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纳征,也称纳币。古代结婚六礼之第四礼。男家在纳吉之后,将聘礼送给女家。为成婚阶段的重要礼仪。征,成也,意即派遣使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男方常备有礼单和装礼品的箱笼,在媒人和押礼人护送下,由人挑抬至女家。女方财以聘礼中的
纳征,也称纳币。古代结婚六礼之第四礼。男家在纳吉之后,将聘礼送给女家。为成婚阶段的重要礼仪。征,成也,意即派遣使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男方常备有礼单和装礼品的箱笼,在媒人和押礼人护送下,由人挑抬至女家。女方财以聘礼中的食品退回男方,称回礼。或女方将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回礼。聘礼数量及种类,多取吉祥如意,数目取双忌单,如束帛为十端,俪皮为成对的鹿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此阶段聘礼,大都以金钱代之。
纳征周人谓之“入币”。周时对嫁娶入币的物质和数量都有明文规定。《周礼·地官·媒氏》载:“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郑氏注》云:“‘纯,实缁字也,古缁以才为声,纳币为缁,妇人阴也,凡于娶礼,必用其类,五两十端也:必言两者,欲得其配合之名,十者,象五行十日相成也。士大夫乃以玄熏束帛,天子加以谷圭,诸侯加以大璋’。《杂记》曰:‘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郑玄在这里已把婚礼纳征之意义说得很明白了。周时尚无金属货币,所以用布帛为通货,谓之“币帛”,亦称“缁帛”,其数量是以五两为限,就是十匹,色泽数量,都是象征阴阳五行的观念,若以帛两端计长两丈之数,则五两共成十丈,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厚礼了。
《白虎通》对纳征礼物亦有记载,其卷四《嫁娶》云:“纳征玄鑂、束白、离皮,玄三法天,纁二法地也。阳奇阴偶,阴阳道之大也。离皮者,两皮也。”《仪礼·昏礼》玄纁束帛注:束帛,十端也。纯帛不过五两,每两十端也。必言两者,欲其配合之名。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则每端两丈。……古者两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五两故十端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为五两,一束谓十个,两个合为一卷,是束五两也。”
陈祥送所著《礼书》,对纳征礼物叙述也很详细。他说:“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郑氏曰:‘束帛,十端;俪,两也。执束帛以致命,两皮为庭实’。皮,鹿皮。《周礼》曰:‘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释曰:‘实缁字,士大夫乃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谷圭,诸侯加以大璋’。然考之于史,曰‘锦绣千纯’。则纯匹端也,《周礼》所谓纯帛,乃匹帛也。郑改为缁,误矣。匹帛无过五两,则庶人不必五两,工大夫不得过焉,非谓庶人用缁,大夫用玄纁也。先王之制婚礼,其用财不过如此,则妇之所饰可知矣。”据以上说法可知,周时纳征财物,有皮帛两种,皮即兽皮,也就是鹿皮;帛就是布帛。其数量常因社会阶级和经济环境不同而有差异。自《周礼》定制开始,大夫与士,其数量多以兽皮两张,布帛五匹为限。庶民则酌量减少;诸侯则除鹿皮两张,布帛五匹之外,再加大璋,天子更加谷圭。但是姬周之世,聘礼没有用钱的,因为周代的经济制度,仍以皮帛为通货。到了汉代,才通用金属的货币。但衡以周代的生活程度,鹿皮两张,布帛五匹,已经是厚礼了。
