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1、人死后的衣物该怎么处理,直接扔掉合适么?2、“送祝米”抬礼盒,为什么忌讳用竹篮子?3、吃奶奶做的玉米作文这要看当地的风俗了。 我们这里会把人死后的衣服(毛衣、毛裤等容易产生静电的除外)填进棺内,一是把尸体和棺材中间的缝隙填满,
- 1、人死后的衣物该怎么处理,直接扔掉合适么?
- 2、“送祝米”抬礼盒,为什么忌讳用竹篮子?
- 3、吃奶奶做的玉米作文
这要看当地的风俗了。
我们这里会把人死后的衣服(毛衣、毛裤等容易产生静电的除外)填进棺内,一是把尸体和棺材中间的缝隙填满,抬棺时里面的尸体就不会晃动。
二是老辈的思想,就是人死后比较留恋生前的所用,这样都带走了,就不会再回来打扰生人了(按现在的解释就是怕生病而亡的人,所用的物品上带有病菌)。剩下带不走的都会在入葬以后,在坟前焚烧了。
本月9号,我父刚刚车祸去世,我父身体很好,今年至去世前都不曾感冒吃药。外出做事,骑电动车在回家的路上,由于近傍晚19点左右,灯光及其他误入高速匼道,驶入高速主路,致使毙命;案件还在全力取证期间,还没有进入后续结案阶段。这几天在家中行孝时,今日整理父亲的衣服
响应国家政策及村里干部指挥号召,不私自乱埋坟头,占用土地。
骨灰已送至社区公墓,无任何费用,感恩国家 感恩党。
父亲生前的衣服,为防止母亲睹物思人,没有焚烧 制造烟雾及空气污染,全部整理后送至村里指定地点。进行下一步再次处理
厚养薄葬,观之现在的条件及村里其他长辈个例。中得些病,花去积蓄 病者痛苦万分,依旧人才俩空,本人在5年前就惊醒,提升父母生活水平及质量,本人单位工作。无多余存款个事,用去的算父母生前所得,结婚劲14载 无力购买楼房。依旧生活在农村平房中,缘分结识发妻支持我的选择,感恩我的爱人,为我的家庭及幸福助力,日子晶晶有味。
唯一心愿,愿母亲康健!愿我最爱的父亲在另一个环境不在有痛苦。
天无忌,地无忌,百无禁忌!!!
谢谢。要说人死后的衣物怎么处理?情况就不一样了。在前些年的农村,由于生活不太富裕,物质又比较贫乏,一般老人去世后,只要老人不是传染疾病去世,或者麻风病等,老人的衣物都是由自己的孩子翻洗后继续穿用,一般都舍不得扔掉的。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富裕了,再说又时兴了死后火化,对已故老人的衣物,一般都是等过了头七,或者是农村时兴的"五七"(以前五七是足足三十五天,现在子女大多异地上班,就与时俱进,有很多干脆改成了当今就一块上五七坟)之后,才能处理老人的衣物,一般都是烧掉。
说到这里,加个小插曲:在老家邻村一本家亲戚的老人去世,80多岁,丧局不小,按古老传统顾了吹鼓手奠祭,整整折腾了一天。到了晚上,老人的儿子将老人屋里所有老人用过的东西,大包小包装了一三轮车,约了两个侄子一起拉到村南桥下焚烧!待烧得差不多时,儿子到桥下用木棍想翻一下,就在这时,不幸发生了,桥板石不知是被火烧炸还是什么原因?突然断裂砸在了老人儿子的身上,幸亏没要了他的命腰部重伤,当晚又火速送往了市第一人民医院,悲上加悲,祸不单行!
