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窖 官窖 哥窖 钧窖 定窖 的特点是什么?

老师 0 89

汝窖 官窖 哥窖 钧窖 定窖 的特点是什么?,第1张

汝窖 官窖 哥窖 钧窖 定窖 的特点是什么?
导读:1汝窑: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2官窑: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

1汝窑: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2官窑: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3哥窑: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

4钧窑: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荧光一般优雅的蓝色光泽。

5定窑: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

扩展资料

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分到了景德镇,一部分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

-钧窑

-汝窑

-官窑

-哥窑

汝窑天青釉盏托,

瓷质,北宋,

高43厘米。

凸起的小圆台直径6厘米、

盘径176厘米、圈足底径124厘米。

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汝窑天青釉盏托,整体造型就像一个高圈足的折沿盘,中部凸起了一个圆台。圆形的凸台用于放置杯、盏、碗等,台面边缘有一圈凸起,用来规范杯盏的位置,以免杯盏从圆台上跌落。圆形凸台下接浅曲腹平折沿盘,大而高的圈足,足墙斜直微外撇。圆凸台的台壁一周装饰双层覆莲瓣形纹饰,台面上有似莲蓬一样的凹陷。通体天青色釉,釉色浅淡,匀净光润,釉面有开片,层层开片如同冰裂,十分美丽。垫烧,胎色褐灰,胎质细腻坚致。

图1    汝窑天青釉盏托及其线描图

由于釉层较薄,胎体突出的部位:圆台上的凸棱、盘沿及盘折沿处,自然就略露胎色。胎体凹陷的部位:圆台台面的仿莲蓬的凹陷处、凸圆台与折沿盘接缘处,自然就略有积釉,釉色略浓。釉色清淡含蓄,浓淡相宜,不愠不火。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窑器有芒。”南宋人叶寘的《垣斋笔衡》中记:“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南宋人周煇的《清波杂志》载:“又汝窑宫禁中烧,内有玛瑙未为油,唯供御检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由文献可知,汝窑瓷器在南宋时已经备受珍视,成为“近尤难得”的稀世珍品。汝瓷传世品数量稀少,这件盏托来自于198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的考古钻探与试掘,有确切的出土地点。[1]制作上堪称精工细作,有古朴典雅、清隽秀美之风。

此器为承托具,上可放置杯、盏、碗等,配套使用,如图一清凉寺汝窑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盏托,盏托上置碗,碗有盖。 

图2    清凉寺汝窑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盏托

文化解读

盏托,也可称之为茶托,“盏托”的命名强调了承托的器物是盏,而不是碗、杯等,“茶托”的命名则强调了器物的功用,主要是用来饮茶时的托具,而不是喝酒、吃饭等所用。“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等俗语告诉我们,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或者精神生活,都与茶不无关系。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可以治“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湖南长沙窑有一件青釉“茶埦”,碗内底心有刻“茶埦”二字,这是此种类型的碗用作茶碗的有力证明,岳州窑也有同类铭文的产品。

图3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长沙窑青釉“茶埦”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长沙窑青釉“茶埦”,口径145、底径5、高51厘米。

盏,《博雅》解释为“杯也”。一般指容量相对小的杯子。用来盛茶水的就叫茶盏。唐代茶盏又叫“茶盏子”,“子”为后缀字,例如“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碗,碗内有“茶盏子”三字。再如法门寺唐代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的越窑青瓷盘和碟,在地宫《衣物帐》碑的铭文中分别称为“盘子”和“叠子”,故将“茶托子”简称为“茶托”。宋代,茶托又有“盏托”、“托子”等名称。由于饮茶具有多种多样的碗、盏、瓯、杯等,若托子承托的是碗,可以称为碗托;托子上承托的是盏,可以称为盏托;托子上承托的是杯子,也可以称为杯托。但不管托具上承托的是什么,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是饮茶之用。有的研究者据此认为,茶托无疑是最合适的统称。[2]

图4    “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碗

盏托,就是用来承茶盏的。文献中记载有盏托的由来,唐李匡乂《资暇集》谓:“茶托子,始建中(公元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称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从这段记载来看,茶托子是蜀相崔宁之女,为了防止茶杯烫手而发明的。

