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1、八奶奶的葬礼2、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有哪些3、昨晚做了特别奇怪的梦4、六道轮回苦,儿孙娶祖母、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求解释和出处一 八奶奶的葬礼,是冉家沟的最后一个葬礼。 冉家沟,是重庆多山地区的一个小地名,沟前有一山峰将沟里的世界
- 1、八奶奶的葬礼
- 2、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有哪些
- 3、昨晚做了特别奇怪的梦
- 4、六道轮回苦,儿孙娶祖母、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求解释和出处
一
八奶奶的葬礼,是冉家沟的最后一个葬礼。
冉家沟,是重庆多山地区的一个小地名,沟前有一山峰将沟里的世界天然地屏蔽了起来,仿若世外桃源般,尤其是那棵粗壮的黄葛树,冠盖如伞。据说冉家的祖先就是走到这棵树下,前后左右一看,就再也不愿意走了。说黄葛树根繁茂易发家,是好兆头。
冉姓家族何年何月驻扎下来的,没有人说得清楚,可能是灾荒逃难来的,也可能躲避抓壮丁来的,也或者是躲避“棒老二”,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冉姓人家让这荒山沟有了名姓。一家子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一家九兄弟变成几十上百家人。在冉二娃的记忆里,沟里人最多的时候有二三百人。
八奶奶太能活了,活了八十九岁,活得她自己都不想活了,可是阎王爷不要她,她只好自己弄个破布条绾在床沿柱上,眼睛真的就闭上了。
还是二十多年前,八奶奶身板硬朗着呢,牙也还好好的,乐呵呵地送孙娃子冉大雄出门去“跑广州”。谁知冉大雄这一去就杳无音讯。从此,八奶奶和村口的黄葛树就成了冉家沟的标志。从外面回来的人,只要看到黄葛树,就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在树下张望的八奶奶;从村里头出去的人,翻过垭口回望冉家沟,看到的依然是隐约成点的八奶奶和模糊的黄葛树。八奶奶的神态永远都是一个样子,对出远门的人永远是那两句话:“又走了哇?”“慢些走,过年早点回来!”只要看到在山梁上蚂蚁般蠕动的人儿,八奶奶便是惊喜交集,不管是一个还是一串人儿。等人影越走越近,八奶奶眯缝着眼睛盯着,来人走至眼前叫“八奶奶”,八奶奶一个一个地仔细分辨,失望的神情像深深的皱纹爬满脸庞,脸色越来越灰败颓唐。她不由自主地叹息一声,强打起精神仍然笑眯眯地应着:“呃,你们回来了哇!”二十多年,这声调从来没有变过。
冉大雄那年二十岁,大学考上了没钱去读,他父亲冉六叔背猪崽儿到镇里的集市上卖,目的也是给冉大雄凑学费。谁知道在“关口岩”边背篼里的猪崽儿哼哼唧唧在打架,一头前足搭在背篼沿上使劲儿往外冲,冉六叔双手往后想安抚猪崽儿,结果身子一闪、脚下一滑溜,人和背篼、猪崽儿往陡峭的山坡滚了下去。幸好,下面不是乱石,而是蓬勃葳蕤的山草坡,背篼没有摔坏,猪崽儿滚下去翻个身爬起来,吓得“嗷儿嗷儿”乱叫,瑟瑟发抖挤成一团,六叔却动弹不得,被村里的人抬回去,三个月后能起来走路了,但腿跛了,走路不得劲,干重活儿也不行了。
大雄高中毕业后,再没提上学的事,无论六叔怎么问,他只说考砸了,没上录取线。之后,他便拎着帆布背包,在八奶奶的目送下,“跑广州”打工去了。
大雄出去后,一个月没消息,两个月没消息,半年没消息,急坏了六叔六婶,还有八奶奶。六叔腿脚不利索难出冉家沟,六婶体弱多病不识字赶集都迷路,八奶奶急得嘴冒燎泡,颠着小脚天天往黄葛树下跑。六叔只得给在外打工的乡亲们一个一个打电话,拜托他们在广州、深圳找一找。但是,过年时,冉家沟出去“跑广州”的都喜气洋洋地回来了,八奶奶在黄葛树下眼睛都望穿了,大雄连个人影都没有。回来的人说起大雄,只摇头,说问了很多人,都没见过。甚至有人说,他可能没去深圳,而是去了别的地方。还有的人说,广州、深圳那么大,找人谈何容易,简直就是大海捞针、泥牛如海!八奶奶泪流成河,有人就安慰八奶奶,说大雄那么机灵的孩子,怎么可能不见呢,也许是有别的原因,总有一天他自己会回来的。这虽然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也只能信着,不信有啥法子,没有。八奶奶擦干眼泪,天天守候在村口的黄葛树下,这一等,就是二十多年,八奶奶的染霜青丝熬成了满头银发。
这二十多年里,最先熬不住的是六婶,六婶思子心切,怄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大雄走后五年就撒手人寰;六叔则在五年前去世了,因为村里有个冒失的小青年,突然说了一句话:六爷,大雄叔不得回来了,二十年了,只怕转世投胎了。六叔听了急得白脸赤目,突然“咔咔咔”呛出三口黑血,倒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
八奶奶呼天抢地,哭得死去活来,最后气若游丝。冉家沟里的人都以为八奶奶就会这样殒了。带信给八奶奶的娘家,一个隔房的老姊妹来看她,说他们村里有人偷渡去了香港,看到过大雄的!八奶奶昏花的眼睛像被拨亮的灯芯,死死抓住老姊妹的手,急切地问,“真的?!”当然是真的,你得好好活着,说不定明天他就回来了!八奶奶虚弱地点着头,她挣扎着坐起来,舔着嘴唇说,我想吃稀饭!
八奶奶终于又走到黄葛树下,她抚摸着老黄葛树,喃喃地说,我又来陪你了,不,是你一直在陪着我!
黄葛树没有老,常年青枝茂叶,八奶奶却一天一天地更老了,倚在黄葛树干上,一张干褐的脸,像一片干枯的树叶。
二
自从六叔去世后,从外面回村里的人,无论那一年收入如何,都要给黄葛树下的八奶奶一些钱物,说八奶奶送自己走,迎自己回来,等了整整一年,应该的。八奶奶怎么都不收,她说自己牙口不好了,吃粗茶淡饭足够了。但是,八奶奶不收怎么行呢,执意给钱物的人说,我们在外打工的都商量好了,我们没有能力找到大雄,我们养您的老!八奶奶就眼泪汪汪地呜咽:大雄啊,你到底活着还是死了,早点有个实信儿,让我死心嘛!
