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1、大熊猫妈妈会教大熊猫宝宝吃竹子,老鹰会教雏鹰飞翔,这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是否正确2、宝宝掉地上熊猫妈妈抬脚躲,熊猫妈妈一般是如何照料幼崽的?3、熊猫们都是如何照顾自己的宝宝的?4、大熊猫怎么喂养?5、熊猫生下宝宝怎么养 熊猫生下宝宝如
- 1、大熊猫妈妈会教大熊猫宝宝吃竹子,老鹰会教雏鹰飞翔,这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是否正确
- 2、宝宝掉地上熊猫妈妈抬脚躲,熊猫妈妈一般是如何照料幼崽的?
- 3、熊猫们都是如何照顾自己的宝宝的?
- 4、大熊猫怎么喂养?
- 5、熊猫生下宝宝怎么养 熊猫生下宝宝如何养
- 6、大熊猫相关知识?
- 7、科学《动物怎样繁殖后代》教学设计
错误
本题考查对教育本质概念的认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在养护幼崽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知识一种本能活动。人类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的观点,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因此,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故表述错误。
作为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们总是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圆圆滚滚的身子配上两个大大的黑眼圈,心都被它们萌化了。我国的大熊猫多数都居住在成都的熊猫基地,为了使他们更好的繁殖。每一个熊猫妈妈把宝宝生出来以后,饲养员都会替熊猫妈妈先照看这些宝宝一阵子,等到小熊猫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之后,饲养员会带着小熊猫,经常和熊猫妈妈玩耍,确保熊猫妈妈不排斥自己的孩子之后,才会让熊猫妈妈和熊猫宝宝一起生活。
如今,大熊猫被人类圈养起来,用好吃好喝的供养着。不过,大熊猫自身繁殖很难,这也是它们会濒危的问题所在。它们不仅受精难,怀孕难,想要育幼更难了。每年只有两三天,是大熊猫的发情时期,能够与异性的大熊猫交配。但是,大熊猫非常的懒惰,经常会不小心把这件事情忘记。
在生下宝宝的最初两周的时间,熊猫妈妈基本不会离开育儿洞,它不吃不喝,也不排泄任何东西。每天托在手上,喂养刚诞生的熊猫宝宝。然后把宝宝放在脖子底下或者护在怀里头,为熊猫宝宝提供温度,进行保护。这两个周内,熊猫宝宝是需要得到熊猫妈妈完全庇护的。
不得不说熊猫妈妈的神经真的很大条,经常一边抱着娃,一边吃着竹子,当熊猫妈妈完全沉浸在竹子的美味中时,那叫一个不管不顾,连自己的娃从身上掉下来它都没有察觉。直到熊猫妈妈自己吃饱喝足,才想起它好像还有个孩子。于是慢悠悠的起身寻找,发现小熊猫已经在它的身后自己玩了起来。为了让熊猫妈妈熟悉宝宝,饲养员只能抓着小熊猫,一步步的靠近大熊猫。结果大熊猫的反应更搞笑,直接背过去看都不想看,想必是一时半会还没缓过来。
外出觅食的时候,熊猫妈妈会先把幼崽喂饱,然后把幼崽藏在山洞隐蔽的角落里,并且外出觅食的地方不会距离幼崽太远。如果幼崽哭闹,妈妈会及时赶回洞中查看。因为幼崽尚小,天敌很多。不过并不是绝对,也有例外,如果此时幼崽哭闹,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圈养大熊猫的主要食物——竹子
圈养大熊猫可食的竹子种类多达60~70种,但主要是生长在亚高山和中低山区域的平坝竹,如孝顺竹、黄金间碧竹、巴山木竹、冷箭竹、方竹、华西箭竹、拐棍竹、华桔竹、观音竹等。
圈养大熊猫的食用竹采集地
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的食用竹一般是从岷山山系和邛崃山山系采集的,种类包括箭竹、方竹、木竹、玉山竹、刚竹、拐棍竹、巴山木竹、白夹竹等。而在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食用的一般是就近采集的刚竹。
大熊猫的竹子投喂量
每日提供给大熊猫的竹子总量要根据大熊猫的大小和食量而定。经测算,大熊猫食竹量大概为其体重的6%~15%,一般情况下,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天需要食入10~15千克竹子,因一半以上的竹子会被浪费掉,所以每天需要投喂20~30千克竹子,分5~6次投喂,包括夜间。研究表明,圈养大熊猫日粮中的竹子占比要超过食物总量的60%,否则会造成大熊猫消化不良和频繁排黏。
圈养大熊猫的其他食物
除竹子外,还要给大熊猫投喂精料。因为圈养大熊猫的食物95%是竹子,人为提供的竹子种类,大熊猫没有选择的余地,为了做到营养全面,必须要投喂大熊猫一些精料,以弥补食物营养成分的不足。精料大多由植物性原料组成,比如小麦、大豆、玉米、大米、麦麸等。此外,还要给大熊猫投喂一些水果和蔬菜。水果主要是苹果,还有梨、香蕉等。蔬菜主要有胡萝卜、莴苣、藕等。
