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对此您有何想法和建议?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像我们这样身处一线的教师最有发言权,如果没有家长认可和理解,没有作为教师“娘家人”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没有国家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惩戒的适用条件范围和
“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对此您有何想法和建议?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像我们这样身处一线的教师最有发言权,如果没有家长认可和理解,没有作为教师“娘家人”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没有国家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惩戒的适用条件范围和惩戒的程度等,空谈将戒尺还给教室,将戒尺交还给老师,老师们也接不下这么沉重的话题。
你的孩子需要惩戒吗?当你的孩子犯了错后,你愿意让你的孩子接受老师对他实施的惩戒吗?
“20年后打老师”事件的余音还在耳边,五莲二中那位责任心强的杨老师又因为用书本敲打逃课学生而被教育主管部门解聘,着实让身为老师的我受到一定的触动。正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导致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教师对犯错学生的管理变得束手束脚,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敢管理也不愿管理学生了。在这些学生或学生家长谩骂殴打教师,导致教师受侮辱受伤,甚至被迫给学生下跪或者重伤死亡等恶性事件中,不排除中间有一些事件是因为老师本身的处理失当而引起。除去其中那些故意体罚学生、不尊重学生的做法,绝大多数的老师对学生所实施的惩戒,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就像是五莲二中的杨老师,对于逃课的学生,她完全可以对他置之不理,可是,她本着一颗对学生负责的心去对这名孩子实施了惩戒,虽然她的方式可能有些不恰当,但不能否认她的出发点是为了教育这名孩子走上正轨。
古人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在现阶段,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两个孩子,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在家都舍不得打、舍不得骂,他们从小就养成了我行我素的处事作风。他们犯了错,在家往往不会受到惩戒,如果学校也不能对他们错误行为予以惩戒和纠正,他们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国家提出要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的目的,是想让教师们勇于主动地承担起管好学生的责任来,真正做到敢管、愿管、能管。当然,教师的教育惩戒绝对不是体罚,不是打人骂人,更不能存在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出现。
教育惩戒要把握好尺度和分寸,要本着爱护学生,教育学生为出发点,制止和预防学生错误行为的再次发生,让孩子们能够 健康 成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此,我只想跟所有家长说一句,宽容是爱,严格要求也是对你孩子爱的一种方式。
将戒尺还给老师
我从小到大都被老师揍,一直到大学,每次回家给家里人说,都是说打得好。我被打的原因太多了,这里就随便分享几件吧!
小学的时候刚好碰到取消村校,我们到镇里上学,去的第一个礼拜,就听说学校德育处谁谁谁老师打人特别疼,同学们都很害怕他,后来有一次晚上两点多,我和几个同学就从宿舍**出去打三国战记。(我离家太远住在学校的)宿管老师两点半查寝,把我们查到了,班主任四点钟在 游戏 厅找到我们一人一个耳刮子。然后带我们回学校睡觉。说第二天把我们交给德育处,我一听那还得了,第二天一早就从校园跑了。可是出来了我又不知道去哪里?只能回家,我前脚刚到家,还没有想好怎么给家里人说呢,我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后脚就到家了,看到我的时候,我明显的感觉到了他们松了口气,(那时候不明白,)。给我妈说怎么怎么回事,让我妈今天先教育我一下,明天早上来接我上学。他们走了之后的画面你们自己想我不想提。第二天早上六点半我们数学老师骑着他的摩托车来接的我。
初中的时候,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上课不听,和英语老师吵架,和同学打架,在学校放高利贷。在初三的时候有一次我们一起玩的同学被县里的同学欺负了,我们就约人和他们干架,事情闹到了派出所,被带到了派出所,我妈和班主任(女的)到派出所去提人。派出所的人说我是主谋要把我送少管所,我妈没有什么概念还没有反应过来,我老师一听就开始揍我,什么掐 拽,推 耳刮子。能用的都用上了,拿我当她亲儿子一样的打。我妈就过来拉架,过了一会儿,我班主任就说:这孩子让我带回学校教育就行了,没事我能处理好。就这样我被她带回学校了,经过这次我被吓到了,也变乖了,我班主任天天辅导我学习,帮我找资料。好不容易考上了我们县里的三中。
高中之后。高一高二因为在学校赌博和出校上网被学校处分了好几次,在高三高考前一百天誓师大会的晚上,我翻出校园去上网玩英雄联盟,被老师发现了,一次我的班主任是个生物教师身体很壮的那种,第二天我课都没有上被他体罚,(在晚上的时候就被揍了)。先是平板支撑,接着扎马步,再是俯卧撑,再是深蹲。就这样一直做,中午吃饭都是他去打过来的,我也不知道我那天是怎么经历过来的,到了下午吃完饭,就开始给我做思想教育,给我讲他的一些经历……。然后我就开始监督我的学习,他的话说就是:你总要去试一下的,不管怎么样,反正还有100天。
最后在那一百天的努力下我考上了一个专科,虽然不怎么样,但还是上到了大学,
除了这三件我比较深刻的在,其他的什么被打手心,屁股,被脚踹,被扇耳光。我都没有写,因为太多了。现在毕业两年的我非常感谢所有打过,骂过我的老师,因为不是他们我不可能上大学,我身体不好搬砖可能都没有人要我。
历史 不会倒退,教育也一样。
“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这也许是太多教师的呼声。戒尺之争,众说纷纭,还与不还激烈交锋,然而,几多教师用自己的血泪论证了这悚人的话题,结局不用明说,你自能分析与理解。
我想问您:亲爱的老师,给你戒尺,你用来干什么?给你戒尺,你又能干什么?
