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七月十四鬼节的由来及禁忌 农 历 七 月 十 四 日 为 中 元 节 又 称 为 鬼 节 或 盂 兰 节 是 祭 祀 孤 魂 野 鬼 的 大 节 日 。 中 元 节 源 自 道 教 , 后 为 佛 教 沿 用 成 为 现 今 俗 称 的 鬼
七月十四鬼节的由来及禁忌
农 历 七 月 十 四 日 为 中 元 节 又 称 为 鬼 节
或 盂 兰 节 是 祭 祀 孤 魂 野 鬼 的 大 节 日 。
中 元 节 源 自 道 教 , 后 为 佛 教 沿 用 成 为
现 今 俗 称 的 鬼 节 。 盂 兰 节 在 印 度 è语 中 意 指 倒 悬 ” , 故 事 的 主 角 是 释 迦
十 大 第 子 目 莲 , 倒 悬 ” 乃 指 目 莲 之 母
受 死 后 受 饿 鬼 之 苦 , 不 能 进 食 。 后 得
释 迦 帮 助 , 悉 其 用 百 味 五 果 供 养 十 方
佛 并 藉 功 德 救 母 。 因 此 民 间 为 了 祭 祀
孤 魂 都 在 鬼 月 ( 农 历 七 月 ) 举 行 普 渡 会 ,
俗 称 鬼节 。 一 般来 说 古 代 都 不 愿 在 此 月
作 嫁 娶 等 重 要 事 宜 。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旧时,中元节为目连救母做盂兰盆会,后来逐渐演变为放河灯,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的中元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连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滕州也有放河灯的习俗,形式与德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长岛渔民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亲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点,有的甚至装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生活用品,然后点燃蜡烛,由已经结婚的同辈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山东较为普遍,一般都在午后带着祭品上坟祭祖。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以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跨着马回去。
中元节的饮食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梨等时令水果。唯独陵县例外地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吃粗茶淡饭。
鬼节禁忌大全
千万不要… 原因是…
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你说呢?
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拔脚毛
俗话说:「一支脚毛,管三个鬼」,所以脚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
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偷吃祭品
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092;
晚上晒衣服
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喊名字
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游泳
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乱看
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ㄋ…
靠墙
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不能随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 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麼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筷子插在饭X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nbsp;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玩碟仙
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拖鞋整齐的放床边
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nbsp;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吹口哨
晚上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1 关于人去世一周年的诗句(纪念亲人逝世一周年的古诗句)
关于人去世一周年的诗句(纪念亲人逝世一周年的古诗句) 1纪念亲人逝世一周年的古诗句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次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唯有恨,转无聊,五更仍旧落花潮。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西风打画桥。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春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烛炬,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傍晚,不道世间犹有未招魂。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东风百事非。情知尔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此,落尽梨花月又西。
耕夫募集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多少处有新烟。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逝世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近来无穷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当时领略,而今葬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痴数春星。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以上供参考,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2关于怀念爱妻去世一周年的诗词有哪些
1、《悼亡·贞姑马鬣在江村》 清 顾炎武
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
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2、《九月八日戏作示妻子》 宋 陈与义
小瓮今朝熟,无劳问酒家。
重阳明日是,何处有黄花?