从先秦至后汉,纳征礼物多至三十种,且都为贵重物品。杜佑《通典》对汉代纳征礼物及各物之用意曾分别作了说明:“(后汉纳征)礼物,以玄纁、羊、雁、清酒、白酒、粳米、稷米、蒲苇、卷柏、嘉禾、长命缕、胶、漆、五色丝、合欢铃、九子墨、禄得、香草、凤凰、舍利兽、鸳鸯、受福兽、鱼、鹿、乌、九子妇、阳燧;总言之,物之所象者,玄,象天,纁,法也,羊者,祥也,群而不觉;雁则随阳;清酒降福;白酒欢之由;粳米养食;稷米粢盛;蒲众多,性柔,苇柔之久;卷柏屈卷附生;嘉禾须禄;长命缕缝衣延寿;胶张合异类;漆内外光好;五色丝章采屈伸不穷;合欢铃音声和谐;九子墨长生子孙;金钱和明不止;禄得香草为吉祥;凤凰雌雄伉合;舍利兽廉而谦;鸳鸯飞止须匹,鸣则相和;受福兽体恭心慈;鱼处渊无射;鹿者禄也:乌知反哺,孝于父母;九子妇有四德;阳燧成明安身,又丹为五色之荣,青为色首,东方始。”细读杜佑对聘礼三十物的解释,物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或取其吉祥,以寓祝颂之意,或取各物的特质,以象征夫妇合好;或取各物之优点、美德,以资策励激劝。这“三十物”中,虽都具有经济价值,但作用于纳征礼物,则并非重金主义,而所求的各物所代表的抽象涵义,追求的是心理上的幸福愿望。
南北朝隋唐之际,聘礼已大为减少,与后汉“三十物”相比,仅剩九种,但其中有二种和后汉不同。段成式《酉阳杂俎》释当代纳征礼物说:“(近代)纳采,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九事皆有词;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
宋时的行聘礼物,又与唐代不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载:“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序三代名讳,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次檐‘许口酒’,以络盛酒,装以大花八朵,罗绢生色或银胜八枚。又以花红缴檐上,谓之缴檐红与女家,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鱼三五个,筋一双,悉送在元酒瓶内,谓之回鱼筋或下小定,大定……下定了,即旦望媒人传语。遇节序,即以节物头面羊、酒之类追女家。随家丰俭,女家多回巧作之类。次下财礼,次报成结日子,次过大礼。”所谓“许口酒”,就是男家给女家的订婚信物,女家还答的“回鱼筋”,应该是承应这门亲事的表示。“下大小定”和“下财礼”,当是属于纳币,这显然是以财物为聘,已蒙上买卖婚姻的色彩。细察所下的礼物,此时还未提到茶,或许此时尚没有所谓“下茶”、“吃茶”之礼俗。
晚近以来,对“纳征”、“纳币”一般都取通俗之义,而改称“下财”、“聘礼”,或“过大礼”,即男家依照论婚时所议定的:财帛、衣服、布帛、首饰等物,按原议数量在迎娶之前数日,盛饰仪仗送到女家。礼饼及其他食物,女家收受后,必分赠亲友及邻居,以示女儿出嫁有期。
纳征之礼多见于古代小说中。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那日饱看了小妹容貌不丑,况且应答如响,其才自不必言。择了吉日,亲往求亲。老泉应允,少不得下财纳币,此是二月初旬的事。少游急欲完婚,小妹不肯。她看定秦观文字,必然中选。试期已近,欲要象简乌纱,洞房花烛。少游只得依她。”《情史》卷八《胡氏子》:“胡氏乃大喜日:‘冥数如此,是吾家妇矣。’为改馆于外,择谨厚婢仆事之。走介告其家,且纳币焉。女父遣长子及家人来视,真女也。遂成礼而去。后生男女数人,今尚存。”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中,杜子中夫妇完婚之后,随即给同窗好友魏撰之作媒,将金员外之千金景**介绍于他。约定之后,“先教魏撰之纳币,择个吉日,迎娶回家。”