所以说,对已故老人的衣物,一定要慎重处理,随风就俗,妥善解决,是不能随便乱扔的。
这个是分地方的,有的会烧掉,有的会留下,个人觉的还是不要扔,毕竟就算人死了也要尊重的,所以还是烧掉的好,扔了不合适
其实这要看人本身的接受程度。
比如我妈妈的一个好朋友去世后,我们去她家的时候,她儿女拿出了阿姨的许多衣服,问我妈妈要不要。我妈妈本身不缺衣服,但她最后还是拿了一件大衣,她觉得这是对这位阿姨的纪念。
衣服拿回来之后,因为不太合身,我妈妈特意到外面修改了一下,之后穿过几次。
我妈妈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因为那是她的好朋友,她们认识了四五十年,所以并未觉得穿她的衣服会害怕。
我爸爸去世后,他有一件皮袄就被一位晚辈看上了,而他所在的东北正适合穿这样的衣服。他也说,自己家的长辈有什么害怕的,我不在乎这些。
我觉得如果是自己亲人的东西,又喜欢,那接受起来并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人,大概是心理因素,觉得是死人的,不吉利。其实如果有过目睹亲人离世的过程,你就不会觉得死人有多可怕。
我曾经有过去殡仪馆采访的经历,当天晚上回到宾馆,开着灯睡了一夜,做的梦也是与死人有关。但我爸爸去世的那个晚上,我一直在他身边,看着他一点一点地没了呼吸,真的一点都不害怕。我想这可能就是因为死者是自己的亲人吧,心理上接受了,人也就不害怕了。
所以,人死后的衣物,有人要,就给人,没有要,又没有地方放,那就自行处理掉吧。
到哪里去烧掉啊,在城市住的?
我们那里的风俗是把去世的人的衣服放在坟前烧掉。
当一个人死后,他的衣物怎么处理?很多地方都是直接烧掉,比如在我们小的时候,舅舅他们都是将外公、外婆的衣物和生活用品拿到她的坟前烧掉
当时还感到很不解,甚至是痛心,因为这些日用品和衣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毕竟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看见他们的遗物被烧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些没有被烧掉的,会摆在他的坟前,比如水壶等铁器,是无法烧化的,每当去上坟的时候,看见他们的遗物,就会回想起当年的许多场景
总而言之,我们这边有人去世后,先在家里供奉一两天,然后再下葬,下葬后第二天还要去上坟,老人称之为“复山”,这是西南地区祭祀的一种方式,不过有的地方是安葬后的第三天才会去“复山”
其实复山的意思就是,当亲人去世后的第三天,后辈人要再次上坟添土,而且还会用鸡、猪肉去供奉,同时烧纸烧香,但是西南也是一个很广的地区,各地的风俗都有可能不同
人死后,衣物怎么处理?
也许在生活非常艰苦的年代,死者的衣物,并没有扔掉或者是烧掉,而是经过翻洗之后,继续留给了她的儿女穿
毕竟那时候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衣裳也是穿得破破烂烂,那还怎么舍得把衣服烧掉呢?在我们这边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隔壁村一户人家生了三个儿子,可是家里穷得叮当响,儿子们都买不起新衣裳,甚至四个人穿一条裤子,多出来的一个就是他们的老爸
一条裤子要由家里的四个男人换着穿,可想而知,衣服是多么的珍贵啊!而且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经常要饿肚子,甚至要去隔壁家讨饭吃,在我们农村,就算到了七八十年代,很多人的裤子都是大补丁上缝着小补丁,没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所以过去太过于贫困的人家,并不会把死者的衣服烧掉,而是留着继续穿,如果丢了,他们就没有衣服穿了,但前提是死者不能患有传染病或者麻风病
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将死者的衣物直接烧掉,因为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再也没有谁穿不起衣服了,而且出于忌讳,也没有人愿意穿死者的衣服,而且很多地区也实行了火化政策
所以过了“头七”或者“五七”之后,都会把死者的全部衣服拿出去烧掉,我奶奶去世后,爸爸他们也是将她的衣服还有生活用品都烧掉了,其他人家也是这样做的, 这就是一个地方的风俗
通常老人的遗物比较多,除了衣服,还有被褥、鞋子、帽子、等许多日用品,差不多能装满一三轮车,通常都要把这些遗物全部拉出去烧掉
01、死者衣物有细菌,需要烧掉处理
烧掉老人的遗物,也是祖辈流传下来的风俗,很多人会问,为何一定要将他们的衣服烧掉呢?
