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重要的感情都是爱恨交织的

梦境 0 141

所有重要的感情都是爱恨交织的,第1张

所有重要的感情都是爱恨交织的 所有重要的感情都是爱恨交织的,第1张 我们很容易理解,爱情是一种爱恨交织的感情。被善待的时候有多爱,被伤害的时候就有多恨。如果一个人说起前任就恨得咬牙切齿,他多半还爱着她,真正放下的时候,是全然的淡漠。不过我们不太容易理解,亲情也是一种爱恨交织的感情。 我们的文化强调,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孩子应该全然地孝顺。如果你是一个好孩子,就应当百分百地爱你的父母。如果你是父母,你天然百分百爱孩子,你所思所想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听上去很美,但这不是真的。我们的爱里掺杂着恨,儿女有很多恨父母的理由,只不过压抑掉了。很多孝顺的儿女,从来没有情不自禁拥抱父母的冲动,没有因为父母的笑脸而在心中绽开幸福的感受,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责任。而爱,和恨一起被压抑掉了。很多不孝的儿女,压榨欺辱父母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父母也有很多恨孩子的理由,有人压抑掉了,如同那些过度宽容的父母。有人置换掉了,如同那些自己心情不好就找孩子学习茬的父母。有人则肆无忌惮地发泄出来,如同那些把亲生子女打死打残的父母。恨、嫉妒和攻击冲动在亲情中存在得如此广泛,不是我们闭上眼睛、塞上耳朵,它们就会消失。那么,让我们来认识它们,看看它们的来龙去脉。 客体关系学派精神分析师梅兰妮克莱因这样来解释爱和恨的起源——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月,全能自恋的小家伙,在幻想中体验到分裂的情感:妈妈被分裂成两个,一个是理想化的好客体,孩子一饿就给乳汁,一个是自私到极点的坏客体,把乳汁都留给自己享用,两个客体互不相干。孩子会自然地发展出对好客体的爱,也会攻击坏客体,比如噬咬妈妈的乳头。然而到了四五个月后,婴儿惊讶地发现,好客体和坏客体是一个人,这下麻烦大了。我爱的正是我恨的,我恨的正是我爱的,这可如何是好?克莱因说,婴儿就此陷入“抑郁位”,罪疚感出现了,我恨她,想攻击她,可是她是我爱的妈妈,好难搞,好抑郁。于是小婴儿想到的一个好办法是“修复”,当她自私地把乳汁留给自己的时候,我在想象中攻击她,她死了。不过没关系,接下来我修好她,继续爱她。 在后期,克莱因又提出了和爱恨交织有关的另一对概念:嫉羡和感恩。克莱因认为,小婴儿对妈妈乳房的攻击是一种嫉羡,你拥有可以随时流出乳汁的乳房,你可以决定什么时候给我,什么时候收回,如同你给我的爱,这让我羡慕嫉妒恨。嫉羡会妨碍婴儿享受乳汁,享受妈妈的爱,并进一步剥夺他们将来享受美好的能力。但如果妈妈一直很适当地喂养照顾小婴儿,小婴儿在嫉羡的同时,会觉得乳汁是从爱的人那里得到的礼物,不停地、温柔地、恰当地给予的、爱的礼物。小婴儿会因此拥有感恩,嫉羡始终存在,但如果感恩的力量足够强,好客体就会一次次失而复得。说得更通俗点,拥有安全和幸福并不是从未失去,而是坚信可以失而复得。 在我们的人性中,深刻存在着爱和感恩的倾向,也深刻存在着恨和攻击的倾向。只要我们略微思考一下人类进化的过程,就会承认这两种倾向对生存来说,都不可或缺。更奇妙的是,爱与恨、嫉羡和感恩如此紧密地纠缠在一起,如果我们硬生生地否定一方,另一方也将不复存在。所以在感情中,没有一丁点攻击和恨的关系,只是取悦的关系,而非爱的关系。同样地,当你不再对一个人有爱,你也不会再对他有恨,只是相忘于江湖的陌生人。 当然,指出恨和攻击冲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为了鼓励争吵和对抗,而是鼓励区分和整合。当你的孩子把墨汁泼到雪白的墙上,你得明白这两点——孩子永远是你的心尖上的挚爱,但此刻你恨死他了。爱是真实的,不因为你此刻的恨而改变。但恨同样是真实的,不该用爱来掩盖。有的父母不明白自己的愤怒是因为恨而不是爱,跟随本能的反应去打骂伤害孩子,却自欺欺人说是为孩子好,是爱孩子。这种爱恨混在一起的奇葩情景会让孩子无比困惑,永远无法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恨,怎样表达爱和恨。但如果你愿意面对真相,你的愤怒来自于恨,就可以用更安全的方法去处理,包括用语言告诉孩子,他的行为让你非常愤怒。等恨意消退、爱意浮现的时候,你会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惩罚他,比如洗一个礼拜碗,为全家人洗一个礼拜的袜子。充满了恨的惩罚是伤害,充满了爱的惩罚则是教会孩子承担责任。 同样地,当你的孩子对你怨恨,鼓励他用恰当的方法表达出来,用你的一言一行告诉他,稳固永恒的爱里,可以涵容恨、愤怒和攻击,只要它们合理而恰当。亲子之间,彼此都应该完全避免肢体攻击,但有礼貌的语言攻击,客观描述自己的情绪,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