圈养大熊猫精料投喂方式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圈养大熊猫的精料投喂方式是按照精料的配方,把多种粮食粉碎、混合后做成流质糊状物喂给大熊猫。但这种流质糊状物的计量、熬制、保存都比较繁琐,且不易保存和运送。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精料投喂方式改为固体的窝窝头,但同样不能储存太久,容易变质。
圈养大熊猫所需的维生素
针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大熊猫,应给予的饲料和添加剂也有所不同。通常添加的矿物元素有钙、镁、钾、铁、锌、锰、铜等,补充的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B族维生素等。
1、大熊猫的繁殖状况,野外的研究表明虽然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寿命更长,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在野外,成年熊猫不论雄雌都参与繁殖。雌性可以和几只争偶的雄性交配,同时一只雄性会寻找处于发情期的不同的雌性。
2、交配的季节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过2~4天。怀孕期大约为5个月。野外偶尔会有孪生的情况出现,但是雌性熊猫一般只喂养一只幼崽。圈养种群中,孪生的情况较多。分娩之前,雌性个体寻找空树的根部和洞穴生产。
3、它在这种庇护所里和附近要呆上三个月,用它宽大的手掌小心地照料幼崽。大熊猫的幼崽出生时非常小,通常只有100~200克,大概只有母熊重量的1/900。在大熊猫幼仔出生几天到一个月之后,母熊猫会把幼仔独自留在洞中或树洞里外出觅食。
4、母兽有时会离开2天或者更长时间。这并不意味它丢弃幼仔,而是养育幼仔过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幼仔在12个月左右开始吃竹子,但是在此之前,它们完全依赖于母亲。野外的幼仔死亡率比圈养要低,约40%左右。
5、大熊猫是独居动物,每个成体的巢域明确,雄性个体的巢域通常很大,接近30平方公里,一般和多个雌性个体的巢域重叠。当雄性大熊猫在同一巢域相遇时,如发情期在雌性熊猫周围,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等级,为争偶会导致争斗。占优势的雄性个体有和雌性交配的优先权,但其它雄性也还有机会。雌性个体在3-4岁时性成熟,雄性个体5岁左右。
6、年轻的雄性个体在等级中位置较低,到7-8岁时才有机会交配。雌性个体从4岁到20岁,通常每2-3年产仔一次。虽然大熊猫唯一的家庭结构只存在母兽和不到一岁半的幼仔之间,大熊猫之间也会通过声音和气味经常交流,即使不是在发情期。
7、大熊猫幼仔在一岁左右断奶,并一直和母亲在一起到一岁半左右,直至母亲再次怀孕。如果母兽未怀孕,幼仔会和母亲一起生活到两岁半,这时母亲将它赶走。独立之后,大多数的幼仔在母亲的附近居住,另一些,尤其是雌性,会远离出生地生活。大熊猫的行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圈养大熊猫可以存活30年或更长,但野生大熊猫的寿命通常只在20年左右。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1、成年熊猫的毛发有多长
尽管大熊猫的皮毛看上去柔软光滑,但实际上却是相当厚密坚硬。成年大熊猫的毛发可长至4英寸10厘米。每根毛发外层都被一种油性物质所覆盖,从而保持皮毛干燥。这浓厚、油润的皮毛在寒冷、潮溼的环境里具有保暖作用。
2、大熊猫身上哪些部位是黑色的
在哺乳动物中,大熊猫身上的黑白斑纹是非常独特的。它们的耳朵、肩膀、腿和眼点是黑色的,其他部位呈乳白色。
3、大熊猫为什么是黑白色
对于大熊猫身上这种与众不同的斑纹的形成原因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大熊猫的黑白斑纹是用来做伪装的。在光景交织的竹林里,长著黑白斑纹的大熊猫很难被发现。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熊猫的黑白斑纹丰要是在冬天白雪覆盖大地时起伪装隐蔽作用的。另外些科学家则认为黑白皮毛有助于大熊猫保持身体衡温。黑色皮毛吸收太阳的热量,起到取暖的作用,而白色皮毛反射太阳光线,达到降温的目的。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大熊猫的黑白斑纹有助于驱赶其他大熊猫。像许多其他动物一样,大熊猫会死死盯着侵犯者来恐吓对方。大熊猫又大又黑的眼点使它们的眼睛看上去很大,因而它们盯视的眼神也显得更具威慑力。
4、大熊猫有几个手指脚趾
大熊猫有五个手指和五个脚趾。大熊猫的前爪另有特殊之处:一只特别的“拇指”从手掌里长出来,这只拇指实际上是一根腕骨它逐渐衍变成一种有用的工具。它是与其他手指捏在一起,大熊猫抓紧竹茎时要靠手指裹住竹茎,再用拇指夹紧固定。
5、大熊猫有几颗牙齿
大熊猫有42颗牙齿。它们的牙齿既宽双扁还参差不齐,非常适于咀嚼。大熊猫和人类一样一生只有两套牙齿。尽管大熊猫和淙熊均以植物为主食,但是大熊猫的头颅和牙齿要比淙熊的大得多。大熊猫发达的大牙使它能够吃下坚韧的竹茎。
