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康熙的奶奶是孝庄皇太后,她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帝,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和“清朝兴国太后”。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
康熙的奶奶是孝庄皇太后,她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帝,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和“清朝兴国太后”。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皇舆全览图 清朝康熙皇帝玄烨对地理学也是很留心的。追溯其源,可能仍是受南怀仁等人的影响。南怀仁进宫不久,就与另一个传教士合写了《西方要纪》,又绘制了世界地图《坤舆全图》,向玄烨介绍西方地理知识,引起了他的兴趣。以后他一边学习传统的地理书籍《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徐霞客游记》等,一边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一个封建皇帝的活动范围是十分有限的,很难随意离开皇宫,玄烨也不例外。这样,出巡、征战就成了玄烨考察地理的良机。每次出京,他都带上钦天监官员和测量仪器,一到驻地,必要对当地的天文地理进行考察。我国几条著名的大河如长江、黄河、黑龙江、金沙江、澜沧江等,玄烨都派人勘察过。他除多次在南巡时对治黄工程进行规划和检查外,又利用亲征噶尔丹到宁夏之机,在横城口乘船顺黄河而下,体验黄河的汹涌激荡。康熙四十三年玄烨还派侍卫拉锡等人考察黄河之源。他指示:“黄河之源,虽名古尔班索罗谟,其实发源之处,从来无人到过。尔等务须直穷其源,明白察视其河流至何处人雪山边内。凡经流等处宜详阅之。”(《康熙政要》)拉锡奉谕旨率随员于四月初四日离京西行,五月十三日到达青海,在当地官员的陪同卜,他们考察了黄河发源地的星宿海、札陵湖和鄂陵湖的大小和形成情况,以及黄河从鄂陵湖流出的路线,并且绘制了地图。从拉锡等人同玄烨的奏报中可以看出,此次考察的结果与现代地质学家对黄河河源地理环境的考察基本一致。玄烨在近三百年前组织的这次黄河河源考察,可称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项壮举。此后,玄烨在拉锡奏瑕的基础上,写了一篇短文《星宿海》记叙了黄河之源的情况。
不久,玄烨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在当时说来是史无前例的全国地图勘测。玄烨是名军事家,自康熙十二年至三十六年,他连续部署了平定三藩叛乱、抗击沙俄入侵以及平息额鲁特蒙古贵族分裂活动的战争,并且亲临前线,指挥了一些重要的战役。战争使他深感需要有一份准确的地图。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条约》签定后,法国传教士张诚曾向玄烨呈上一份从欧洲来的缺少中国详情的亚洲地图。玄烨从这份地图受到启发,打算利用张诚等人的西方测绘技术,组织人力绘制一份全国地图。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交通又不方便,在当时要按科学的方法绘制一幅全国地图,其难度可想而知,仅几个传教士是不能胜此重任的。对此玄烨做了长远打算:他一面继续征用有科技才能的传教士,一面命令张诚等人培训中国学生,同时还派传教士到广州、澳门,以至返回国去招聘人员,采办仪器。经过近十几年的培养人才、购置仪器、测定各地纬度、绘制局部地图等准备工作,测绘全国地图的工作才开始。康熙四十七年,玄烨“谕传教士分赴内蒙古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并谕部臣,选派干员,随往照料。一并各省督抚将军,札行各地方官,供应一切需要”(《正教奉褒》)。从康熙四十七年到五十六年,这支测绘队伍走遍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各省,绘制了一幅幅各省地图。康熙五十六年,全图告成。玄烨将之命名为《皇舆全览图》。此图采用经纬图法,梯形投影,比例为1:1400000。它是我国第一次经过大规模实测,用科学方法绘制的地图,虽然还有不准确之处,毕竟“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份。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李约瑟语)。在这份地图的绘制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地球经线的长度因纬度上下而有所不同,从而第一次在实践中证实了牛顿关于地球为椭圆形的理论。《皇舆全览图》的测绘,由此成为世界地理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皇舆全览图的发展过程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出木刻版《皇舆全览图》﹐有总图1幅﹐分省图和地区图28幅,但西藏及蒙古极西地方多空白。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印行铜版图﹐以纬差8度为1排﹐共分8排﹐41幅,这种以经纬度分幅的方法在中国是第一次。文字记注方面在内地各省注汉字﹐东北和蒙藏地区注满文。故后人又题名为《满汉合璧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这版本流传较广。
