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真爱”很可能是一种
道德评判

姬云兵在问答区,有人问,面对即将临近的婚期,越来越焦虑于这份爱情是不是“真爱”。这问题背后似乎有着这样的意味:婚姻应该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婚姻的确需要建立的两人的情感基础上,这毋庸置疑。但是不是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问题中还包含另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真爱”。在西方儿童的童话故事里,充满了王子与公主的爱情传说,随着“从前有个国王。。。”的开头,
孩子兴义盎然,伴着“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甜美的睡去。这些故事从小就暗示孩子,“真爱”是如此美好。今天这些童话故事也成为中国孩子的睡前故事。王子和公主的原型也影响了成人童话,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在赞扬一种宿命式的纯粹爱情。千百年来,哲学家、诗人、艺术家都在探索“爱”的本质。这本质却如同“人”的本质一样,成为哲学永恒的主题,却永恒没有答案。童话能走在哲学的前面,他们不需要论证“爱”是什么,他们只需拿出一种现象告诉你说,这就是爱,是“真爱”。真爱意味着王子和公主,才子佳人,他们的结合将永远被祝福,被羡慕,并将海枯石烂。他们的结合似乎是宿命的必然。他们生来就注定要和对方相遇,并经历一番考验后终成眷属。真爱,有一个固定的脚本,按照这个脚本演绎的才能成为真爱。真爱一定是天意使然。相反若没有这种宿命式的结合,就不能称为真爱。童话故事传递出这样的意味。很多人在后来的情感生活中也开始寻找这种意味的爱情。当婚期将至,可是那种宿命式的庄严感迟迟没有出现,于是就开始困惑和焦虑,“这个我要与他结婚
的人,是不是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我的婚姻是不是遵循了“真爱”的脚本?”验证什么,就是怀疑什么,怀疑什么,就是缺少什么。我们从来不会问问别人,我这只手是不是有五根手指。我们真正相信的东西,从来不会寻求验证。怀疑是不是,那就一定不是。况且,谁的是呢?在我们中国千年的传统中“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神圣的真理。今天当我们再回头审视这些观念,觉得是腐朽的封建道德。腐朽是因为落后,所以腐朽也只是针对今天的社会而言,在当时不见得就腐朽。而所谓道德,不过是被文化赋予高尚意义的规则。封建的道德在封建社会被赋予了高尚的意义,所以变得毋庸置疑。今天,在我们这个时代,“真爱“也被赋予了高尚的意义。当婚姻必须因真爱而结合时,真爱就成了衡量婚姻意义的标准。”真爱“也就成为了道德。今天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道德”。日渐发现,很久以来我们就是在打着道德的旗号招摇撞骗,彼此重伤。道德自带高尚的光环,所到之处无人敢有半点质疑与反抗。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真正的君王就是“道德”。忠君的时代,君王的话自然不敢反抗。可是今天这个时代变了。没有一统天下的君王了。人们渴望自由,渴望挣脱观念的枷锁,渴望个性的表达自我。道德正与自由相反,它以生硬的标准约束人。当人们专注在体验中时,道德的指手画脚立刻会将人从体验中拉出来。在道德面前人不是最重要的,标准才重要。当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中,总是纠结于这关系是不是”真爱“时,人也就不在关系中了。“身在此山中”就看不清山的样子。你必须离开那山,从远处看。当我们试图给一段关系定性,贴一个符合不符合什么的标签时,就不是身在其中了。裁判员体验不到球员的兴奋,美食家体验不到厨师的乐趣。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我们古人深知这个道理,在皇帝没死的时候是不能给一个封号的。给活人一个封号,就是在诅咒它死。给什么定性,什么就死了。人不能没有道德,没有道德感的人很难被定义为人。我们只是不能死守道德,总是习惯于用道德给事物定性。一个妈妈在孩子漂洋过海之前对孩子说:我不盼望别的,我只盼望你能过的好。从此一去,那孩子再没回来。妈妈在临终前终于如愿的见到了孩子,孩子说,这么多年都不敢回来见你,因为我让你失望了,我其实一直过的都不好。总想有一天能过的好了再回来见你。什么才是“过的好”呢?太过于被道德评判所束缚,祝福也会成为严厉的道德评判。 在一个电视剧中,女孩问男孩:“你爱我吗?”那男孩一阵沉默后缓缓的说:"我只是觉得总想和你在一起,看见你就非常开心,我不知道那是不是爱。”在观众看来,那当然是爱,同时我们也相信那男孩说的是真的,他身在其中,只是不愿给这段关系定性。人们都赞美,钱钟书和杨绛相爱一生。可是在钱钟书和杨绛相爱之初,谁能确定那是不是真爱呢?关系是活的,像活着的人一样。不到最后,就没法为其给出评价。定性是一种控制。道德评判就是试图通过先入为主的定性作用,去控制一切。道德的终极追求是“至真至纯”的理想境界。在严格的道德面前,所有人都显得粗鄙不堪。“真爱”就是那种至真至纯的爱,没有人也没有哪段关系可以经得住“至真至纯”的拷问,就像没有一张脸上没有斑点,没有一口牙齿足够洁白。所以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古人深知严厉的道德下,人是没有活路的。他们会给道德评判留有余地,不会用“至真、至纯”的标准去要求人。相爱不过是一段相遇的旅行。在漆黑的夜晚那份心心相印能照亮彼此的旅程。有的人在旅程中遇到过不止一个能够照亮彼此的人,而有的人一生都未能遇见一个人。那些遇见的不是就该遇见,遇见是一种幸运,本该感恩命运的馈赠。倘若我们只专注在“真爱”里,真爱的光芒让所有的相遇都黯然失色。人也就失去了感恩之心。如果总是专注于梦幻中的的景色,那会错过一路的风景。最美的风景总是在幻想里。真爱就是那幻想中的风景,是别人家的孩子。它永远都不可能属于任何人。☆我是姬云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长春☆我擅长以下领域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情绪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