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不要把那么小的孩子放到老家让老人带。那么小的孩子正是安全感建立的时期,是建立他与妈妈之间正常依恋关系的时期,会让孩子觉得被妈妈抛弃了。不说孩子,就说妈妈本身,不想孩子吗?再者老人带孩子的弊端不少。如果担心没有人带,不如把老人请回来帮忙,也比
不要把那么小的孩子放到老家让老人带。那么小的孩子正是安全感建立的时期,是建立他与妈妈之间正常依恋关系的时期,会让孩子觉得被妈妈抛弃了。不说孩子,就说妈妈本身,不想孩子吗?再者老人带孩子的弊端不少。如果担心没有人带,不如把老人请回来帮忙,也比送回去的好。孩子现在太小,她不会表达,受到的伤害也不会立即呈现,但是小时候没有好好被父母照顾过的孩子长大了弊端就开始出来了。
孩子出生以后,必定有一个人全职带娃。以当今现象来看,大概就是这三种情况: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带孩子、自己带孩子、找保姆带孩子。迫于经济压力,很多年轻的妈妈生完孩子后就忙于工作,找保姆带孩子又不放心,毕竟保姆略带孩子的案例实在太多。
孩子交给奶奶带好吗 孩子交给奶奶带的三大危害不看后悔,那么就只剩下让自己的父母帮忙带娃了。奶奶是孩子的至亲,血浓于水,会真心对孩子好,自然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可是老人带孩子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从长远的角度讲,是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心理发展的。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 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老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
仔仔刚满两岁的时候,由于妈妈生病不方便照顾,夫妻俩就商量着把孩子送回老家,放他爷爷奶奶身边带一段时间。
于是仔仔爸妈就带着仔仔回去了,爸爸在家呆了两天就返回单位上班了,仔仔妈妈担心仔仔在老家呆不习惯,就特意陪着他适应了十来天的样子。
看着仔仔在老家玩得很自在,跟爷爷奶妈也完全熟悉了之后,仔仔妈妈就试着让仔仔离开自己的视线,白天跟爷爷奶奶一起玩耍,晚上跟奶奶睡觉。
之后,妈妈就离开仔仔回到城里去医院接受治疗了。
仔仔妈妈在城里养病期间,夫妻俩也经常跟仔仔视频,孩子奶奶表示孩子很乖很听话,不用担心。但是每次视频仔仔总是不太愿意直视手机里的爸爸妈妈,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很亲热的大声喊着:爸爸,妈妈!
夫妻俩看着从前那么活泼可爱的儿子,现在都不愿意喊爸爸妈妈了,心里多少有些失落与难过。
等仔仔妈妈病养的怎么差不多了,爸爸赶紧坐车回老家把儿子接回身边来了。
仔仔妈妈提前在路上等着儿子过来,父子两一下车,仔仔妈妈赶紧过去抱儿子,仔仔却一脸想爱不敢爱的眼神看着妈妈。
接下来几天夫妻俩尽量花时间陪儿子到处玩,到以前仔仔经常去玩的地方,重温一下熟悉的感觉,可是仔仔好像对这些都表现很陌生,也很淡然。
只是傻傻的看着别人玩,自己啥都不感兴趣一样,夫妻俩有点懵了,才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儿子竟然跟以前判若两人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活泼任性的儿子突然变得这么胆小谨慎,这么的“乖”,夫妻俩心都碎了。
在别人眼里:你的孩子现在变得好乖啊,真好带。
可是比起现在乖乖的儿子,他们宁愿看到在他们面前任性耍赖,随意撒娇的宝宝,因为那样才是孩子在父母面前真正的自己 孩子,你可以做生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独,不要做一个乖小孩。
在大部分家长眼里,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其实,表现太乖的孩子对孩子本身并不好。
越“乖”的孩子,快乐指数越低:
人们常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会哭的、忍着不哭的却往往被大人给忽视掉,对他们真正的需求视而不见。
我乖,但我不快乐,那不成伪善了吗?
勉强自己,成全他人,有什么欲望,还得先满足他人再轮到自己,所以乖孩子并不一定快乐。
对此,心理咨询师表示:
越“乖”的孩子,独立性越差:
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是,为什么小时候的乖孩子,长大后往往不如调皮捣蛋的孩子成就大呢?
