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萌娃认出下班回家妈妈,立马露出笑容,你的孩子有过哪些暖心之举?

妈妈 0 17

吉林萌娃认出下班回家妈妈,立马露出笑容,你的孩子有过哪些暖心之举?,第1张

吉林萌娃认出下班回家妈妈,立马露出笑容,你的孩子有过哪些暖心之举?
导读:孩子和妈妈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别看孩子还小,他们懂得如何做大人们的小棉袄,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很多暖心之举。一,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妈妈。我们孩子喜欢吃的东西,都会分享给我吃。比如说水果,我其实不大喜欢吃水果,主要是不部分水果都带有酸味,但

孩子和妈妈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别看孩子还小,他们懂得如何做大人们的小棉袄,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很多暖心之举。

一,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妈妈。

我们孩子喜欢吃的东西,都会分享给我吃。比如说水果,我其实不大喜欢吃水果,主要是不部分水果都带有酸味,但是我的儿子很喜欢吃。他总是说,妈妈你吃嘛。我就会吃一点。平时我们都会教导他要注意分享,不管是食物还是玩具,都要分享给你身边的人。只有会分享的孩子,才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分享东西是很开心的,你分享给你别人,下一次别人有好玩的,好吃的,也会给你。

二,向妈妈表达爱意。

孩子刚去幼儿园的时候不是很适应,回来的时候他就问我,想妈妈了怎么办。我就说妈妈也想你,我们都把想念放在心里,等见面了就可以表达了。回来的时候他就跟我说,我爱妈妈。我说妈妈也爱你。在生活中,我们要教会孩子表达爱意,让孩子感觉到他处在一个幸福的环境里。这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十分重要。会表达的孩子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关注。

三,孩子的成长。

我觉得最让妈妈觉得暖心的事情莫过于孩子的成长了,当你观察到孩子学会了一个新的技能,一句新的话语,你会觉得孩子长大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觉得很欣慰,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孩子不再是那个在襁褓中的宝宝了。

总的来说,作为妈妈,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让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当孩子对你做出暖心之举时,你要对孩子表达出赞美之意,孩子得到了鼓励,就会表现得更好。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好孩子,就看妈妈怎么引导了。

    我个人觉得不应该,不是因为爷爷奶奶不细心,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思想,不仅是受爷爷奶奶的思想,还会受老家那些大人小孩思想的影响。你想想,老一辈的思想和我们会是一样吗。

    如果你老家是农村的,我建议你还是辛苦点,自己带宝宝,或者是把爷爷奶奶接来上班的地方,上班他们帮带,下班你带,这样会比较好一些。

    如果你宝宝还小,千万不要送回老家给爷爷奶奶带,因为小孩子小的时候模仿能力比较常,待在老人身边可能会学坏。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才你是这么以为的:多一两个人帮你带小孩,你会轻松些,但你有没有想过,宝宝需要父爱母爱,从小陪在他身边的,应该是爸爸妈妈,而不是爷爷奶奶。

    我有一个同学,结婚的早,生了宝宝不到一年,就把宝宝留在老家给婆婆带,然后和老公去深圳打工了,一年到头只回去一次,我不知道她怎么忍心,宝宝那么小,她就不想宝宝吗,难道就为了多赚点钱?

    第一年回去的时候宝宝还会叫爸爸妈妈,第二年回去的时候宝宝一见到妈妈就躲在奶奶身后,可能是怕生,第三年回去的时候,宝宝不喜欢跟妈妈玩,老黏在奶奶身边……到了第六年,宝宝不高兴的时候开始学会骂人,说脏话,耍脾气,这完全是一个顽固脾气败坏的小孩,学习成绩也不好。

    宝宝小时候模仿能力极高,为了避免宝宝跟在爷爷奶奶身边,被环境影响学坏,我还是劝你辛苦点自己带吧,要想宝宝学好健康成长,就要从小时候捉起,小时候培养。

接孩子回家路上的“亲子交流”看似只是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某幼儿园做了一番小调查,结果发现,在来接孩子的家长当中,第一句话就询问孩子吃、穿等生活情况的占了一半,其次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少数家长会关心一下孩子和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情况等。

一位妈妈说:“孩子自去年上小班后,每天都是我负责接送。孩子不在身边的这段时间,当然下意识地问他吃了什么,有没有吃饱啊,要么就是问他学了什么,老师教的儿歌会不会背啊之类的问题。”旁边的另一位妈妈则开始夸起来:“我女儿上大班了,她独立性很强,也很聪明,每天都会向我展示她学到的新本领,所以我每天就会问她,老师教了什么,学会了没有。”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多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并正确地引导孩子,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有很大的益处。

幼儿园老师也称,这种做法非常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用启发式提问,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什么是启发性提问?