清时,将纳征之礼又叫过大礼。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到第三日,娄府办齐金银珠翠首饰,装蟒刻丝绸缎绫罗衣服,羊酒、果品,共是几十台,行过礼去。”此处述及的就是“过大礼”,也就是古代的纳征之俗。(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结婚彩礼,也有的地方称为聘礼、纳彩等,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一种婚嫁风俗。也正因为随着习俗的积淀,送彩礼这件事情上也有一定的讲究
一、礼金
结婚礼金数目各地的要求都不同,有的是10001寓意万里挑一,有的是60000寓意顺顺利利,还有80000祝福对方财源滚滚等,礼金的数目很据当地的风俗以及经济能力的大小而定,主要的共同点就是数字一定要含有特别的寓意。
二、赠送时间
彩礼的赠送时间一般是结婚前,如果双方有订婚仪式的习俗,那么彩礼就是在两家人聚集的订婚仪式上给,这样男方也能像女方家人表示出自己的诚心,在双方家人的见证下将彩礼给女方。
/
三、所含礼品
彩礼除了需要给礼金外还需要准备一些物品,比如给新娘子的三金(金手镯、金项链、金戒子)等,还有一些必要的牲品以及符合结婚场合的喜烟、喜酒、喜饼、喜糖等等。
四、送彩礼的人
送彩礼的人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父母一同前去会显得更有诚意,如果父母不愿意或者不方便也可以找其他亲近的亲戚或者新人是经人介绍而在一起的,介绍人可以帮忙赠送彩礼。
五、结婚彩礼禁忌
1、彩礼礼金比较禁忌数字的不吉利。比如3、4这种日常不喜欢的数字。
2、切忌赠送的东西不能是单数的,尤其是婚礼这种两人组合家庭的场合,赠送给女方家的彩礼物品一定不能送送单数,否则会让对方觉得你不懂礼数。
对于礼金的讲究这些,我们希望是通过礼金的赠送,给新人一个好的婚姻开始,也是寄托着新人未来婚后生活的美好寓意。
一般来讲“订婚”着重女方的礼俗,“结婚”着重男方的礼俗,现代大多由男女双方协商合意即可。下面为一般礼俗,可视实际需要或地方习俗,酌情增加或省略。
1、订婚当天,男方将“行聘礼品”以二、六或十二个红大盒装盛。
2、男方亲友将甜茶喝完,并将红包置入杯中。
3、准新娘出堂收茶杯(过程和敬茶同)。
4、奉茶完毕,接着进行“戴订婚戒指”(或手指);将金、铜戒指以红线相系,取夫妇同体同心之意或以钻戒代替。
5、女方准备高椅、矮椅各一张女方准备高椅、矮椅各一张。
6、准新娘入座,脸朝客厅大门,向外而坐,两脚踏在矮椅上。
7、准新郎站在在准新娘在右边,面对准新娘。
8、准新娘伸出右手,准新郎右手拿戒指。
传统订婚行聘礼品
订婚当天,传统的台湾礼俗“行聘礼品”,无论采用“大聘礼”、“小聘礼”或以“米香”做礼饼,除了用礼饼为行聘的主要礼品外,还采用其它礼品来配合以示隆重。
一般礼品:
1、熟牲礼:童子鸡一只,有起家之意。
2、四色糖:桔饼、冬瓜糖、冰糖、糖果,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偕老,无限幸福之意。
3、香炮烛金:香(无骨透脚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烛(龙凤成对喜烛),用来敬告祖先、互相祝福、吉祥平安、增添喜气、两气联亲、事业兴振之意。
4、面线:象征两姓联姻,美满姻缘一线牵、福泽绵长、子孙幸福无涯之意。
5、福圆:即龙眼干、桂圆,用来祝福子孙兴旺。
特别礼品:
1、半猪:生猪肉半只或洋火腿(十八或三十六条),表示丰硕诚恳之敬意。
2、生鸡:阉鸡六只,表示婚姻基础永固、内外一片祥和蓬勃之气。
3、鲜鱼:名贵鲜鱼六条,表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4、好酒:二十四瓶,表示一年二十四节气都平平安安、爱情浓郁。
现代订婚行聘礼品
男方应备办的礼品
1、聘金
2、金饰(戒指、手镯、项链等)及手表。
3、礼饼
4、四色糖(桔饼、冬瓜糖、冰糖、糖果),茶叶,龙凤烛一对,排香一对,祖纸一对,龙凤炮一对。
5、酒水牲礼(酒一瓶、洗手鸡一只)。
女方应备办的礼品
1、抬礼品礼:给帮女方抬男方行聘礼品者的红包礼。
2、甜茶。
3、甜汤圆、点心。
4、招待男方宾客的酒席。
