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吉祥物“泰山童子”主体形象以泰山石为核心表现内容。石头被誉为“生命之魂”,寓意着“健康与长寿”,特别是2008奥运会奖牌的设计,把中国的石文化推向一个新高潮。 五岳之首”的泰山首次有了自己的吉祥物——“泰山四喜童子”,这4个活泼可爱的儿童
吉祥物“泰山童子”主体形象以泰山石为核心表现内容。石头被誉为“生命之魂”,寓意着“健康与长寿”,特别是2008奥运会奖牌的设计,把中国的石文化推向一个新高潮。
五岳之首”的泰山首次有了自己的吉祥物——“泰山四喜童子”,这4个活泼可爱的儿童将作为“登泰山、保平安”的象征,给来泰山的人们带去“平平安安,顺顺当当”的美好祝愿。为山川确定吉祥物,在中国名山中尚属首次。
泰山吉祥物,即选取其中的四个儿童造型,称为“泰山四喜童子”。分别取名:平平、安安、顺顺、当当。其中,平平,取其形意,为一个踢瓶的儿童形象;安安,取其寓意,为一个手拿拨浪鼓(又称太平鼓、平安鼓)的儿童形象;顺顺,取其寓意,为一个打高尔夫球的儿童形象,因为打高尔夫球环境要和顺,心情要和顺,组队要和顺;当当,取其形意,为一个手拿碗筷的儿童形象。整组四喜童子图,寓意“平平安安,顺顺当当”。泰山吉祥物“四喜童子”整体形象活泼可爱,既展现了泰山文化的内涵,又包含了现代设计理念,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
泰山吉祥物“泰山四喜童子”,作为“登泰山、保平安”、“平安是福”、欢乐祥和的象征,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既符合泰山文化的主旨精神,又具备象征性的鲜明特点;既有强烈的认同感,又有深刻的寓意;既有传统的艺术魅力,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有高雅的格调,又有古朴的情趣。
泰山娘娘,即碧霞元君,传说中的泰山女神,亦是道教所尊奉的神。“元君”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民间称其为“泰山老奶奶”、“泰山娘娘”、“泰山老母”。碧霞元君信仰在中国北方地区极为兴盛,泰山上下建有上中下三庙奉祀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慈眉善目,双手持笏板。两旁站着手举凤头幡的侍女。在其下左右为送生娘娘和眼光娘娘,其旁所立一侍女,分别手托一只眼、一童子为其标志。
这位知友,可以在家请好几柱香,带些水果供即可(苹果\西瓜\枣最佳, 对了送子娘娘特别喜欢吃花糖,你可以买点五颜六色包装的那种好些的糖啊!千万不要用鸡蛋的。希望送子娘娘莫见怪,应该不算泄露天机吧! 切忌用梨\猕猴桃\杮子等上供) 庙里许愿点上六根香后可以小声的对送子娘娘说出你想什么时候怀孕请送子娘娘显灵让你达成心愿; 等有了宝宝后你会再来给送子娘娘还愿(愿望实现后一定要记得还原,不还愿尤如人间的背信弃义\过河拆桥,会出事情的)
泰山奶奶是中国内陆的山神信仰,尊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简称碧霞元君。泰山奶奶在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道场是在中国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碧霞元君的影响力历经上千年,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以后,对于中国北方地区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道书《续道藏》载其全名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永镇泰山,助国裕民,济厄救险,赏功罚罪 ”。宋真宗时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建祠奉祀。到了明代,这段文字被铸造在碧霞祠的御制铜钟上,从此香火兴盛。明代王锡爵撰写的碧霞宫碑文记曰:“自碧霞宫兴,而世人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及数千里。”