现在的很多家长往往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什么了,玩什么了”,这些需要关心,但不是最主要的。

家长可以多从孩子的感受、关心他人、获取新知识等方面进行问话,如:“你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今天你们班阳阳来了吗,他的感冒好了吗?”“你教妈妈折小纸船,好不好?”“你今天帮老师整理图书、收拾玩具了吗?”等。

提问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会喜欢和家长交流一天的在园生活。

回到家后,也可以再给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请孩子跟家里人讲一讲,孩子又会得到一次锻炼。渐渐地,孩子的表达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高。

妈妈回忆起刚开始跟女儿交流幼儿园的问题时,双方都不知道怎么继续话题。

当她问依依“你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帮老师做事啊”的时候,依依愣住了,好半天才回答了一句:“没有。”

依依妈妈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依依妈妈又一次这样问她,这回依依没有迟疑,直接回答:“没有。”

第三天,当妈妈又把同样的问题提出来时,依依似乎早有准备:“帮了,我今天帮老师收玩具了。” 

依依妈妈马上表扬了她。

此后,依依特别喜欢在班上帮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做事,老师经常表扬她能干,依依也因此觉得特别开心,从帮助别人中得到了很多乐趣。

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你讲的话,孩子无法理解,那么沟通就不是有效的。

有些父母经常会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虑孩子有没有兴趣听、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讲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

孩子喜欢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

可以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

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沟通,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过操之过急,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做孩子的朋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接宝贝回家的经典语句如下:

1、看着你那期待的眼神,我不想打扰你的兴致,接送你是我的责任,也是见证你成长的开始。

2、本以为时间从未流逝,却没想到我家宝贝已经长这么高了,希望再过一年半载,你能自己上下学。

3、一天的劳累在放学的时候释放,在学校交流情况是你的自由,若是有人欺负你,不要担心,主动讲述,妈妈会保护你。

4、成长就是这样,在接送孩子的路途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发现孩子的变化。

5、你放学之后准备干什么?是跟随妈妈回家,还是去往菜市场购买你喜爱的蔬菜?

6、放学遇到危险,记得快速奔跑,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保护自己,顺利到家。

7、接孩子是一件力气活,孩子活泼好动,我还需要管教;孩子出现瞌睡情况,我还需要拥抱,还好幸福就在身边,不然谁都不管。

8、接送孩子的时候,已经对班级情况有所了解,你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了解其他伙伴。

9、妈妈工作时间不稳定,你在等待妈妈到来的时候,不要随意相信他人的言语,主动在老师身边等待妈妈的到来就好。

10、接娃回家,雨下个不停。为了避免孩子淋湿,我们要注意安全。

11、接孩子放学回家,暖暖的风,有着春天的明亮和温暖。

12、接孩子们放学回家,开开门满屋子的栀子花香,心情很美丽,管他外面的风有多大。

13、今日晴,接娃放学回家路上,雨渐停。

14、喜!你的法宝儿子这么快就与你们见面了,感觉一定很幸福吧?你可要照顾好你家的小宝宝!

15、医院里忙碌的一天接儿子放学,头发与点可爱

16、好不容易接孩子放学,还睡过头了,全校最后一个接的,委屈的闺女坐在那里偷偷抹眼泪。

17、晚上接儿子放学。路上跟我说妈妈我做了雪人给你。我说你放冰箱里啦?他说就放窗台上了。他可能不知道窗台下面是暖气

看到你这么想真是喜忧参半,因为你知道缺少陪伴对孩子来说是件坏事,还因为你觉得自己很残忍理想的状态必然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有这样的期望,但现实不允许,那我们该怎么办?

