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有句歇后语是:老太太上鸡窝——奔(笨)蛋。对于农村老太太来说,家里养的几只老母鸡是最让她惦记的了。我的这个认识是在我童年的一次回奶奶家后才形成的。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刚放暑假的第一天,妈妈就要被单位派去出差。爸爸在党校脱产集中学习,没人带
有句歇后语是:老太太上鸡窝——奔(笨)蛋。对于农村老太太来说,家里养的几只老母鸡是最让她惦记的了。我的这个认识是在我童年的一次回奶奶家后才形成的。
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刚放暑假的第一天,妈妈就要被单位派去出差。爸爸在党校脱产集中学习,没人带我,于是妈妈将我送到了农村老家的奶奶那里呆上一周。奶奶家养了十多只老母鸡,但只有一只公鸡。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大鸡窝里,只有一只公鸡呢?奶奶告诉我说:如果养两只公鸡,它们就会每天掐架,争夺鸡窝里的这些“美女”们,让全家不得安生。原来如此!
从此,每天我和小伙伴们到河坑里游泳,到野地里疯跑的时候,都会逮好多的蚂蚱,用几根狗尾巴草一只只地把蚂蚱穿起来,带回来喂鸡,结果,母鸡吃了这些高营养的“大餐”,下了好多的双黄蛋!让奶奶乐得合不拢嘴。奶奶每天都要挨个抱起每只母鸡,仔细地摸摸母鸡的屁股。她告诉我说:母鸡肚子里的蛋,走到它的“蛋肠”内是硬硬的时候,当天就会下出来一个蛋。为了不让这种“蛋在肠上”的母鸡乱跑,而把鸡蛋下到了外面,奶奶每天都会关好院门,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一听到哪只母鸡挣红了脸“咯咯哒”地叫了,就会马上奔向鸡窝,从那里拣出一个热乎乎的鸡蛋来。这样,一周过去后,奶奶已经攒了一小竹篮子的鸡蛋了。等妈妈来接我的时候,奶奶把这篮子鸡蛋交给了妈妈,让妈妈煮给我吃。
后来的许多次暑假,爸爸妈妈也曾带我去了很多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我始终感觉:在奶奶家的那一周,才是我童年里最快乐的日子!
好久没回过故乡,没亲近过故乡的河水,没闻过故乡金**的麦浪,故乡你还好吗?
听说你早已改变了模样,小河沟里再也见不到牛和羊。
我记忆中的鸡鸭鹅呢?它们是否安然无恙?
就在上周周末的一个傍晚,估摸着该要收麦了,我在超市里买了一兜多年未曾吃过的变蛋。
九岁的女儿,见那一枚枚裹着锯末,像是化石似的蛋问我:爸这是啥?
我说:变蛋!
变蛋是啥蛋?
变蛋就是鸡蛋变得……
咋变的?
我也不知道!
当我打算在瓷砖地板上磕开一枚时,女儿大叫说:爸,会不会有一只小鸡跑出来?
她捂着双眼,期待着神奇时刻的到来……
当我洗净沾了石灰的变蛋,递在她面前时,我从她眼中,看出了失落……
你尝尝,味道好极了!
女儿在我百般劝说下,捏着鼻子尝了一小口。
爸,这啥味呀!一股泥味儿!
你吃的是青色的“黄”,你再尝尝这**的“青”,女儿再次壮起“小吃货”的胆,像小蚂蚁似地咬了一口那跟果冻颜色质地差不多的“青”。
爸,我喜欢吃“青”,QQ弹,有嚼头!
我大笑,我吃“青”,她吃“黄”,我们俩分食了那枚多年未曾吃过的故乡味儿。
变蛋配啤酒,是故乡收割、碾压、扬晒麦子时节,午饭的标配,啤酒解渴解困解乏,变蛋充饥耐饿营养……
不胜酒力的我,两罐啤酒五个变蛋下肚,深夜里,怎么也睡不着了,辗转反侧,记忆中三十年前的故乡,像部扯在村头,放着的老**,那一幕幕熟悉的画面,带着温度,清晰地上映在眼前。
打小跟爷爷奶奶住在河堤上两间泥草房里的我,爱吃咸鸭蛋,也许是“近水人家先得蛋”的缘故,河边草窝里,水草丰美的时节,鸭子们下得蛋,如雨后的蘑菇,这儿一堆,那儿一片。
每天天不亮,爷爷就会将那群歪头缩脖,还在睡梦中打盹的白鸭,从篱笆园里,撵下河去;傍晚时分,鸭子们腆着肚子,撇着腿儿,一个个像戏台上草包肚子将军似地得胜而归。我跟在奶奶身后,拎着一把用河边荆条编的拔草篮子,在草窠中、土窝里捡拾那一枚枚似乎还带着温度,瓷白色的大鸭蛋,拎回家一枚枚轻轻地放进一口土**的小瓮中,凑够了数,等着收鸭蛋的来。
在小瓮的旁边,有两口黑色的瓦罐,里面装满奶奶腌的咸鸭蛋,农活不忙时,爷爷常出远门做木工活时会带两颗。我小馋猫一个,总惦记着,一天到晚,或闹、或“偷”,还没等那罐新腌的咸透,就被我偷吃了半罐。
那一群白鸭有二十几只,长到秋天时,爷爷会骑着三路车,带着我,赶集卖掉十几只。
我眼瞧着鸭子们一只一只被抓走,心里升腾起一缕一缕莫名的哀愁,蹲坐在车旁的泥地上,画着不成型的鸭。等爷爷把一根酥麻糖、一块豌豆黄递在我手中时,存留在心头的一丝卖鸭的悲伤,早被舌头那股香甜的感受赶走了……
我问爷爷为啥不多留些鸭子,为啥要攒那么多钱?