关于冉大雄的下落,冉家沟的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秘密,坦白点说,是对六叔有愧。六叔托他们在外面相帮找一找,这在六叔看来,是应当应分的。六叔帮着乡亲们找过猪、找过羊,找过鸡、找过鸭,找过猫、找过狗,只要谁家不见了什么,六叔就躬着腰满山遍野地寻找,不论费多大劲儿,六叔总找的到,哪怕不是活物,是一堆臭气熏人的尸骸。但是六叔托他们找大雄,开始他们是不屑的。大雄没有跟冉家沟打工的任何一个人出去,说是约了外乡的同学一起走,这就有看不起冉家沟人之嫌,冉家沟的人外出打工,都是一个带一个,就像走在山梁上那一串溜儿。当然,这也是冉家沟不成文的规矩,也或者是虚荣心作怪,毕竟谁带谁出去挣了钱回来,带的人和被带的人面上都有光。仿佛就是冉家沟的荣耀,能光宗耀祖的。冉大雄一声不吭跟别人走了,谁心里乐意呢?因此,六叔相托的时候,虽然嘴上都“嗯嗯”地应着,其实心里没当一回事。没当一回事还有另一个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广州、深圳不比冉家沟,那位改革的总设计师在南巡讲话中划了一个圈,这个圈就把广州、深圳无限放大、扩大了,全国各地尤其不发达地区的人都涌向那里,那么大的地盘那么多的人,汽车来来去去的,要找人谈何容易?另外,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打工是计时计件给工资的,找人是没有人计时计工给工钱的,不像原先冉家沟的农业合作社,找猪找狗都计着工分,就是包产到户不计工分了,也不过是把手上的活儿抓紧一些,不延误工时。可在广州深圳不同,你要去找人请假,痛快的说去吧,按天扣工资;不痛快的说,生产恁个忙,你还有闲心请假,那就辞职吧,不要占着茅坑不拉粪!
于是,六叔的相托成了电波里的一句空话,远隔千里听得清清楚楚的,却湮没在轰隆隆的机器声里,时间一长,就忘记了。也有睡到半夜记起的,暗地里叹息一声,祈祷大雄已经和六叔联系上了,天亮再睁眼,又忙不迭地吃了喝了上班去。年底回到冉家沟,面对黄葛树下的八奶奶,心里像被尖利的刀子捅了一下那么难受。可是还少不得要到六叔家里走一趟,带上椰子糖、香蕉片之类的特产,少不得问问大雄最后的那些细节,信口说自己请了多少天假,跑了东莞、虎门、潮州等等地方,问了不下千人,就是没见着大雄。六叔就一脸感激和歉意,六婶就要抱柴烧茶煮荷包蛋泡米米茶来招待大家表示感谢,一伙子人就赶紧跑去将灶孔的柴火灭了,说大雄人都没找回来,怎么好意思吃!
一伙子人就表情讪讪地出了六叔家的门,再回来时,又少不得要到六叔家自编自话说一通,多少年来,冉家沟的出门人都习惯了,大雄要是哪天自己回来了,不光是惊喜,还要把他们吓一跳!其实他们开始还暗自期待,冉大雄会碰上自己,广州深圳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反正在那些打工的集中区,要碰上也不是难事,何况还有偶尔的休息日,在外面走动走动,总能碰上几个认识的人。可是五年后吧,他们就不大相信大雄会出现了,也会怀疑大雄不明不白被什么人暗害了,或者不小心意外出事了,反正,意外死亡、凶杀、自杀的事件太多了,在广州、深圳打工的人像蚂蚁一样,一不小心就被脚踩死了,被什么东西砸死了。听到这些消息,冉家沟的人也会想起大雄,想起人这么活着有多冤枉,跑到这人潮密密匝匝的地方来寻死,有什么意思啊!再回去之后,也会跟六叔摆谈这些见闻,其实也是一种暗示,希望六叔别再托他们找人了,找不到的。谁知道六叔一根筋似的,正月初五早上,六叔瘸着腿,挨着院子一家一家地上门去打招呼,麻烦他们找找大雄!六叔知道冉家沟的人都喜欢六、八、九出门的习惯,取意“初六出门顺顺顺、初八出门发发发、初九出门刨堆堆儿”之意。六叔不赶早,也不赶晚,就在初五上门给正在准备出门的人送上卤鸡蛋、盐水花生等自家产出物,再叮嘱一句“空闲时帮忙找找大雄,叫他找不找钱都要回家过年!”冉家沟的人压根儿就不想吃六叔的东西,路上不过三四天,自己带的东西都吃不完,哪里还要六叔的。但又不忍心拒绝六叔,如果不收东西,就是明着拒绝六叔的请托。因此,一年一年的,六叔的登门请托像紧箍咒一样,一年比一年让人头痛,但六叔就那么点事,大家只得硬着头皮接过来,说些言不由衷的安慰话。
五年前的那个正月初五,六叔走到最后一家,冉大志的儿子二娃正在往牛仔背包里装东西。冉大志跟大雄是同龄人,俩人一起读书,初中毕业后,大志不读书了,学泥瓦工。后来兴起“跑广州”,大志就随潮流出去,在工地上当砖工。六叔进了门,冉二娃说我爸出去了。六叔说,没事,把这点东西给装进背包里吧!说着就把捆扎好的那包物什塞进背包里。
哎呀,六爷,我爸带的东西太多了,拿不走!二娃叫了起来。
不是说你跟他一起去吗?六叔了然似的说。
是,我要去,我妈妈也去。
你妈也走,家不要了?六叔吃惊起来。
是,我妈去给我们煮饭。
二娃妈于秀梅前些年一直呆在家里务农,操持家务,侍候老公公九爷爷。去年冬月,九爷爷去世了,于秀梅一下子轻松了,说再坚持大半年,等二娃初中毕业就去冉大志的工地上煮饭。冉二娃在他们商量时说,我不读书了,反正成绩孬,也考不起,多读半年少读半年没什么区别。冉大志看着二娃的成绩通知书,重重地叹息一声。因为通知书上除了体育,其它没有一门课程是及格了的。后来冉大志说,不读就不读吧,一点都不用功,去工地上下下苦力,就知道你是不是该好生读书了。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而且不只是二娃家,还有两三家,都是这样打算的。把老一辈的送终上山,把小一辈的养大成人,合家就出门打工去了。
六叔愣了半晌,还是固执地说,带上吧,也是我的心意!二娃护住六叔的手,说不用不用。六叔心里一阵阵发紧,眼睛发红了。那些今年合家外出的,都说自己今年过年大概不回来了。过年火车挤、汽车挤,飞机票都难买,一年挣点钱都散在路上了。现在一家子出去了,再也不用每年往家跑了,还能节省一笔钱。他们对六叔的请托,都有些难为情。六叔看出来了,心里也越发难安。
二娃也不知道那句话是怎么冲口而出的,到底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心里藏不住事,嘴上藏不住话。昨晚睡前冉大志和于秀梅都在商量,说六叔明天一定会来,也没人敢点醒他,二十年了,大雄怕该转世了。二娃笑嘻嘻地说,我告诉他!冉大志眼睛一瞪,不满地说,要你小娃儿多嘴多舌的!
