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航天探索: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运势 0 103

中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航天探索: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第1张

[十年答卷]


光明日报记者陈文光明日报通讯员张伟


最近中国航天很吃香。


通过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我们在月球上发现了一种新的矿物“嫦娥石”。在“田文一号”和“朱荣”探测器的帮助下,我们发现火星上确实有水。随着中国空站的建立,我国航天员不仅完成了多次出舱活动,还在大台空进行了“种菜”等科学实验...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对航天梦的不懈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一批重大航天工程举世瞩目,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中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航天探索: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第2张

9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顺利完成了第二次出舱活动的全部预定任务。新华社


1。自力更生,深入空探索和进一步发展


“嫦娥”探月,“祝融”探火,“xi和”逐日,“北斗”组网,“天河”漫游星空...浩瀚星空空,我们越走越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战略方向和重点领域,航天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不断为我国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树立新高度。


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田文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实现了一次“绕、落、巡”的目标,成功实现了中国地月系深空空探测向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xi河”正式进入中国“探日”时代,其探测成果在短短一年内创下五项国际“第一”;


“吴空”、“颜回”等科学卫星在暗物质粒子探测、黑洞、天文观测等领域取得重要科学发现;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如期建成,形成了高时间分辨率、高空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全球观测能力;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服务,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十年来,中国航天取得的创新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创新热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天自强自立、高水平自主创新的决心。



中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航天探索: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第2张

2020年6月23日,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亮灯空。新华社


2。载人航天,“泰空家”成为现实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记载的一天。


2022年6月5日,随着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刘洋、、蔡进入天河核心舱,中国空站任务全面转入建造阶段。建造中国人自己的“泰空家园”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载人航天是世界高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十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太空家”建设稳步推进——


2013年6月,航天员聂海胜、张、王亚平乘坐神舟十号飞船进入Tai 空,先后完成1次自动交会对接和1次手动对接,并在Tai 空进行授课,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


2016年11月18日,航天员景海鹏、陈东完成了在太空为期33天的驻留,为后续中国空站的建设和运行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进入L 空,与在轨天宫二号空实验室完成首次“Tai 空加油”。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这一关键技术的国家。


2020年以来,我国成功进行了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首飞,中国空站、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建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空。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唐洪波进入天河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站;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广福完成在轨停留半年的“Tai 空”任务。


建设中国空站和国家空间站空实验室是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航天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春表示,载人航天工程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投资少、发展快、成果多的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将从近地空到地月间空,再到深空空。


3。服务民生,航天技术深入寻常百姓家


无论你在哪里,“北斗”帮你导航定位;足不出户,“风云”为你预测天象;地处偏远地区,通信卫星可以帮你无忧联网……十年来,中国航天空应用全面发展,推动牵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全面服务国计民生。


国家航天局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共执行发射任务283次,将625个航天器送入大台空。目前中国在轨航天器约600个,居世界第二。它们在国土、测绘、环保、通信、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看一组数据:


卫星通信已为中国偏远地区1.4亿家庭提供了卫星电视直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农村电商等服务,在多次灾害救援中提供了高效的应急通信服务;


北斗导航为700多万辆道路作业车辆提供安保服务,为4万多艘海洋渔船提供定位、短报和通信服务,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精准定位导航服务;


卫星遥感为中国数万用户和全球100多个国家提供服务,累计分发数据超过1亿场景,有效保障了国内外严重自然灾害的应急监测;


2000多项航天科技成果移植深耕,助力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机器人等智慧产业加速发展,也催生了Tai 空制药、Tai 空养殖、Tai 空农业等新业态;


…………


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航天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人民福祉。”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说。


4。和平利用,与全世界共享太空发展的成果


走出地球,一起拥抱Tai 空。


根据国家航天局的说法,基于和平利用的原则,中国与全世界分享空间发展的成果。无论是即将建成的中国空站,还是人类首次登月的嫦娥四号探测器,还是田文一号的火星探测任务,以及风云、、北斗等一批航天基础设施,这些航天科技成果不仅服务于中国,也为全世界提供全天候服务。


十年来,中国与34个国家航天局和4个国际组织签署了84个空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与9个国家航天局签署了空间合作计划,深入参与了联合国空委员会等18个国际组织的工作。围绕嫦娥四号和田文一号开展深度合作,与国际科学家共同分析研究月球和火星的探测数据。中国空站向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开放,来自17个国家和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站科学实验的首批入选项目。开放共享全球高分卫星16米遥感数据,提供空沿线与全球150多个国家之间的高分数据产品和信息支持。启动“一带一路”空信息走廊、亚太空合作组织多任务小卫星、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等多边合作项目,与巴西联合研制中巴资源卫星,与俄罗斯联合研制国际月球研究站...


“外层空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探索、开发与和平利用外层空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国家航天局表示,中国将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在对外空领域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共享未来的共同体,提高人类对宇宙的科学认知,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光明日报(2022年10月10日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