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心把
孩子培养成自恋者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教育模式,家长对孩子的肯定和赞赏非常的少,导致了很多人的自信心不足;那么现在的教育模式可能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给孩子过多的赞赏和肯定,虽然这样让孩子感觉良好,但过度自信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会把孩子推向自恋的一端。 过度地强调自信 ,让孩子失去对
自己的客观认识。就像一直以来流行的一个幅画,小猫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是一头狮子。其实这样会带来一些问题,孩子可能会变得傲慢,自负,虚荣,浮夸以及自我中心。自恋的核心特点是以一种膨胀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终究会在事实面前撞的头破血流。 因为自恋的人在评估自己的表现方面不切合实际,不能从批评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他们从不责备自己,而是喜欢将一切错误归因与他人。他们缺乏自我完善的动力,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好了。所以,虽然他们渴望成功,但事实上并不太擅长获得成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及应该怎么办?后浪出版社的《自恋时代》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一方面,自恋的发展与大的文化背景有关,作者虽然说的是美国,但却和现在情况很相似。我们的社会大环境,也日益强调物质财富,外表长相,明星崇拜。对自我欣赏的过度关注,使整个社会开始逃离现实,去追求浮夸的幻想。有很多虚假的富人,伪造的美人……人们花的钱比自己挣得还要多,欠下大量债务,住的面积变得越来越大,婚姻出轨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整个社会正朝着更加自恋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 ,与教养子女的方式也有很大关联。过去,孩子们努力想获得父母的认同。现在却反过来,父母想要得到孩子的认同,会努力的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想让自己的孩子感到快乐,想要提高他们的自尊心,但又常常做过了头。父母们经常会问孩子,他们想要什么?晚饭想吃什么?想和我说话吗?想去公园吗?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却越来越不在乎大人的感受,会目中无人。过度宠爱孩子会造成圣经里所说的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暴怒。这也是自恋症状的简明概括。 针对这样的现象,老式的教育方式反而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淡化物质主义,强调礼貌和自律。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非常的珍贵。本书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抑制自恋过度膨胀策略,其中主要策略包括
谦逊和自我同情。 一种治疗自恋的方式是谦逊。 谦逊不同于羞愧和自我憎恨,谦逊是在洞悉自身的前提下,由进取心驱动、由自信心支撑的开放心态。真正的谦逊是一种力量,能够准确地看待和评估自我的能力。当个体不再专注于自我膨胀时,就更容易与他人以及更广阔的世界建立联系。这是所有智者共识,我们古圣先贤,历史名人大多具有谦逊品质。 现代的成功人士也具有这样的品质,《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柯斯林,发现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公司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公司的CEO,个性谦逊又很有决断力。他们通常会说这样的话,我认为公司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并没有我多大的功劳,我很幸运,能够和这些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这与马云近期的讲话异曲同工。 马云在阿里巴巴成立18周年“成人礼”上的演讲中,特别强调谦逊:“我希望我们的员工记住,今天阿里巴巴大了,但跟未来相比,我们真是一个孩子。我们值得骄傲,但是我们不能骄横。我们不能自以为是,离开了平台,离开了合作伙伴,离开我们拥有的信任,我们什么都不是。”谦逊,是马云给不断变大、扩张的阿里提出的与这个世界的和解之道。 商业是这样,我们个体的生命也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恋的,如果过多的扩张自己,炫耀自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是对别人的攻击,势必会引火烧身。所以,谦逊是自我保护的方式,可以避免伤害到别人的自恋,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伤害。 另一种治疗自恋的方法是自我同情。过度自恋的人,其实他是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瑕疵的,对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会过度敏感,很难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也就无法真正的成长。实际上,人总会受到很多的局限,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痛苦和困难。当这一切能够被我们以同情和善意的心态接纳时,就会体会到更多的平静感。同情自己不是为自己卑劣的行为找借口,而是善待自己,做到正确的面对现实,面对批评也会做出更具有建设性的反应。 对别人谦逊,对自己同情是解决过度自恋的方法,这是个体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期待整个社会文化环境能够朝着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总之,《自恋时代》这本书,出现的恰逢其时,针对当下的时弊,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值得我们反省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