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随时拿上就可以。 tobylulu我是广州的,现在广州人一般都很少直接送饼给人家的,一般都是买饼票,20元或30元一份,一家人一份的!饼票和嫁女饼,都只是女家父母派给别人的,说明嫁女饼嘛,就是用来告诉人,我女儿出嫁了!在派帖子的时候一起给!
随时拿上就可以。
tobylulu我是广州的,现在广州人一般都很少直接送饼给人家的,一般都是买饼票,20元或30元一份,一家人一份的!饼票和嫁女饼,都只是女家父母派给别人的,说明嫁女饼嘛,就是用来告诉人,我女儿出嫁了!在派帖子的时候一起给!男家是不用派的!然后首先计算你们女家有多少家人,就是结婚了之后就算另外一家!比如你外婆、舅舅、舅妈和表哥/表姐住在一齐,那就要给外婆一份、舅舅一家一份!如果你表哥/表姐也结婚了,那就你舅舅和舅妈一份,你表哥表嫂他们一份!这样计算完你的亲戚数量之后,再另外计算你爸爸的朋友有多少,你妈妈的朋友有多少!请到现场喝喜酒的,就连喜帖一齐给。
喜饼一般是 女家负责。 所有你想送的亲戚朋友都可以送。一般糖果包不能代替喜饼。
但如果你不拘泥这些细节 也可以只给点糖果,但感觉不怎么好。
我那时候给糖果都是送给单位同事意思意思。以及结婚喜酒当天晚上放在每一席的桌面上 让大家吃。
喜糖攻略
什么时候买喜糖
喜糖通常需要在婚期前一个月购买,所以要在结婚前三个月进行了解和选择,如果需要自己分装搭配,建议预留足够的时间和人力,如果直接购买成品喜糖套装,就会轻松一点,但是还是要检查一下。
喜糖应该发给谁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购买,喜糖数量=参加婚礼仪式的人数+未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帮忙的总管以及工作人员+总数的25%。
可以多准备一些备份,有些人员可能没想到,或者可以发给来参加婚礼的小朋友们,沾沾喜气。
大多数新人没有经验,不知道喜糖要发给那些人,除了到场宾客,以下这些人可以发给他们,分享甜蜜,同时也让大家沾沾喜气。
1、到场的宾客。
2、无法到场的亲朋好友。
3、同事。
4、街坊邻居。
5、给你服务的工作人员。
6、伴娘(伴手礼里面)。
7、伴郎(伴手礼里面)。
8、媒人。
喜糖如何搭配
一份喜糖颗数控制在6-10颗,常见是6或8或是9或10颗。选择双数,寓意好事成双,顺顺利利,幸福美满,喜糖里面还可以搭配喜饼、花生等干果。
注意事项
1、最好选择品牌糖果。一定认准口碑和质量,一定要在正规渠道下购买,喜糖作为分享甜蜜的传递者,一定要重视。
2、一定避开山寨货。购买时一定擦亮眼睛,买到假货会很尴尬,一生一次的婚礼,大家一定要认真哦。
3、干万注意保质期。
不同喜糖的保质期不一样,一定重视,吃坏肚子了不好。
胶东喜饼
早上,儿子起床,我问他想吃些什么,他答:“吃喜饼吧。”这喜饼,是胶东地区一种传统食品。它在我们家,可是源远流长的。
我姥姥、姥爷都是正宗的胶东人。在我小时候,逢年过节时姥姥就会自己做喜饼给我们吃。那时,她还有一套花模子,我想多半是她老辈留下来的。用桃木刻成,有各种形状,象是小动物、小花,做出来的饼就是这些形状的,又好玩又好吃。所以,姥姥管这种喜饼叫“巧花”。我时常央求姥姥给我做“巧花”吃。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这套花模子流落到哪里去了。
这些年来,姥姥年纪大了,不再自己动手做喜饼了。我们想吃时,只好在外面买。买喜饼也是有讲究的。只有那种看起来很利索、听口音是胶东人的,卖的喜饼才会好吃。
去年,我跟单位一位同事,她妈妈老家也是胶东的,学会了做自宗的胶东喜饼。这下,终于又吃到了口味地道的胶东喜饼。做这胶东喜饼,关键一点是和面不能用水,而是全用鸡蛋。这样做出来的饼才酥软可口,放置很长时间都不坏。制作的步骤是这样的:
1、鸡蛋、白糖、花生油搅拌均匀。(我一般用四个鸡蛋,放四勺糖、四勺花生油。也可以放蜂蜜。)放入微波炉里加热到30度左右。
2、将上述东西倒入加了发酵粉的面粉里,用筷子搅拌均匀。(我用的是自发粉,所以不再加酵母。)
3、揉成光滑的面团放到温暖的地方饧发。(冬天要半天时间,夏天两个小时差不多。)
4、面团发至两倍大时,就取出反复揉搓。
5、切成小面团,用手按成大约一厘米厚、直径六厘米的薄饼继续饧发。
6、放到电饼铛里烙到两面金黄即可。