5、五壳种子、生炭、灯芯、棉、丝巾(做成袋状)、红糖、铅钱、铅粉、肚围。
6、石榴、桂花盆栽各一盆。
7、回赠男方的礼品(皮鞋、皮带、皮包……等)
临沂订婚也叫传启。在当地特别是在农村人们认为定亲就是订婚,虽不同于像领取结婚证那种法律效率,但已是约定成俗的规矩。已经定亲,意味着终身大事确定,在一个区域内的社会公认度很高,没有特殊情况,任何一方都不得违约。否则,被公众视为不道德,甚至遭到谴责。
因此,定亲男女双方都很慎重,形式比较隆重。旧时有的地方由男方选一黄道吉日,媒人出面给女方送一架“盒起”。“盒起”上放白鹅一只,盒中放衣料、聘礼、点心等聘礼和男方庚帖(上写男青年的生辰八字、年命属相等)。女方回以自己的庚帖合“文房四宝”。
男女双方交换庚贴,俗称“换帖子”,换了帖子即表明已订了婚,庚帖就是订婚书。现在一般是选定吉日,在男方家或到饭店宾馆举行仪式。参加仪式的多是男女双方的母亲、大娘、婶婶、姑或姨、姐姐或妹妹,加上媒人,有的地方也有男女双方父母同去。由媒人主持喝定亲酒,通过这种形式双方亲人见面认识,未来的新娘有的在此机会给公公婆婆磕头,第一次喊爸爸妈妈。
同时,借此双方互相赠送衣服或其他用品。男方向女方递交彩礼钱,也叫聘礼。聘礼相当于定金,礼品(包括礼钱)多少,一方面根据家境的贫富来确定,另一方面看当时的潮流和时尚,不能不看家境,也不能不顾时尚。
旧时,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倾向是,男方家庭越困难的、兄弟多的或男方长相等条件差的,女方要的聘礼就越多,因条件差,在婚姻上男方就更有求于女方,怕坏了这门亲事,男方就不惜钱财,负债也得给。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风俗,结婚时欠下的债,都是由父母偿还,兄弟多的找了媳妇,女方自然就多要一点彩礼。反正不是我还,不要白不要。现在大部分是一孩化了,这个倾向就淡化了。
定亲礼钱选择吉利数字。随着时代变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年礼钱逐步增加。如:66元、666元、6666元表示六六大顺;99元、999元、9999元表示久久长远;101元、1001元、10001元表示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礼钱一般是通过男女家庭双方协商确定,数额不尽统一。有的数额非常少,只图个吉利,上百元、几百元即可,还有的不收礼钱。
定亲之后,男方在春节和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都要到女方家送节礼。同时,按照季节,男方需给女方购买一点换季衣服或给钱自己购买。女方也到男家走动,并为操持一些家务。
扩展资料:
临沂婚嫁习俗
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以六礼(纳来、问名、纳孝、纳征、请期、迎亲)为重要环节的婚姻礼仪。 临沂受这些传统习俗的影响,同时深受齐文化、鲁文化的影响,特别受孔孟思想影响比较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姻礼仪。境内婚嫁之俗,各县区差异不大。一般由提亲、合年命、相亲、定实角、送日子、援饭(填箱)、下催状、婚礼、上喜坟、回门等十几个重要环节组成。履行了这些程序,就标志着一个新的家庭从此独立生活。
一、提亲
也叫“说媒”。男女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作为婚姻的牵线人媒人就出面提亲。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媒人主动到男方或女方家提亲;另一种是男方或女方家拜托媒人提亲。提亲只是简要向男女双方介绍其家庭、长相、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使彼此有大概了解,双方有意就继续,无意就此止步。