6、大熊猫能几种叫声
大熊猫能发出12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以有各种复杂的组合,高底轻不同。每种声音都有特定的含意,不同声音的混合又在表达一定的情绪。
刚刚出生的大熊猫幼崽就会发出很大的叫声,表示不舒服或饿了。大熊猫妈妈对幼崽的叫声反应敏捷,有求必应。
7、大熊猫幼崽出生时有多重
大熊猫幼崽出生时体重一般在100-200克左右。一只雌性大熊猫的身躯要比新生的幼崽大900倍。如果拿人做个比照的话,一个35千克的婴儿的母亲就要重达3150千克!
因此大熊猫妈妈对幼崽照看非常精心。幼崽一出生,大熊猫妈妈就把它抱起来放在自己怀里暖著。第一个月,幼崽整天蜷缩在大熊猫妈妈的胸前,依偎在它的怀抱里。有时大熊猫妈妈双掌托起幼崽摇来摇去。当大熊猫妈妈外出觅食时,它会把幼崽轻轻叨在嘴上。大熊猫妈妈连睡觉时都是坐着的,小心翼翼地把幼崽抱在怀里。
8、大熊猫主要吃竹子的哪些部分
春夏两季,大熊猫敞开肚皮大吃竹笋,因为竹笋十分鲜嫩,同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夏天里翠竹枝繁叶茂,大熊猫可以吃这些新鲜的青枝绿叶。为了寻找竹笋和竹叶,大熊猫经常在山坡上爬上滑下,因为山坡的不同地段生长著不同种类的竹子。
冬天到来的时候,觅食变得困难起来,虽然竹子属于常青植物,在冰天雪地仍保持青绿,但在冬天停止生长,并且竹叶也少了许多。严冬季节大熊猫更多的是吃一些没有什么营养成分的竹茎。
在多种意义上说,竹子是大熊猫理想的事物来源,因为竹子常常成从成片,枝繁叶茂、四季常绿。竹子的最大难题是其生长周期。所有的禾本植物都有生长、开花、结籽的周期。其中大多数的开花周期为一年,而竹子则不同。不同种类的竹子开花周期为30到120年不等。在这个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里竹子都在生长,可为大熊猫的食物。
当某种竹子到开花期时,这一类竹子便一齐开花、结籽,随后死亡。这就叫竹子的枯死。以往,每当竹子的枯死发生时,大熊猫还能迁移到别的生长著其他种类竹子的地区。而现在由于毁林造田等人为的原因,大熊猫的栖息地变得越来越小。这样,当竹子周期枯死时,大熊猫很可能找不到另一种食物来源。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就会有许多大熊猫饿死。
9、大熊猫为什么大部分时间都在吃食和休息
因为竹子的营养很少,所以大熊猫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觅食和吃食。它们季节性的活动直接受到竹子数量的影响。如果有竹子吃,它们是能不动就不动。一个月里,它们在领地内到过的地方仅为总面积10%。
10、大熊猫是独居动物吗
大熊猫是一种独居动物。除了交配季节外,大熊猫通常昼避免与其他大熊猫的直接接触。大熊猫很少离开自己的领地,所以它们一般也无需防守自己的领地。
为了避免与别的熊猫直接接触,大熊猫发展了一套复杂的交流系统。这使他们彼此之间避免直接磨擦。
11、大熊猫是如何相互交流的
大熊猫不能像人类那样用面部表情来表达感情。除了叫声和气味,它们用某种特定的身体姿势来进行交流。当它们想恐吓对方或显示地位耍威风时,会低下头显出眼点和耳朵。有时还上下点头,甚至用前爪向对方猛拍一掌。而温顺的、等级地位低下的大熊猫则把头转向一边以避开对方的目光,还可能低下头,用爪子遮住眼点,甚至会躺在地上滚来滚去。
12、大熊猫有自己的领地吗
雌性大熊猫的领地一般在4~5平方公里,雄性的领地略大一般在6~7平方公里。雄性大熊猫的领地或许与几只雌性大熊猫的领地交错重叠,也可能与其他雄性大熊猫的领地搭界相连。
雄性大熊猫不像雌性大熊猫那要在自己的领地内有一处最喜爱的核心地区。它们大多数时间都在整个领地里游荡。
13、大熊猫相遇会打斗吗
当雄性大熊猫们在路上不期而遇时,它们很少向对方挑衅。雄性大熊猫并不在意自己的领地。它们对建立自己的等级地位的关心往往超过保护自己的家园。因为等级越高,与异 配的机会就越多。
雄性大熊猫的等级地位完全是靠较量块头和力气来确定的,弱小的大熊猫不得不对身强力壮的大熊猫甘拜下风、俯首称臣。 “的人还:
教材分析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繁殖自己的后代,使得相应的物种得以延续和发展。本单元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的各种繁殖方式。《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主要认识动物的各种繁殖方式,其中重点是动物的有性繁殖。爱护小动物是学生的天性,而动物的繁殖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他们熟悉中有着些许陌生。鉴于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和发挥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经验,取得资源共享的效益。
