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三角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过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
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
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有亲密感,有激情,有承诺这种关系才被称为“完整的爱”。夫妻之间长期生活很容易会形成有亲密感,没有激情,有承诺的
婚姻模式。这种关系称为“友谊之爱(companionate love)”,这就是密友之间的关系。我们承诺彼此坦诚,承诺永远相互扶持,相互依赖,但是已经没有肉体吸引。就像黄涛所说,“当抱着妻子时,就像左手握着右手,没有一点的激情。”如果一个人想通过换妻的方式来弥补生活中缺失的部分——激情以及性,那么,他和别人的妻子会出现另一种关系——没有亲密感,有激情,没有承诺。两者既不认识,也未分享过任何秘密,并且无义务界定关系,对未来也没有承诺。这种关系实际是一种“迷恋”。可能这暂时会和原有死气沉沉的婚姻形成互补。但人们可能不会想到,一旦换妻行为成立,他就已经在不自觉放弃了婚姻中的“承诺”,原有婚姻就变成了有亲密感,但没有激情,没有承诺的模式。就像大多数的友谊。这里指的不是密友,而是普通朋友,你感到亲近,你会和这个人分享一些,并不会和其他的许多人分享的信息,但你并没有生理上的吸引,也没有想要长期维持这种关系的某种承诺。这种关系已经变成单纯的“喜欢”。随着爱情三个基本成分,两部分的缺失,仅有的亲情也会逐渐淡化。那么婚姻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换妻想法的初衷本来是通过婚外的满足或者说宣泄来维系现有婚姻,但结果可能刚好相反。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总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声音,这是正常的。国外和国内都有一些学者从理论的角度认为,“换妻符合人性的需求,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完全是一种个人选择,或者说小团体、边缘团体的选择,对他人无伤害。”基于上述理由,换妻根本不存在道德问题。上述的观点完全是割裂开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来谈个人问题,那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人虽然可以超越一定的道德关系,自由地选择一定的行为。但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的行为是要受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制约和支配的。“换妻游戏”正是跨过了伦理道德的底线。这不利于夫妻之间的忠诚与社会和谐。这会使成千上万个家庭会由此崩溃。一项名为《中国婚姻质量》的研究课题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历时四年研究结果表明,被访夫妻相互关系属于低质量的占二成二,中等质量的占七成五,达到高标准美满境界的只占3%。而“中国中年夫妻婚姻幸福感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更严重,中国内地中年夫妇中有近三成面临婚姻幸福危机,超过四分之一的丈夫和52%的妻子认为目前性生活不理想。虽然,大部分研究资料比较认同的是,随着婚姻生活的延续,性生活失去兴趣和激情乃至感到厌倦的情况,似乎会或迟或早地到来。但这不是婚姻的必然结果,这是缺少婚姻的经营技巧。不要把婚姻激情的丧失一味的归结于人的思想品质。这是把问题过于简单化了。我们对这个问题在认识上应该开阔了视野。出现问题的婚姻中,有一部分是属于草率结合的恶果。恋爱是感性的,但婚姻是理性的。他们有相交但也有矛盾的地方。所以,婚前要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用理性的目光对待未来的婚姻生活。这可以使婚后风险降到最低。距离产生美,夫妻双方生活中要相互留有空间。不要将婚姻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那只会使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但空间并不意味着互不关心。研究显示,拥抱、亲吻等表达亲昵的动作,是婚姻的必需品,那会让对方体会到温情。在长期婚姻生活中往往会形成某些按部就班的习惯,使生活变得单调、乏味,这会进一步导致夫妻丧失激情,使婚姻关系面临潜在的危机。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不断为婚姻生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夫妻可以适当分床睡,换不同的睡衣,以增加新鲜感。有机会可以重温热恋时的经历——旅游,看电影,谈艺术,谈人生。同时要学会欣赏彼此。你的配偶不一定最好的,但可能是最适合你的。不要总用挑剔的眼光看配偶,这会破坏婚姻稳定。如果一对夫妻,非要到了用换妻来维系新鲜感的地步,那不如趁早离婚。毕竟出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能经营得好现有的婚姻。如果婚姻无时无刻的煎熬着双方到了难以容忍的程度,不如勇敢的放弃,让对方解脱的同时,也给自己追求新幸福的机会。换妻就像是精神的赌博,愿望当然是赢,但结果可能是倾家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