二娃话一出口就后悔了,他看见六叔的拐棍“啪”地掉在地上,人挨着墙根倒了下去,二娃知道自己闯了祸,赶紧跑出去叫人,等冉大志回来扶起他,六叔眼泪汪汪的,挣扎着站起来,梗着脖子,咔出了几口血,话已经说不清楚了,没多久,六叔眼睛大大地睁着,就断气了。
冉大志着手料理了六叔的葬礼后,带着二娃去了深圳,于秀梅留在家里,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于秀梅要留在家里照顾八奶奶,毕竟,六叔是在冉大志手腕上断气的。
三
短短四五年时间,冉家沟的人几乎都走光了,常年在家的,只有八奶奶和于秀梅。大家伙儿不回冉家沟的理由很简单,冉家沟太偏僻了,学校都停办七八年了。冉家沟以前有学校,民办老师冉启能在教,因为学生太少,就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上复式班,只开设语文、数学两门主课,四年级就到村小或乡完小去读。冉二娃就是在这个小学点里读了三年,然后去乡里读书的。这个教学点本来是考虑冉家沟里的孩子幼小才设下的,因为去村里或乡里爬坡上坎要走一个小时,还有一条小河,河水平时很浅,有时还断流无水。下雨山洪暴发却水势汹涌,不能过河,而泥泞的山路,也很危险。冉启能看到在外面打工比自己当民办老师强多了,就向乡里提要求转成公办老师,如果不转,他就辞职。冉启能满以为自己的要求会被重视,因为县里乡里天天都在喊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是乡里说冉家沟的教学点人太少,早就该取消了,没答应他。冉启能认为乡里根本不重视教育,一气之下辞职跑出去打工,很快就发了财,他再也不回冉家沟了。因为他从心里觉得对不起冉家沟的孩子们。读不上书的孩子怎么办呢,只能往外插班,于是,就带着孩子去乡镇或县城里,先租房子,再买房子。冉家沟就这样被改变了,供养老的去世安埋,年轻的在外买房置家成了冉家沟人最现实的选择,一家一家的,就这样往外迁走了。
于秀梅在等着给八奶奶送终。俩人闲时就坐在黄葛树下摆龙门阵。冉家沟人少,信息闭塞,聊的话题也有限,反反复复就那些话。八奶奶说得最多的,是望着越来越衰败的冉家沟,瘪着没牙的嘴说,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都在家过得好好的,现在太太平平的,反而在山里呆不下去。于秀梅就笑笑说,八奶奶,世事变了嘛!八奶奶就焦眉焦眼地苦笑,说是啊,我老了。又感叹一句,秀梅,你为我苦守在这里,我心里不安呐!于秀梅就宽慰,八奶奶,您怎么能这么说呢,当初冉家是一个祖先人来这里,像黄葛树根一样蹿出来,不管发枝发桠分成多少家,都是亲人呐!我不守,也会有别的人守。再说,我们在家里,日子过得多清闲啊,哪像他们在外面,过的那日子,真是牛马不如,苦得很。就说起冉家沟在外面闯荡的人,说哪家哪家人干什么,年轻进厂的还好一点,有技术的也好一点,其他的,无非捡破烂、下苦力、睡桥洞的都有。八奶奶听着,身子就不由自主地发紧了,她又忍不住说,在家多好的,非得去吃那些苦!于秀梅就说现在流行在外面打工啊,在家守着是清闲,找不到钱的。
冉大志、冉二娃在外很辛苦,挣的钱都存在银行里,今年娶媳妇时,那娘家人提了一个要求,就是不回冉家沟住了。说冉家沟都成荒沟沟了,野物多起来了,再住就成野人了。冉大志赶紧说,没问题,到县城里去买房子。又解释说,之所以先前没买,是有八奶奶这个老辈子。这善行和孝心兼有的事情就摊在了阳光下,但是那娘家人一听说冉大雄这个名字,突然激动起来,说冉大雄就是跟他们本家的兄弟一起出去的,他们在深圳偷渡去了香港,路上冉大雄染了风寒,到香港没多久就死了。
对于冉大雄,是再也没有幻想的余地了,就像飞出去的断线风筝,虽然线头还在手里,风筝却再也拽不回来了。于秀梅再三叮嘱大家不要告诉八奶奶,说老人家就大雄这样一个想头念着,如果知道真相就没什么活头了。不知怎的八奶奶还是知道了,八奶奶一病不起,于秀梅端茶送水,八奶奶拒绝吃喝,等于秀梅给她洗脸擦身端水出去倒,然后烧碗红糖开水端进去,就这么一转眼的功夫回来,八奶奶已经断气了。
四
于秀梅着慌了,赶紧给冉大志打电话,冉大志说我马上回来。冉二娃说,爸,还是要给冉家沟的人说一下。冉大志说二娃,我来不及了,得赶紧走,你通知一下大家,看他们有没有时间回去。冉二娃就一个一个打电话,在冉家沟QQ群里也发了八奶奶的讣告,还发了微信。收到了几十个流泪的QQ表情和“祝她老人家一路走好” 的话,大家都说本来八奶奶很不容易,又没有子女送终,都应该回去,一笔难写个“冉”字啊!可是恁个远啷个回去嘛,才出来没得两个月,有的说给在镇上、县城带孙子的爸妈说了,让他们回去。冉启能说二娃,赶紧给你妈妈说去找政府,孤寡老人是他们的责任。
其实于秀梅当天就找了村主任蒋平,冉大志还在路上未回,她心里有些害怕。蒋平当即电话报告镇政府,镇政府民政办的工作人员说人死要埋,入土为安。孤寡老人安埋有标准,你们先垫上,我们明天送钱来。蒋平又在村里组织了几个乡亲去买棺材、挖井。于秀梅请了吹鼓手,唢呐吹一阵,啰鼓敲一阵,蒋平说政府的钱不够开支,于秀梅抹着眼泪说我不想八奶奶走得太冷清,超支的部分我添。有他们帮忙,于秀梅再不孤单了。冉大志第二天到家后,蒋平和他敲定当晚坐夜,冉家沟在镇上、县城照顾孙子女们读书的回来了十来个,于秀梅提议说冉家沟的人还是要披麻戴孝,八奶奶是本家长辈。冉大志二话没说接过孝帕戴在头上,其他人纷纷戴上,连蒋平也在手臂上戴了青纱。因此,八奶奶的葬礼没有想象中的冷清,算得上隆重。
冉大志和于秀梅是最后离开冉家沟的,站在山梁上,回头望向那棵黄葛树,叹口气,又继续向山外走去。他们这一走,冉家沟就再也没有住家户了,冉家沟又成了荒山沟。