已详绘有西藏和蒙古极西地方﹐分省图和地区图增至32幅﹐其范围东北至库页岛(萨哈林岛)﹐东南至台湾﹐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海南岛﹐西北至伊犁河﹐西南至列城以西。在西藏边境标注出朱母郎马阿林(珠穆朗玛峰)。图上以通过北京的经线为中经线﹐经纬网用梯形投影法。
1721年(康熙六十年)又刊印一次木刻版﹐木刻版的所包含的地域范围与1719年的铜版图相似。
后来﹐为适应行政管理的需要﹐又刊木版小叶本﹐以省﹑府分幅﹐计227幅。不绘经纬线﹐且只包括内地各省。
康熙的父亲是爱新觉罗·福临,即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她便是孝庄文皇后,所以康熙的奶奶是孝庄文皇后。
古代皇帝多擅长于舞文弄墨,康熙写个福字,为什么会被誉为中华第一福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福”字在古代寓意与当今不太相同。
历代君王,尤其是名垂青史,万古流芳的君王,每逢其亲人或者是祖辈的重要日子都会题诗写字,但几乎所有君王从未提过“福”字,大多都是祝寿一类的贺词或者是挽联。
因为从古至今,在题字的规则上,“福”象征着对祖辈儿的不尊。“福”在古代意味着不顺的意思,并非现在的有福气和美好的意思。
所以,大多数君王在隆重的节日或者是祭祀的过程之中,往往提的字都会是囍、庆、美,而从不提及福。
困惑的有书君也查了一下原因,分析后觉得可能古贤老子即有经典的论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些渊源。另外福字有一种写法,田字变形后与“凶”字极为相近,也可能与此有关。
“福”字当时写的人就少,又是一代帝王写过的,这也是这个“福”字不一般的原因。
原因二:康熙是个低调的皇帝,所存墨宝不多。
清代康熙皇帝一生酷爱书法,但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是历代皇帝的笔墨中流传最少的。传说康熙一生流传下来的就剩三个字:“无为”、“福”,这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换句现在十分流行的话来说:一代明君康熙爷只想低调做皇帝,高调的去为老百姓谋福利吧!
康熙皇帝的墨宝少而又少,又是写了这个有着非凡意义的“福”字,这也是这个字脱颖而出的原因。
原因三:康熙爷的这个“福”字意义深远。
其实,对于康熙写福字,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这才是这个“福”字可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
传说孝庄太后六十大寿的时候,辛苦操劳了一生的孝庄太后却突然一病不起了,康熙从小由孝庄太后抚养长大,与孝庄太后感情极深,现在老祖母的病情危急,这可急坏了孝顺的康熙。
他每天召集医术高明的太医才来诊断,可是病情一点改善都没有,于是康熙每天是急的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只得天天祈祷神灵。
可能他的诚意感动了上天,有一天他在朦朦胧胧中,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个白胡子的老神仙告诉他,说他是真龙天子,心愿可以和上天神通的,所以必须要他御笔亲写一个福字,那么就可以为老祖宗减免病灾了。
醒来后的康熙斋戒了三天后,非常慎重的写下了这个福字,并盖上自己的玉玺,连忙把这个福字拿给孝庄太后看。
可能孝庄太后被孙儿的孝心所感动,此后病情竟渐渐好转。而且身体也渐渐的硬朗了起来,又多活了十五年,于七十五岁的高寿过世。
此后,无论是康熙本人,还是朝中王公大臣,都觉得这个福字具有灵气,是一件国宝,就将这个福字刻在了石条上,作为珍宝世代留传。
纵观康熙大帝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刚劲有力,颇有气势,右上角的笔划很像一个“多”字,下边为“田”字,而右偏旁极似“寿”字,所以这福字又蕴含着“多子多才多衣多田多福多寿”的深厚含义。
更为珍贵的是碑的正上方刻有康熙的御玺之印以镇福,这更是其他历史传碑无法相比的。而后,这个福字辗转到民间,普惠大众品吗。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文物局对“福”字碑进行修缮,定为“中华三绝”文物之一。众多海外名流纷纷慕名前来求福,以拓印挂轴孝敬长辈,外国访华元首也纷纷前来景仰。
古时,这个“福”字是康熙为其奶奶“请福续命”,而今这个“福”又是百姓们争相为自家老人添福添寿的珍品。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福”字已经完完全全的成为天下所有百姓的“福”,这个天下第一福当之无愧~
