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清明临近,前几天还是冷风嗖嗖,阴雨绵绵,转眼间气温竟升高到了二十六度。下午放学,一个人漫步于步行街,迎面碰见一位大爷推着一车的老雁馍在叫卖:“老雁馍!刚出笼的老雁馍!”听着这熟悉的乡音,看着那憨态可掬的“老雁”,不禁勾起了我对老雁馍的回忆。
清明临近,前几天还是冷风嗖嗖,阴雨绵绵,转眼间气温竟升高到了二十六度。下午放学,一个人漫步于步行街,迎面碰见一位大爷推着一车的老雁馍在叫卖:“老雁馍!刚出笼的老雁馍!”听着这熟悉的乡音,看着那憨态可掬的“老雁”,不禁勾起了我对老雁馍的回忆。
从记事起,每年大雁北归之时,母亲都会给姥姥、姥爷蒸老雁馍。那时还是票证时代,粮食不够吃,但每到这个季节,母亲总会挖空心思地买来面,然后提前一天制酵。等面发酵了,母亲一边沾着碱水和面,一边告诉我老雁馍的来历。母亲常常从“五更闻雁叫,老人遭劫数”的民俗,讲到出嫁的女儿如何蒸老雁馍来为父母消灾祈福,避凶化吉等。她还告诉我:大雁是候鸟,有两个家,就像出嫁女儿的婆家、娘家一样,虽然相隔千里万里,但每年都会往返奔波
和好面,母亲把面团捏成大雁的形状,用梳齿在雁身上压出翅膀的纹路,然后取两个黑豆做眼睛,再用剪子剪出大雁的尖尖嘴。看见雁模子成型了,母亲又在大雁的四周捏一圈雁蛋,最后放在蒸笼里用旺火蒸。大约过了十几分钟,馍馍的香味飘出,这时母亲麻利地掀开蒸笼,用筷头蘸上红颜料,分别在雁的头顶和翅膀两侧点上圆点,这样,栩栩如生的大雁馍就可以出笼了!
如今,一年一度的清明又将至,每当看到那一行行的雁阵,鸣叫着往北飞翔,“小虫儿”都会不由自主地爬进我的眼帘:家,是心灵的港湾,一个人永远朝思暮想的地方!没妈的孩子像根草,那么没娘家的女儿又像什么呢?爸妈,来生还让我做您们的女儿吧!不管千里迢迢,我都会把对您们的爱包裹在老雁馍里!
阜阳临泉春节习俗有:节前理发、放开门炮、点红蜡烛、送大雁馍、舞狮子灯。
在阜阳,新春忌动刀剪,尤忌讳新春理发。于是过了小年后,比抢年货排更长队的就是理发。而一到过年,老长沙理发店甚至可一直休到正月十五。因那段时间,前来理发的人已变得极少。
除夕夜里,一旦新年的钟声敲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会从四处传来,缤纷多彩的焰火将夜空照得通亮。这正是人们用这种方式在迎接新年的到来,俗称放“开门炮”。
在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名列前茅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不许灭掉。
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俗称回门,在女儿回门的时候,有一样礼物是必不可少的……“大雁馍”!在阜阳,每到正月初二和正月初六,女儿女婿和孩子们带着“大雁馍”回娘家,大雁馍是一份代替孝心的礼物,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敬意。
闰月送雁需要正月十六送。
闰月之所以正月十六送雁其实和一个故事是有关系的。据传,冬天里的大雁叫声凄厉,它叫唤起来就意味着收老年人,即死老年人。为了逢凶化吉,说是把大雁馍吃掉就消灾了。所以在每年的正月十六这一年,已经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必带大雁馍。
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说大雁是候鸟,每年都要飞去飞回,无论飞到何处,都要回到原栖地,其实这个也是暗喻女儿永远不会忘记娘家故地,思念远方的父母,感谢养育之恩。有的大雁馍上还蒸有几个雁蛋或小雁,那是指女儿已有后人,并且幸福美满,代代传承。
闰月送雁特殊寓意
在闰月给父母送雁是为了祛瘟疫,给父母消灾。因为从民间的说法上来看,则认为闰月是非常不吉利的一个月份,在闰月阎王会把老人的魂魄收走,因此会给父母送大雁,求一个吉利。
同时在古代,提亲的时候也要送大雁,这是提亲之礼。因为雁是最忠贞的动物,配偶去世了,另一只雁会终身不嫁不娶,称为“孤雁一世”。提亲送雁,即以大雁象征婚姻的忠贞。平时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多关心父母,而不仅仅是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对父母好。