王昭《行脚山东记》记载,泰山周围的老百姓“终日仰对泰山而不知有泰山,名之曰奶奶山。”在沾化历代民间则只知泰山奶奶,不知碧霞元君。这是因为,世传泰山奶奶是泰山大帝的妻子,娘家是沾化久山。久山是沾化重镇,临河近海,建有驿站、巡检司、永利盐场,以繁华闻名遐迩。沾化民间关于泰山奶奶的故事甚多,自撷取二则以飨读者。
传说有一花姓夫妇,年过五旬喜得一女,取名花仙,视若掌珠。其实花仙不但长相丑陋而且头秃,被人们称为丑姑。有一年,花老夫妇因瘟疫相继去世,花仙便成了孤儿。她虽然没有亲门近支,但是善良的乡亲轮流抚养她,东家做条裤,西家缝件袄,吃着百家门的饭,日日长大。乡亲们指望花仙长大成人找个好婆家,也好对得起花老夫妇的在天之灵。
花仙家院子里有一棵老冬枣树,结的枣圆如铃、甜如蜜、脆如梨,非常好吃。花仙父母在世时,勤于管理,每年都结好多枣,除供乡亲们尝鲜外,还有不少外地人慕名前来求尝。父亲去世前,拉着不太懂事的花仙说:“这棵枣树,千万别糟践了,听您爷爷说,这种树非常难得,来之不易。”父母去世后,花仙不会管理,已经多年不结枣了。
可是,没想到有一年老枣树特别旺,葱茏的绿叶间竟然结出好几颗枣。枣子熟了,又红又大,玲珑剔透,花仙摘下来自己舍不得吃,敬奉养育她的婶子大娘。婶子大娘们被她的感恩之心所打动,谁都不肯吃,非要花仙自己吃不可。花仙无奈,只得依从她们。谁也没想到,花仙吃了那枣子后,竟然出现了奇迹。不几天功夫,花仙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粗矮的身形变得苗条修长,满头秃疮结痂囫囵脱下,长出满头秀发,眉清目秀,俨然变成一个楚楚动人美若天仙的窈窕淑女,而囫囵脱下的秃疮结痂则变成大银碗。从此,她便用银碗讨饭。从此沾化就有了“拿着银碗讨饭吃”的俗语。
有一天,全村人都做了一个大同小异的梦。梦见一个骑着猎豹的裸女,从村北的马虎岭上来到花仙家,好多人都来围观。裸女自称是山神,对大家说,花仙是泰山大帝的娘娘,我是奉命带她去泰山同大帝完婚的。说罢就给花仙梳洗打扮,转眼间把花仙打扮的如同天仙下凡。山神将花仙扶上猎豹,猎豹腾空而起,踏上五彩祥云朝泰山方向飞奔而去。第二天,村里人们边纷纷议论着梦境之事,便去花仙家看个究竟,只见屋内空空,不见花仙姑娘的踪影。
后来,和花仙要好的几个久山姑娘很想念她,于是长途跋涉来到泰山,想见花仙一面。她们边寻找边打问,当她们向一位胡须飘然的老人问询时,老人默默沉思片刻,只遥指了一下泰山之巅金光闪闪的碧霞祠,不答一言飘然而去。当姑娘们精疲力尽地爬到山顶进入碧霞祠时,但见碧霞元君神像神似花仙姑娘。姑娘们意识到花仙真的成了神仙,便欲跪拜,但怎么也跪不下,只觉得眼前一阵昏黑,等她们清醒过来,睁眼一看,已经安然无恙地回到久山。
关于花仙成仙得道的故事,还有一则。传说花仙是一个很丑陋的姑娘,头上长满了秃疮,人们都叫她秃姑。她天生男孩子性格,顽皮异常,到处惹事生非。有一天花仙偷了邻居周婶家的瓠子,用刀把瓠子一切两半,将一半挖出瓠瓤,然后把瓠子皮扣在秃头上,又抓住商大娘家的大花公鸡抱在怀中,骑在花爷爷家的垣墙上玩耍。这时从南面天空中飘来一片祥云,但见云中有铁拐李、汉中离、吕洞宾、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八位仙人。
道行最深的铁拐李一眼瞅见花仙,觉得很是惊奇,认为这位小姑娘具有仙风道骨。于是就对七位仙家说:诸位,今天我们仙班要添丁增员了,下边这位小女子骑着龙,抱着凤,玉冠霞帔,非同一般啊!说话间,垣墙变为龙,公鸡变成凤凰,瓠子皮变成玉冠,秃姑娘瞬间变成身材窈窕、满头秀发的靓丽仙女,腾空而起,踏上祥云跟随八仙而去。花仙位列仙班,云游四方,后分封到泰山,被尊为碧霞圣母,沾化人则尊称泰山奶奶,而久山人则尊称泰山老姑。从此人们经常见到一位美丽仙女给人们消灾治病、惩治邪恶,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明清民国时期,沾化有许多泰山奶奶庙,普通人家尤其久山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供着泰山奶奶神像。在子弟科考、外出买卖,甚至走亲访友、赶集上店前,必给泰山奶奶上一柱香;渔民出海,要向泰山奶奶祈福求平安。每到农渔休闲时节,人们成群接队到泰山进香奉贡,祭拜泰山奶奶。据说,泰山脚下的客栈总是把沾化久山的客人待为上宾,吃“二笼包子”住上房,每开宴之前首先吆喝一声“沾化久山的客到了吗?”,哪怕没有久山的客人,只要有人答应“到了”,方可开宴。