以前有一个比喻,你不能和来自另一个地方的人在一起。很多年前是这样,但现在很容易,有了互联网和公共交通,其他地方的影响力就会无限减弱。我觉得你不应该沉溺于”我是个抛弃孩子的残忍母亲”的心态。相反,你应该用这种“悲伤和愤怒”作为你的动力: 每天和你的孩子视频聊天和互动,即使你很累很困,10分钟关心你孩子的生活。这比那些不在孩子身边,只是偶尔带着包回家的父母要好得多。

此外,你可以利用一些空闲时间来探索你的城市,看看将来有什么资源可以为你的孩子提供。我们冲到大城市,努力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更好的生活,但有些人把这两个归因于“精英学校,学区,住房,金钱”大城市的一些设施很完善,远远超出了较小的县,而且很多都是免费的。例如,我有很多朋友以此为借口,把孩子留在家里,但即使孩子们已经长大,可以照顾他们,和他们一起生活,他们也不会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或大学车站。“大城市” ,对于孩子来说不是怎么高级的住房学校,而是这些小地方没有资源。

所以你可以尽早了解这些事情,当你和孩子们一起拍视频的时候,你可以给他们看,你可以加入一些观点,当你的孩子长大了,你和他们住在一起的时候,你可以带他们去这些地方,体验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总是说”妈妈想给你挣钱”。

个人认为不要同意。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宝宝应该哺乳到24个月。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添加辅食,1岁以内还应该以奶为主,每天要在保证 700-800 毫升奶量。这段时间内的辅食应少量,主要是提高宝宝的兴趣,给宝宝尝尝鲜,练习他的咀嚼能力,不要强迫宝宝吃,这样日后只会给宝宝吃饭带来困扰。

1岁后2岁前奶量也应保持在500毫升。母乳是婴儿成长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它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因此添加辅食后继续母乳喂养才是最好的。此时宝宝跟奶奶回老家,想必再也不能吃母乳。而且,父母不在身边,很多老人家节省,就连奶粉都不给宝宝吃了,会对他们后续的身体成长不利。

宝宝三岁前母亲的陪伴很重要。爷爷奶奶再如何疼爱孩子,都与自己的父母不一样。

其实,宝宝在两三个月时,就能通过妈妈的气味来感知妈妈与别人的不同。四五个月时,宝宝会开始认生,因此经常在离开妈妈离开熟悉的环境后,会对生人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从而哭闹。宝宝虽然对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需要安全感和妈妈的保护。

从胎儿时期起,宝宝就与妈妈有着一种天然的依赖关系。加上出生后一直吃母乳,对妈妈就有了更多的依恋,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世界除了妈妈,他们谁都可以放弃。只要看到妈妈,他们就会觉得安心,无时不刻地想着依赖妈妈。

3岁前妈妈还是尽可能地在孩子身边照顾她,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产假过后,妈妈上班,因此需要做好母子分离的准备。要想办法让他们明白这只是短暂的分离。下班后妈妈要多抱抱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妈妈在乎他们关爱他们。

如果一岁后过后就贸然与妈妈长期分离,容易让宝宝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对日后性格的塑造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会使得宝宝与妈妈的感情疏离。

孩子不想回家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如何轻松把孩子留在家里呢?

晚上跟闺蜜聊天,她说十岁的儿子,近期特别不喜欢回家了。突然之间就回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长大了,却不愿回家呢?直到如今记得,问题上面有很多家长评论。

@泽泽妈妈:十三岁的儿子,突然之间就不想去学校,天天都在外边玩乐,根本就是不着家的那一种。仅有要钱时,才反应过来也有爸爸妈妈,才能发个信息“要债”。本来以前很乖巧的孩子,一夜之间就变了模样。

@岩岩妈妈:暑期把宝宝送到了乡下老家,早已开学一周,可是他自始至终不肯回家,并且放话从此不想上学。因此,孩子爸爸还将他毫不留情的揍了一顿,可即使如此,也改变不了他的想法,便是赖在老家不回来了。

@玉玉妈妈:若是男孩,都还没那样担忧,但偏偏我家是个青春期女孩。说实话,这个年龄没回家,分外担心她迷失方向。万一出现意外,真的可以变成一辈子的痛苦。

原以为孩子大了,就会变得更加听话,起码可以坚定不移心中的梦想,而且向着它一步一步扎实的一直走下去。可是真的等到孩子成长,才知道“听话”和“乖巧”,其实就是一种奢求,而且还是遥不可及的想。

准确的说,不愿回家的小孩,全是年纪稍大一些的小孩,起码拥有独自一人思维的水平。因为年龄越小的孩子,她们对父母的依靠之心越明显,根本不舍得和父母分离。

很多家长把宝宝不愿回家,归结为她们反叛、不懂事,却从来没想过,孩子为什么会有反叛的举动。要记住,家是一个他的归处,就是他们自小日常生活到多的地方。忽然间想回家,坚信身后一定也是有原因的。

一、孩子不愿回家,多半都是这些原因1、觉得家里不自在

感觉不到自己想要的温馨,因此才会惦记着拼了命逃出,这大概是许多孩子不愿回家真实的缘故。待在家里的感觉了,除开不由自主在外面,还会继续伴随压抑感、恐惧念头。不妨问:这种居住条件,成年人想要呆吗?回答一定不太愿意吧!