冉启能过年回来遇上好几个同辈人也在给过世的老辈人上坟,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八奶奶的墓前,放一挂鞭炮,烧一叠纸钱,互相递烟递火,感叹八奶奶活着的不易和死后的冷清,大家看着熟悉破败的房架子,望着四围的青山流云,不约而同地说起当年事,说起冉大雄、六叔、六婶,说真正可怜的人是我们自己啊,终于不用面对黄葛树说谎了。大家都吸溜着鼻子抬头看天,才发现自己真的好想好想流眼泪。
孟母
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断机教子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用剪刀剪断织好的布。孟子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之人。
买肉啖子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编辑本段
欧母
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4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是跟着一直守寡的母亲长大的。
欧阳修的父亲当过地方官,为人正直、好客。他在世的时候,家中门庭若市,经济也宽裕。他去世后,家境逐步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以荻画地
欧阳修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辛勤劳动,一心养儿长大。欧阳修五六岁了,他母亲就教他读书识字,教他做人的道理。没钱买纸笔,就用芦杆代替,把沙铺在地上当纸,一笔一画教欧阳修写字。
一年大一年的欧阳修逐渐懂事了。他很体谅母亲,一边读书,一边尽力分担家务。欧阳修尽管已经懂事了,但他不明白母亲怎么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力量来抚养自己。
一次,欧阳修问起了这件事。母亲深情地说:"你父亲死后,我能守寡抚孤,是因为我了解你父亲的品德高尚。我爱他,也爱你,我决心把你培养成像你父亲那样的人。为了你,再大的苦我也能吃。"之后,她对欧阳修又讲起了自己的身世和欧阳修父亲的为人。"我嫁到欧阳家的时候,你奶奶已经去世了。可是,我从你父亲对你奶奶的纪念中,知道他是个很孝敬长辈的好人。你父亲在家尊敬长辈,在外当官的时候,对公事严肃认真,从不马虎。他白天办公,晚上还要看公文和案件材料,往往熬到深更半夜。对于死刑的材料,总是反复调查、核实。他常说,人命关天,马虎不得。后来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对我说:'我不能看孩子长大了,希望你今后把我的话告诉孩子:人不要贪财图利,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要孝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你父亲的遗言,望你好好勉励自己。"欧阳修听到这里,抽泣着对母亲表示:"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后来,欧阳修做了官,任参知政事。庆历三年,他因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被贬职。欧阳修的母亲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编辑本段
岳母
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教子精忠报国 。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编辑本段
陶母
陶侃母亲谌氏(243-318年)古代饶州人,今江西省鄱阳县人,是我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陶母以身垂范,育子成才的事迹,千古传颂以下为其育儿二事
截发延宾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陶母时常诫子务“使结交胜己”。(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人)古书有载: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於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罄,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谌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谌氏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坐诸荐以为马革。日夕,遂为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知谌氏所为,既叹其才识,又深愧其厚意,语曰:“非此母,不生此子。”逵至洛阳,遂称之於羊晫、顾荣等人,大获美誉。陶母截发延宾,锉荐喂马之事乡里传谈,以为贤良。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北宁范仲淹知饶州时,曾下令于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
