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全班男生保镖式护送老师下楼引热议,你羡慕这样的师生感情吗?

老师 0 40

一高校全班男生保镖式护送老师下楼引热议,你羡慕这样的师生感情吗?,第1张

一高校全班男生保镖式护送老师下楼引热议,你羡慕这样的师生感情吗?
导读:感谢老师教育之恩据了解这是民航大学一个大一班级,在老师上完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为感谢她的教育之恩,于是班级学生充当老师的保镖,护送她下楼。中途还清空道路,让其他同学给老师让行。羡慕这样的师生关系确实挺有意思的,很羡慕这样的师生关系。因为在我的

感谢老师教育之恩

据了解这是民航大学一个大一班级,在老师上完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为感谢她的教育之恩,于是班级学生充当老师的保镖,护送她下楼。中途还清空道路,让其他同学给老师让行。

羡慕这样的师生关系

确实挺有意思的,很羡慕这样的师生关系。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老师一直都是特别威严肃穆的,在他们的面前,甚至容不得半分玩笑。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一直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这种状态让我感觉很压抑。

平时只敢在遇到特别难的问题的时候跟老师请教一下,而一般情况下,只是在遇到他的时候说一句老师好,当他对自己提出问题的时候如实的回答,并不会和他有更进一步的朋友关系。

老师并不可怕

长大后才发现,其实老师也没有那么的可怕,他们也有很多可爱的地方。他们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那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只是为了树立起权威,因为树立起了权威,学生才会怕老师才会听老师的话。

而如果我们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能够顺着老师的想法而进行学习,那么想和老师成朋友,其实也并不困难。即便我们调皮,但如果我们愿意亲近老师,老师也会给我们网开一面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当我们放下防备和老师交朋友的时候,老师其实也是愿意和我们做朋友的。

护送老师或许源于对异性的好奇和憧憬

像这个民航班级的学生,他们和老师做朋友或许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对异性好奇和憧憬。因为他们这个班级45名学生都是男生,没有一个女生。而这位女老师年轻又漂亮,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架子,所以大家都特别喜欢她,于是全班同学组织这么一场护送老师下楼的活动。