泰山奶奶的故事,老一辈讲,少一辈讲,口口相传,几百年来深深扎根于民间,不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而且丰富了沾化的文化内涵,2007年10月列入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君洞依山造殿,凿壁成像,呈“玄”字形格局,顶上的八角亭,即为玄字上端的一点。道观占地300多亩,造像30余尊。迎山门为灵官殿,沿石级盘旋而上,绵延2公里,依次为:明代石刻殿、五路财神殿、西王母殿、真武殿、慈航殿、吕祖殿、七真殿、斗姆殿、五百灵官殿、玉皇殿等。
正殿为三清殿,原为明成化十六(1480)年所建,距今五百多年历史,供奉三清天尊;殿内坐像前排正中为太上老君,左右分别为南极仙翁与北极紫微大帝。后排为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中间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左侧是太上道君灵宝天尊,右侧是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殿前有明代“五龙捧圣”浮雕石碑一块,镂刻工艺精湛。
祖师殿后为古涂洞,原祭祀大禹之妃涂山氏,清咸丰十一(1861)年修祖师殿改奉真武祖师。1997年重建,仍奉真武祖师,同殿祀奉的还有十大元帅、水火二神将。殿前存有元代石刻“全真七子朝老君”一幅。慈航殿是1994年在原址重建的殿堂,供奉圆通自在天尊,又称观音殿。 同殿随祀的有“后土皇地祇”(音同“其”)(也称“后土娘娘”、“地母”)、碧霞元君(泰山奶奶)、催生娘娘、眼光娘娘、送子娘娘、西王母。玉皇楼系1999年在原址重建的楼阁,高四层,第一层供奉全真七子,称“七真殿”;第二层供奉众星之母——斗姆元君、六十甲子等神,称“元辰殿”;第三层祀奉真武祖师统率的五百灵官,称“灵官殿”;第四层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左右分别陪祀南、北五祖。玉皇楼登楼墙壁壁画系临摹山西永乐宫“朝元图”,描绘了众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壮观场面。
此外,老君洞、三丰洞、纯阳洞、石猴洞、仙源洞、三圣洞、燃灯洞、黎山老母洞8座神仙古洞与众多石刻散布于山中。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普陀岩石刻。普陀岩石刻为明代古迹,刻画了观音救八难、文王访贤、伯牙抚琴、 娥皇女英访大舜、李亚仙刺目劝学、“渔”、“樵”、“耕”、“读” 等故事,形象生动,极富文物价值。花园鱼池石壁刻“犹龙”两个大字, 是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孔子对老子的赞词,字体遒劲,倒影池中,水波荡漾,仿佛真龙游动。山中石壁上还有“涂洞参天”、“有仙则名”、“玄关一窍”、“紫气东来”等历代石刻,笔力雄浑,气势磅礴。山顶青牛岩上的浮雕青牛,四蹄腾空,形象生动。山间亭台小榭,石桌石凳;山路蜿蜒起伏,曲径通幽;梯道惊险挺拔,直上云霄。老君洞的建筑、石刻等多为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其中有记述太平军的史料,弥足珍贵。后山坡还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到石斧、石镰、石椎等石器22件,具有考古和研究价值。
庙宇慈航殿上雕刻有碑铭“真武传道”,三清殿前石刻有“五龙捧圣”。岩造图象老君骑青牛,周文王拜相,节子访贤,日月星辰等石刻浮雕,文人墨客的题字多在岩壁上,技艺尤为精湛。老君洞道观内多崖刻佛道故事图像,其中以九龙碑和八难岩两处石刻浮雕最具艺术价值。另有摩崖石刻文字多处。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