孝庄
简介 康熙祖母,名大玉儿,年轻时被誉为“满蒙第一才女”
该糊涂时闭眼、该明白时睁眼。
孝庄是非常有理想的,为了理想她可以忍辱负重,吃尽常人所不能吃的苦。孝庄最过人之处在于很会琢磨别人的心思,宫廷中各个关键人物,只要有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孝庄的眼睛。可以说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的辉煌成就,孝庄一手栽培了康熙,她又是康熙最温暖的港湾,最坚实的后盾,所以康熙对孝庄的感情最为深厚。
清朝玄烨的奶奶是孝庄文皇后。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玄烨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其父是爱新觉罗·福临。
爱新觉罗·福临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第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生于盛京,其母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
所以爱新觉罗·玄烨得奶奶是孝庄文皇后。
扩展资料孝庄文皇后,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临即位,改年号为“顺治”,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今北京)。顺治八年二月,世祖亲政,上徽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简称昭圣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
顺治十八年世祖崩,皇帝福临的第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布木布泰尊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昭圣太后生活内敛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并支持儿孙的事业。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
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庄文皇后
电视剧是编的,但历史上的确有这种图
即《内府一统舆地秘图》(又名《皇舆全览图》)。
清康熙四十年开始命测绘北京附近地图,亲自校勘,认为“远胜旧图,仍命测制各省全图”。
康熙四十七年(1708)“谕传教西士,分赴蒙古各地,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谕部臣选派干员,随往照料,并咨各省督抚将军,礼行各地方官,供应一切需要。”
钦天监汤若望﹑南怀仁(西洋传教士)奉敕在前明《万国图》、《堪舆图》等基础上编修地图。同年7月,由白进、费隐(德国人)、雷孝思、杜美德(法国人)、何国栋(中国人)等率领测绘队伍走遍全国,测绘了各省地图,1717年完成后返回北京。在杜美德主持下,又经过一年的时间,将各省分图编绘成一幅全国地图,这就是著名的《皇舆全图》。从四十七年至五十四年他们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法,梯形投影﹐先後在全国测定了630个测绘点。规定了统一的测量尺度。测绘完成後﹐均交法国传教士白晋等人统一审校﹑缀合﹐五十八年完成。计全图一﹐离合凡三十二帧﹔别为分省图﹐省各一帧。呈上﹐定名《皇舆全览图》(一说为《皇舆全图》)。全图比例尺约为一百四十万分之一﹐纵横各数丈﹐山川﹑府州县城及镇﹑堡等﹐无不毕载。内地各省注记用汉文,满蒙地名用满文。《皇舆全览图》开辟了中国近代地图的先河﹐是当时最详细的地图﹐也是研究中国清代康熙以来历史地理变化的重要资料。该图铜版因於巴黎制造﹐故该图流传到了国外。在国内﹐该图定为内府秘籍﹐外间很少流传。直至1921年﹐清理清朝遗物时﹐才在渖阳故宫发现该图图版﹐後在该地石印﹐题名《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始公诸於世。
答案:康熙命雷相思等人会赞满洲地图得到了满洲地理信息和部族分布情况的结论。
解释:康熙命雷相思等人会赞满洲地图,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满洲地理信息和部族分布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统治和管理。经过调查和研究,他们得出了满洲地理信息和部族分布情况的结论。
拓展:康熙命雷相思等人会赞满洲地图,是清朝统治者对满洲地区的重视和管理的体现。除了满洲地图外,康熙还多次下令编纂全国地图,并且大力发展天文学、地理学等科学,提高了清朝的地理信息水平。同时,康熙还倡导“文治”和“和平统一”,为清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