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千纸鹤千纸鹤是代表对被送的人的祝愿,每只千纸鹤承载一点祝愿,最终成为一个愿望。千纸鹤有着美丽的传说和文化底蕴,成为人们的感情寄托。开始时只为了纸折千只鹤祈祷得病的人早日病愈,后来也有祈祷某事情的成功而折叠千纸鹤。2、孔明灯孔明灯又叫天灯
1、千纸鹤
千纸鹤是代表对被送的人的祝愿,每只千纸鹤承载一点祝愿,最终成为一个愿望。千纸鹤有着美丽的传说和文化底蕴,成为人们的感情寄托。开始时只为了纸折千只鹤祈祷得病的人早日病愈,后来也有祈祷某事情的成功而折叠千纸鹤。
2、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
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相传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灯。
3、流星
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流星体原来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人们通常为它赋予美好的意义,认为看到并对着流星许愿就能实现心愿。
4、生日蛋糕
春节给红包其实就是压岁,是图个吉利!
红包也叫压岁钱!
压岁钱也叫红包。我们小时候,收到的压岁钱通常很小儿科,只一块两块的,一般还未捂热都上交给父母,他们拜年时再转送给其他亲友的孩子,如此循环运用,倒也“环保”。不过,外公外婆给的压岁钱,就可平安落袋,数目通常是五十元,在那个时代,对孩子属于一笔“巨款”,红封袋上,长辈们通常会用毛笔给我和哥哥写上几句勉励之话,至今犹记得“事忙勿慌,事闲勿荒,取象于币,外圆内方”十六个字,每次外公总是要我和哥哥将这十六个字先朗读一遍。遗憾的是,少小时只注重红封袋的钞票而忽略外公一番苦心良意。成年后才知道,此十六个字为老中国银行的行训,细细回味,可圈可点!
传统习俗,只要一日不成家,就笃定可收压岁钱。此俗可能源自农业社会,家庭模式为几世同堂吃大锅饭的家长制,未成家者没有当家权,自然也无分配钱财的权力,故不用派压岁钱。农业社会无什么消遣娱乐,唯过年才可开下禁;放炮仗、赌牌九、听戏、饮酒,压岁钱是可以自己支配的零用钱,小辈可以拿去作娱乐消遣,从中反映出传统家庭网络中长辈照顾后辈的心意。
红封袋相传在唐朝出现,款式多样,小的约41厘米×27厘米,因从前多使银元,故红封袋以银元大小为标准,大的有50厘米×19厘米,常见于婚嫁中用,称为“荣封”,放钱之外,另有写着吉祥贺词的红纸,犹如今天的贺卡。
晚清时期,红封袋面上诸多如“大吉大利”、“花开富贵”、“万事胜意”等祝福语的手书以印刷代替,有些因沾上金粉还烁烁发光,很有喜气。因操作复杂,只有富贵人家或达官显贵才用得起,一般百姓还是以手书为多。
1904年的光绪卅年的印有“一品当朝”的撒金红封袋在香港曾拍到13万港币。那时大部分红封袋都是没有设计,实用为上。后来随着印刷工业的发达,红封袋除了印有吉祥喜庆贺词,聪明的商人将广告宣传功能加上去,不少商家会在过大年前免费向客户派发红封袋,上面印有自己商家的唛头地址以做广告。
当时的同事友人间还流传一种十分特别的红封袋,以红缎制成一般红封袋大小,内装白米,意谓“有米”。犹如今天互送贺卡———大家脚碰脚都是打工人,何苦压岁钱送来送去,无谓破费,不如就送“米”意思意思,互相祝贺。这倒不乏为很绿色的习俗。
过年派压岁钱,在华人世界已广为流传,并与当地民俗相融。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都有此俗。
说到底,红包的意义不在内里钱钞的数目,而在其传承了古人重视天道人和的处世哲理。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
予了新的内容。
而关于红包压岁,是缘于一个传说和慢慢的延续。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新年快乐!~O(∩_∩)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