旧时男婚女嫁承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传统习惯,媒人出面,父母拍板,包办婚姻,许多都是等过了门、入了洞房才见面认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传统习惯逐步打破,实现了婚姻自由,自由恋爱已成为主流。
旧时提亲一般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匹配,当地有“好对好,赖对赖,弯刀对着瓢切菜”的说法。媒人提亲一般先到一方提出建议,介绍另一方的大体情况,如果得到认可,再到另一方征求意见。先到哪一方去,在农村形成了一个约定成俗的规则,谁家综合条件好一点,媒人就先到谁家去,好的一方答应了,预示着差的一方就问题不大了。
在城市,大都靠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出面提亲,或通过婚姻介绍所和网上报刊征婚等新的方式提亲。媒人不仅在提亲环节牵了线,而且在整个婚姻的其他环节也操办一些事情,有的甚至结婚后,夫妻双方发生了一些矛盾,还去找媒人做调处工作。
提亲除婚姻介绍所和网上报刊征婚交一定费用外,广大农村提亲的媒人都不收费,有些地方给媒人赠送一些食品、猪肉等礼品,以示感谢。媒人提亲之后,如果双方都表示不反对,或是商量一下再说,这桩婚事就算有了开头。
之后,有一段时间,双方互相“打听”、“察听”,实际是暗访。一般是由男女双方通过亲朋好友或自己信赖的人,通过多种方式从不同侧面了解对方情况,有的甚至父母亲自出马“察听”。
互相查听内容,男方一般要了解女方:是不是一个贤惠的老实的、会过日子的姑娘,长相怎么样,身体有没有残疾,是否识字,家庭名望怎么样,还要了解一下这桩婚姻聘礼的打算等等。
女方一般要了解男方:男孩是不是本分,脾气怎么样,有没有不良嗜好,有没有能力挣饭吃,家庭经济状况怎么样,到男方家后能不能过上好日子,男孩大体身高,是否强壮,有没有特殊疾病,兄弟几个,有没有没出嫁的小姑子等等。
在过去,信息不发达,男女双方接触少的封闭年代,这种察听是必要的,起到了了解情况的作用。采用这种方式察听,现已不复存在了,通讯手段现代化,提亲后,男女双方打电话发信息互相沟通,而且经常你来我往,直接见面,在较长恋爱过程中加深了解,增进了感情,达到知根知底,才走入婚姻的殿堂。
二、合年命
所谓“合年命”,就是请人查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按十二属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是否相合,若不犯禁忌,才考虑确定婚事。这个环节境内有些地方在说媒时顺便进行了。
但是大多数地方都是提亲后进行的。媒人牵线后,男女双方认为可以结亲,就要请人“测八字”、“合年命”。目前,城市许多,在提亲后只是核实生日,以求得年龄相近,不再“测八字”、“合年命”。
而在农村大部分地方还是十分重视这个环节。合年命,主要看属相是否相克。如果相克,即为年命不合,不能成婚,俗称“使不着”。如不相克,俗称“使着了”,则可议亲。属相有“鸡犬泪交流,白马怕青牛,蛇见猛虎如刀斩,山猪自古畏猿猴,两龙不能躺在一个床上”等禁忌说。这种信天命做法坑害了许多男女青年,使好端端的一桩婚事往往因年命不合而告吹。
合年命一般由媒人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转递给对方,有的由男女一方请阴阳先生测算,有的双方各自请阴阳先生测算,测算结果也通过媒人互相告知。阴阳先生测算生辰、八字收取一定的费用或礼品。
这种延续了千年的旧习俗,无疑是封建迷信的东西,是需要禁止的。但是目前在有些地方不可能短时间内禁止住,应当大力宣传唯物论,宣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积极引导群众自觉破徐迷信,崇尚科学,走出天命论的误区。
三、相亲
也就是见面。合年命之后如果男女“使得着”,双方没有异议,就确定相亲。旧时,相亲由媒人带女方让男方父母(或姑嫂)相看;带男方让女方父母(或哥嫂)相看;男女当事人不相互见面。待男女双方父母互相看了之后再约定男女见面。
