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爷爷过世,我该如何发红包呢?

同事 0 309

朋友的爷爷过世,我该如何发红包呢?,第1张

朋友的爷爷过世,我该如何发红包呢?
导读:朋友家人离世,发红包可以这样说:1、节哀顺变,照顾好身体,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不要太难过了。2、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节哀顺变,我们会一直陪伴着你的。3、亲人会在天上注视着你、陪伴着你,亲人一直都会在你身边。4、带着沉痛的心情向家父表示哀悼!望

朋友家人离世,发红包可以这样说:

1、节哀顺变,照顾好身体,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不要太难过了。

2、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节哀顺变,我们会一直陪伴着你的。

3、亲人会在天上注视着你、陪伴着你,亲人一直都会在你身边。

4、带着沉痛的心情向家父表示哀悼!望你节哀顺变!

5、你父亲的不幸离世使我深感哀思,望你能节哀!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呢,你父亲肯定也希望你能好好的过下去”。

6、节哀顺变,愿叔叔在天堂幸福快乐。

7、惊悉噩耗,不胜悲痛。逝者安息,请节哀顺变。

8、那个人在默默的注视着你,在你身边,保护你,他从未离开过。

丧事发微信红包目的及要点

丧葬是一件气氛低沉事情,如果不是情况特殊,自己不能亲临现场,最好不要选择微信发红包方式吊唁逝者。

为了表达自己深切哀悼之情,可以在发红包前后,说一些关心宽慰对方话语,并告知对方,自己不能亲自前来吊唁原因。

发红包所要说的话语,需要把握两点。第一点符合丧葬这件事情,不能够像红事情一样嘻嘻哈哈;第二点需要大方得体,既能体现自己悲痛心情,又能够起到宽慰朋友作用。

爷爷去世了买点这些比较好,

一、哭丧棒

参加过农村葬礼的肯定对这个物品不陌生,有的地方也叫它“孝杖、孝棍、哭杖、哀杖、引路棒”等名字。

哭丧棒主要是逝者的重孝子,有的地方也叫正孝子,一般是逝者的长子拿在手里的一种仪杖。

如果不拿,会被村里人觉得失礼,甚至质疑这家人是否孝顺。

农村很注重孝道,故而哭丧棒非常被重视。

不仅要拿哭丧棒,还要披麻戴孝,一整套必不可少。

哭丧棒的来源与一个民间传说有关,据称古时有位叫韩伯俞的人儿时顽皮常被母亲用竹杖打。

某次母亲再次打他,他却哭着说母亲打得不疼了,说明母亲老了。

后来母亲去世后,他就拿着这根竹杖哭丧。

世人觉得他这是追忆母亲,不忘母亲教诲,是一种孝道,便纷纷模仿。

只是在取材上,还是有些区别,并非都是竹杖!

一般来说,父亲去世用竹子,母亲去世则用桐木制作。

这个用意是“父节在外,母节在内”,可以理解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用柳枝当哭丧棒,还有的用秫秸稭,北方则也难怪高粱杆代替。

我老家则是也用杉木铇成一头圆一头方,蕴意天圆地方,父亲在上,母亲在下。

哭丧棒的上面还要缠绕一些白色纸条,主要是发丧时用,也有的是出殡时用,各地习俗不同。

关于哭丧棒的尺寸,最早期的是三尺,后来演变为齐心口,孝子们可以正好扶住走路。

但人们似乎觉得这个长度太偷懒,孝子太方便,不能表现诚意和孝义,便将哭丧棒越做越短,却越来越粗。

孝子们需要弯着腰,哭丧棒才能着地,然后弯曲着这么一步一步向前走。

而关于哭丧棒的根数也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如果只是去世一个,则就只拿一根,但如果两个老人都去世,则要拿两根。

而关于哭丧棒的使用时间,则是执行“斩榱孝子杖期和不杖期”的习俗。

就是说,如果父亲去世母亲还在,则要扶哭丧棒一年,反之父亲在,母亲去世,则不杖期,就是不需要拿那么长时间。

而夫妻间也是如此,丈夫去世,公婆还在就不杖期,如果公婆不在则要杖期一年。

一般重孝子和寡妇都要握一年的哭丧棒,还有的地方则是要握三年,直到守孝期完,也就是脱孝,然后再把哭丧棒插在坟头上,或者直接烧掉。

还有的地方说哭丧棒是无常的武器,一端用头骨,一端则用脚骨做成。

二、孝鞋

新逝糊、一年毛、二年光、三年全换光

重孝子们不仅需要手握哭丧棒,还需要身系草绳或缠黑纱,脚上穿着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则不让穿鞋。

至于这句俗语,说的则是老人刚去世时,孝子们要在鞋子上面糊一层白布,即“新逝糊”。

穿一百天,等到老人百日祭时,再带上毛口孝鞋去祭祀,完毕将“新逝糊”放在坟堆上,换毛口鞋回家。

这个毛口鞋要传到一周年祭才能放在坟堆上,换上光边孝鞋,这双光边鞋要传到三周年祭才能放坟堆上,守孝期完毕才能彻底换回平时穿的鞋子,守丧期彻底完毕。

其实重点就是希望让逝者知道和外人知道,失去父母后,子女有多沧桑,显示出自己的孝顺。

尤其是孝鞋的制作,还是按亲疏关系制作的。

如果是儿子、女儿、儿媳为父母、公婆守孝,则针脚很宽,做工相对粗糙,会故意留线头,既不好穿,也不好看,但这却被视为“重孝”!

而侄子侄女等关系相对淡一些的,孝鞋则走得更精致些,针脚更密集,穿起来更舒服,看着也更好些。

和哭丧棒的长短一样,让孝子们越难受,外界觉得这家人越是孝顺。

而且穿孝鞋的时间,和哭丧棒也有些相似。

如果父母只去世一个,还有一位健在,则白布只糊到脚后跟,需要留一段。

老人都不在,才用白布连后跟全部包起来。

但侄子孙子辈,孝鞋则都只蒙一半,其他更远的关系,则只在鞋子前面缝一块白布就好了。

不过一双孝鞋穿一百天还好,穿一两年这就很难坚持了。

而且以前的孝鞋大多是布鞋,农民生活又比较苦,经常在山上地里劳作,比较费鞋,所以一双孝布鞋要穿一两年还是很不现实。

所以经过改革,只需在五七、白天、周年祭当天象征性地穿一下,代表对长辈的孝义就好,平时可以穿其他的。

现在我看到农村大多都取消了自己做孝鞋的习俗,都是买的的白色鞋子代替,而且大多只穿办丧事那几天。

周年祭只要不穿的花花绿绿,穿金戴银就好了,没有那么严格 。

丧葬习俗经过这么世世代代的传承和改革,现在已经剩得不多了。

人们更明白老人活着时对他们好,比去世后装模作样更实际。

不过哭丧棒和孝鞋也是种教导后人孝顺的文化,也可以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