3、《鹧鸪天》 宋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4、《离思》 唐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5、《遣悲怀三首》 唐 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3对老公死亡一周年思念的诗句
之一
三百六十五日过,百千万亿思多多,
阴阳两隔双重天,恩爱夫妻怎撇舍。
孤灯只影泪常咽,暗夜疏星生愁落,
清风代我传书语,美梦约君再厮磨。
之二
三千相思三千念,一门追忆到仙乡。
不思量,自难忘,岁月过目唤以往。
春秋事,风月无关爱绵长。
左右间,比翼齐飞越沧桑。
点点滴滴入花雨,丝丝缕缕牵绊长,
朝朝暮暮嫌时短,凄凄惨惨离别殇。
锦书断章,薄酒敬上,禁不住泪流千行。
看香烛高烧,今夜约君郎,梦里再与我画眉添红妆。
4明天就是祖父离世一周年的祭日,求诗句纪念,急需
纪念亲人逝世一周年的古诗句
满眼蓬蒿共一丘,绿窗红泪,野田荒冢只生愁,五更仍旧落花潮。
春情只到梨花薄。梨花自寒食尘满疏帘素带飘,痴数春星。一别如此,而今葬送,冷雨西风打画桥,寒食春风御柳斜。
而今才道当时错?从教分付,心绪凄迷,真成暗度可怜宵?远山枫外淡,谁与话长更。试上吴门窥郡廓,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
耕夫募集爱楼船,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汉宫传烛炬,只见梅花不见人。几次偷拭青衫泪。
佳节清明桃李笑,破屋麦边孤!桥危可免扶。人乞祭余骄妾妇,片片催零落,墨痕犹锁壁间尘
希望对你有帮助
5送给辞世一周年的哥哥的诗句
1、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2、沈园二首
宋代: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含义:诗的意思是: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在此曾见他的身影如惊鸿飘来。这首诗写了古人已去,此景亦非往景,可以送给辞世一周年的哥哥,表达对哥哥的思念。
3、绿衣
先秦:佚名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含义:诗的意思是: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这首诗可以理解为睹物思人,表达对哥哥的思念了无尽头。
4、葛生
先秦:佚名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含义:这首诗的意思是:葛藤覆盖了一丛丛的黄荆,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茔。我的亲爱的人长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守安宁!葛藤覆盖了丛生的酸枣枝,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地。我的亲爱的人埋葬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自安息!这首诗可以理解为哥哥独自一人在此处安息,希望哥哥能获得安宁。
5、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宋代:李清照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含义:这首诗的意思是五更时分一阵凄风从帘外吹进来,把我从梦中惊醒过来。要想重新登上画楼却不知道该与谁一道?记得当年无聊的用玉钗拨弄香火,如今宝篆香已经燃烧殆尽。回首看向窗外的紫金山峰,水汽腾腾烟雾缭绕,看不到山的本来面目。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人却在半醒半醉之间。罗襦襟前还留着思念的泪水,抚去这些把它们交付给远飞的大雁。可以理解为半夜思念哥哥而惊醒,将思念寄托于远去的大雁,表达对哥哥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typeaspxp=2&t=%e6%82%bc%e4%ba%a1&x=%e8%af%97
6亲人故去一周年了,求首诗悼念一下
忆祖母
儿时无忧喜而歌,
成年命转坎与坷。
十年不换新衣衫,
一岁难得一餐饱。
世态炎凉亲朋弃,
乡邻势利人情薄。
人间冷暖皆不计,
心怜儿孙泪滂沱。
儿孙长大奔前程,
从此亲人音信杳。
村前抄每盼亲人归,
逢人便夸儿孙好。
待到儿孙还恩日,
一捧黄土永相隔。
望乡台上风凄惨,
奈何桥zhidao上无奈何。
游子归家无人望,
残屋仅剩门上锁。
无限悲痛伏坟泣,
只把衷肠寄蒿草。
神香难递亲人意,
冥纸燃起胸中火。
恨向刑天借大斧,
誓杀三界仙与佛。
7今天是朋友去世一周年的日子,求首诗悼念一下
巨大的黑夜 把你吞噬
这样的夜 也覆盖了无数高贵的心灵
你的美丽和你的睿智相对称
你飘落的姿态 浸染满腔幽怨
使谁的心 撕裂般地疼痛
面对你 我手足无措小心翼翼
熟悉了你的欢笑
我怎么能面对你的永别的哭泣
飞身而下 你如阿炳的滑音
是这个世界 在静夜里沉重的叹息
我能够捧起的 只是记忆
天地间 散布无数唏嘘
我与所有的黑夜有关
如果 我能够穿越夜色
我可以轻轻地将你的身躯托起
如果你可以悠悠醒来
我可以在你的耳边低语
我爱你 他爱你
这个世界的每一束阳光
也深情地 爱着你
你是大地的女儿了
而我们 成了灵魂无依漂泊的行者
小红 太阳在别处照耀着你
你 为什么要把自己托付给暗夜
天堂之门 打开了
吹落梅花的洞箫 袅袅的余音
衍化成无边的黑夜 把你吞噬
黑色的悲痛 弥漫成巨大的阴影
在我们的心上
飘过来 又飘过去
烧给死人的钱叫“纸钱”,是民间祭祀时用以礼鬼神和葬礼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币之一。这种烧纸钱的习俗起源于魏晋南北,鼎盛于唐宋,后流传至今。已知最早的纸钱实物出土于新孤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1990年(文物)第9期,详细登载了江西德安周氏墓中发现的纸质冥币。
周氏墓纸质冥币装在一个展开的蝴蛛形荷包里,冥币系黄纸剪成,圆形方孔,有些印有“卍”字,“卍”字音读“万”,是佛教中吉样如意的符号,这类钱可能是文献中所说的“梵阴钱”“梵阴钱”据称是一种佛国通行的货币。
扩展资料
魏晋以来佛教就在中国盛行开来,佛教东渐所带来的因果报应说、生死轮回说和地狱说,使人们了解到彼岸世界的种种,丰富了他们对死后俊世界的想像。佛教傅入中国俊鼓吹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在丧事中使用纸钱超度亡霎,祭奠死者。
而且受到佛教的影响还产生了一大批专门描绘冥府与地狱状况的作品,例如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志怪小说。这样一些小说的产生加上大量说书人和佛教徒的宣传,致使下至老百姓上至帝王将相都深信佛教,深信彼岸世界的存在。
“魏晋以来,由于佛教的傅入,因此佛家葬俗也开始在民间广为传播开来。佛教宣尊茶毗火葬法,故改为烧纸钱。”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
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世族之祭扫者,於祭品之外,以五色纸钱制成幡盖,陈於墓左。祭毕,子孙亲执于墓门之外而焚之,谓之‘佛多’。”
参考资料:
中元节冥箱封条这样写:
上具衣布X件匹,
并钱在内化,
xxx老人查收受用,
天运XXXX年X月X日给行。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中元节怎样写冥包
所谓包袱、包裹,是指从阳世寄往“阴间”(冥国)的钱包、衣包,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一般祭祖的包袱大体上分为两种,但只在表皮上区分。一种是用于新丧不满三年的素包袱;另一种则是用于老丧以至久远的宗亲三代、五代的印有墨线花纹的包袱。