也许有的人认为这是迷信的做法,认为死后还有另外一个世界,怕老人没有衣服穿,所以要将生前的衣物通通烧过去
然而,这不完全是迷信那么简单,医生还表示,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首先人死前,器官就开始衰竭了,体内会产生许多的细菌,这些细菌还会留在了衣服或者被褥上,尤其是那些久病不治的人,细菌就会更多了
如果人们去接触的话,就会受到病菌的入侵,所以,将死者的遗物烧掉,就能避免家人被感染,阻断致病菌的传播
02、避免睹物思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避免睹物思人,亲人的离世对家人来说是很不幸的,尤其是那些英年早逝的人,更是给他的家属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
比如我表嫂40岁左右就去世了,当时很多人都是伤心欲绝,最伤痛的莫过于她的儿子丈夫还有父母,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她的母亲因为受不了这个打击,甚至哭到晕厥
要是家里还留存着死者的遗物,那么看了就会睹物思人,产生悲伤思念的情绪,不利于走出伤痛, 而且思伤脾、忧伤肺,过度的思念悲痛会给身体造成伤害
3、减轻恐惧的心理
烧掉死者的衣物,还能减轻恐惧的心理,在我们小的时候,特别害怕死人,只要谁家的老人去世了!一段时间都不敢去他家玩,甚至不敢从门前经过,因为人类与生俱来都害怕同类遗体
哪怕是自己的亲人去世了,小孩子见到他的遗物也会很害怕,长期这样下去,会造成心理上的负担,比如我外婆去世后,怕外公孤单,我和哥哥每天晚上就会去陪他睡,但是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夜里我简直恐惧到睡不着, 尽管外婆生前和蔼可亲,对我们特别的好,但就是会莫名其妙的害怕
所以要是小孩看见了死者的遗物,对他们的身心 健康 也是不利的
所以,综上所述三个原因,将死者的衣物烧掉,也不全是迷信而已,还很有科学道理,人死亡之后,本来什么也没有了,但是受到恐怖**的影响,小孩子还是十分的害怕,甚至进到死者居住过的房间,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如果还看见他的遗物摆放在此,那么就更害怕了,对于大人来说,还会睹物思人,不利于早日走出悲痛的情绪,毕竟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看见他的遗物,就会回想起之前的点点滴滴
我们小时候还很不理解这种做法,怎么忍心把老人的衣服全烧了呢?现在明白了,看完也就想通了!