2、爸爸妈妈教导很严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及教导,却越来越苛刻。在家人来看,年纪越大,越应当明白更多大道理,越应当按自己期望的模样来发展。承受不住这个的压力,孩子只有没回家,少听一些父母的唠叨声。

3、缺乏关爱

也有很重要的一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彻底感觉不到关爱,因此才会惦记着离去。外边的日常生活也许会艰难,但是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她们也就先忘记了艰辛。化学物质至关重要,但守候和关怀更为重要,爸爸妈妈一定不能忘记了次序。

归根结底,小孩不回去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与父母日常的教学方式摆脱不掉关联。有些时候,若就是父母想要心态调整,坚信孩子都会相互配合。下面,就分享一些和青春期孩子共处的窍门,或许能够协助很多家长摆脱面前的窘境。

二、掌握这种小窍门,轻轻松松把宝宝待在家里1给予孩子尊重

从今以后,收拢指令和强制性的口气,和孩子公平共处。这些嘴边埋怨孩子不明白尊重长辈的爸妈,大家可曾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过孩子呢?要记住尊重是相互的,父母没有做好榜样,就不该把责任推脱给小孩。

尊重主要表现在各个方面,除开语言表达以外,更为重要个人行为尊重。下面,只要是你孩子的事情,请把决定权和处死权交给他们。

2给予孩子了解

每一个爸爸妈妈都在说着“理解万岁”,但是教育孩子的时候,却忘记了了解这词。不但忽视了孩子的想法,而且也会要他们做不想做的事情。只想说,理解就是维持亲子沟通最主要的筹码,千万别弄丢。

尝试聆听孩子的想法,就算她们做错事,进行了不好的事,也应当表示赞同。每一个人都是从青春发育期走来的,都是有过春节少冲动的情况下,犯错误是人之常情。

3给予孩子关爱

我们常说:只需家长在,始终是孩子。所以无论任何时刻,都请给予孩子更多关爱,让她们感受到温暖,而非冷淡和孤独。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请多抽出来一些时间守候。

温暖与归属感,比较容易触动孩子。这个时期的她们,不明白不少为人处事,为人处事也不够圆滑,因此谁对他好,他们都能感受得到。与其说埋怨孩子,比不上再次调整方向。人生旅途刚刚开始,只需知错就改,一切都还有机会。

要上班孩子没人带,有以下可能,就是孩子小要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非常时期你肯定不想麻烦任何人,我觉得这时候只有孩子最亲近人管理你最放心,那么我认为这只有两个人,接到你家里管孩子,一个是孩子的姥姥,一个是孩子的奶奶。

送不送回老家要看你自己老家的实际情况啊。

现在最重要的是你老家疫情怎么样,有没有危险,周围环境怎么样,适不适合孩子生活,成长。

还有就是要看看老人身体怎么样,能不能带好小孩,带小孩吃不吃力。

当然我还是建议有条件把小孩带在身边,还是尽量带在身边的。

有许多家庭都碰到学龄前和正在上学的小孩的留守问题。夫妻双方在外打工,为了家庭,需要双方正常上班,在一个厂或不远(晚上可住一起),还好些,如果在二地或二个省打工,有小孩真不方便,只能送回老家。

如果男女双方的父母还健在,并身体健康,那好办些,早上解决早餐后送到幼儿园或小学,下午四五钟接回,除暑假寒假,星期六星期日外,天天接送,需要精力了,小孩不光要养还要育,课外兴趣班,绘画,舞蹈,钢琴等等,又需更大的投入和精力,总之现在生一个小孩还觉得应付,而生二个小孩真无从应付了,再不能象六七年代一样,小孩能吃饱长大就行,现在的社会不是从前的社会,现在的环境也不是从前的环境,现在的小孩更不能象从前那样生养,现在的小孩是养和育。成本成几何翻倍,年轻的夫妇压力山大,奶奶姥姥们请多体谅她们。

原因其实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从孩子的性格形成期角度,还是爱的需求角度,只有在父母身边,才可以获得爱的安全感。我们父母的一代人,除了很少数真的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多数人还是无法逃脱“隔辈亲”的特别之爱,换言之,即便老人可以替我们教育孩子,却替代不了父母之爱啊。

相信道理你一定明白,否则也不会纠结,所以我还是给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