从古至今,戒尺赋予了老师太多太多的含义,六分戒尺象征着老师的威严和尊重,戒尺底下成就英才的故事久传不息。
据书记载,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书,桌前放着的就是戒尺,有时候背不下来,手掌被打得象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发肿通亮,而母亲哭着说“打得好”,其严谨的家庭教育终使其卓有成就。故事虽然无从考证,但戒尺确威名远赫。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私塾陋习亦慢慢地退出了 历史 舞台,莘莘学子无法忘怀的“戒尺”也随之烟消云散。
然而,改革的深入发展,中西方文明的相互交融,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也冲击了校园,学生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熊孩子现象给学校管理带来了难题。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教师陷入了两难境地。
面对教学的困境,老师们呼吁将戒迟归还教师,将戒尺归还教室。部分教师以身试险,在戒尺面前栽了大大跟斗。
2019年5月,有网友发帖称,山东临沂某县第二实验小学疑似出现“老师体罚学生”事件,“有小孩屁股被打了一百多棍”,网传照片显示,被打小孩臀部大面积红肿。后不久,某县教体局通报称,涉事教师依法行政拘留,且被教育部门开除。象这样的痛心事例,时有发生,做为教师我们痛心不己。
无独有偶,笔者的身边也发生过这样的“戒尺”悲剧。
一位年轻的教师,教学责任心特强。有天上课,熊孩子三番五次地在课堂违纪,教师一气之下,用竹教鞭打了几下熊孩子手板进行教育,小家伙回家后,家长见小孩子的手板通红,询问得知是老师所致,于是,家长、亲戚一窝蜂涌进学校理论,结果,教师虽然保住了饭碗,却付出了以万计的惨重代价。
老师,您高举起戒尺,真的好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作为老师我们真的要认真领会。
老师们:片片戒尺,我们要心存敬畏。给你戒尺,你敢用来干什么?
1、法律的约束。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囯家治囯之本。而我们教师,最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偏偏想的是有法不依。《未成年人保护法》似利剑高悬,给你戒尺,一不小心就越界,教师谁又会来保护你?《教师法》可没有条文允许你操练戒尺!无数的事例表明,戒尺伤害的最终是自己。
2、家长的纵容。 虽说的不是全面,但溺爱之心人皆有之。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犯犯错误,在所难免,熊孩子的背后恰恰就是熊家长。老师在举起戒尺的时候,最大的阻碍不是熊孩子,而是背后巨人熊家长!有家长说,我的孩子违纪,老师随便“打”。老师,你打试试?
3、师德的不许。 教师,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我们应该做文明的表率。各部门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而我们自己偏偏陶醉在“戒尺”的梦中。
给了你戒尺,你敢干什么?