封坛退鲊
陶侃少时,在浔阳作主管渔业生产的小官。少小离家在外,谨记母训,陶侃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待人和善、颇有人缘。有一次,他的部下见其生活清苦,便从鱼品腌制坊拿来一坛糟鱼给他食用。孝顺的陶侃念母平素好吃糟鱼,便趁同事出差鄱阳之机,顺便捎上这坛糟鱼,并附上告安信。
陶母收到信物,甚为侃儿一片孝心高兴。于是随口问送信物之人:“这坛糟鱼,在浔阳要花多少钱?”那客人不解其意,直夸耀说:“嗨,这坛子糟鱼用得着花钱买?去下面作坊里拿就是,伯母爱吃,下次我再给您多带几坛来。”陶母听罢,心情陡变,喜去忧来,将糟鱼坛口重封好,叫客人把鱼带回陶侃,并附上责儿书信。此书言辞严厉,书云:“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侃收到母亲返回的糟鱼与责书,万分愧疚,深感辜负母训,发誓不再做让母亲担忧之事。从此,陶侃为官公正廉洁,公私分明,直到晚年告老还乡,他也一丝不苟将军资仪仗、仓库亲自加锁,点滴交公。陶侃的一生业绩浸透了陶母谌氏的言传身教。 助人为乐,不受酬谢
诗曰:
夜有纷纷梦 神魂预吉凶庄周虚化蝶 吕望兆飞熊
丁固生松贵 江海得笔聪 黄粱巫峡事 非此莫能穷
一、天地 日月 星辰
天门开贵人荐引 天光灼身疾病除 天晴雨散百忧去 天明妇有生贵子
天门未至有兵荒 仰面向天大富贵 乘龙上天主大贵 上天求妻儿女贵
上天取物位王侯 飞上天富贵大吉 癸天上屋得高官 天裂有分主国忧
天皇明主公卿至 天欲晓益寿命吉 渡天河主有所吉 天地合所求皆得
天公使有大吉祥 日月初出家道昌 日月照身得重位 日月落忧没父母
日月昏暗孕妇吉 日月欲出有官职 日月合会妻有子 日月衔山奴欺主
负抱日月贵王侯 吞日月当生贵子 礼拜日月大吉昌 日光入屋官位至
日初出无云大吉 日出有光有好事 云开日出凶事散 日入怀贵子月女
拜星月烧香大吉 云忽遮日有阴私 星入怀主生贵子 星落有病及官事
星列行主添奴婢 持执星宿大富贵 流星不落主移居 巡天摩星位公卿
云起四方交易吉 五色云主大吉昌 云赤白吉青黑凶 见浮云作事不成
云雾遮事大吉利 黑云压地时气病 霜雪降主事不成 雪下及时大吉利
雪落身上万事成 雪不沾身主孝服 雪落家庭主丧事 阴雨晦时主囚事
行路逢雨有酒食 雷霆作声官位至 雷声恐怕私居吉 雷从地震主志遂
身被霹雳主富贵 电光照身有吉庆 赤虹见吉黑虹凶 霞满天百事欢悦
狂风大雨人死亡 风吹人衣主疾病 忽大风国有号令 风如吼主远信至
二、地理 山石 树木
地动主迁官位吉 地裂主疾病大凶 修平田地大吉昌 地高下不平主病
卧于石上主大吉 地中黑气上主凶 运石入家主富贵 石上得利禄大吉
盘石安稳无忧疑 登岩抱石官职迁 手弄小石生贵子 身人土中百事吉
自身取土被耻辱 升山落地主失位 居住高山有喜事 山行得财有福禄
抱物上山孕贵子 山中农稼衣食丰 枯木再发子孙兴 堂上地陷主安忧
园林茂盛大吉利 树木枯死宅不安 林中坐卧病欲痊 树木凋零主人凶
林中树生添贵子 种树木者大吉昌 登大树名利显扬 上树忽折有死伤
与人分花主分散 枯木开花兴子孙 大树落叶屋中吉 立树下贵人庇阴
树生堂上父母忧 大木忽折主凶恶 担水来家得财喜 砍伐大树多得财
草木茂盛家道兴 门中生果树有子 松生屋上位三公 家中生松事转丰
家中生柏大吉利 庭前竹木喜重重 枫生屋上百事遂 兰生庭前主添孙
果林中行主得财 入果园中大发财 桑生井上主有忧 果树多熟子孙安
折笋到家女有子 见笋者主添子孙 扫地除粪家欲破 粪土堆者钱财聚
三、身体 面目 齿发
自身白衣人所谋 梳头洗面百忧去 身拜尊长大吉昌 身上汗出主凶恶
身病虫出得重职 身上虫行病患安 绳索系身长命吉 枷索临身病欲来
身或肥瘦皆为凶 面对官者主大吉 露体无衣吉大利 妇人披头有私情
头白主长命大吉 头生两角有争竞 头秃发落皆凶事 面生疮黑主子凶
头须自落忧子孙 头须再生主长命 沐浴迁官疾病除 洗手洗足旧患除
照镜明吉暗者凶 破镜照人主分散 手足浓血出大吉 屎尿污人大吉亨
露头披发阴人谋 披头盖面官讼至 剪剃头发家内凶 眉与发齐禄位至
齿自落者父母凶 齿落更生子孙兴
四、冠带 衣服 鞋袜
戴冠登车官欲迁 自戴帽头巾帽吉 簪冠登台职位迁 贵人与之衣冠吉
新换衣冠禄位至 烧毁官帽欲更官 失去官帽主退职 拾得冠带禄位至
与人公服主得职 人与公服加官职 女着冠带主生子 洗笏染服新官来
执笏见贵人大吉 笏破忧凶主不祥 与人笏授主官迁 腰带者主官至吉
文书用印有名声 带印主妻生贵子 着新袍主添妻妾 着锦绣衣子孙荣
洗染衣服皆大吉 披蓑衣主大恩至 被油污衣大恩泽 衣服忽破妻外心
新衣攒来百事凶 与人衣服主患至 裁衣着孝衣皆吉 衣带自解百事吉
着黄衣皂衣皆吉 着白衣主有人请 着青衣神有助力 着蓝绣衣妻大利
从人着紫主情弊 众人着青家人散 众人着白主官事 众人着红大吉利
妻着夫衣生贵子 女人着衫平无事 与人共衣妾私情 失却衣服妻难产
好被自盖得富贵 人着己履妻有私 得靴鞋主奴婢吉 的履主奴婢逃走
脱靴束带主有凶 鞋破子孙妻妾病 着麻鞋百事和合 新授官爵主贵子
乞得鞋履人助力 木履脱时已出危
五、刀剑 旌节 钟鼓
君主队杖有异吉 旌旗受宠大吉利 抱旌节主贵人扶 旌旗引入山主凶
造旌盖主大吉利 羽益盖身主富贵 旌旗迎接大富贵 旗幡竞出主疾病
手持旌节有恩偿 自盖覆身大吉利 见做新旗大吉利 与人分金主分散
拔刀出行大吉利 得人刀主行人至 人与三刀作刺史 与人相砍大吉庆
被刀出血得酒食 持刀刺人主失利 刀斧自伤大吉利 得人刀斧禄位至
刀落水中妻妾亡 失落刀剑主破财 带刀剑行有财利 磨刀剑锋快大古