苏南常熟风俗是化掉部分,丢掉一不部分。化掉的俗称衣裳包,要黑去世的一年四季的衣服敦准备好。
烧了,在火化那天一起人烧掉,最好留一样,什么东西都行,为什么烧掉,即然是生前的,肯定是生前喜欢的,喜欢就全部带走,留一样留个思念和怀念我们是亲人。
在传统生育礼俗当中,无论谁家生了孩子,亲朋好友,尤其是产妇的娘家人都会带些礼品前去看望祝贺,俗称“送祝米”,或叫“送月米”、“送粥米”。
送祝米的时间男孩选在出生后的第十二天,女孩选在出生后的第九天,娘家一族的婶子、大娘、嫂子、姐妹,在产妇母亲的带领下,带着鸡蛋、红糖、大米小米、小裤、小褂,前往女方的婆家祝贺,
凡生头胎,要“抬盒”,把衣料、项链、长命锁、鸡蛋、红糖等装进大抬盒里,盒顶用绳子拴两只母鸡,外面用红纸贴封,写上喜庆祝词,由壮劳力颤悠悠地抬着,女人们带着孩子或坐车或步行,前呼后拥热热闹闹地拥进女方的婆家。
当姥娘的见到外甥或外甥女,要拿见面礼,俗话也叫拿“看钱”。坐月子的女人,经历了生育的生死劫,看到娘家的亲人,从心里透出无比的幸福。母亲或年长的至亲,则传授给产妇如何喂养婴儿、
保养身体的经验。婆家人便忙着递烟倒茶,大摆宴席,尽一切可能热情接待亲家客人,大家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宴罢回家,婆家还要煮上许多鸡蛋,染上粉红的颜色,在捧盒中压回去,给家中的孩子们吃,让所有人都分享得子添丁的快乐。
如今,谁家生了孩子,送祝米时就不再拿些鸡蛋米面的了,封上礼金就可以,亲朋一起在饭店庆贺一番,就图个喜庆吉祥气氛。
春天到了,婆婆买了一大包东西,外包装花花绿绿的,还有一个玉米。“嘿,这是什么?”我疑惑不解,婆婆差点笑掉了大牙,说道:“呵呵,这是玉米种子呀!我们来种玉米吧。”我看着看着,心里想:这么简单的活儿,谁不会呢?
我夺过奶奶手中的小锄头开始种玉米,不管三七二十一,挖好一个坑就种两棵。种了,回头一看,白忙活了一场,有的“睡”在外面,有的还坐在杂草上面,瞎子点灯白费蜡。我急的不知如何是好,又是骂玉米,又是摔锄头。
婆婆见我这个狼狈样,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气急败坏地说:“笑、笑、笑,我永远也不种玉米了!”奶奶风趣地说:“哟,千金下厨——一会就不干了!”我破涕为笑。经过奶奶的一番仔细教导:“坑要按照苗的长度、宽度挖,种子要放的平”。听完后,我按照婆婆的办法试了试,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哪,我终于种好了玉米。我高兴的大声叫到:“我学会了种玉米!”( 万景文学 wan-jing )
今天我学会了种玉米,更亲身体验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嘴里不知不觉地念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追问
吃玉米感觉好吃怎么说
帮奶奶摘玉米粒的作文有哪一些?
摘玉米去年十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山东老家探亲旅游。
在路上,我透过车窗往外看,大片大片的高粱,在风中展现着他们的舞姿;向日葵冲着太阳,咧开大嘴哈哈地笑;饱胀得裂开的棉花,仿佛是那天上的朵朵白云……,农民伯伯们欢声笑语,鸟儿们不停地啼叫,满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咦,那是什么啊?”看着一片一人高的农作物,我问道。
“那是玉米。
”爸爸回答。
玉米长得高高的,大大的叶子,长长的须子,有的须子是青色的,像位青年,有的须子是褐色的,像位老者,他们一排排笔直地站着,像我们致敬。
虽然我吃过玉米,但是却不知道它们是怎么长成的。
此时大姑恰巧出来迎接我们,爸爸提议:“反正咱们来了也是闲着,不如帮帮忙,摘玉米。
”于是,我们就开始一起劳动起来。
“先抓住玉米的茎,然后再掰断玉米”,我照着爸爸说的按部就班起来。