» 永远的怀念——写在老师去世三周年忌日后 永远的怀念——写在老师去世三周年忌日后 2019-03-24 15:32 作者:刺槐 24人读过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书桌前漫不经心地滑动鼠标翻阅着微信客户端消息,忽然看到一微信好友写的一首诗,仔细品读,才发觉是他写给高中时教过我语文的廖老师三周年忌日抒情诗,这时我才发觉我已经错过了老师三周年忌日。没能去老师的牌位前焚香叩首祭拜,心头便又陡增不少愧疚和懊恼。 就像不会忘记农历五月初八日父亲辞世的日子一样,我永远忘不了公历3月10日这个让人伤痛的日子。今年这一天之前某日,我在日历上查找对照了老师三周年忌日的公历、阴历和星期日期并写了办公桌的便签上,准备在老师辞世后的最后一个习俗纪念日里去怀念追忆他,让我们的灵魂再次邂逅、沟通和交融。然而,由于家里琐事烦扰,工作繁忙,我最终错过了老师三周年的忌日。 好几天过去了,牵念和愧疚之情在我的心头愈益浓郁和沉重,总想写一点东西怀念老师,在告慰老师的魂灵同时也让自己觅得些许慰藉和释然。我该写什么好呢? 老师是在三年前初春时节去世的,春寒料峭,乍暖还寒。那天恰逢周末,我因事回老家,偶然听到老师去世的消息,当时惊愕得半晌说不出话来,我始终不相信一位一心为民的干部、一位诗情洋溢的文人、我敬爱的老师会如此猝然离世而去!可这一切都是真的,老师的确溘然辞世,在另一个世界里去笔耕心耘指点江山了。我还能做什么?只能带着崇敬,怀着悲痛,去老师的灵前焚香献茶叩首跪拜。看着老师的遗像,看着老师的双亲和师母悲痛欲绝的情景,我心中隐隐作痛,不觉潸然泪下。 下午回到小镇上的家,一种悼念老师追忆往昔的冲动便在我的笔端喷薄而出,连夜写出了一篇零乱的短文《老师,在那边您一路走好》。文章写好,发在了空间日志里,一天之内点击浏览量突破,很多人在评论中表达了对老师逝去的遗憾、惋惜和悼念,引起了老师往日同事、学生的极大关注,纷纷结伴驱车前去祭拜,看老师最后一眼,送老师最后一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老师出殡前一天,我又去宽川,想送老师最后一程,无意中碰到了老师生前的同事Z先生。他在核实我的身份,知道我就是网上扩散迅速的那篇悼文的作者后,他对文章的某些表达方式提出质疑并表示极大愤慨,以行家的口吻指斥我“不懂政治”。 Z先生的指斥让我一时不知所措,我只能诚恳接受,承诺马上修改文章,迎合政治需求。于是,我未及等到老师出殡的时间,便落荒而逃,去字斟句酌修改文章了。 文章改好,基本符合政治,却未能送老师最后一程,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不过,师恩难忘,师情长存,我是不会忘记老师的音容笑貌,不会忘记和老交往的点点滴滴。近三年每年春节大年初二,我都会去老师的老家给老师送冥纸。因为听老人们说,冥纸不仅是送给逝者的钱,更是活人写给逝者的贴心话,是阴阳相接灵魂相通的一种方式。每逄佳节倍思亲,每年一至春节,我都亲手用木制印版印刷冥币,用白纸粘成信封,把冥币装进信封,也把自己一年来的写作成果、遇到的困惑等心里话一同装进信,再封口就成了一包冥纸,然后在信封正中写上“故恩师廖老大人之神前收用”,两边写上年月日、叩送人等字样。到老师老家,先把冥纸摆上供桌,然后焚香叩首,让万千思念在缕缕青烟中飘散。 每当这个时候,老师的父亲都含着热泪,颤巍巍地拉着我的手拽我上炕,摆上几盘凉菜热菜,边吃边和我叙说一些家长话,对饮几盅酒,说着,喝着,他有时竟老泪纵横,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看着老师父亲两鬓的白发苍老的面容,看着老师母亲愁苦的表情忙出忙进的背影,很多时候,我食不甘味,酒不入肠,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们的肝肠岂不痛煞?老人们的日子怎能不难熬呢? 一年一年,老人愈加苍老,甚至有些糊涂,但每一回都能认请我且热情接待我。不同的是,到老师老家送冥纸的人逐年减少,供桌上的冥纸自然愈加寥寥可数了。 除了春节时送冥纸,平日里想起老师,我就翻开老师生前赠送我的诗集《风在岁月里散步》(老师留给我的唯一的珍贵的诗集),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老师的诗行,品味着老师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对他走过的山山水水、村庄和城市的惦念和守望。每每翻开诗集,首先引入眼帘激荡心海的便是扉页上老师诗作《办公桌上的鹅暖石》手迹,看着那骨感劲道、铁划银钩的字迹,便不由得想起老师给我们上课时黑板上整齐而个性鲜明的板书,朗读时饱含深情抑扬顿挫的声调,似一幅图画永久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中。如今,老师办公桌上的鹅暖石应该还在,那石头应该还是“像一只离群的鸟儿/显得孤独而无助/端详着这块/肌肤光洁/品质坚硬的鹅暖石------我知道/他比我诞生得早/也将比我长寿”,读这首诗,不难看出,作为诗人,老师思想的深邃豁达,他在遵从自然法则物我相融中,显露出了率真超然的自我本真。 我和老师共饮宽川河里的一沟水,同走穿越冯家峡的一条公路,老师对那一方热土的眷恋,对那个古老村庄的怀念,每读一次,在墨香扑鼻的字里行间,我都能感受到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拳拳之心和绵绵情意,让我心旌摇曳,感同身受。在诗集的“魂牵梦萦”一辑,老师用了大量笔墨和满腔热爱记述和抒发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宽川》、《天爷梁》、《先人》、《爷爷墓前》、《怀念舅父的最后一颗牙》、《瞎子二叔》、《老家》、《怀念热炕》等二十首诗作,字字含情,行行贴心,用深情的吟咏和质朴的语言,抒发了宽川游子深深的爱意和无尽眷恋。特别是在这一辑的开篇之作《宽川》中,宽川,宽川------,老师用沉着的笔一遍遍吟咏,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深情呼唤,唤起了无数宽川人的内心的自信和温暖,已成为宽川两条沟三道梁的人们传唱的诗篇。读这首诗,谁都能走进宽川,了解宽川,热爱宽川,那里是“一介书生哗哗打开的一把纸扇”,纸扇里有“东山的麦子、西山的苞谷、春天的桃树、父亲的身影、母亲的咳嗽、儿时的脚印、懵懂的爱情、大年初一的对联、五月五的艾蒿、八月十五月亮的体温、九月九的菊花、十月一日坟头的寒衣”,每一个宽川人把这把折扇携带身边,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身心多么疲惫,都能听到故乡的声音,触摸到故乡的体温,内心就会平静和释然许多。 可惜,老师离去后,我再读不到他思想深邃、语言质朴、视角独特的新诗作了。偶然在网上读到几篇其他人写的有关宽川的诗作,大多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或者缺乏真情实感的叫喊,总是找不到一点诗歌的意蕴和温暖心灵的感觉来。所以,我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反复阅读老师遗留的诗作,去守护宽川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惭愧的是,老师离去的三年里,我忙于公事,抽不出太多时间从事写作,亦或是我忘记了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厚望,在浮生里变得慵懒的缘故,很少写作,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所以,在每年春节叩送给老师的冥纸里,我装进去的知心话,除了思念,更多的是自责和歉疚。 如今,我又错过了老师去世三周年的忌日,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自责、内疚、悔恨,一切都无济于事,只好在诚惶诚恐之中写下这几段杂乱的文字,权且作为对老师的追思和纪念。希望不再有行家指斥我“不懂政治”吧。 老师,祝您在那边一切安好,我会永远怀念您!                                                                                                                                                                                                                                            