解放以来,相亲则有媒人约定男女双方父母或姑嫂,由媒人带领一起见面。六七十年代相亲见面,农村大部分选取在集市上,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让男女双方见见面说说话。这样的见面只可以看看对方长相如何,说话是否口吃,走路是否方便,还可以从衣着上看到对方的家境如何等等。
这些年,一般选取在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家中,相亲过程和时间很短,只是由媒人简单介绍双方情况,介绍在场人的身份,双方互相问候,说一些家长理短的话。有些地方相亲时,则采取双方父母或姑嫂和媒人在一起,相亲的男女单独在一起,见面说话。相亲时,男女双方不好当面表态,之后再由媒人传递信息。
四、定实角
也叫“小定”,或称传小启。相亲之后,男女双方觉得印象不错、合得来,男方请媒人或派其他人给女方送去一点衣服和其它礼物,表示婚事初步定下来了。定实角没有什么仪式,男女双方均不设宴,也不请客,如果碰巧在吃饭时候,家常便饭即可,女方也不回赠礼品。有些地方男女双方及其家长在一起吃饭,男方的家长借此给女方少量衣服或钱,有定亲之意,但不是正式仪式,只是表明婚事大致可成了。
五、定亲
也叫传启。在当地特别是在农村人们认为定亲就是订婚,虽不同于像领取结婚证那种法律效率,但已是约定成俗的规矩。已经定亲,意味着终身大事确定,在一个区域内的社会公认度很高,没有特殊情况,任何一方都不得违约。否则,被公众视为不道德,甚至遭到谴责。因此,定亲男女双方都很慎重,形式比较隆重。旧时有的地方由男方选一黄道吉日,媒人出面给女方送一架“盒起”。“盒起”上放白鹅一只,盒中放衣料、聘礼、点心等聘礼和男方庚帖(上写男青年的生辰八字、年命属相等)。女方回以自己的庚帖合“文房四宝”。男女双方交换庚贴,俗称“换帖子”,换了帖子即表明已订了婚,庚帖就是订婚书。现在一般是选定吉日,在男方家或到饭店宾馆举行仪式。参加仪式的多是男女双方的母亲、大娘、婶婶、姑或姨、姐姐或妹妹,加上媒人,有的地方也有男女双方父母同去。由媒人主持喝定亲酒,通过这种形式双方亲人见面认识,未来的新娘有的在此机会给公公婆婆磕头,第一次喊爸爸妈妈。
同时,借此双方互相赠送衣服或其他用品。男方向女方递交彩礼钱,也叫聘礼。聘礼相当于定金,礼品(包括礼钱)多少,一方面根据家境的贫富来确定,另一方面看当时的潮流和时尚,不能不看家境,也不能不顾时尚。旧时,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倾向是,男方家庭越困难的、兄弟多的或男方长相等条件差的,女方要的聘礼就越多,因条件差,在婚姻上男方就更有求于女方,怕坏了这门亲事,男方就不惜钱财,负债也得给。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风俗,结婚时欠下的债,都是由父母偿还,兄弟多的找了媳妇,女方自然就多要一点彩礼。反正不是我还,不要白不要。现在大部分是一孩化了,这个倾向就淡化了。
定亲礼钱选择吉利数字。随着时代变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年礼钱逐步增加。如:66元、666元、6666元表示六六大顺;99元、999元、9999元表示久久长远;101元、1001元、10001元表示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礼钱一般是通过男女家庭双方协商确定,数额不尽统一。有的数额非常少,只图个吉利,上百元、几百元即可,还有的不收礼钱。
定亲之后,男方在春节和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都要到女方家送节礼。同时,按照季节,男方需给女方购买一点换季衣服或给钱自己购买。女方也到男家走动,并为操持一些家务。
六、送日子
在当地所谓确定结婚的日子。实际上是男女双方家庭的自我约定,没履行法定程序,不具备法律效力。因此定亲之后还要办理结婚证, 前些年是村上开具介绍信,到乡镇上办理,这些年,则需要到县民政局领取。送日子之前,先需要查日子,一般由男方家庭操办,二知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确定结婚的具体日期,连同注意事项写在一张红纸上。这之后,男方到女方家送日子。
