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形色色的恋母情结

tianjin心理咨询专家 谭爱荣20年前,随着我国不断地改革开放,经济的转型,社会的变迁,流动人口的增多,离婚率不断地攀升。很多夫妻离婚时,孩子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几年,随着孩子们的长大,离婚的负性效应越来越突出。最令人惋惜的现象是:有恋母情结的
男孩在社会上越来越多。我开始心理咨询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却接触了很多这样的男孩。第一类男孩,父母离婚时5~6岁,爸爸的离开,使得他能够更多的接触到
妈妈。此刻,妈妈情感空虚,孩子正好填补了空白。待到孩子长大到了18岁左右,生理上发育了,有了青春的萌动。妈妈错误地把对丈夫的爱给了儿子,以为那也是对儿子的爱。从而造成男孩的困扰,他们想出各种方法躲避。第二类男孩,父母离婚时15岁左右,出于对妈妈的认同和保护,选择与妈妈在一起。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后,对异性的好奇让他不断地窥探妈妈的身体。妈妈的态度暧昧不清,最终两人发展为在外是母子,在家是情侣的关系。在好心人的撮合下,刚刚交了一个女朋友,约会的时候,妈妈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的打过来。即使是和同事出去玩,妈妈也是不放心。妈妈明确告诉他:在他没有结婚之前,自己的身体永远是儿子的。男孩一方面觉着自己很另类,不该如此,而另一方却很享受这一过程。第三类男孩,他们与第二类男孩差不多,但对于妈妈只是停留在窥视的阶段,并没有进一步的想法。然而他们对于同龄的女孩却爱答不理,即使有女孩追他们,也只是淡淡的,提不起一点兴趣。以至于外人都和他妈妈讲:你家小孩怎么30了还不找对象。第四类男孩,父母离婚时他们十岁左右,选择了和妈妈生活在一起、
父亲长时间的缺位使得他们对父亲没有概念,他们喜欢比自己大的、像妈妈一样年龄的女人,并想着能和她们有实质性的进展。第五类男孩,更令人可惜。他们的家庭是健全的,父母还算和睦,可是他们却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姐姐,从小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下,使他只迷恋比他大、比他优秀、各方面都比他强的女孩。在现实的生活中做着童话般的梦。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生殖器期,其快乐来源为生殖器部位的刺激和幻想,并产生对母亲的乱伦欲望,这种欲望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又称为恋母情结。经过了这一阶段,自我能够判断行为的现实后果,并认识到会遇到竞争对手既父亲的反对。男孩还认识到,如果和父亲公开竞争,他会失败。他开始担心父亲会阉割他,这种现象称为阉割焦虑。男孩通过认同父亲来解决这一困境。作为认同的过程的一部分,他开始接受父亲的信仰和价值观,开始发展超我。弗洛伊德还认为,人有两种基本驱力推动着个体:性和攻击。人的身体产生性欲(力比多)和攻击能量。健康个体通过社会允许的渠道释放这种能量:和适宜年龄的异性成人建立性关系,运动,职业发展等等。如果人们未能找到这些出口,能量就会不断积聚,可能会以某种不可控制的方式爆发出来。以上几类恋母情结,除第五类外,男孩共同的特点是对父亲的不认同。由于父性教育在家庭教育的缺失,男孩失去了榜样的作用,造成了孩子的另类行为。以上案例适宜家庭疗法,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在治疗中会遇到倒退或停滞不前的情况,需要一些方法来打破僵局。理解来访者对于改变的矛盾心理。完善并解释家庭发展图;让访客给母亲写信;通过询问访客的原生家庭的哪些模式(尤其是性别模式)是他应该继承的,哪些模式是他应该摆脱的,从而使访客学会把自己同母亲分化,解决问题。☆我是谭爱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天津☆我擅长以下领域恋爱情感、夫妻关系、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