这是老师对于学生的一则忠告,同时也诠释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怀。

毕业的时候老师说了句:你的一生,我只送你一程,不忍言别,但车已到站,我原路返回,你远走高飞――再见。意思为:“人的一生很长,老师只能陪伴学生一段时间,不能终身相伴,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毕业就意味着分别,不忍心说再见,祝福学生远走高飞大展宏图。”

教师的工作重要意义:

1、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承担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务,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

2、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虽然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客体,但是学生作为有一定认知与实践能力的人,也是作为主体在活动着。针对教师作为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学生也在这种活动中主动地认识着、实践着。学生也把教师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教育资源作为认识与实践的对象。

大体老师当超过使用临界点时,医学院会将大体老师送去殡仪馆焚化,由于大体老师数量的紧缺,所以医学院会尽量延长教学时间,但尸体在反复多次教学后也有临界点,当到达使用临界点后会送去焚化,而在焚化前会有个隆重肃穆的告别仪式,以此来感谢大体老师的付出。想要继续了解大体老师最后的遗体都怎么处理了的读者可以继续往下阅读。

大体老师是什么

1、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这些遗体是医学生第一个手术的“患者”,也是医学生的老师,他们被尊称为“大体老师”,亦被尊称为“无语良师”。

2、遗体捐赠者无偿捐献他们自己的遗体,遗体捐赠者在过世8小时内急速冷冻到零下30℃保存,在教学使用时再复温到4℃,从而能够保证遗体的新鲜程度,让学生能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训练。

3、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接受基础医学的学习,而人体解剖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4、这些遗体捐献者用他们的躯体,让学生们掌握和丰富人体基本知识,他们安静地躺着,他们虽然不说话,但是,他们的无私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医学院校的学子。

曾志伟在娱乐圈的地位很高,他的女儿曾宝仪也很争气,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知名主持人。都是名人,自然会很忙,两个人同框的几率很小,在曾志伟爱妻的葬礼上,没有看到曾宝仪,原因何在呢?可能是在,因为低调,没有被拍到;也有可能是忙;更有可能身在外地,无法前往,也在情理之中。

一、曾宝仪做人做事,妥帖熨当,应该能回去

曾宝仪在娱乐圈里,也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说话做事,很有分寸。即便跟前男友分开了,两个人相处得,依然很融洽。在一档节目中,她、小S跟她的前男友合影,没有丝毫尴尬。很多人佩服她的高情商。她的情商这么高,会不参加亲属的葬礼?