完全成熟的玉米十分好摘,一掰就断,而不成熟的玉米却怎么也掰不开。
我拿起一个筐,向我瞄准的第一个“目标”——一个长得十分饱满的大玉米走去,我按照爸爸说的去做,十分轻松地掰下了第一个玉米,心里美滋滋的。
心想:“原来掰玉米也没那么难啊!”于是,我走向第二个“目标”。
我一手抓住它的茎,一手拿好玉米,用力一掰,“咦,怎么没有下来。
”我继续用力,可玉米还是纹丝不动,好像在嘲笑我。
我找来爸爸,想让他帮帮我,可爸爸说:“这个玉米还没有熟,青色的玉米是未熟的,**带黑点才是熟透的。
”听完爸爸的话,我开始向一个个熟透的“目标”继续前进。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转眼间以及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我们累得满头大汗,看着满满的几筐玉米摆放在门前,非常有成就感,我们准备给奶奶送去。
这时我发现胳膊上起了许多密密麻麻的小红疙瘩,有些痒,原来是因为我的皮肤太嫩,而玉米的叶子上布满了小刺,彼此摩擦后生成的。
通过这次采摘,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加使我懂得珍惜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同时也激发了我更加努力学习的信心,学好科学知识,制造出方便采摘农作物的机器,减轻农民伯伯的负担,造福人类。
种玉米的作文290个字种玉米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这不,周末我就来到了乡下奶奶家和奶奶就到屋后去种玉米了。
第一步是在空地上除草。
奶奶给了我一把锄头就让 起来了。
说干就干,我拿起锄头,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翻了起来。
干了一会儿,我就累急了,而且只除了一小块,可奶奶却除了一半,除过的地方一根草都没有。
于是,我便向奶奶请教窍门。
原来用力扯起一连串草根,扯不动了,在向上翻起草根,边抠边翻边卷,就象卷地毯似的,一卷就是一大片,真是个好主意!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卷了起来,一杯茶的功夫,一大片“草原”就被我俩消灭了。
接下来该挖坑播种了。
奶奶先用锄头整齐的挖了一排坑,我则在旁边用镰刀挖,边挖边播撒种子,一开始我不知道放几颗种子,就随便放了6—8颗奶奶见了,连忙喊道:“错了错了,是放两颗。
”唉,没办法,只得重新挖,谁叫我不懂种玉米呢。
夕阳西下,我们终于完成了所有任务,我俩像个灰猴似的,你望望我,我望望你。
但也磨练了我的意志,我觉得挺开心的。
写农村我的奶奶作文600字我奶奶家在乡下,每到星期天爸妈就会带着我去奶奶家。
我奶奶家屋旁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菜园,奶奶种上了各种水果蔬菜,有西红柿、黄瓜、无花果、青菜、南瓜、……真正的绿色蔬菜。
奶奶家的车库里,养了几只母鸡用来下蛋,没人的时候经常瞧见它们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若是有一个人走进去,这几只灵敏的母鸡立刻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它们也会不时地把头仰起鸣叫几声,似乎在表示这里的环境适合它们。
屋旁宽敞的机耕路上经常会看到一群孩子在玩耍,翻跟斗、摔跤、推小车、摆家家……这些都是农家小孩游戏的主题。
奶奶家边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四季风光迥异,尤其秋天最迷人。