形状酷似大雁的馍“一种馒头”
在阜阳称之为“老雁馍”
它是阜阳嫁出去的女儿们
正月十五回娘家时送给父母的礼物。
一种说法是:大雁好叫唤,声音刺耳,民间认为不甚吉利。为了趋吉避凶,送什么呢?借这个因由,女儿回娘家时要在家里预先蒸好大雁(馍)带回去作为礼物送给父母。父母把女儿送来的大雁馍吃掉,那就能逢凶化吉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老雁就是女儿的象征,女儿虽然出嫁了,长大的雁子飞出了巢儿,但她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雁子南飞了,还有再回来的时候;像候鸟一样出嫁的女儿,也铭记定期去看望父母。
在永城,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年的农历正月,出嫁的女儿都会买上“大雁馍”,送给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如果家里有小孩子,还要买一些用面蒸成的“小青蛙”之类的面食,寓意消灾避祸、祛瘟辟邪。早春二月,当年的脚步渐行渐远的时候,我市的大街小巷已经随处可见“大雁馍”。 在西城区人民路东段,有一家经营了十多年的“大雁馍”手工作坊,因其制作的“大雁馍”形状精美、栩栩如生而广受欢迎。
“大雁馍”是怎样做成的呢?制作‘大雁馍’关键是要手脚麻利,先把三个大小均匀的面剂子揉搓成一个一头大、一头小的椭圆形状的面条,把相对大的一头捏成“大雁”的头颈,用剪刀剪出“大雁”的嘴巴,并用一个竹条固定住“雁头”,把相对小的那头压扁成“雁身”,然后用梳齿在“雁身”上按出一双翅膀和漂亮的羽毛,最后,将两颗小红豆镶嵌到“雁头”上作为“大雁”的眼睛,一个“大雁馍”的雏形就做好了,这并不是最终的成品,这些做好的“大雁馍”还要醒发半个小时,然后放到蒸笼里蒸熟,再用红色的颜料在其头部和翅膀的两侧画出寓意吉祥的图案。这样,一个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的“大雁馍”才算做好。
在正月给父母送“大雁馍”的习俗有什么说法呢?给父母送“大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节”。很久以前,在二月二这天,常见有大雁起落在河岸,久之,有人把这种现象与“龙抬头节”联系在一起,于是便有了“五更闻雁叫,老人遭劫数”的谣传,说二月二这一天是老龙王(老人)升天的日子。为给老人消灾避祸,不知谁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把大馍蒸制成雁状,让女儿送给老人,老人吃了“大雁馍”就可以避凶化吉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就形成了农历二月二之前,出嫁的女儿给父母送“大雁馍”以求消灾祈福、避凶化吉的民俗。还有一种说法:雁是一种回归之鸟,每年都要飞去南方过冬,但无论飞到何处,都要回到原栖息地。送雁归家寓意女儿永远不会忘记娘家故地,永远思念父母,感谢其养育之恩。因此,送“大雁馍”的同时,还要送“雁蛋”,寓意女儿已有后人,让父母放心。
其实最初“大雁馍”的制作流程比较繁琐,是用粉条、韭菜、芹菜、鸡蛋或者肉等食材调成馅,再用面皮包成大雁的形状,而且要包包子当做“雁蛋”。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的,人们制作“大雁馍”省去了馅,用鸡蛋代替了“雁蛋”。
人们赋予“大雁馍”的文化内涵,尽管没了最初繁琐的制作过程,但“大雁馍”仍是传递孝心的信使,仍是感恩父母的一种表达方式。
阴历二月二。
每年的阴历二月二到清明前是正式送老雁馍的时日,女儿在这样的季节里,像雁子在暖春返回北方原来的家园一样,也要记得养育自己的父母,回去呈现上用最好的粮食做成的馍馍,并通过馍馅告知父母自己家里生活的宽裕殷实,让父母放心。
老雁馍是安徽阜阳地区及淮北大部分地区家喻户晓的美食,不同于一般美食的是它有自己的象征意义,是女儿出嫁后每年阴历正月十五直到清明前要送给父母的一件礼物。所以这段日子,是父母一年当中最有期盼的时光之一。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