《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动物也有各种繁殖后代的方法。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引导学生讨论动物的繁殖情况。认识自然界中的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是通过雌雄结合进行有性繁殖,引导学生识别动物的雌雄,了解动物繁殖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明确动物爸爸更“漂亮”、更“威武”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增强学生关爱生命、憎恨残害动物行为的情感。
第二部分,认识动物繁殖后代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比较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第三部分,教材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动物繁殖的例子,介绍了这些动物适应环境的独特繁殖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第四部分,介绍动物哺育后代的行为,体味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为使学生课堂上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课前指导学生做好资料的收集、材料的简单整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搜集、分析、整理筛选有用的信息。
2.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能够根据确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在自然条件下,绝大多数动物繁殖后代的方法是有性繁殖,即经过雌雄两性的结合。
2.知道两种基本的繁殖方式,即卵生和胎生。
3.知道动物繁殖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4.了解一些动物的特殊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2.加深对动物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动物主要通过两性来完成繁殖的,动物的两种基本繁殖方式是卵生和胎生
教学准备
1、课前建议大家参观动物园,收集各种动物的。
2、准备大量的动物(最好是成双成对的),猫的胎生录象等
3、建议观看《动物世界》等科教栏目,或阅读有关动物的趣闻书籍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后代的方法,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讨论并交流回答,以有性繁殖的为主)。
2、根据学生回答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板书课题: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生殖方式
1、播放《帝企鹅日记》中的迁徙、繁衍片段
叙述:这是生活在南极的企鹅,它们历经千辛万苦,翻越雪山,克服各种困难相聚在奥默克为了什么呢?(学生观看交流:它们是为了繁衍、繁殖)
那繁殖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接话:对,从原来没有小宝宝到小宝宝出生并成长的这个过程就是繁殖。)
2、通过刚才的短片我们了解了企鹅的繁殖,知道了它们是通过生蛋来繁殖后代的。(出示教材第31页上面的图)你们知道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哪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吗?请用红笔把它们圈出来。
(学生根据个人知识储备或意识进行判断辨认、画圈并讨论,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要求说出依据:比如有学生见过鸟蛋、蛇蛋、乌龟蛋等,还有的见过刚出生的小老鼠等。产卵或下蛋的动物: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
3、这里还有一些动物是产卵的(出示教材第31页下面的图):猜猜看这些分别是谁的卵或蛋?
(学生猜想,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认为,共同交流:四幅图分别是鸭、鸟的蛋和蛙、鱼的卵。使学生明确:由于蛙和鱼的卵是直接在水中受精孵化的,再加上环境等因素,因此数量相对较多,这样才能保证有一部分小生命的存活)
还有哪些动物也是通过产卵或下蛋繁殖后代的?
(根据以有经验互相交流:如鸡、鹅等)
叙述:在动物界,有许多动物就是利用这种方式进行繁殖的。我们把像鱼和鸡等动物那样的产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做卵生。
4、像鸡那些从卵中出生的小生命是怎样发育来的呢?它们先发育了哪些部分呢?想知道吗?