送日子主要是办两件事,一年是送柬帖。柬帖内容包括结婚日期、发嫁的具体时辰、上下轿或上下车头朝哪个方向、迎送亲队伍中的男女属相、大小客人数、新娘盘头和坐帐时面朝的方向等等,都一一交待清楚。
另一件是送礼,一般六色礼,即鸡两只、鱼两条、肉一刀(多是猪的后腿,当地叫猪后座,重十至十五斤),用红线捆扎粉条若干,布料两块,点心若干,由媒人送到女家,称作送日子或叫“下日子”。也有的送六色、八色、十色礼的。但不论几色礼,一般必须有肉、鸡、鱼、点心,粉条等,因为肉食取荤(婚)之意。鸡是吉利。鱼是带眼的,有年年有余之意。粉条有拉长不断之意。点心有婚姻甜美之意。粉皮有圆满之意。一般男方家送来的礼,女方除了肉不能回赠之外,其他的礼都要各退回一半给男方家,表示喜事要分半。肉不能回赠,是因为“肉”即是“荤”,通“婚”,“退荤”有退婚之嫌。
七、邀客
男方叫援饭,女方叫填箱。在当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把要客当成大事去操办。男女定下结婚日期后便通知亲朋好友,一般在婚前的半个月左右,男女双方家庭分别选择吉日,各自请客,农村叫要客。参加的有双方的亲戚朋友及本家族的人,图个喜气和执闹,有的还带着小孩参加。
一般设几桌十几桌,多则几十桌甚至上百桌。农村多数在家中设宴,城市均在宾馆。旧时到男方援饭时,重要客人携带猪肉、白磷鱼、馒头、粉条之类的礼品,一般客人大都带馒头和粉条或粉皮。为什么当地有带馒头的风俗,这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
现在大部分不再带这类礼品,只带礼钱,农村一般100元左右,城市一般200元左右,以示祝贺和帮忙。客人酒足饭饱之后,男女双方家庭分别送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包里装有烟、糖块、饼干和花生等,以示回赠和敬谢之意。
八、下催妆
结婚前一日,男方派人给女方送去红棉袄、红棉裤、“蒙头红子”等嫁衣,以示喜期一到,催请发嫁。顺便换回女方写有送嫁人数、所有填物、忌讳等内容的“婚单子”。 女方还要给男方赠送帽子、腰带和鞋。同时,进一步商量第二天发嫁时注意的事项,以防遗漏。
这一天,男方布置新房,挂彩子,贴喜联,请厨师准备喜宴。女方给将出嫁的女儿“开脸”,用线绞净脸上的汗毛,修齐鬓角。夜里收拾嫁妆,将衣服、团圆饼、压床鞋、压柜钱、宽心面等物品放入家具之中,此举谓之“装柜”。
现今,在农村仍有下催妆这一程序,但有些内容已经没有了。如“开脸”就不是在这一天,而是由早晨发嫁盘头时一并进行。城市人结婚,一般没有下催妆这一程序,只是发嫁的头一晚上,互相通一下气,商量协调第二天结婚的具体事宜。
九、发嫁
发嫁前新娘和家人照相,除全家合影外,分别和家人照相,示意留下做姑娘时与家人的最后一照。
发嫁时间,都是早上。在农村都是送日子时,男方找人确定好的。在城市则根据女方与男方家的距离确定,一般选在7到9点之间。
在农村有的地方新娘上轿前,倒穿着父亲的鞋,上车后再换成自己的鞋,寓意闺女出嫁时不带走娘家的土。有的地方新娘坐在椅子上,由人抬到轿或车的跟前,脚不能沾地,在当地发嫁时,新娘一般都穿红鞋,但有些地方则穿绿鞋,回门时穿红鞋,这里有俗语“绿鞋去红鞋来,娘家门上出秀才。”
有的地方新娘上车后,家人把事先准备好的一盆清水泼在地上,意思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期盼女儿在婆家安安稳稳过日子。
发嫁也叫送嫁,都配有送客。送客有大客、小客和伴娘组成。男大客是由新娘的大舅、大爷、叔叔,现在还有请村干部担当的,女大客由新娘的大娘、婶子担当;男女大客在挑选上有讲究,属相不能与新娘相克,并且要夫妻儿女双全的。小客都是新娘的同辈或者下辈人,伴娘一般是新娘的姐妹或好友。
十、婚礼
旧时,富裕人家的婚礼仪式比较繁琐,场面搞得比较大,一般百姓比较简单。电视剧《沂蒙》中,李继成和心甜的婚礼就是当地平民百姓婚礼仪式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婚礼就是在自家的院内举行的。由村上的司仪主持,先拜天地,再拜高堂,最后夫妻对拜。