每到秋天,稻田里一片金黄,风一吹,一排排的稻穗掀起了阵阵波浪,像一位位美丽的少女在风中跳舞;玉米先生也不由自主地探出了头,他们带着玉米**们也来到了“表演场”上认真地排练起拉丁舞;连一直在沉睡中的萝卜花也跟着风的节拍在慢悠悠地学着舞蹈……“呼呼呼”,风声在拍打着节奏,似乎在演奏着一曲丰收的乐章。
我喜欢乡下奶奶家,这里虽然没有宽阔的马路和现代化的商场,但乡下的风光是这么的怡人,乡下的孩子这么无忧无虑,真让呆在县城里的我羡慕,他们过着属于自己的快乐的童年。
假期里的一次掰玉米作文(200左右)掰玉米类别:叙事 字数:300字作文今天上午,我、妈妈和奶奶一起到玉米地里去掰玉米。
我和妈妈各戴一顶草帽,背上背篓,拿上镰刀,武装好了还真像一个农民。
我们一起来到玉米地,看见一排排玉米长得那么健壮、整齐。
我和它们比了比:哎呀!长的可真高。
每一棵玉米杆上都结了一个饱满的玉米棒子,有的已经等不及了,张开了嘴,露出了金黄的玉米粒,风一吹,玉米须飘起来,好像在展示它们美丽的头发。
我向远处望去,看见满田的玉米如同大海一样。
我看见奶奶把玉米杆上的玉米棒子掰下来,并把玉米杆用镰刀砍断,把玉米放进背篓里,我看见了,觉得挺好玩,也想试一试。
奶奶答应了我的要求,我便掰起来,过了一会,我便感到累了,就找一个阴凉的地方休息,我说:“掰玉米这活儿,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啦!”二年级:易语菡
帮父母扒玉米的作文150字今天下午天气特晴朗,爷爷把那些晒了好几天的玉米都搬到了屋子里,大家都加入了“剥玉米”的行动中。
爷爷右手拿着一个小钻子,左手一根干玉米,他用这个小钻子的尖头刺进玉米的根部,一左一右一左一右就刮掉了两排玉米,不一会儿,就把玉米变成了光秃秃的玉米棒了。
这是最省力的方法。
奶奶采用的是比较快的方法:奶奶先等爷爷用小钻子给玉米开了一条路,然后再把这有缝的玉米放在一条绑了一只鞋子的椅子腿上,接着开始按着玉米往鞋底搓啊搓啊,那玉米粒儿“哗哗”地就落了下来,只是这些玉米粒儿就像不怎么听话的小孩子,根本不愿意进大圆筐里,让我们满地捡。
我和妹妹怕椅子和钻子不安全,就决定用手剥。
妹妹学着奶奶的方法,找了一个玉米棒,来当奶奶的椅子腿,也搓了起来,可就是搓不下为几颗,谁叫她力气太小呢?我就用最老实的办法:用手剥。
这虽然很慢,但是玉米粒不会掉到圆筐外面啊!很“实用”。
终于,大家齐心协力把那一大堆的玉米剥完了。
满满一个大圆筐,黄灿灿的像金子。
虽然我的手指有点酸痛,但也算是帮了爷爷奶奶一点忙,我的心里还是蛮开心的呢!名师点评:文章描述的很真实,把那剥玉米粒的场面描述出来,做过这样活的人都能知道爷爷那钻子是什么样的了,你生动的表达我好像看到了爷爷和奶奶在我眼前剥玉米粒了。
全文构思合理,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准确,表达的场面完整,很形象。
“虽然我的手指有点酸痛,但也算是帮了爷爷奶奶一点忙,我的心里还是蛮开心的呢”。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的形象
关于掰玉米的作文掰玉米奶奶住在一个小乡村,那里有广阔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
我喜欢在田间嬉戏,喜欢乡间的一草一木,更喜欢那里勤劳的农村人带给我无限乐趣,也教会了我很多我不会干的农活。
去年国庆节,我们去奶奶家,正赶上收玉米。
奶奶对我说:“想不想去收玉米呀?”“想!”我高兴地说。
我们一蹦一跳的来到玉米地。
呀!玉米一棵棵精神抖擞地站在玉米地里,像一个个勇士。
奶奶递给我一个竹篮,叮嘱到:“挨个弄,别掉了。
”奶奶话音刚落,我已经冲进了玉米地。
我环顾一圈,选中一颗最大的玉米,足有一尺长。
我飞快走到它跟前,用力去拉它,可是它怎么也不下来,我急得满头大汗,使尽浑身的力气,揪着玉米往后退,玉米好像在和我做对,我一不小心,被另一棵玉米绊倒,抱着整棵玉米仰面朝天摔在地里。