(学生认真看第32页的图:从受精卵到小鸡出壳的过程,交流感受)
5、提问:马和老鼠的宝宝又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呢?你们知道吗?
(学生互相交流:直接从它们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还有哪些动物宝宝也是这样生出来的?
(根据以有经验互相交流:如羊、牛、兔、猫等)
6、小猫是如何从猫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呢?它与小鸡的出壳有什么不同呢?。
(仔细观看小猫出生时的情景,分析与小鸡出生过程的不同:鸡宝宝从蛋里孵化出来的,而猫宝宝是直接从猫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叙述:我们把像马和猫等哺乳动物那样的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7、小结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动物繁殖的两种主要方式,谁来说说是哪两种?
(根据学习情况及讨论结果交流:卵生和胎生。再次强调概念)
8、谈话:根据你们刚学过的知识,能猜出第32页下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分别是什么动物的宝宝吗?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猜测,可能存在难度。提示:小松鼠和大熊猫的幼崽。大熊猫幼崽的嘴上还残留有乳汁,说明它是吃妈妈奶长大的。
归纳指出:我们称它们为“幼崽”。胎生的动物出世后,主要吃奶长大,所以又称这样的动物为“哺乳动物”。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的两大基本特征。这里要注意一点:大熊猫的幼体不能称为小熊猫,只能称为幼大熊猫或小的大熊猫。因为大熊猫和小熊猫是不同的动物。
三、科学交流会
1、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动物的卵生和胎生两种最基本的繁殖方式,其实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们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在大自然的选择中形成了丰富的最适合自己的繁殖方式。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动物,你想了解它们的繁殖情况吗?播放短片了解动物有趣的繁殖方式。
(分组讨论收看的影象资料,阅读的文字资料以及资料等)
2、科学交流会:刚才我们了解了很多动物的繁殖情况,它们通过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生产、哺育后代的方式繁殖自己的下一代,可自然界有些动物的繁殖是相当有趣的,你可能也知道一些,谁愿意来说说?
[雌雄同体的蜗牛的孤性互换生殖细胞、小海马是由海马爸爸的哺育袋孵化的、皱唇鲨是卵胎生的、鸭嘴兽的卵生哺乳、水螅的分裂繁殖、成年杜鹃鸟既不会造巢,也不会孵雏,而是为自己的卵寻找一个养母、许多蚜虫从春季到秋季连续十余代都以孤雌生殖繁殖后代。蚜虫在孤雌生殖时(产性蚜时除外),它的后代都是雌的,经两性交配后产的卵到第二年也都发育成雌蚜,唯有产性蚜时才出现雄蚜等等]
四、了解动物哺育后代的艰辛
1、谈话:动物界除了繁殖方式存在有趣的现象外,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出示第30页的前四幅图)你能分辨这些动物的雌雄吗?
(学生辨认动物的雌雄,交流。要求说出辨别的依据:如动物“爸爸”的毛色鲜艳、身体高大、强壮、威武、更漂亮等)
2、有趣的是,动物爸爸似乎都比动物妈妈更“漂亮”,你们能解释吗?
(学生猜测、讨论并交流:方便求偶、保护家人等)
教师小结:雄性动物更“漂亮”、“威武”一些,能使它们在向雌性动物求偶中容易获得成功,“威武”些的在与同性的战斗中容易获胜。而雌性动物相对需要更多的关爱和保护幼崽,因此它的毛色相对灰暗一些,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以减少被攻击的机会。而且动物妈妈比动物爸爸丑,很大一个原因是要完成哺育后代的任务。
3、你知道动物爸爸妈妈是怎样哺育自己的儿女吗?
(分组讨论收看的影象资料,阅读的文字资料以及资料等)
教师组织全班共同交流
(小北极熊在妈妈的怀抱中安然入睡、大熊猫幼崽向妈妈学习挑选鲜嫩竹叶、小沙丘跟妈妈学捕食技巧、蚓螈用自己的身体喂养后代等等)。
介绍一些与动物哺育后代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动物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一类是直接喂食,另一类是传授生存技能的行为。
4、出示教材第30页第5幅图:雌天鹅被气枪打死了,雄天鹅仍苦苦守侯,不愿离去。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夫妻双方”是有感情的,而且,天鹅宝宝也没有妈妈了,多可怜呀!我们人类不应该去破坏它们的幸福生活,要保护自然界的各种动物。)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详细资料大全.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