包袱里的冥钱、冥衣均购自南纸店。不外乎为大烧纸、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冥钞和佛、道两教的往生钱。其中,寒衣纸为不可少者。
包袱通常是一个大纸口袋,竖一尺,宽一尺五寸。素包袱皮是全白的,只是中间贴一蓝签,以便书写亡人名讳之用。花包袱皮是在一个大白纸或红纸口袋上印上水墨单线的图案,四周黑框内是佛教梵文音译的《往生神咒》;中间印一莲座的牌位,用来填写亡人名讳。
牌位的右上方印着“金银财宝冥衣一封”,可根据情况在下边填上“戊子清明祭用”、“周年祭用”等字样。左下方是填写祭祀人姓名之处。还印有两个古装的小人儿,据说是隋朝的羊角哀、左伯桃(隋封守灵之吏)。每份包袱皮还附着一张四寸见方的木刻版水墨印刷的“冥国邮政”的邮票。装好冥钱冥衣后,贴在包袱背后。
中元节冥包的正规写法
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
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为:
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X封(即: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上奉XX(即:恭敬地奉送给XX)
第三列:故XX收用(即: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
第四列:孝XX祀(即:阳世孝人XXXX祭奠)
第五列:天运XX年XX月XX日叩化(即: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
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如果是白包,则“中元胜会之期”处是空白,需要填上“中元胜会之期”,之所以留空白,是因为对新亡人需要烧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内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根据情况填写。
中元节冥包的正规写法
写七七白包时,空白处一七写“首七化财之期”,二七写“二七化财之期”,以此类推,七七写“毕七化财之期”;烧一周年包,空白处写“小祥化财之期”,烧二周年包,空白处写“大祥化财之期”,烧三周年包,空白处写“除服化财之期”。
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写,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上奉”之前填写封数。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则应将“上奉”改为“付与”。
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上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
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其次是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
其三是写姓名和性别,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某”为名),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
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收用”这里,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
中元节冥包的正规写法
第四列:在“孝”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自称)及姓名,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
第五列:这列的写法比较简单,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
需要补充的是,在包袱的反面,需要在封口处写上一较明显的“封”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经送包人打上封条,非收包人不得拆开,这个“封”字本来是用印章盖的,但一般人家都没有印章就用毛笔或软笔写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的就不用麻烦了。
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表达
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表达
直系亲人称谓
上九代:称鼻祖。故鼻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耳孙。
上八代:称远祖。故远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云孙。
上七代:称太祖。故太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仍孙。
上六代:称烈祖。故烈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晜孙。
上五代:称天祖。故天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来孙。
上四代:称高祖。故高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玄孙。
上三代:称曾祖。故曾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曾孙。
上二代:称祖父。故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孙。
上一代:称父亲。故显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男。
旁系亲人称谓
旁系亲人称谓
父之兄:称伯伯。故伯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弟:称叔叔。故叔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堂兄:称伯伯。故堂伯 公 老大人收用 孝堂侄。
父之侄:称兄或弟。 故堂兄或弟 老大人收用 堂兄或弟。
母之父:称外祖父。 故外祖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外孙。
母之兄或弟:称舅。 故舅考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外侄。
母之伯爷:称堂外祖。 故堂外伯祖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堂外孙。
母之堂兄:称堂母舅。 故堂母舅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堂外侄。
父之姐夫:称姑父。 故姑父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内侄。
父之姐妹:称姑母。 故姑母 府 氏老孺人收用 胞侄。
父之姑爷: 称故姑公。 公讳 老大人收用 孝内侄孙。
父之姑娘:称姑婆。 故姑婆 府 氏 老孺人收用 孝侄孙。
同父母之姐:称胞姐。 故胞姐 府 氏收用 胞弟。
胞姐之丈夫:称姐夫。 故姐夫 收用 内弟。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