因为乖孩子的独立性差,依附性强。他们已经习惯于按照家长或老师安排的路线按部就班,而在创新性、想象力、发散思维上,相较于同龄人要差一些。不幸的是,很多成就恰恰就需要这些东西,但乖孩子却早已被磨得没有了棱角。
当做乖孩子成为了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它常常会伴随人的一生。
过度“乖”的孩子,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我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会帮父母做农活,会打扫家里的卫生。从来不会主动给父母提要求,学校买文具学习用品都是平时自己攒下来的钱买的。长大之后,为了维护为我“乖”的形象,一直都是谨小慎微,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怕惹别人不开心,跟别人有不一样的意见时,通常会保持沉默。
因为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所以我活得很累,总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有时候我多么想,象别人一样不去过多考虑别人的看法,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被别人的声音左右自己。
当“乖”孩子只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自己的喜好。他们会过得不开心,当孩子过得不好,看别人脸色行事,看见同龄人就像老鼠看到猫。
父母也会责怪自己让孩子太“乖”,但那时已经欲哭无泪。
过度乖的孩子,会形成讨好型性格:
父母们经常会告诉孩子,要善良,要当一个“乖”孩子。但是却没有告诉孩子,没有锋芒的善良,只能是软弱。没有说善良的孩子会被欺负,没有说别人会拿我们的善良作恶。
那些讨好型人格的人,本质上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们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因为一旦拒绝别人,自己就会非常内疚,感觉自己做错了事情。
这样的孩子心底很善良,但当他委屈了自己的善良,在别人看来只是卑微的讨好,也会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很欣赏这样一段话:
说到这里,我特别后悔自己从小被严父的教育下当一个乖乖女,长大后没有主见,胆小怕事,总为别人着想当一个好人,导致婚姻和事业都不太如意。
对于我现在的孩子,我不会要求他们在我们面前做一个乖孩子,孩子在父母面前就应该任性撒娇,那是孩子的天性。
文章中的仔仔就是因为父母突然离开他,把他放在爷爷奶奶身边,他感觉自己被抛弃了一次,小小的心灵受到了打击,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仔仔爸妈后悔的不行,非常心疼突然变乖的宝宝,发誓以后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让宝宝离开爸爸妈妈了。
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一针见血指出:
所以,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亲手带比较好,陪伴孩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森系妈妈 育儿 说,喜欢分享儿童教育知识,儿童心理问题分析,跟大家一起成长!
不能,能生就能养,孩子不能跟爸妈分开,哪怕生活难些,也不要让孩子缺少父爱母爱,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还是要克服困难,自己带把。老人带孩子弊端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是万不得已,绝不可以长期性让老人带。人生重要的是过程,陪伴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否则的话,作父母的将后悔莫及。谁陪伴就孩子的成长,谁就与孩子存在心灵的链接。谁就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亲人,是他一生都放不下的刻骨铭心的重要 情感 。老人长期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就已经形成和固化了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之后,爸妈接过来孩子共同生活,大人和孩子都要从新建立起新的相处模式,习惯相差甚远。父母不敢管教,深不是,浅不是的,分寸很难把握。相处很难,很累,孩子和父母的内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真是用互受折磨来说,一点都不过分。只能说,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带在自己身边吧。
目前我是不能接受,虽然过得也不是很好,但是还是希望孩子在身边,哪怕每天只有晚上能看到,那也比几月几年见一次好多了,现在的观念不同,老人带孩子还是会有很多问题。
我个人是不能接受的
所处的年代不同了,我们70、80后的人几乎都是由老人来带大的,很多就是小的时候与父母分隔两地,长大后会出现一些孩子缺乏安全感,与父母感情淡薄。我们小的时候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了父母要求不高[偷笑],老人带起来也比较省心,花费了了的。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呀,孩子的吃穿住行都提供最好的,如果交给老人带回老家去养,多数的老人还是有节俭的习惯,或者消费水平、教育认知等方面与年轻的父母存在一定的差别,久而久之,会有矛盾产生,而且孩子不在父母身边,心理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觉得重要条件允许还是尽量自己带吧!教育孩子是重中之重
若让我重新选择,那过去的几年我一定选择自己带孩子,而不是让他们随婆婆回老家。
大娃三个多月时本随我去广东上班处的,婆婆帮我带,在八个月时,她把孩子带回了老家,然后帮我带到七岁,我老公在家。
二娃六个月时也随我去了广东,他十一个月时也是从广东被婆婆带回,然后帮我带到两岁半,就我自己带了。
婆婆带娃,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感激她,但我婆婆情绪不稳定,与公公都是这样的人,现自己带孩子,才好点,我一家四口家里才会是欢声笑语,而不是喜怒无常的漫骂。
当然,这段过程对我的孩子影响很大,我一直在努力中。
现在大娃经常说起我们不在家的日子,虽没怪我们,自己听了却心疼,发誓以后再苦再累也带在身边。
题主的问题,个人觉得,若家境不允许,孩子小可以让婆婆帮忙回老家带几年,但条件好点马上自己带,还是得父母教;
反过来说,奶奶性格阴晴不定、没文化又不太负责任的那种,还是自己吃苦点吧,毕竟自己生的,她们没义务带,只是帮忙而己,最后结果全是自己承担的。
我们村有个婶婶没文化,与叔叔不和,经常吵架,甚至分开吃住,故此孙女也受罪,经常挨婶婶打骂,看着心疼,若我是她妈,绝对会发火。
其实,一个家庭关系和睦,奶奶性格开朗,有些文化,做人做事大方,带出来的孩子有幸福感。
总之,因环境、公公婆婆的性格等等再来决定回不回老家吧,但请记住,后果永远是父母承担的!