之后由司仪向新娘介绍家里的亲戚朋友,接着新郎新娘入洞房,这个习俗解放初期一直沿用着。之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在农村许多地方,不再举行拜天地等婚礼仪式。
在机关工作的,多由本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参加,在会议室举行简单的婚礼,以茶话会的形式,吃喜糖、抽喜烟、喝喜酒,以对新郎新娘表示祝贺。现在的婚礼习俗,在城市越来越多的融入西方的风俗,如赠送结婚的戒指,新娘身穿白色婚纱、新郎着西服,举行集体婚礼,举办婚礼舞会,进行旅行结婚等等,使婚俗越来越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呈现出更加自由活泼,更有个性特点,更具浪漫迷人的风采。
迎接了送嫁队伍之后,紧跟着是举行婚礼仪式。农村都是在新郎家的院子里举行。城里有的在新郎家的楼门口,有的在宾馆,很多都是请婚庆公司安排操办的全程服务。
婚礼仪式完毕后,新娘新郎入洞房。过去一般都是由新郎用红绸带将新娘牵引进洞房。现在则更多的是,由新郎将新娘抱着或背着进洞房,也有的新郎新娘牵手走进洞房。
入洞房后,当地,有一个很重要的风俗叫“摸栗子枣”。新郎家里事前将许多栗子、花生、枣放在新人的被褥下,有的还用线缝到被褥的角上。
新郎新娘入洞房的同时,新郎家的新郎同辈或小辈童男童女们一起涌入洞房,待新娘在床上坐定后,这些童男童女们一哄而起,在新人的床上抢摸“栗子枣”,热热闹闹一大阵。然后新郎新娘要喝交心酒、吃宽心面和红鸡蛋,吃鸡蛋时,上头人还要问“生不生?”新郎和新娘都要回“生!”寓意是来年生子。旧时,新娘还要“坐床”或“坐帐”,三天内不能出洞房,后来坐帐一天,意为熬性(磨磨性子)。
现在,无论农村和城市新娘都不再“坐帐”。新婚之夜,洞房昼夜燃红烛,谓之“长明(命)灯”,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入洞房看望新娘,要烟要糖,并用各种方式与新郎新娘逗乐取笑,有的闹到深夜,俗称“闹洞房”或“闹新房”。
十一、上喜坟
婚后的第二日或第三日,新郎新娘要上坟祭祖,俗称“上喜坟”。上喜坟一般由父母或新郎的兄弟们陪同,祭祖的范围是新郎的本家族、外祖父母家,有的还要去父亲的外祖父母家。上喜坟一般要带菜肴、黄纸,到“坟地”摆贡品、烧黄纸、祭祖先,同时给每座坟墓上压一块红纸,这标志着有了新的香火、香火不断。
十二、回门
有的地方叫对乐,也有的叫短趟子。这种习俗在农村仍比较盛行。回门,是新娘婚后的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地方安排在婚后第二天,有的第三天、还有的是第六天。回娘家,不能由新郎家里人去送,要由新娘的哥哥或弟弟去接。
在娘家,有的地方当天去当天回,不能过夜,有的地方则第二天或者小住几日。返回婆家时也是由娘家人去送,不能由新郎家里人去接。回门结束,标志着婚嫁礼仪始到结束。
在当地,婚嫁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以歌唱爱情、庆贺婚姻、祝愿美满的歌曲或叙事诗,供婚礼时歌唱。歌词纯朴、通俗、典雅、趣味,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传递着美好的祝福,也播撒着温馨的劝导。郯城的《喜歌》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它源远流长,来于民众,又服务于民众,有着较深的文化积淀。这些《喜歌》虽然现在已不再在婚礼中流行,但作为婚礼中的民俗文化遗产仍值得一读。
参考资料:
法律分析
彩礼钱包括买家具、家电、衣服、婚房、家具、婚后生活用品、车子、以及送给新娘的金银首饰费用等。彩礼是我国一项传统文化风俗,一般是用于男女双方家庭缔结婚姻关系的。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
(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