结束语:
儿子初中的时候,有天我在客户家接到个电话:我是班主任,你是孩子家长吗?嗯,我是!我要揍你的孩子,可以吗?我毫不犹疑的说:您揍吧!老师很惊讶的问:真的可以?我说:您既然要揍他,一定有您的道理。
后来儿子问我:没想到老爸竟然同意老师打我!老师把破笤帚把子都打碎了。我说:在家里我不惯着你,在学校我也不会袒护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现在儿子是法院政治部主任,才工作一年。
跟儿子是父子,也是兄弟,开玩笑时候他会称呼我”哥”。青春期,我给他讲性;上大学,我给他讲交女朋友,怎么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给他讲婚姻,怎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儿子顺利毕业,并且娶了同学做老婆;我陪着他度过了青春叛逆期和迷茫期,感谢学校和家长的无缝配合。
我们这一代开始,后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一群老人的溺爱中成长,不仅在家里是霸王,也希望在学校里得到一样的待遇;想让孩子成龙成凤,又不想风吹雨打,作为老师希望桃李满天下,每一个有出息的学生都是老师的骄傲。遗憾的是,这些长不大的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一点坎坷就哭爹喊娘,家长对老师不依不饶,老师只好放任自流,严厉点的就可能丢了饭碗。
唉。。。我不是教师,我替现在的老师委屈。
想当年,我们有几个没被老师惩罚过,有那个家长找过老师替孩子出气?可我们却比现在的孩子坚强,我们有足够心理准备面对各种打击,我们不会动不动就跳楼自杀,我们更容易知足,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虚荣,我们崇拜科学家,崇拜将军,崇拜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我们不会盲目追星。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戒尺”,并非大家所想到的用于惩罚学用生的工具。
我们是一个很重视教育的命运,古有“子不教父之过” “子不学断机杼” “教不严师之惰”等等。从这些流传下来的古训中,我们就知道,教育孩子关乎到一个名族的兴旺发达。
教师不仅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还有教书育人之责。而家长要配合老师,给孩子提供有利于他们 健康 成长的生存环境。
现如今,放眼望去,人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每一位父母的夙愿。
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成为所有家长们的共识。
一个才刚刚三岁的小孩,就开始踏上人生的竞赛场。有钱人,送孩子去私立幼儿园,在那里孩子将得到全方位的智力开发和培养;普通人,大部分都上了公立幼儿。公立幼儿园,费用虽然不高,但老师基本上是不教孩子学知识的。
因为国家政策有规定:幼儿园的孩子,是没有教学任务的。
然而,三年后,不同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他们的差距就摆在那里了。
私立幼儿园的孩子,英语、拼音、数学、书法、绘画、阅读,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小学一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
而公立幼儿园的孩子,除玩了三年,在知识储备上,根本无法与私立幼儿园毕业的孩子相比。
所以,现在出现了一个特殊阶段:幼小衔接。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向小学过度,中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呢?
想比,教育部明文规定:幼儿园的孩子不应该有学业任务,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是残酷的。当公立幼儿园的孩子,事先没有提前准备,那么,到了一年级,很快就会发现与私立幼儿园的孩子,拉开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应该是教育衔接上出现了误差。学龄前儿童到底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是身心 健康 重要,还是掌握那些以后都可以学会的知识重要呢?
其实,人生的童年真的很重要,童年时期的身心 健康 远比提前领跑要重要。
如果,我们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给老师,还老师应有的尊严和威严,让他们在教书育人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面对来自不同幼儿园的孩子时,能用“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把一年级孩子应该掌握的知识,细细的捋一遍。
主要是让那些没有参加过提前补课的孩子,也能跟得上教学进度。那么,这种提前抢跑的现象,就会得到遏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愿意落实到实处。
尊师重教,是我们名族的光荣传统。我们只有把教育落实到实处,还教育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才能保证下一代能 健康 成长。
而众观我们周围,各种补习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这些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他们打着培训的幌子,实则是以盈利为目的。
家长们付出的不仅是金钱的压力,更有时间和精力的双重考验。而孩子们通过短短的几节课,也只是掌握了一点知识的皮毛,主要就是为了应付幼小衔接的需要。
作为过来人,应该都知道:作为一年级孩子,学拼音、数学、识字、英语,都是孩子比修的课程。而学龄前的那点启蒙知识,相比于上学后的系统学习,真的不是绝对而必须的。
如果,我们的小学教育,能把那些现在让幼儿园孩子恶补的知识,能够花点时间,系统地让孩子们学习一下,就会从源头上消除: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样一种畸形的教育理念。
教育不是万能的,适当的惩戒是应该保留的。
小孩子就像一颗颗小树,不给予“修剪与扶正”、任其“滋生枝节”,就不会长成“参天大树”。
现在,我们的孩子由于受“家庭与 社会 ”的“宠惯”,已经出现了“潜在的危险”。
所以,我认为“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是非常必要的。