奶奶看我这副模样,哈哈大笑的对我说:“不要使蛮力,用对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啊!”我看了看奶奶,只见她麻利的在玉米皮的头上用钉子划开一个口子,向两边一拉,玉米皮“哧溜”就下来了。
一会儿奶奶就掰了好几个玉米,我学着奶奶的样子,不一会儿,就掰了一篮子。
是啊,做什么事都有合适的方法。
于是我学着奶奶的样子,轻而易举的掰下了一个。
我掰了一篮又一篮,越掰越起劲,不知不觉黄昏已经来临,我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向家走去,金色的阳光洒满丰收的大地。
俗话说:一分辛劳一分收获。
果真如此,劳动是辛苦的,收获却是甜蜜的,这使我不由地想到了学习。
我想: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就要不怕困难,努力学习。
小学四年级作文丰收的玉米星期六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到乡下奶奶家里去。
一进家门,我就看见了那一堆一堆金**的玉米。
我跑到一堆玉米前面仔细观察。
这玉米穗有大有小,长的可以有20多厘米,短的有10几厘米。
有的玉米是金**的,有的玉米是嫩**的,有的是淡**的。
这玉米穗的样子也非常好玩,有的上面全是玉米粒,有的玉米穗顶着一团毛绒绒的东西,那东西的颜色是棕红色的,好像是长了一团胡子一样,真是可爱极了。
再闻闻那玉米的味道,又香又甜,使人想起了煮玉米的味道,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在我旁边的小弟问我这么多的玉米是怎么来的?我说:“这是爷爷奶奶种的玉米,现在收回来了。
”我边说边想,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画面:又热又大的太阳地下,爷爷奶奶在地里收玉米,他们的脸上挂着汗珠。
晚上,我和弟弟坐在玉米堆上,用玉米穗盖了一间房子,我和弟弟坐在房子里面,那金灿灿的墙,满屋子的玉米香味,真令人高兴。
我收获了玉米作文100字
今天,我和奶奶一起兴高采烈地去瓣玉米。
到了田里,我大吃一惊。
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玉米呢!奶奶说:这是我辛辛苦苦种的。
玉米的颜色是金黄金黄的,小小的果实非常饱满,想起煮熟后那香喷喷的味道,就让人直流口水。
奶奶告诉我玉米头上的胡须黑黑的,就表示成熟了。
我瓣了一会儿,就瓣了满满一大篮。
回来后,吃着自己亲手瓣的玉米,味道真是好极了!
劳动篇之剥玉米的作文初中剥玉米 慈溪市逍林镇镇东小学 五(1)班 岑凯伦(小山屋作文网) [xszw98878]今天,我和奶奶一起剥玉米。
剥了一会儿,我拿来两个盆,奶奶笑着说:“放两个盆,要和我比赛?”我说:“是啊!”奶奶说:“你不怕输了吗?”我答道:“只有和你比比,才能知道我的速度怎么样呀!”奶奶同意了。
开始比赛了,我立马地剥了起来。
这时爷爷过来了,他看到我们在比赛剥玉米,就低下身子,对着奶奶的耳朵压低声音,说:“让让孩子,让凯伦赢了比赛,这样她以后做事情就会对自己多一些信心!”奶奶听完后,剥玉米的速度就开始慢了下来,但是刚慢了一会,奶奶就自言自语地说:“这样比怎么能行,孩子大了,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没有人会让啊!”奶奶说着说着,剥玉米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为了尽快赶上奶奶剥玉米的速度,我一刻不停地剥啊剥,一不小心,手被玉米叶割到了,都流出血了。
奶奶看了,心生怜爱,忍不住又慢了下了。
我说:“奶奶,你不用管我,你就拿出你自己的水平,要是让着我的话,我赢了也不会觉得开心的。
”奶奶听了这番话,就继续用她的速度剥玉米。
比赛时间到了,奶奶剥了满满一盆玉米,我只剥了一小盆玉米。
我知道这次比赛我输了,可我一点也没有感到难受,因为我不但明白了做事要靠实力,更从剥玉米这件事中感受到了爷爷奶奶的那份爱。