与人刀剑皆主凶 剑在床头大吉利 女人带刀大吉庆 女人拔刀主有子
剪刀主分财之事 剪刀剪物主得财 剪刀折股妻妾凶 甲胄披身护吉利
枪槊主官位吉利 见军兵败主有凶 钟磐有声远人来 钟鼓大鸣福禄至
打鼓有声远有来 见鼓住声欢乐吉 见鼓不鸣凶必至 看放烟火有忧散
六、帝王 文武 呼召
帝王宣召有惊喜 后妃呼召饮有疾 太子召大喜吉利 天子赐坐有财吉
王侯并坐大吉利 来见贵人不得凶 与圣贤说诣大吉 使命入门大吉利
白衣召作使死亡 拜尊长者有吉庆 先祖考言求食吉 人云大好者即凶
人云死者得长命 人在外呼之主凶 我欲共汝去大凶 人云不用汝大吉
与恶人言有口舌 被杀害吉伏藏凶 身生羽翼飞大吉身逃走得脱病去
与人交易主有疾 贫穷共居主大吉 合伴同行凶事至 一切贵人皆吉利
七、宫室 屋宇 仓库
入帝王官行大吉 拜朝廷者主富贵 入王侯府主大吉 行道宫见仙主吉
坐官府中主大吉 神庙广大事事吉 上楼阁坛俱大吉 上高堂大富贵至
高楼饮酒富贵至 家起高楼安稳事 上城为人所拽吉 上城被执官职显
城郭广大财喜多 城中行凶出门吉 连城青色有喜吉 登赤城郭主大吉
盖城上屋大吉利 上屋主富出园吉 上屋破坏家道凶 堂上有棺身安乐
正堂倒陷家主凶 覆盖屋宇长命吉 屋宅更新主大吉 风吹屋动主迁移
迁入他人新宅吉 居田宅主妻喜事 搬移破屋主美妻 人或典房主官让
家道贫穷大吉利 洒扫宅舍远人来 典卖田舍主失位 屋宅无人主死亡
屋下穿身有暗昧 逾墙度宅险事去 与人争屋主大凶 与妇人争屋主吉
房梁忽折主大凶 院宅坑下主死亡 妻男墙下官位至 墙上掘土主更改
军人入宅主大吉 死央瓦落妇争斗 屋中生马男信至 尾中生草家欲空
屋上生松柏益寿 修理田舍有大喜 入寺院中生贵子 寺舍看经病人痊
迁移尼寺主病至 超盖仓库福禄至 仓库崩坏百事凶 入仓库中大吉昌
八、门户 井灶 橱厕
门户高大主富贵 新开门户大富贵 门户忽开主大吉 门户大开大吉利
门更新主生贵子 门自开妻有私情 门户裂开主大吉 门户破碎有凶事
城门大开主口舌 宫城塞者口舌至 门户闭塞事不能 门户败坏主大凶
门扇自折奴仆走 门户内无人大凶 修移门户大吉利 石为门户主寿命
门前生洲作刺史 门前坑沟事不成 天火烧门主凶事 屋开小门主私情
穿并见水远信至 井自损坏家大败 井中沸溢主得财 井枯涸者家财散
井中照身禄位至 身坠井中疾病凶 屋在井中主见病 取井水清吉浑凶
井中伏泥出主财 井中欲于家欲败 井中有鱼身主贵 窥井有声口舌生
伏藏井中刑狱事 醉落井中官事至 家住井中长子匈 人云出井喜事至
掏井造井主大贵 器皿落井有急事 灶下水流得横财 灶下燃火有声名
灶釜破败有死亡 灶下炊者家破败 灶下器鸣主口舌 屋有二灶事不成
修造炊灶大吉利 在官厨中得财禄 自炊日中妻妾之 掏厕者主得横财
上厕在尿屎中吉 厕中屎溢大吉利 粪中坐者主大凶 粪土堆积主得财
九、金银 珠玉 绢帛
金银宝者主富贵 金银珠玉大吉利 金银杯皿有贵孕 金银作铛器大吉
玉积如山大富贵 得金玉环生贵子 铜裆主有口舌至 珠玉满怀主大凶
得玉碗器物皆吉 见铁器物主得财 铅与锡者主得财 得铜物主大富贵
镶铅器物疾病去 还人钱物疾病去 拾得钱物皆大吉 钱春夏吉秋冬凶
家中分财主离散 赠彩帛者主有权 贵人赐绫锦官至 人赐绢帛大吉昌
与人丝帛大凶恶 得他人麻布衣凶 得布帛远亲来至 与人衣服官事至
寻丝绢主进入口 纺绩者主寿命长 经络者主被人辱 箱器生口舌之事
十、镜环 钗钏 梳蓖
镜明者吉暗者凶 拾得镜者招好妻 将镜自照远信至 镜照他人妻妾凶
得他人镜有贵子 他人弄己镜妻凶 镜破主夫妇离别 金钗动有远行事
金钿成双增爱妾 钗钏相敲妻别凶 金钗耀主生贵子 花钗妻妾有奸妄
银钗夫妻主相殴 花压妻妾生外心 人与梳蓖得美妾 牙木梳旧事尽去
见蓖子贵子提携 得蓖子者美女至 刷牙者病患不生 行胭脂粉主生女
见脂粉主大财利 得粉扑妻生桥女 手帕者主口舌事 得外线者百事就
十一、床帐 毡祷 匙筋
床帐改主官迁移 舒展床帐大富贵 新安床帐远人来 床帐出门者妻亡
床帐改换移居吉 床上有蚁主不祥 床帐破损妻欲亡 开帐幔主有酒食
帐幔坏者妻子病 床脚新换奴仆凶 上床卧者大凶恶 血在床妻妾有奸
洗床收则主大吉 荐席入吉出则凶 破席者主失官位 换席入吉出则凶
席箪者主有力助 毡褥铺陈万事稳 毁帘幔者妻有奸 新帘者主得好妻
铺席合坐得官位 好被自盖主大吉 见好枕有贵人扶 见手帕主有口舌
手巾缚布病患至 毛扇忽持官事吉 鼎鼐者主得大财 釜溢者主得大财
玉石器主有人助 铜铛者生口舌至 锅铁破主丧事来 裆盏被主有恶事
瓷碗者主酒食至 瓷碟者主口舌至 匙主益妻妾子孙 筋主益田宅奴仆
盆主益仓库大吉 掇盆脱底主财散 火盆瓮器大富贵 洗面盆着美妾至
大小盆者主团圆 得盒子者所求得 桶盛水者主大吉 桶无水者主大凶
人送大桶主得利 桌架于宅事不成 锯主有断决之事 碾衣石移居大吉
锤钻者主侵害事 锤欲举动有人扶 凿主被人驱使吉 熨斗盛火好事成
熏笼者益增产业 人与秤者主权位 绳索主长命大吉 绳索断者主凶恶
人与凿者得抬金 人送帚者主得位
十二、船车 游行 物价
船飞行主大富贵 船浅在岸是非厄 乘船渡江河得官 船中有水主得财
乘船看日月得职 乘船过日月主宫 乘船饮酒远客至 与人同船主移居
乘船风帆大吉利 乘船见航主安稳 乘船桥下过大吉 病人乘船必主死
助人行船官位至 身卧船中主有凶 执火入船主大吉 家中乘船主没财
乘船看花酒食至 船车破碎主不详 车轮破夫妻相别 车轮折倒主破败
车载不起厄事去 骂车游行禄位至 车行主百事顺利 车不行所求不遂
车入门主有凶事 病人上车主大凶 丧车过者主灾散 行车白马主大吉
四马驾车吉反凶 以羊驾车事不常 备马者生远行事 远行出入命通达
十三、道路 桥梁 集市
见四通路名利遂 道中得财主通达 道泥荆棘事大成 大道崩馅主失财
修桥梁者万事和 见流桥主有官事 桥上坐立禄位至 见桥坏主有官事