有人说,这个亲属,又不是亲妈。即便不是,从法律上说,她也是曾志伟的妻子。曾志伟,是她的亲爹,这没错吧?曾宝仪和老爹的关系,也是很好的。同框的时候,相谈甚欢。可见两个人,都是高情商的人。如此高情商,自然会妥善处理葬礼的事情。

有些人觉得,两个人关系好,为何在葬礼上没有看到她的身影?她可能不愿意给人看到吧?曾志伟和曾国祥在处理葬礼的事,她作为家人,更多的是处理家里的那些事,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抛头露面。她又不是王熙凤,葬礼的大事小情,都需要她忙活。

她只是参加了,作为亲属的身份参加。至于外人,还是老爹应付就可以了。她不是怕见外人,而是觉得,没有必要见。痛苦不是写给外人看的,而是自己感受的。让外人看到自己的美好,那就足够了。曾宝仪可能是参加了葬礼,只是没有被人拍到而已。有些人就捕风捉影,也是醉了。

二、就算是没有参加,也是有原因的

曾宝仪是主持人,需要主持之前,对于人物的背景进行了解,与嘉宾商量一下提问的角度,与嘉宾协调一下相关的日程安排,这些都是主持人要做好的功课。曾宝仪又是一位敬业的主持人,所以她对自己的工作,要求非常严格,可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没有办法参加葬礼,也是可以理解的。

她不仅是一个主持人,还是一位演员和歌手。录歌的时候,需要情绪饱满;演戏的时候,需要演员全身心投入。这些都需要曾宝仪来做!曾宝仪对工作,又是非常认真的。为了演好角色,多半会体验生活。这些都是耗费时间的。要是在外地,自然无法赶回去参加葬礼。

更何况,曾宝仪在朱锡珍生病的时候,前去医院探望过。陪伴过朱锡珍一段时间,她心中也没有遗憾了。曾宝仪不是那种特别注重仪式感的人,所以,她心中有朱锡珍,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在形式上那么关注。就算是关注了,参加了,朱锡珍能回来吗?这个仪式,就是做给外人看的。曾宝仪认为,没有那个必要。

她对工作认真,对朱锡珍也好,这就足够了!至于别人没有发现她,那是别人的事情,与她无关。生活中有很多人,更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这些人,没有自信。将别人的意见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样的人,生活得很累。幸好,曾宝仪不是这样的人!

三、曾宝仪没有参加,是因为身在外地

曾志伟爱妻朱锡珍的葬礼,就没有那么铺张,而是低调地进行着。她的骨灰被安放在一个地方,梅艳芳也安放在那里。很多人觉得曾宝仪也会参加,有消息称,曾宝仪也曾想着回来,但在葬礼现场,并没有看到她的身影。

曾宝仪曾在社交网络上发文,一个生命的逝去,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只要心中有,祝贺就一直在。意思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继母的离开。不管怎样,曾宝仪心中对继母朱锡珍的想念,还是蛮深厚的。每个人对爱的表达方式不同,应该予以尊重。

曾宝仪没有出现在现场,并不意味着她对继母没有感情。她没有回去,也是身不由己。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每个人在外打拼,是为了什么?不就是更好的生活方式吗?曾宝仪是为了有更好的生活,难道错了吗?有些人想挑拨她和曾志伟的关系,他们的用心,可谓是险恶。好在,爷俩没有上当!

有些人觉得不参加葬礼,就是关系不好。这样的人,应该是思维单一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乌合之众。他们没有独立的思想,别人说什么,他们就跟着说什么,这样的人,也是没谁了。曾宝仪不是这样的人,曾志伟也不是。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讨论下!

