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绣荷包与山西绣荷包的异同 关于云南绣荷包与山西绣荷包的异同

女朋友 0 74

云南绣荷包与山西绣荷包的异同 关于云南绣荷包与山西绣荷包的异同,第1张

云南绣荷包山西绣荷包的异同 关于云南绣荷包与山西绣荷包的异同
导读:1、音乐风格 云南绣荷包的结构以小巧著称,并且经常会在旋律中使用重音,加强歌曲的感染能力;山西民歌绣荷包以山西民歌为基础,整体歌曲的音节分为每句四小节,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整体音乐更加富有韵律感,结构较为严谨。 2、背景差异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

1、音乐风格

云南绣荷包的结构以小巧著称,并且经常会在旋律中使用重音,加强歌曲的感染能力;山西民歌绣荷包以山西民歌为基础,整体歌曲的音节分为每句四小节,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整体音乐更加富有韵律感,结构较为严谨。

2、背景差异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因此民歌融合了很多民俗特点,内容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甚至还可以利用民歌向群众们传授知识;山西地方民歌本身就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调式比较古朴,节奏感强,歌曲自由灵活、变化多端。

3、表达意思

云南绣荷包所描绘的是,未出嫁的姑娘们偷偷绣荷包送给意中人,表达了云南姑娘对于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并且体现了云南地区热情奔放的特点;山西绣荷包主要是反映丈夫长期在外,留在家的妻子绣荷包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绣荷包原唱是范秀冬。

《绣荷包》是一首晋北民歌,由范秀冬演唱。

来源

在一个个精美的荷包里,这些民间巧女,以自己最高的热情和联想把一幅幅美好生活的图景化成刺绣画面,有繁有简,美丽的图案含蓄地传达着她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很多女性经常一边精心地制作荷包,同时低声吟唱,时间长了,劳动妇女自己创作的《绣荷包》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民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差不多遍布于中国各地。

历史背景

民歌《绣荷包》流传的历史很久远。据现代戏曲、曲艺理论家傅惜华(1907-1970)考证,《绣荷包》在清代中叶时已十分盛行的一种时调小曲。

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刊行的俗曲集《白雪遗音》(华广生编撰)中的《绣荷包》,共十二段,是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歌词版本。”绣荷包这一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与历史标志,更是区域文化的特色与精华。

在中国各省的民间歌曲选中,都能找到大量的《绣荷包》小调。如由朱逢博演唱成经典的山西民歌〈绣荷包〉和云南民歌〈绣荷包〉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风情有着较大的差异,还有作者的生活遭遇、感受和情趣不同,演唱者的艺术处理也有高低之分。

因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歌词内容、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速度、不同调式调性、不同节奏和不同表情的《绣荷包》,也有不少数量的《绣荷包》是由一个母曲繁衍成很多大同小异的子曲,形成各种变体。

这些众多的同类小调,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了不同的情趣,在演唱时,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类型

民歌《绣荷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未出嫁的姑娘们,背着人暗暗绣制荷包送给意中人,表现了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类词曲有的温柔内在、细腻含蓄;有的感情奔放、大胆热情;有的天真活泼、欢乐俏皮。犹如不同性格的女子各自表达着自己的情思。

第二类反映年轻的汉子走西口(指内蒙西部大青山一带)做工,妻子为他绣制荷包表达思念之情。旧社会,由于地主阶级剥削或遭荒年,陕甘宁一带或华北诸省的农民苦难深重,只有丢下妻儿老小到口外谋生,有的能活着回来,也有的在外贫困而亡。

第三类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有的只反映爱情故事但不直接表现思念之情。

在一首首动人的歌曲里,寄托着民间巧女们的心手合一的情感,绵长动人。这种独特民间工艺与歌唱的巧妙结合,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舞台上闪烁着独有的光芒。

中国的刺绣闻名海内外,它伴随着“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而产生,适应着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小农经济的特点。刺绣的品种遍及生活中的日常用品 ,刺绣的内容几乎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透过那一幅幅精功密致、鲜艳美丽的图案,人们可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淳美之情。在众多的刺绣工艺中,最突出的要数绣荷包了。