携手上桥妻有孕 桥上呼唤讼得理 新造桥者大和合 桥断者主有口舌
桥柱折者子孙凶 桥路上住车皆凶 夫妇入市主置产 见市中无人主凶
十四、夫妻 产孕 交欢
夫妇宴会主相别 夫妇相骂主疾病 夫妻分钗主离别 夫妻相打欲和会
同妇人行主失财 抱妇人主有喜事 与妇人交有邪崇 与妇人共坐大吉
交接男子主失财 妻着锦衣生贵子 妻有争主外私情 见妇人阴主口舌
妇人赤身主大吉 男子裸体命通达 兄弟分别口舌临 抱小儿女主口舌
小儿死者主口舌 新生男女主大吉 见嫁聚及孝主凶 男子化为尼姑凶
十五、饮食 酒肉 瓜果
人请饮酒主长命 与人饮酒有口舌 与人吃会富贵至 宴会客人家欲破
饮酒者主哭泣事 饮酒至醉主疾病 贵人赐宴主疾病 与贵人对饮大吉
人请吃酥酪主喜 与人吃乳尊亲至 与人吃蜜大吉利 呕吐者病人出痊
食水者主很大利 死人食者主疾病 食羊肉于堂上吉 食大肉主有争讼
食猪肉主疾病至 刀割猪肉主生病 食生肉凶熟肉吉 食自死肉主别离
食鹅肉主妾疾病 食鸡鸭等肉皆吉 食馒头主口舌散 见馒头未食主气
食烂瓜主生疾病 食饼食饭心不遂 食瓜子主生贵子 食柿食柑主疾病
食葡萄离而复合 食枣者主生贵子 食桑甚主生贵子 食栗者主有分别
食梨者主失财帛 食一初果者凶至 食茄者主妻有子 食葱韭主有争斗
食薤者有重丧至 食蒜者有灾害事 食菜黄主凶事至 食油盐酱酸豉吉
十六、冢墓 馆郭 迎送
冢墓高者大吉利 新冢棺郭主忧除 冢墓上有云气吉 冢基门开百事吉
冢墓上明吉暗凶 冢墓生树吉折凶 冢墓上开花大古 墓中棺自出大吉
将棺入宅禄位至 死人出棺外客至 开棺与死人言凶 棺敛死人主得财
升棺水上大得财 空野无人主远行
十七、文书 笔墨 兵器
各色经书大富贵 五色纸者大益财 吞五色纸诗书进 几上有书禄位至
读书文写字大吉 有人教书大富贵 见读书者主聪明 观人读书生贵子
得历日者中黄甲 封书信者主通达 手弄笔砚主远信 人与墨者文章进
人将已笔文章退 他人起笔主财进 君王队伍有异名 得大赦者宅舍凶
就人卜易主疾病 受人纸钱主大吉 公座移动主迁官 受职上官财物来
佩印公爵主大吉 佩印执笏主移居 佩印信者名准出 印绶改迁生贵子
棋子主添丁进口 打球者主得虚名 兵马入城福禄至 率众破贼所求得
见军兵败主凶事 已射人必主远行 人射已有行人至 持弓夭者主大吉
挽弓弦断主凶恶 人送弓弩得人力 弩弦难上兄弟散 弓弩相斗生争论
戈铖有光禄们至 披甲杖剑得高官
十八、哀乐 病死 歌唱
与人哭泣有庆贺 放声大哭欢乐生 身着孝服官禄至 远人来悲泣主凶
床上哭泣主大凶 见歌舞者口舌至 家中欢喜百事吉 怀中琵琶行人力
他人与笛有名声 与人扣板有口舌 堂上歌乐主丧事 吹笙者主有更欢
吹笛打鼓有吉庆 他人作乐讼有理 露齿哭者有争讼 病卧为人扶加官
病重者主有凶事 自疾病者主有喜 病人歌唱主大凶 病人哭笑疾病除
病人起者必定起 病人装车必死亡 死人哭泣有口舌 死人立者主大凶
死人哭坏者得财 死人复活主有信 见人死自死皆吉 子死者主添喜事
见死亡尊长大吉 门吊他人主生子
十九、佛道 僧尼 鬼神
诸佛菩萨大吉利 法师登座有疾病 老君真人皆主吉 画神佛者得人钦
看神佛者妻有子 佛共人言有福助 入神庙神动大吉 道施盖者大吉利
憎师教人念经吉 道士女冠言语吉 和尚尼姑看以闷 被鬼神打大不祥
堂上神佛大吉利 神佛不成行大凶 烧香礼拜皆大吉 迎神赛社有外财
仙圣到家福禄至 与鬼斗者主延寿 祭祀神道大吉利 身受戒行者子孝
与神女通得贵子 与尼姑交主失财
二十、杀害 斗伤 打骂
被人打害者大吉 杀死他人人富贵 持刀自杀者大吉 杀人血污衣得财
被刀刺尖出快利 持刀相杀见血吉 刀伤出血主酒食 砍刺见血主大吉
炙身见血流大吉 刀斧自伤主大吉 持刀砍人自失力 被妻妾打者主凶
被人打者主得力 女人相打主病至 兄弟相打大吉利 家中人斗主分散
看见杀人主大吉 被人签刺大吉昌 手指折者主子病 向人叩头百事吉
与人相骂者主吉 被骂佯颠大贵至 被人凌辱主得财 杀猪者大吉利
杀驴骡马有酒食 杀龟者主有丧事 杀鸟雀妻妾灾难 杀鸡鹅鸭主大吉
二十一、扑禁 刑罚 狱具
牢狱崩坏有赦吉 坐狱中必有恩赦 入狱受灾主荣贵 狱中死者官事散
使人入狱得财吉 入牢狱主有大贵 盗曲自入狱大凶 牢狱臭污百事吉
罪人走脱疾病去 赶贼行见者大吉 枷锁临身疾病至 枷锁折损口舌散
枷锁入宅主大凶 绳索系身大吉利 身被罗网主官事 被罗网罩主酒食
被人疾罚禄位至 被人作贱者大吉 被官打身主孝服 被人绑主疾病至
自以杖决耻辱生 枷锁恐怖主分散 邀人入官主酒食 入官词议主大吉
吏引入司主大吉 为吏所录有急事 贵人走马官事明 拷讯杖责主大贵
二十二、田园 五谷 耕种
田中生草主得财 种田宽大有禄位 自种田禾主出行 见种田者禄位至
教人耕种远行至 使人种田地大吉 买人田宅主进职 身在禾中大吉利
破败田地主大吉 割收田禾家已安 屋上生禾官位吉 见禾丰熟富贵长
见麦稻主得大财 粳糯米者有财吉 五谷茂盛主得财 谷穗齐秀大吉利
米谷堆吉散主凶 大小麦主妻私心 大豆苗叶子孙凶 米麦相排大吉利
坐卧米麦主大吉 手中把谷主福禄 得米谷者主大吉 种菜主长命大吉
得禾忽失主得秩 粟米必有献物至 荞麦面饼官事至 麸糠相交家欲检
酒曲必主枉曲事 葫芦者主恶事连 麻丛身者主病至 麻生如林大吉利
二十三、水火 盗贼 灯烛
水上行者主大吉 水上立者主凶事 水流洋洋有新婚 水上火出主大吉
自在水中大吉利 自落水中不出凶 饮水不休得大财 流水绕身有狱讼
大水澄清大吉祥 人家有水见子亡 江海涨漫大吉昌 河水砂石益文章
火烧日月大人助 火烧河水长命吉 火烧山野大显达 火烧自是主兴旺
火焰炎炎主发财 火从地生疾病至 执火乘行官位至 大火烧天主国安
身在火中贵人扶 火烟黑色主疾病 把火行路不通达 把火烧井主病至
赶贼入市不出凶 强贼入宅主家破 与贼同行大吉利 己身做喊所求得
二十四、污垢 沐浴 凌辱