各国国情不一样,不要觉得国外的快乐教育非常好就适合中国,快乐教育靠自觉,老师教老师的,学生学学生的,素质教育也不是多报几个辅导班、多学几个技能就可以的,育才先育人,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戒尺不是为了体罚,是为了惩戒,要学生有敬畏之心,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难管?没有了敬畏,老师、家长没有威严,镇不住孩子。适当的惩罚是要告诉孩子做错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不是让孩子觉得做错事也没什么。还有一句话要记住,慈母多败儿,一味地溺爱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只是温室的花朵。
我赞成戒尺归还教室这个观点,但一定要做到适度把握!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我们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这就是我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的最深刻的体会。
别人家我不知道 我家是儿子 我儿子非常淘气 我儿子 小学 初中 高中都经常挨打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 是在沈阳第四中学 我儿子让老师给打了 我媳妇让我去找学校 我没去 我和媳妇说 老师也是恨铁不成钢 也是为了孩子好 老师能这么做说明老师有责任心 老师完全可以不管 管不管都一样开支 老师为啥这么生气打学生呢 就是看着着急 我媳妇听我的了 儿子高考 考的很好 去了一个很好的大学 今年读博二了 将来就业也很好 今年春节我和儿子聊天的时候还聊起这个事 儿子现在内心非常感谢老师当时对他的严家教育 我内心也很感激 只要老师善意的管教孩子 打几下 无所谓 溺爱孩子不是好事 个人观点
办公室里有一把戒尺,大家争着传来传去地看。当教师多年,书上说的戒尺,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真是吃惊不小。
戒尺是怎么来的?原来是翟老师的女儿参加了读经班,老师赠送的。我拿在手里,仔细打量一下尺子,长约50cm,宽约一寸。手握的一头刻着“朱子治家格言”几个大字,底色是龙形花纹,一道深深的印痕的右侧是密密麻麻的“朱子家训”原文,用繁体字写成,没有标点,共刻有354字。尖端也刻有美丽的花纹。戒尺装在一个牛皮纸套中,还有一个丝带做的穗子,很精致典雅。
于是,我们商议,买把戒尺,送给学生。
主意已定,上网搜索,一搜才发现,戒尺还真大有学问。就材质而言,有竹板、红木、黑檀木、柚木、铜等等;就价格而言,低则几元,高则达几千元;就用途而言,有寺庙专用的,有当礼品送人的,还有管教打屁股等等;就刻字而言,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少的刻有“金榜题名”“状元及第”“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多的则刻上出自《三字经》《兰亭集序》《百家姓》《劝学》等等的文字;包装呢,也是可繁可简。一个小小戒尺,让我大开眼界。
最终我们决定购买一款经济适用的竹质戒尺。就是跟翟老师带来的戒尺同款的。
周一,我把戒尺带到班里,同学们纷纷议论,看来班主任要大开“打戒”了。我也不言语,把戒尺交给学生,让他们传着看看。有的拿到手里,仔细的端详,有的拿到手后,试着打自己的手心,轻轻一试,就不由得发出“哎呀”的声音,看来打手还是比较疼的。我告诉学生,日记有了素材了,就围绕着戒尺写写吧。
周二班会课上,我正式且隆重地向学生介绍了戒尺。通过学生的日记,我知道他们从包装上已经知道了戒尺的意思。于是在黑板上写下了八个大字“心有戒尺,行有所止”,并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的理解。刚好前两周的班会上,我给同学们讲的樊登读书会里《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提到过:人生苦难重重,皆因懒惰而起,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最主要工具。自律的四原则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经我一提示,同学们对戒尺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又给同学们讲,今年开学之初,郑州七中一高二学生的家长向老师赠送戒尺,希望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他在发言中深情的说道:“孩子们啊,你们肯定渴望宽松、渴望自由,但是咱们要理解宽松和纪律,自由和自在的关系,扪心自问,若没有早晨起床刺耳铃声,你们会准时爬起来吗?若没有老师严厉目光的震慑,你们会自觉远离游戏专心刷题吗?若没有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你们会严守时间,按部就班紧张高效吗?……放任不约束的结果就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从你的指缝中,从你的嬉戏中,从你的哈欠中,从你的恍惚中……无声无息、不知不觉地溜走。”此发言受热捧,主要是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是呀,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向你们赠送戒尺,也是希望你们能够对学业全力以赴,能够对学业存有热爱、责任、甚至敬畏之情,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那么有的同学有疑问了,“老师,你又不打我们,那戒尺不是白花钱了?”我告诉学生:惩戒是必须的,但是惩戒只是一种方式,惩戒的目的也是让你意识到纪律的重要性,让你慢慢达到自律,自己能够管好自己了,成绩那就没问题了。打还是有必要的,恰到好处的打,打去的是邪气、傲气,打出的是志气、勇气。像我们班里,有的同学明明能够学会的某些知识,偏偏因为自己的懒惰,不学习,这样的就该打,打掉他的懒气,让他变得勤快起来,这样逼一逼自己,适应了初中的生活,也能够适应高中的生活,为自己的人生奋斗涂上靓丽的色彩。但是,我绝对不随便打人,谁想被打了,要恭恭敬敬地请出戒尺,请老师打。
中国有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你们是初中生,在校住宿,这个阶段大部分时间,和老师相处。作为老师,有责任对你严格教育。希望将来的时候,你不会说,当我不懂事的时候,没有人帮我一把。我送你们一把戒尺,就是希望同学们遵守校规校纪,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心有戒尺,行有所止!愿大家能够过好充实有意义的初中生活!