  今天是6月6日,明天就是6月7日了,也就是高考的第一天,而今天,就是高考的高三学子们的最后一堂课程,也是高考学子高中的最后一天,每个学子在这堂课上肯定都会有很多感触,有不少学子都会被感动的泪目,那么我们作为已经从大学出来的成年人来说,高三最终一节课又是怎么度过的呢?

第一、老师会最后讲述一下高考的考点以及要注意的地方,给我们做最后一次的警示

  每个最后一课老师都会做最后的叮嘱,语文老师会再强调一下大家容易出错的几个点,数学老师会再把几个重要的公式说一下。英语老师会再教我们几句作文的例句等等。这些要点都可以在我们考前的时候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说有的考试的背诵部分,往往都是靠考前的熟悉内容,然后最后加紧背诵,才能在考试的时候表现出自己的水平出来。所以在高三的最终一课的时候,老师会告诉我们最后的嘱托,会给我们最后传达一次高考的知识以及易错点,希望我们不要再出现错误。

第二、老师会在最后一课上让我们放松心态,积极备考,不要太过于紧张了

  比如说我的高三老师,就在最后一课上告诉我们了自己的高考经历,用这种方式来缓解我们的紧张情绪。还有一些高三老师会讲一些幽默的段子,让我们一下子忘却高考带给我们的紧张感。不过也有些老师告诉我们一切如常,表现得非常平淡,这也是在告诉我们,高考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并不是结果,大家要平常心看待高考,不能太紧张。不过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在最后让我们放松心态,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面对高考。

第三、老师会在最后表达自己对我们的祝福以及美好的期盼

  每个高三老师最后都会对我们表示由衷的祝福,毕竟这些老师都至少传授了我们一年的知识,教给了我们很多人生的哲理和经验,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知识。他们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未来取得自己的成就,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各种各样的磨难,能够披荆斩棘,战无不胜!

  希望明天每个高三考生都能好好加油!考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送别,注定是人生最为难堪的一幕。庾信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知曾打动多少人脆弱的心弦,这些句子指的是感情契合者之间的别离,欣慰的是,指不定何年何月他们还会有再聚首之日。而我此处的送别,是与父亲的生死诀别,是天不语地不应的阴阳两隔,我找不到合宜的诗句表达。与我相处半个多世纪的父亲走了,今生最疼爱我的父亲走了,我噙着泪水握着他劳动者的大手,坐在他渐渐变凉的身体一侧,眼见他呼吸变缓变弱,目光暗淡收敛,85年的尘世生命滑向尽头,顷刻消散……

十天过后,父亲10月3日离世前后的情景仍清晰如初。节前的那个星期日,为了让他散散心,我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出了养老院大门,走在对面社区楼宇间的甬道上,正行走间,突然前头40米开外闪过两三个穿孝衫的人影,我赶紧把轮椅掉头以免父亲看到,然而还是被他发现了,他短短地念叨了一句“死人了”,我就势问道:“你怕死吗?”他爽利地答道:“怕什么,都这么一把岁数了,早死了好。”由于身患脑栓塞,加之近来言语严重不清楚,如此流畅地表词达意,让我十分惊讶。

10月1日和2日,听说父亲的两腿加剧浮肿,进食也少了,心头渐布阴云,但理智告诉我,父亲会挺过去的,他的身体一直很结实。而实际上,我的心绪已经难得平稳了,2日傍晚访亲回家后烦乱尤甚,冒着夜色在广场公园绕了两圈也没止住,于是打定主意第二天非去养老院不可。3日的表现更是异样,本来决定早些时去看父亲,竟躺倒在床上横竖大睡,犹如几日没睡觉的光景,从早饭后一直睡到午后三点多,此时妻子已准备好饭菜,并催促我早些动身。仍然是懵懂不清,似醒非醒,拖拖拉拉,一首过后才发现并感讶异的旧体诗敲打在手机上:“向死而生犹惧死,飞花落叶幸无识。天堂地狱鉴善恶,入土化灰泯雄雌。一魄惊飞人谁见,两地悬隔音难至。来路尽是他乡客,繁华几许孰共诗?”标识的具体时间是17点30分,之后乘车去养老院看望父亲。19时28分,他老人家去世。后来妻子看到那首诗,说我仿佛那时就在与老父告别。