我个人不会把孩子送回老家奶奶带,自己孩子自己带。
我是想让奶奶带,但是,我们家奶奶根本就不具备带小孩的能力!
我家宝宝从生下来就是孩子爸爸在弄,奶奶自说不会搞,所以从不沾手!那么小小的、软软的一个小宝宝,她爸就从啥也不会的大老粗变成了全能奶爸!换尿不湿、飞机抱、冲奶粉、拍嗝,样样会,不敢说精通,但是说干就能干的!
现在宝宝二周岁了,她奶奶也是想着让宝宝在老家给她带,但是,真心话,是不放心!
她对自己的生活都是很粗糙的,时间来不及就直接开水泡冷饭就是一顿!她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但是,居家生活真心糙!
所以想想还是算了!自己带吧!虽然日子难一点,但是安心最重要!而且孩子在父母身边 健康 的成长最好的!
我个人不能接受,回去了就是留守儿童,太苦了。
我婆婆之前就说过要带回老家,周六我坐高铁回去,周日再回北京,我没同意,这样不还是不能陪伴孩子吗?
现在我婆婆在北京帮忙看孩子,说实话老人带孩子没有不溺爱的,我闺女吃饭老大难,孩子自身一方面,另一方面奶奶追着喂,没办法,说了不听,平时上班,只能晚上回去好好教育。
再就是读书,都讲究花式 育儿 ,读绘本不能照本宣科,但我婆婆不会啊,就是硬读,有的她也不会,字也有的不认识,以后上学后也不能辅导功课,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让孩子自己跟奶奶回老家,真到那一步,就牺牲一个人,我或者她爸爸跟她回去。
要是有能力哪个父母愿意离开孩子啊,好好挣钱吧!
主要看经济是否允许吧,外甥就在老家爷爷奶奶从一年级带到现在初三,从小学习不用管,全年级前几名。有一次回老家送他上学,我们车刚开走他就在办公室哭起来,心酸的很。我儿子我从生到现在小学一直自己带,学习成绩没有哥哥好,但是我也从来无悔付出,不希望儿子眼巴巴的说我想妈妈了。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带在身边。
接受
小孩出生之后,一般来说满月时就会有一些仪式要办,例如要办满月酒等。而在小孩满月时,很多的妈妈都会在这个时候带孩子回娘家,给自己娘家的亲朋好友看一看小孩。那么,孩子满月会娘家有什么忌讳吗?新生儿满月回姥姥家又有什么讲究呢?其实,每个地方的风俗和习俗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先去询问一下自己家乡的长辈们,看看有什么讲究的地方。我们下面来说一说,网友们整理出来的一些他们自己家乡关于孩子满月回娘家时流传的习俗。首先是姥姥要给孩子送礼物。在孩子满月时,姥姥通常是要宝宝送礼物的,根据风俗大多数是送篮子或者簸箕之类的关于生活的物品。对于经济环境好一些的家庭来说,会给宝宝送银镯子或长命锁。这并没有实际规定的物品,可以根据姥姥的心意而定。其次是“白狗去黑狗回”。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孩子满月时刚回姥姥家,要在脸上抹上白面粉,即“白狗”,离开时要在脸上抹上一些锅灰,即“黑狗”。据说这样抹灰后,孩子变丑了,鬼神便不敢靠近,寓意着孩子长命百岁。最后我们来说说孩子满月回娘家的禁忌。宝宝刚出生不久突然换了个环境,要注意环境是否嘈杂、是否是影响宝宝休息,进而产生哭闹情绪等。如果有很多亲朋好友来探望宝宝,要注意安全,可以适当教一下他们怎么样抱宝宝。还有如果是放鞭炮庆祝宝宝满月的话,要避开宝宝在场的环境,避免伤害孩子脆弱的耳膜。
小孩两三岁就送回老家爷爷奶奶带,这肯定不好,孩子几岁时正是接受新鲜事物,性格形成时期,爷爷奶奶往往对孩子娇生惯养,一味迁就溺爱,即不能打,也不能骂,隔代抚养,这样可能会使孩子象温室的花瓶,经不起风吹雨打,长大了很难矫正,不仅如此,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会严重疏远,时间久了就没办法改变了,父母不能因为打工挣钱就忘记了孩子的教育成长,留守儿童正是时代的悲哀啊!
不愿意,给婆婆带是无奈之举,为了生存,为了让孩子过的更好一些,才把孩子留给老人,每一次母子分离,妈妈的心里在滴血。我是婆婆,我是感觉到媳妇的心情的,看到快走的那几天,媳妇会不吭声坐在儿子床前端详看儿子,半夜都不睡,早早起来,把儿子要穿的一切摆放儿子跟前。马上要走了,抱着幼小的女儿,久久不愿放下,每次都是哭着走。惹的我也心里酸酸的不是味。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