈双方知道的事情,而冷落其他人。

在工作交际应注意:

各单位安排人员参加宴请活动时,应从对外工作需要出发,切勿为照顾内部关系而派无关人员参加。进餐时要细嚼慢咽;喝汤时不要呼发出噜声;饮酒量不得超过本人酒量三分之一。可以敬酒,但不要劝酒,绝对禁止酗酒。参加自助餐招待会,应在正式开始后方能取食物。在活动过程中,对招待食品的数量和质量不要议论或流露不满;离开时,严禁带走香烟等剩余物品。 参加活动前,严禁吃葱、蒜等有浓烈气味的食物。 严禁随地吐痰、抛烟蒂及火柴梗、扣烟灰、扔牙签。咳嗽、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把嘴捂住,剔牙时要注意捂嘴。要注意外事宴请活动场所能否吸烟,如未放烟灰缸,表示不能吸烟。

韩国的诞生礼比较简单,会送上简单的礼物或者祝福。一般到孩子一百天的时候会送金器或者金钱。朋友关系的会送孩子衣物。

中国传统的诞生礼,多在小孩出生三天后举行,不同地区、民族形式多有不同,从刚出生洗礼开始到宝宝周岁抓周,一般有祝福、保健、占卜等几层含义。

狭义的诞生礼指庆祝诞生使用的礼品,一般是新生儿家人摆酒宴准备分发给亲朋好友的礼盒;

每个喜颂礼盒包含有喜蛋、喜饼、喜糖等,应邀的亲朋好友视具体情况也会送轻重不同的礼物,礼物大多是小儿用品和产妇营养品。

扩资资料:

出生礼被称为"摇篮边的礼仪",世界许多民族的出生礼都与宗教密切相关,但华夏民族的诞生礼仪更多的带有儒学和世俗的色彩。

华夏传统的出生礼,是儒家礼义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弄璋、悬弓等,礼义色彩浓厚。

抓周等世俗风格明显。随着儒学的式微、世俗的扩张,和其它华夏传统礼仪一样,传统出生礼在发展过程中整体上呈现俗进礼退的趋势。

儒家赋予了出生仪式类宗教色彩,庄重、优美、寓意深刻是其优点,但同时,又有宣扬男尊女卑等不良伦理的呈现;世俗将出生礼回归生活,亲切、欢乐是其所长,但同时又走向了庸俗、愚昧和肤浅。

参考资料链接:-诞生礼

                        中国新闻网-福州文庙办传统抓周 复原孩童周岁古习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