与父亲诀别,或是送别父亲,是一生中最震撼我、也最令我心碎的一幕。见到他时,他依然偎靠在走廊临近窗子的轮椅上——他一直喜欢这里的宽敞、洁净、明亮、通风,哥哥在喂他奶粉类东西,给他擦脸泡脚,此时父亲双脚肿得吓人,腹部也鼓胀得厉害,我给他轻轻按摩后背他都觉得很疼。一只软软的去皮梨子始终未能咽下,呼吸开始显得急促、艰难。于是,十分艰难地把他扶躺在床榻上,以期让他呼吸得更舒服些,没想到,那最后的时刻降临了。

正如生命的降临具有不同的方式,生命的终结亦如此。母亲的生命是瞬间消逝的,突然间躺倒后便气息全无,而父亲的最后时刻却与之迥然有别。

父亲躺在床上后呼吸似乎变得平稳,其实是更加微弱了,他的双腿双手寒凉得可怕,神态和动作也与平时截然不同。哥哥很慌乱,要打120送父亲去医院急救,我极其冷静且坚决地制止了他,此时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了我的心头,我那么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声音:“别送了,爸爸不行了,让他安静地走吧!”说罢泪如雨下,这在我极其罕见,哥哥当场惊住了。

父亲呼吸开始变得促迫,我们两兄弟围上前,一人握着他的一只手,轻轻喊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父亲猛地甩开哥哥的手,目光透露出不耐烦,可能是哥哥的动作太生硬,或者……,我几乎惊呆了。而他的另一只手始终平静熨帖地放在我双手之间,任我轻柔地抚摸着。一会儿,父亲的目光显出慌乱乃至恐怖,惶惶不安的样子,于是我站起凑近他的耳朵,安慰他不要怕,并轻按他头的两侧。一会儿,他紧咬牙关,另一侧的手紧攥床边的**栏杆。他整个身体仿佛全然绷紧,头部向上边的床栏杆用力,在抵抗着某种类似极度痛楚的东西——如此两次,没有叫喊,也没有呻吟。

我一直坐在父亲身边,注视着他,目睹他生命弥留之际的种种,目睹生命在阴阳两界之间的缠绕纠结——一个坚强的生命不忍离去,它在骚动,在挣扎,在拒绝,在抗争,然而它已耗尽能量,纤若游丝。

我如堕梦中,眼前的这一切,我不忍面对,却必须面对。我一边抚摸他发凉的大手,纯藉摩擦之力,把他的手心揉至微热,好让他感觉到我的存在,一边温语频递,劝他放心走好,去西方见妈妈,去极乐世界(他们都曾是居士)。渐渐地,父亲的呼吸变得缓慢、微弱,似乎有一丝凉气,目光变得平和,不知何时手从栏杆上滑下,身体的悸动停止了,仿佛全部身心开始放松,面孔安详宁静。倔强的影子,老年的无力感,戛然散尽;短暂的流光里(对我是漫长的),他投下尘世间最后的一瞥,静静地走了……

当时我想起我病中危境的那一幕——下面是无底的深渊,寒冽黝黑,如刀刃刺穿骨髓,我奋力挣扎,终于凭借年轻的力量浮了上来,险些被吞噬。而他,大抵也身陷此境,仿佛有种无可抗拒的大力拖住他,往下拉,而他太老了,力竭气衰,终于没有挺过来。当年是父亲及时把我送进医院救了我,而眼下我所能做的,只是抚慰他临界之地的烦扰,使父亲于平静中回返自然。

也许,因为我们今生契合,他最疼爱我,我出生时他已经人到中年,除却年轻时在父母身边的羞赧和少不更事,开始懂得爱孩子了,所以他把母亲没有给予的爱给了我,让我的情感得到正常发展。而这种缘份积累成一种难以解说的天意,让我们做了彼此内心接受的父子半个世纪后,在他人生弥留之际奇迹般地相聚。

父亲是在等着我来送他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