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里的“男性缺位”“丧偶式育儿”,男人们到底是怎么了?

梦境 0 116

《找到你》里的“男性缺位”“丧偶式育儿”,男人们到底是怎么了?,第1张

《找到你》里的“男性缺位”“丧偶式育儿”,男人们到底是怎么了? 《找到你》里的“男性缺位”“丧偶式育儿”,男人们到底是怎么了?,第1张 《找到你》已经看完一周了,最近连走路都在思考。虽说这部电影有些夸大了女性的焦虑和困境,但有许多场景确实让我们这些中年老母唏嘘不已。大咖影评们一边倒地说着“男性缺位”、“丧偶式育儿”,的确,在这个女性力量不断向上向外生长的今天,男人们到底是怎么了?剧中李捷的前夫袁文康,如果按照主流择偶标准,可算优秀:职业医生,家境不错,性格温和,儒雅帅气。可这样一个男人,却在得知孩子丢失的第一时间先去埋怨自己妻子,而不去立刻想解决办法并予以执行;在与妻子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时候,说“我妈也带了孩子那么久,你总得替她想想吧”,而不是孩子需要一个父亲;在妻子几度失控要与绑匪同归于尽,被警察生生拉下的时候,他选择躲在后面失措地看着,而不是去拥抱妻子给他力量… … 这样的男人你说优秀吗?反正我不要。 挖挖袁文康的原生家庭吧:他的母亲,李捷的婆婆,剧中一共出现过两次,却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派出所,得知孩子丢失的时候,她哭闹崩溃,指责李捷与保姆合伙把孩子藏了起来。潜台词是:这个孩子就是我的一切,是我生活下去的指望,你怎么能把她(他)夺走?我分明看到了一个母亲宣示对子孙的所有权,你抢走了属于我的儿子,现在还想抢走属于我的孙子… …第二次出现是李捷和前夫一身疲惫地回到家里,她像个游魂一样出现在儿子家门口,使得儿子的愧疚感达到了顶峰,而我看到的却是她对待儿子的爱毫无边界,随时随地插入儿子的生活。而袁文康的爸爸,这个人物无足轻重到甚至无需出场,也不会对剧情造成任何影响。又是一个“爸爸去哪了”的原生家庭啊。个体心理学的鼻祖阿德勒先生曾经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深刻地探讨了人存在这个社会的意义,也是我们普世认为健全人格的生活意义:即职业,社会和性。每个人都渴望在职业,社会和性上取得成功,然而每一项都基于必须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事实上,每个人人生中第一个想与其发生兴趣的人就是母亲。从降生之时起,婴孩就想要把自己和母亲联系在一起。我们所做的一切,哭泣,叫闹,都是与母亲之间的合作,“我饿啦”、“我拉臭臭啦”、“我不舒服啦”。母亲是我们人生第一个接触到的人,是最先使我们感兴趣的人,是第一个与我们合作互助的人,是我们通往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阿德勒先生提出了一个词“母道”。它与“母爱”不同,母爱是本能:母亲保护儿子的倾向,无论在动物世界还是人类,都已经被证实比性或饥饿的驱动力更强。所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就是这个道理,剧中马伊俐饰演的保姆孙芳如何走上绝路可见一斑。母亲常常觉得她的儿子是她自身的一部分,通过他的儿子,她才和生活的整体紧密联系,她甚至觉得自己是生与死的主宰。“母道”则不同。母爱之上,一个母亲,当她没有设法扩展孩子和别人的联系,并教导他应和环境中的其他人平等合作,反而过分强调自己和孩子的联系时,她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母亲发生关联的。有她的孩子,她的丈夫,以及环绕着她的整个社会生活。“母道”需要母亲完成三个步骤:在她使孩子和自己成功联系在一起后,她的第二个工作是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他父亲身上。(当然,假如她自己对这位父亲缺乏兴趣,这项工作几乎不可能完成)。第三步,她还要使孩子的兴趣继而转向环绕着他的社会生活,转向家里的其他孩子,转向朋友、亲戚和平常的人类。因此,她的工作是双重的:她自己必须给予孩子一个可信赖人物的最初经验,然后她必须准备将这种信任和友谊扩展开,直到它包括整个人类社会为止。剧中孙芳的老公-那个家暴男,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他的母亲甚至没有好好地完成“母道”的第一步,这极大可能会养出一个反社会型人格的孩子;而袁文康的母亲,她对儿子那种毫无边界令人窒息的爱,无不彰显着她根本就没有走入第二步的心思。袁文康们,从小在强势母亲的羽翼下生活,阻断了他们对父亲,与社会的合作兴趣。他们天生会对李捷这类强势有主见的女人产生爱慕,跟李捷们相处,他会重温母爱的温暖,却又会生出会对母亲的背叛和逃离,相信这就是他出轨的理由吧。这样一个男人,怎么能期待他会输出能量给妻子给他人甚至给这个社会呢?反观李捷,有这么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当恍恍惚惚回到家里,她想倒杯水,却发现杯子没有洗。此时,丈夫想拿过杯子帮她洗,失望透顶的她却怎么也不肯,甚至争夺起来,最后以愤怒的丈夫摔了杯子告终。完全可以试想,即使他们没有离婚,在婚姻里,她也绝不会让孩子的兴趣转移到爸爸身上,因为主观上她的判断就是你作为爸爸不合格;客观上她就会对孩子爸爸就是没有兴趣和缺乏合作精神的。这样的孩子是否又会慢慢成长为“袁文康”们?有人说,为什么只有爸爸才能顺利完成孩子从母亲到社会的过渡?潘幸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心理学家曾让男人和女人们分别画出自己想象中家庭的样子。女人们画出的家的样子一般都是有客厅饭厅,温馨的一家三口,偶尔还会有一只小狗;而男人们画的则是一个小社区,有街道医院学校公司,他会指着其中一栋房子对你说,这就是我的家。与女人不同,家庭对于男人来说只是他社会属性的一部分。不言而喻,天性上男人比女人更会驱使他带着孩子走出家庭去往社会探索。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无法顺利走入社会形成健全人格吗?这让我想到了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的妈妈。对天生智障儿子的“护崽”之心她比谁都强,甚至不惜跟校长睡一觉换取儿子的上学机会。这儿子,难道不是她的命根子吗?保护孩子是母亲的本能,然而,她以一颗开放的心让家里免费住进来各种各样的人。阿甘在十几岁的就跟猫王混在一起,放在今天,这就是允许儿子整天跟网瘾少年娘炮流量网红混啊?有几个妈妈能做到淡定?在儿子青年时代,毅然送他去军队,阿甘在这个男性荷尔蒙的场域里摸爬滚打,也遇到了对自己人生最大影响的男性丹中尉,亦师亦友,相互成就。母道,不是用母爱去弥补男性的缺位,而是放手,让他去男性的场域完成与社会的连结。何时放手,怎样放手都是母道研究的内容。《找到你》热议的今天,对男性一味的谴责毫无意义,而男人们怎么会变成这样则值得每位母亲深思。母爱是本能,母道则是修行。愿与修行路上的你我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