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佩戴香囊?端午节香囊的做法

老公 0 66

端午节为什么要佩戴香囊?端午节香囊的做法,第1张

端午节为什么要佩戴香囊端午节香囊的做法
导读:我们知道端午节的习俗很多,比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其实这些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端午节为什么要佩戴香囊?端午节香囊的做法端午节为什么要佩戴香囊 佩香囊传说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

我们知道端午节的习俗很多,比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其实这些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端午节为什么要佩戴香囊?端午节香囊的做法

端午节为什么要佩戴香囊 佩香囊传说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传说古时候,每年的四、五月间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访民情,治理瘟害。神仙发现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惩恶护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每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门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凡是带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夭夭,而没有香袋的恶人们不免被虫害毒疫毒死了。

养生抒情达意

江南部分地方,"佩香囊"的习俗,内装香料,送给恋人,以示忠贞之心。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香囊的成分和作用

所谓香囊,就是将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雄黄、冰片、樟脑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选用的中草药具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挥发油,气味清香纯正、持久,多数中药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和病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功能,从而起到了避邪驱瘟的作用。

研究表明,这些芳香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可兴奋神经系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可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药物气味分子被人体吸收以后,还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从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强食欲。经常将香囊放在衣兜、枕旁,可预防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等传染病的发生。

端午节可以送粽子。端午节除了送粽子还可以送香囊。

1、粽子作为端午节员工礼品不仅能恰到好处还体现了节日特色,是端午节礼物的首选。

2、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可爱。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

传统的端午节礼物——粽子,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人们在端午节前包粽子,在端午节把粽子作为端午节礼物互相赠送,分享粽子,欢度端午,迎接岁序转夏。

扩展资料: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1 端午节香囊的起源

端午节香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深厚寓意的一种装饰品,起源于中国的南方地区。据传,在古代,人们认为端午节是一年中最具有龙气的日子,而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代表祥瑞和权威。为了驱逐邪气、保佑家庭安康,人们开始用香囊来祭龙、祭祖,这个习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端午节香囊的象征意义

端午节香囊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香囊通常是用绸缎、丝绸等材料制成,内装草药、香料等物品,用以驱走蚊蝇和瘟疫,并祈求平安、幸福和吉祥。香囊上的图案多为龙、凤、花鸟、神兽等吉祥图案,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美好、繁荣富足的向往和祝愿。

3 不同地区的香囊文化

在不同的地区,香囊的文化内涵和外形也存在差异。比如,江苏盐城的香囊,以它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而著名。江南一带,香囊多为长方形或菱形,内装芳香药材。而在北方,香囊一般呈圆形或口袋型,并常用蒸馏油代替芳香药材,起到杀菌驱蚊的作用。在湖南、湖北、广西等地方,香囊则常常与粽子结合起来,被制作成香肠状,被称作“香肠囊”,寓意着祈求收获丰收和家庭幸福。不同地区的香囊文化,多样而富有特色,都体现了中国丰富的民俗文化。

4 用香囊传承中华文化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物,香囊在现代社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通过传承、创新和发扬,让我们的文化薪火承传。同时,香囊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装饰品,以华丽的色彩和细致的工艺,成为人们家庭和生活中的点缀。

5 香囊的现代创新

现代社会的香囊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以适应不同场合和需求。比如,在婚庆、喜庆等场合,香囊往往被制作成精致的样式,让人们感受到喜庆和温馨。在商业活动中,以香囊为原型的纪念品也受到欢迎。在某些场合,香囊的内部也会替换成一些小礼品或者小玩具,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喜好。

6 结语

端午节香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物之一,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愿。它既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弘扬中华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发扬创新,让香囊成为一种融入现代生活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相信在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会越来越强大。

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一个“毒月”。而且要在端午节辟邪驱瘟。古人为什么认为这一天会有邪气侵害,那么的危险呢?因为先秦时代的人们相信阴、阳二气的和谐是宇宙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一年之中的各个自然节气是宇宙运行的关键点,尤其是冬至、夏至。冬至,阴气极盛,但是阳气开始复苏﹔夏至则是阳气极盛,阴气开始产生。包含着夏至的仲夏五月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夏至时节(这是后来的端午节包含了夏至的因素)阴、阳二气的斗争,以及斗争的结果──代表生命的阳气开始衰竭,代表死亡的阴气重新出现,并将逐渐强大。因此,古人把五月看成是邪气丛生,有害于生命的“毒月”。

增添节日色彩

传统的香囊都是采用的大红、大**彩,采用纯手工编织,既能保证香囊中药材味道挥发,又不会让药材撒漏,上面常常绣上祥云、十二生肖或者其他寓意吉祥的事物,精巧繁复、喜庆祥和,端午节这天人人配一个香囊,十分的应景。

佩香囊对大部分传染病都有预防作用

夏天气温高,细菌繁殖速度较其他季节也会比较快,加上昼夜温差比较大,人体调节能力稍差,非常容易生病,特别是生一些传染性疾病,而香囊中的中药成分具有一种特殊的芳香类物质,可以刺激鼻粘膜,增强身体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对常规性流行病毒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大部分传染病都有预防作用。

结束语

大人用香囊一般是配在腰间,端午节出去集市的时候常常看到集市上有卖端午香囊的,买一个系在腰间,寓意好不说,如果遇上了心仪的对象还可以把送香囊给对方,表示爱慕之情。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