屎尿污身主得财 大使满地主富贵 患厕中得官禄位 落厕出吉不出凶
厕屋上卧主得财 厕中干者主家破 架厕屋主有财喜 挑粪回家大吉利
在泥中所求不成 失大小便主失财 泥污衣裳主产凶 泥污衫衣主身辱
男女沐浴上床凶 沐浴尘土疾病安 洗头迁居疾病除 被辱骂惹人词讼
二十五、龙蛇 禽兽 等类
乘龙入水有贵位 龙眠水中求事通 龙当门者大吉昌 龙死亡主失贵位
乘龙上山所求遂 龙入井中官被辱 龙飞有官位大贵 乘龙上市主贵位
龙蛇入门主得财 龙蛇入灶有官至 蛇化龙行贵人助 妇人见龙生贵子
龙蛇杀人主大凶 蛇咬人主得大财 蛇入怀中生贵子 蛇行水内主迁荣
蛇随人去妻外心 蛇入谷道主口舌 蛇绕身者生贵子 蛇多者主阴司事
蛇赤黑主口舌吉 蛇黄白主有官事 凤凰主有贵人助 凤集拳上母病到
孔雀者主大吉利 鹤上天主小口灾 鹤鸣着禄位大显 鹤入怀中生贵子
鹤驾车主征伐事 放鹤者主得财吉 孔雀飞舞有文章 鹦鹉妇人主口舌
鸳鸯散去夫妻凶 野鸭入宅主有凶 驾鹞者主禄位至 鸠鸽者妇人有喜
燕飞入怀妻生子 燕子至有远客来 空中鸟鸣主妻亡 飞鸟人怀皆主吉
捉住飞鸟远信至 雀相争斗有官事 鸦雀相噪主酒食 鹅鸭同游添好妾
鸟走蛇来人引荐 洗鸡得官鸣口舌 鸡抱卵主有大喜 鸡在树上主得财
麒麟者名震天下 白象江猪官位至 狮子叫吼场名震 猛虎大吼主得官
骑虎行者恶事无 虎入宅中官职重 虎狼不动见官吉 豺狼恶狗有盗贼
狼啖脚者主不行 骆驼豹豸得重印 熊罢主身生贵子 群免上天得贵位
獐鹿在家益官禄 浩鬼在园百忧去 猫捕鼠者主得财 白鼠引路人提携
鼠咬人衣所求得 鼠大走主有善事 山猴有争讼事端 白猿主有禄位得
二十六、牛马 猪羊 六畜
黄牛来家大富贵 水牛主先祖索食 牛上同坡大吉昌 牵牛上山主富贵
牛角有血主三公 牛触人心事不成 牛出门好事立至 水牛来家主丧事
牛主犊所求皆得 骑牛入城有喜临 牵牛羊来家欢乐 马舞庭前凶事散
马行千里大喜至 乘马快喜饨主凶 走马来往文书事 马入室主奸情事
乌蛇践物失禄位 披洗夜马皆喜事 群马奔统百凶解 罪人走马厄事会
乘白马者主疾病 被马咬有禄位至 骑驴骡主得财吉 杀猪吉猪自死凶
猪豚变人官事至 猪羊搔痒有口舌 羊做豚行行人至 骑羊上街主得财
子母羊益命大吉 犬吠人鬼来求食 犬咬主人失财凶 屋中生马主大吉
二十七、龟鳖 鱼虾 昆虫
龟入井宅富贵至 龟蛇相同主生财 见龟者主女人贵 捉龟者主丧事至
见鳖者主有得财 鱼飞水上百事散 井内有鱼迁官至 张网捕鱼大吉利
人捕鱼作食皆吉 抢鱼拾鱼主小疾 水中钓鱼大吉利 林中鱼猪事无成
群鱼游水主有财 鲤鱼妻有孕大吉 大鱼扬动主声名 小鱼生子大吉利
干鱼下水命复通 虾变鱼主失财物 身坐鱼虫病患除 螃蟹主百病消散
蛤蟆鸣走有口舌 水蛭主女人失财 螺狮生在外不利 蛤蜊主老来生子
飞娥入灯他人败 蚕飞不茧主小吉 峰蜈交戏事不成 峰螫人脚有财喜
恙螂作堆主失财 蜻蜓对飞美人来 促织声繁有小吉 蝙蝠群飞明事良
蝇污人衣必有谗 蝼蛄主有不明事
出自志公和尚语录
梁武帝时,就有一位志公和尚,是位高僧,他有五眼六通,前因后果一一明了。某次,一个有钱人家有婚事,便请志公和尚去念经。他一踏进门口,便叹息道:"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女吃母之肉,子打父皮鼓。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这是什么意思呢?‘孙儿娶祖母’,你说怪不怪?原来,这位祖母在临终时,她拖著孙儿的手,心里很舍不得。她说:‘你们都成家立业,惟独我这个小孙儿,没有人照顾。唉!怎么办呢?’说完便去世。她到了地府,阎罗王便判她:‘你既然这样宠爱孙儿,还是回去做他的妻子,好照顾他。’于是,祖母便托生来做孙子的太太。所以世间上的前因后果,有时是很可怕的。
志公和尚往炕上看看,便说:‘猪羊炕上坐’,往菜锅里一看,便说‘六亲锅里煮’。原来,从前被人宰的猪呀羊呀,现在都回来吃人,抵偿宿报!以前专吃猪羊的六亲眷属,现在反而回来受人烹割,在锅子里还债。
‘女吃母之肉’。在外面,一个女孩子正在吃猪蹄子,吃得津津有味,这只猪原来是她前世的母亲。‘子打父皮鼓’。志公和尚再看看那些奏音乐的,打锣鼓、吹喇叭、吹笛子,好不热闹!有个人用力地打鼓,鼓是驴皮造的,而这驴竟然是他前世的父亲啊!于是,‘众人来贺喜’大家都以为这是喜庆之日,但志公和尚只叹息:‘我说真是苦!’其实是人以苦为乐呀!大家听了这段公案后,应该知道杀生食肉的可怕。
不信佛教的人,也许会巧辩,这是佛教徒劝人素食,假造出来的事故,可是事实胜于雄辩,我国历史上人死为畜的纪录不少。最早的记载为远在佛教尚未传入中国,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即记:‘帝尧之时,洪水滔天,尧求能治水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四岳请试之。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舜视鲧治水无状,殛之于羽山以死。此外齐公子彭生死变大猪报仇,见于左传。赵王如意死化苍犬,扑杀吕后以报仇,见诸汉史。宋士宗之母化为鳖,宣骞之老母化为鳌,见于晋书。我国历朝史家执笔记事,皆尚翔实,决不虚诞,故我国之史书,号称信史。又佛教的在家五戒弟子,尚不妄语,何况出家之人,怎敢妄语。由此可见儒佛两家的圣贤之言,足堪信受。自当从速戒杀素食,若是大家都戒杀素食,就无‘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之因果循环,人世间亦就永无‘六亲锅内煮’之业报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