爷爷抚摸着我的头说:乖孙长大了,娶媳妇,要盖新房。
打我记事起,姥姥家就有两只大白鹅,姥爷家所在的村太小,没有小河流过,每到夏天,那两只灰头土脸的大呆鹅,总围在水井旁,等着我压水给它们喝,鹅是爱干净的动物,像个“2”似地弯着脖子,伸着**的嘴巴,啄饮着清凉的井水,扭过头去,把翅膀上的灰尘,抖落,一点点刷净……
一顿能吃三个鸭蛋羹的我,却吃不了一个大鹅蛋,当我从姥姥家捧着一枚大鹅蛋带回家,央求着奶奶,帮我孵出一只小鹅时,奶奶笑着问我:“你咋不让姥姥帮你孵一只呀!”我小嘴一撇,不高兴地说:“姥姥说,这是一只水蛋,孵不了小鹅,我不信,才把鹅蛋带回来的……”
那枚鹅蛋终究没能孵出小鹅来,快坏之前,被奶奶当成鸭蛋炒了吃,为此我大哭了一场……
一直到我上了高中,姥爷家那两只大白鹅才寿终正寝……
其实那两只鹅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就已不再下蛋,姥姥姥爷一直把它俩当小狗养!
在我五岁那年,曾被家门口卧着的一条杂毛柴狗咬过腿肚子,以至于直到现在,一听到狗叫,或者看到一条小狗,我都会绕着走。
我家共有七亩八分地,在收割机还是个新鲜事物的时候,全家男女老幼齐上阵,你一垄,我一畦,挥镰如流星赶月,架车子装得比山还要高,上中学前我在上面负责踩紧摊匀,上了中学后,我负责架车拉车,我也试着垛过几次,不是掉麦秆,就是这边偏那边儿斜,爷爷说,庄稼馍也不是那么好吃的,也是个技术活……
那时候,都是在自家地头用石磙先碾平一块儿地,当做打麦场用,有牲口的用牲口,有手扶的用手扶,有四轮的用四轮,淤泥地很容易板结,不一会功夫,一块又光又平,碾麦、扬糠、晒麦用的打麦场就完工了。
白天的打麦场是大人们的战场。与天斗,与地斗,争分夺秒,天不亮就起床,随便吃一口,就埋头在麦穗间,等日头升到了头顶,实在顶不住了,才发现已到了中午,饭是没时间做了,五六七八个变蛋,两瓶从机井里拽出来的啤酒,足以打发又饥又渴又热的午餐。
那时候的变蛋,都是自己做,或者让别人加工,很少买现成的,毕竟自己做的实惠放心。
那时候的人家,谁家不养十几只鸡呢?一两只公鸡打鸣,十几只母鸡下蛋,各尽其能,还没到麦黄,各家各户都开始攒起鸡蛋来,爱吃变蛋的人家,一次能做两百多个变蛋,吃鸡蛋有吃腻的时候,变蛋却从未听说过。
夜晚的打麦场是孩子们的乐园。光着脚,赤着身,穿条大裤衩,一把手电,一轮明月,大人们讲着今年的收成,小孩们讲着蛇狐鬼仙,鸡叫头遍时,大人小孩早呼呼酣睡在大地的怀抱。
这时候,不知谁家的鸡惨叫一声,成了黄鼠狼的早餐。
因为老一辈人已经习惯了农村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城市里很少和邻居交往,没有能够打发时间的休闲方式。河南周口一名女子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为了让农村80多岁的奶奶享享福,于是在和老公商量之后就将老奶奶接到了城里。刚开始几天还好,但因为太过无聊,整个人都显得无精打采,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沙发上皱着眉头。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太过无聊,也没有认识的人,可能是不忍心看着奶奶整日发愁,于是孙女又将奶奶送回了农村。刚到农村的奶奶整个人都变了样,一副生龙活虎的样子,甚至还拿起工具,骑着单车到田里工作。其实大部分老人都是这种情况,年轻人看来,在城里生活是一种享受,但是老一辈人却不这样认为,主要还是因为两辈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所导致的。
老人到了城里之后肯定会很不适应,因为在农村街坊四邻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有时候光是和邻居老闺蜜都能聊上很长时间,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晒着太阳,那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太惬意了。但是到了城里之后,旁边的邻居一个月都见不上两次面,整天闲在家里肯定会无所事事。而且很多老人为了打发时间,可能会在农村养一些鸡鸭,种一些蔬菜,这些活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累,但却能够打发时间,同时也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更何况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不同,例如他们喜欢早睡早起,而年轻人则是熬夜睡懒觉。长时间生活在一起,肯定也会感觉非常别扭。所以与其住在城里,给儿女们添麻烦,还不如回到农村去自食其力,这样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