老师拿着戒尺走到你身边,命令你伸出手,你会心甘情愿满心愧疚地伸出手,还是Say No
“戒尺”这个名字起得真好,“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这些正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不少伟大的人物都尝到过戒尺的滋味。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好在不常用。
顺治皇帝的儿子玄烨是清朝有名的康熙皇帝。玄烨还作太子时,顺治皇帝请彭而述作玄烨的老师。起初,太子还算听话,读书肯下功夫,可过了一段时间就变卦了,该做的功课不做,该背的诗文也背不下来,彭而述几次规劝,太子只当耳边风。这天早上,太子背书又背不下来,还歪着头若无其事地不当一回事,彭而述气得拿起戒尺就打他的手心。太子见老师一点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哭哭啼啼跑去找皇后告状,皇后哪里能容忍,她怒气冲冲地拉着太子找到彭而述,责骂彭而述岂敢打太子,是要顺治帝办彭而述一个犯上之罪。彭而述辩解道:“臣打太子是因他犯了教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正是为了对皇上负责,对江山社稷负责,也是对太子负责呀!臣何罪之有?”
彭而述又道:“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臣既当了老师,就要尽责,现在不严加管教,太子将来如何安邦治国?”
很多同学在自己家里,是父母的小公主,小皇帝,娇气金贵无法无天,认为自己即使犯了错,也不该被打。你比玄烨还金贵吗?一个国家的皇太子,尚不能任意妄为,违逆师训。
可能有人要说,现在没有皇帝了,我们是社会主义,封建桎梏要摈弃!我们清楚,即使是在未来,老师的工作也不会被取代。要把戒尺从老师手里拿走,我有话要说——
一个教师的威信绝不是“打”出来的。“打”或许是一种方法,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孩子就像树苗,只有耐心地培育,才能成材。孩子犯了错误,如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打”,那至少说我们缺乏爱心。可如果连“打”的勇气和力气也没有了呢?
一个朋友就曾告诉过我,只有农村三流学校的老师,才会打骂学生。大部分学校的老师最多就是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我记得有篇文章题目叫《农村的孩子走得更远》,作者究竟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我记不大清了。但其中一定有这么一条:农村孩子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不会因为一次失败,一场误会,甚至一个耳光,而一蹶不振或丧失人性。
相信大家都知晓涉事沅江三中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被学生刺26刀,送往医院途中不治身亡这件事了。当时班主任鲍方让大家观看一部励志**,并要求同学们写完观后感再放假。罗军走出教室,对鲍老师说他不想写。班主任鲍方明显有些生气,对罗军说:“不想写就转班。”就是因为一次“抗拒作业”而激发学生罗军冲动的一面,最终酿成悲剧。
这一类事还真不少。2017年9月14日,江西抚州临川二中的高三学生雷某用尖刀割破了自己班主任的颈动脉。事后雷某潜逃。两天后的9月16日,雷某在上海向警方自首。案发前一天,雷某上课玩手机,孙老师没收了他的手机……
能够考上高中的,称得上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好学生。好学生又怎么样呢?没有了对老师,对知识,对生命的敬畏,不过是一个学习的机器!
如果老师的“打”是为了教育,是为了让孩子知错、改错,并非简单粗暴的一“打”,而是恰到好处的“打”,打去邪气,打去傲气,打出志气,打出勇气,打出敬畏心。这“打”未尝不可。
用什么打最好?戒尺!