   山西很早就有种植棉麻的传统,从西北高原到晋南盆地,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妇女们既是参加劳动、料理家务的能手,也是纺织刺绣的巧手。农村少女从十多岁就开始练习绣花,母亲、祖母自然是她的启蒙老师。冬天漫长的夜晚,春秋闲暇的时节,她们都会操起针线、布料,描红绘绣,母女、姊妹之间通过刺绣形成一种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当芳龄来临,每个姑娘都在编织着自己的梦,这些梦是情和意的交织,是理想与现实融合,伴随着女儿们度过最富激情和才智的豆蔻年华。她们凭借着自己精湛的刺绣技艺,把这些彩色的梦记录下来,绣成荷包,诸如钱袋、扇袋、镜袋或香包之类,送给自己的情人。一个小小荷包,寄托了绵绵无尽的情意,它美丽而又纯净,含蓄而又明朗,既是女儿的秘密,也是富有代表意义的人类共同的感情。在女儿怀春、恋爱、定情、成婚的过程中,这些普通的物件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荷包虽小,却把所有的情和爱、思与恋全都“包”在了里面,成为富有民俗象征意义的精品。假如你漫步在晋西北黄土高原,在绿草丛生的沟沟里,在连绵起伏的山岭上,都会听到清脆悠扬的歌声,把人带到那淳朴秀美、深厚壮丽的艺术世界,这便是山西著名的民间小调《绣荷包》: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

  那春风摆动杨呀杨柳梢。

  三月桃花开,情人捎书来,

  捎书书,带信信,要一个荷包袋。

  这种民歌的曲调只有两句,歌词有一定的程式,但内容上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自由增删。这首歌以情人捎信写起,到买针线,选绸料,剪花样,再到刺绣,叙述了绣荷包的整个过程,绣花的内容也密切联系着周围的生活,表现了主人公特定的内心情感:

  一绣一只船,船上撑着帆,

  里面的意思情郎你去猜。

  二绣鸳鸯鸟,栖息在河边,

  你依依,我靠靠,永远不分开。

  歌中取象寄情,一会儿情意绵绵,表达了对情人的爱恋,一会儿又带点凄婉,诉说别后的思念。最后唱出内心的企盼:“收到这荷包袋,郎你要早回来。”一个小小荷包成为男女青年定情的信物,成为纯洁、坚贞爱情的象征。所以男青年收到这份非同寻常的礼物,哪怕远走天涯,或是上工劳动,都佩戴在身上,格外爱惜和珍重。

  山西民间绣荷包的形式很多,大多是实际应用的。荷包的形状和大小,则根据所装物品的样式而定。如小镜袋为圆形,眼镜袋为椭圆形,折扇袋为长方形等。这些民间巧女,以自己最高的热情和联想把一幅幅美好生活的图景化成刺绣画面。荷包的花纹各种各样,有繁有简,如“蝶恋花”、“鱼戏莲”、“凤穿牡丹”、“麒麟送子”、“喜鹊登梅”、“榴生百子”,这些图案非常含蓄地传达了她们内心深处的奥秘。

  在民间荷包中,占相当比重的是香包,香包里装有香草之类的药品,包面上绣制着“五毒”,即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它原是五月端午的节令物品,为了防止各种毒虫猖獗,侵害人体,人们相互馈赠,挂在衣襟或帐勾上,以避除“五毒”。就形状来看,有虎形的,鸡形的、如意形的、寿桃形的、编幅形的,以取意于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富有深厚民族心理基础的绣荷包,在民间文化中,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绣荷包

歌手:阿幼朵

所属专辑:天外苗音

播放收藏分享评论(0)

小小荷包双丝双线绕  妹绣荷包挂郎腰  妹绣荷包挂郎腰  荷包送给情哥哥  送给妹妹的心一颗  送给妹妹的心一颗  小小荷包双丝双线绕  妹绣荷包挂郎腰  小小荷包双丝双线绕  妹绣荷包挂郎腰  妹绣荷包挂郎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