剥玉米作者:匿名来源:查字典作文网 阅读:36次2010年07月22日 我要投稿今天下午天气特晴朗,爷爷把那些晒了好几天的玉米都搬到了屋子里,大家都加入了“剥玉米”的行动中。
爷爷右手拿着一个小钻子,左手一根干玉米,他用这个小钻子的尖头刺进玉米的根部,一左一右一左一右就刮掉了两排玉米,不一会儿,就把玉米变成了光秃秃的玉米棒了。
这是最省力的方法。
奶奶采用的是比较快的方法:奶奶先等爷爷用小钻子给玉米开了一条路,然后再把这有缝的玉米放在一条绑了一只鞋子的椅子腿上,接着开始按着玉米往鞋底搓啊搓啊,那玉米粒儿“哗哗”地就落了下来,只是这些玉米粒儿就像不怎么听话的小孩子,根本不愿意进大圆筐里,让我们满地捡。
我和妹妹怕椅子和钻子不安全,就决定用手剥。
妹妹学着奶奶的方法,找了一个玉米棒,来当奶奶的椅子腿,也搓了起来,可就是搓不下为几颗,谁叫她力气太小呢?我就用最老实的办法:用手剥。
这虽然很慢,但是玉米粒不会掉到圆筐外面啊!很“实用”。
终于,大家齐心协力把那一大堆的玉米剥完了。
满满一个大圆筐,黄灿灿的像金子。
虽然我的手指有点酸痛,但也算是帮了爷爷奶奶一点忙,我的心里还是蛮开心的呢!名师点评:文章描述的很真实,把那剥玉米粒的场面描述出来,做过这样活的人都能知道爷爷那钻子是什么样的了,你生动的表达我好像看到了爷爷和奶奶在我眼前剥玉米粒了。
全文构思合理,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准确,表达的场面完整,很形象。
“虽然我的手指有点酸痛,但也算是帮了爷爷奶奶一点忙,我的心里还是蛮开心的呢”。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的形象。
(学乐中国特聘教师:罗丹娜老师)2008-11-12 16:56:00 剥玉米所谓剥玉米,就是将完整的玉米棒分解为一个棒子和若干个玉米粒的过程。
这不,我们家昨晚就看展了一场剥玉米大赛,我和爸爸一对,妈妈和奶奶一对,两队分别来剥一桶玉米棒,三十个上下,来比较谁剥的快。
比赛开始了,我和爸爸先采用同一中剥法,先剥一排出个空隙,再将剩下排的玉米往空隙处按,这钟方法比一个一个剥省时省力许多。
然而,刚刚剥了一个,老爸便换了方法,讲以剥好的空棒子抓好,向一个没有剥过的玉米棒处按去,说也奇怪,这方法又比我的快了许多。
在我的故乡——河北,人人都爱吃粗粮,所以人人看起来都倍健康,倍儿壮。
人们常吃的五谷有: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
在这些粗粮中,我最爱的还是玉米。
在我们老家,还有人把玉米称为“丰收之王”,并把一串串大玉米棒子挂在屋檐下。
人们还常常把玉米粒晒在门口,一些可以拿去喂鸡,一些晒干的玉米还可以粒磨成粉,做成玉米面饼和玉米粥,或是酿成玉米酒……玉米不仅作用多,而且还很好吃呢!只要把玉米摘下来,剥下玉米粒,磨成玉米粉,放些酵母,最后放进蒸锅,蒸熟后就可以吃了。
金**的外表又酥又脆,有淡淡的玉米香味,喷香四溢,有着甜甜的味道。
玉米粥的味道也非常好呢。
只要奶奶一端上玉米面饼,我都会第一个跑上去,一手一个塞进嘴里,还没开始吃饭呢,我就先吃饱了。
玉米的营养价值很高,脂肪含量比大米高四倍,特别耐饥,老人吃了会降血脂,降血糖。
所以我们那边的老人都特健康,特长寿。
甜玉米里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有些物质可利于小孩生长,所以我们那边的小孩个个长得很强壮。
玉米养育了我故乡一代又一代人,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爱故乡的玉米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吃奶奶做的玉米作文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