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个宝藏,也并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美国人兰妮·麦克穆林写的一篇题为《体罚》的回忆文章,讲述了弗洛斯特女士的绝招——让犯错误的人都闭上眼睛,用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垫子。被罚的肇事者实在受不了朋友受罚的痛苦,就都主动请求老师别打了。
回到开头提出来的问题,老师拿着戒尺走到你身边,命令你伸出手,你会心甘情愿满心愧疚地伸出手,还是Say No请你伸出手,并真诚地对老师,和老师手里的戒尺,说一声,谢谢!
送孩子戒尺的寓意:
提醒他要守规矩。
“戒尺”在过去指的是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小木板。对学生有训诫、警示的意义。戒尺一直流传至今,只不过是人们忽视了而已。
古代电视剧里基本都有这样一个片段,孩子犯了家规,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虔诚地跪在地上,等待长辈的训诫。这一过程既能激发孩子羞耻心,又能让孩子有所警醒。
“戒尺”简介:
“戒尺”也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厚六分、阔一寸分余,下面四边有缕面。俯者在上,长七寸四分、厚五分余、阔一寸,上面四边有缕面。上木正中竖安木钮一只,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钮敲击下木。
前些时日班里一位女孩儿一大早就跑到我身边,双手背着说要送我个礼物,我想也没想就对孩子说:“老师不要,你拿去吧。”孩子一脸神秘地对我说:“要不要您也看看再说嘛。”伸出小手递给我用油纸包着的一把戒尺,上面刻着三字经,还挺精致。你还真别说,我动心了。这东西拿着多威风,甩起来虎虎生风。这时旁边来了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男生,一个个伸着头想看我拿的是什么。看到了就一脸坏笑对我说:“老师,你可不能要,要了就会犯错误。你不天天说让我们宽以待人吗?”那女孩儿立马反驳说:“谁让你们老是犯错误,出了错误就该被惩罚!”我笑了笑没说话,放学时就让女孩儿把戒尺带回了家。但女孩儿的话却让我思考了许久。犯了错误是要接受惩罚,但惩罚是目的吗?惩罚过后孩子就一定会改正吗?
敬畏由心生,不怒人自威。网上有许多关于教师的新闻,各式各样的都有。我经常去看看微博,每日的热点新闻都去看上一看。里面就有关于教师的许多负面新闻,比如前段时间有位老师拿着扫把打几个孩子的屁股。能看出老师的状态很生气,孩子们却一脸笑意。视频明显是另外的孩子偷偷拿手机拍摄的,最终被上传至网上,一开始舆论几乎是一边倒,所有的视角全都盯着老师动手打了人,怎么能这样,育人要用适当的方式。但也有明眼人,为什么老师在打学生却还有学生在偷偷录像?而老师却不知情?老师为什么要打这些孩子?又为什么发了这么大的火儿?第二天视频的结果出现了反转,老师打学生的原因是考试临近,几个孩子偷跑出去打篮球,回来后老师恨铁不成钢动手打了学生。录像的学生还在一旁询问老师:“老师累不?我给你买水去?”后来,处理结果出来了“涉事老师已被停课、脱离教师岗位、撤销行政职务。”结果能想到,但还是令人唏嘘不已。评论里说道:“我上学时要是这样做,用不着我班主任,我爸一定把我打个半死。”下面又有人追评道:“现在时代不同了,你上学是多少年前,放在现在已经不适用了。”到底是什么在变?是国家的政策在变?是老师在变?还是学生在变?
学生为何敬你?原因是你教他们知识?我想不仅仅是这样。学生们因何畏你?就是因为你踹过他两脚?我想也不是这样。尊重是相互的,当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融洽,学生在上你课时自然而然便会认真听讲,当你的课堂生动且有趣儿时,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自然会敬你。当你说话算数,心中戒尺高悬时,学生自然会在在日常的生活中“畏”你。“畏”字,是动词,多用来表示怕、敬服之意,因敬而能生畏。如只想让孩子们畏惧你,方法有很多,但想让孩子对你畏中有敬,就需要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与学生培养。能让孩子因“敬”而生“畏”是最好的结果。这就需要老师心中有爱,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并非每个都是“白眼狼”。当你对他们心中有爱时,孩子会感受到,当你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时,孩子会在心中留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因此,做教师首先要喜爱这个行业,要喜欢孩子。“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职业,自然就做不到心中有爱。但老师的爱可不仅仅是给一个孩子,面对的是全班的孩子,所以老师只有做到张弛有度,戒尺高悬,才能服众。最后,愿每位老师都能做个“孩子王”。






















,男孩应该送女孩什么.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