关于这喜饼的来历,我只知道是胶东地区在结婚、生子等喜事时做了送给亲朋好友的。原来还有很多讲究呢。
和很多民族、很多地域的民俗一样,胶东民俗最隆重的莫过于结婚了,承载民俗理念最多的也就莫过于结婚用的食物了。而结婚食物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带着喜气,方便大家分享,还能略显新娘的精巧手艺。说“媳妇饼和抓格豆”,外地人听来一定是很陌生的,如果说起市面上有售的“胶东喜饼”,很多人一定略之一二,但是名称和实质都已经商品化了,只截取了胶东民俗的一点概念“喜”。
媳妇饼和抓格豆是胶东家庭闺女出嫁时必备的东西,但是不一定是待嫁的女儿亲自动手做的。一般由母亲、婶子、姑姑、姨妈、姐姐等近亲女眷,聚在一起乐乐呵呵地干起来,当然,期待成为新娘的闺女也会满含羞涩与幸福地参与进来。我妈妈因为面艺比较好,经常会被邀请帮忙,所以童年的我经常有机会感受制作媳妇饼和抓格豆的过程和场面,熟悉它的制作工艺流程。
首先要视新娘新郎两家亲戚的多少和人缘的疏密来定量,就像城市里计划散发多少喜糖喜烟。因为乡村习俗人情醇厚,往往要在全村散发,所以制作量一般是很多的。首先备好一个甚至几个大盆,选用上好的白面,关键的东西是质量可靠的老面引子,讲究的人家会提前用新娘和新郎两家的老面引子和起来,制作出新的老面引子,专门用来作媳妇饼和抓格豆。这样含有美好祝愿因素的老面引子,会把面发的特别好。千万不能忽略的是,面里还要加进大量的醇香花生油和新鲜的鸡蛋,再加进适量的清水,然后把和好的面放到炕头上暖和着,待面“开”好了就可以动手制作了。
在我的家乡,媳妇饼还叫“茶饼”,其实跟茶毫无关系,而是与茶杯关系紧密。把发好的面团放在面板上反复揉搓,直到面团变得十分柔软均匀,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用擀面杖擀成大约半公分厚的大饼,然后找一个大小适中的陶瓷茶杯,在大饼上使劲一摁,就可以得到一个圆圆的小饼,如此这般,一个个大小厚薄相同的“茶饼”就制作成了,放在一边“醒”着,等待下锅。烙饼也是一个技术活,火要文火,饼一下锅就要勤翻勤挪,烙糊了或者欠火候都会让新娘脸上无光哦。
制作抓格豆的前期工作与媳妇饼是一样的,只是成饼那一道不同。用菜刀把擀好的面饼先切成约半公分宽的长条,再把长条顺刀切成大小匀称的菱形小面块,看起来有花生米那么大,切好后均匀地摊开“醒”着。醒好后下锅“炒”,像炒花生米一样,不过要做到不粘不连还挺难的,也要求个技术,有的人家干脆用油炸。说一个题外话,胶东还有一种食品叫“大抓格”,制作过程与“抓格斗”一样,只是把菱形块切的大一些,像烙饼一样烙成。“大抓格”一般是专给外出参加考试的人当干粮,寓意容易被“抓”上去,以期金榜题名。
媳妇饼和抓格豆的用处到底在哪里呢?当然是用在关键的时候。胶东习俗,结婚当天上午新郎携车前往新娘家迎娶,宴罢携新娘回自己家。新娘家的门可不是容易走出去的,全村的人会自发地围聚在新娘家门口,新郎必须频频地散发香烟才能开道。同样,新郎的家门也不是那么容易进的,新郎全村的人都在等着看新娘,这时就必须新娘来露一手了。娘家准备的媳妇饼和抓格豆就派上了用场,新郎的家人帮着新娘向看热闹的人散发媳妇饼和抓格豆,人们会根据媳妇饼和抓格豆的口味和外形,品评着新娘是否贤慧灵巧。
新媳妇娶进了门,新郎家为了昭示村人和感谢友邻照应,还有显摆新媳妇娘家的手艺,用新媳妇的红包袱包上搭配有媳妇饼和抓格豆、可能还会配上一些花色饽饽,派几个小孩子挨家挨户地送上门。
人们平常跟一些待字闺中的大姑娘打趣,也会说“什么时候吃你的媳妇饼和抓格豆啊?”所以,在胶东媳妇饼和抓格豆就是出嫁结婚的代名词,具有十足的“喜”味。不过如今,随着各种结婚新时尚的流行,这种意味似乎淡了,即使还很在意这种传统形式的人家,也已经有了省事的方法,一些商家看中了其中的商机,很多点心作坊都可以来料加工媳妇饼和抓格豆,有烤的有炸的,市场上甚至还出现了像包装好的喜糖一样的袋装媳妇饼和抓格豆,方便办喜事的人家选用。外形变了,口味变了,却保留了原有的概念。古老习俗没有消失,总还值得庆幸。
两者含义、发放时间、数量、包装有区别:
1、含义:喜糖是结婚的时候发给宾客的回礼;喜饼是娘家人送给新人的回礼。
2、发放时间:喜糖在结婚当天由新娘或新郎亲自发放;喜饼在结婚前由娘家人发放。
3、数量:喜糖一般只发一盒;喜饼一般要发两盒。
4、包装:喜糖一般没有包装;喜饼一般有精美的包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