孙机老师认为,盏托是用来承茶盏的。与现代用的碟子不同,其上有托圈,就像在盘上固定着一只小碗。摆上茶盏后,盏腹约五分之二被纳入托圈,从而使盏和托稳稳地接合在一起。[3]酒台子的形制则不同,它的盘心没有小碗状的托圈,而是突起一小圆台,酒盏摆在圆台上。这时的酒仅稍稍加温,并不太烫,故无须像喝茶那样,要端着托子举盏。在出土物中,酒台子常与酒盏、酒注及套在注外的注碗(又称温碗)配套;而茶具中的茶瓶是绝对不加注碗的。正像茶盏和盏托可合称“托盏”一样,酒盏和酒台子也可以合称“台盏”。台盏是酒具的专名。《辽史·礼志》记“皇后生辰仪中,大臣执台盏进酒,皇帝、皇后受盏。” 

酒台子和盏托是用途截然不同的两种器物,外形上虽有相近之处,但相异之点也明若观火、不容忽视。若依据孙机老师的观点,河南博物院所藏汝窑盏托就不能称为盏托,因为院藏盏托的形制是中部起凸台,应该称之为“酒台”或“酒台子”了。但是,古代的器物大多一器多用,可以用来盛茶水,亦可以用来饮酒水。浙江省博物馆的牟宝蕾认为由于茶托在五代至南宋时常被借作酒具,所以便有了“酒台”之名,这实际上是古代一种器皿、多种用途的情形,且其使用时间很短。至金元时期,茶具与酒具已能清晰区分,茶托与茶杯配套,而酒杯则与承盘搭配使用。[4] 

这种中间起高台式的托具在宋代当然可以作为酒具,用作酒具的最明显的例子是:1986年12月浙江省义乌县柳青乡游览亭村窖藏出土了七件錾刻人物故事银盏及盏托[5],现藏于浙江省义乌市博物馆。

图5    浙江省义乌县柳青乡游览亭村錾刻人物故事

银盏及盏托

盘托上的银花口碗,口径116厘米,底径44厘米,高38厘米。银碗呈六曲花瓣形,圆唇,撇口,弧腹斜收,圈足外撇。口沿内侧錾刻一周宽约065厘米的鎏金珍珠地缠枝卷草纹装饰带。碗内底心有直径约37厘米的圆形錾刻鎏金图案,圈足外侧锤刻楷书“陈官人宅用”五字。七件银碗碗心分别錾刻一幅人物图,其中五件碗心錾刻饮酒图。(线图均采自:杨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三中华书局2011-1P8-10)

第一人(线图一)束发包巾,袒胸露肚,手执酒杯,背靠酒瓮,旁边置酒樽,樽中有勺。第二人(线图二)上身裸露,斜靠酒瓮,身旁有樽、勺,右手执酒盏,酒盏倒置,似饮至半酣。第三人(线图三)束发包巾,单衫半褪,肩膀半露,身后有荷叶盖酒瓮,身旁有樽、勺、杯。第四人(线图四)仰头斜靠酒瓮,袒胸露肚,身旁一高足杯斜置,酣睡状。第五人(线图五)低头颔首,单衫半褪,袒胸露肚,背靠酒瓮,身旁一酒盏斜置,樽、勺倾翻于地,酣睡状。这五幅图案,皆描绘了饮酒时的场景。酒盛在大瓮之中,饮时先将酒倒入酒樽,再用勺将酒酌于酒盏或高足杯中。或描绘饮酒时场景,或描绘饮罢时的状态,或描绘酒至半酣、醉态酣然的状态。把饮酒的图案錾刻在银器上,并且器物上锤刻“陈官人宅用”,这无疑表明了盏及盏托是“陈官人在家宅所用”的饮酒之具。

图6盘托上的银花口碗线图

笔者认为,这种中间起高台式的盏托也可以用来放置茶盏喝茶,当然也可以称为茶托、茶盏,而不是仅仅饮酒用的酒台。例如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画图[6],图(7、8)中的夫妇对坐僧人作法图。整个墓室壁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绘行孝图五组。下部画面左半部分为僧人作法,其中三位僧人持钹演奏,正在进行法事活动。画面右半部分为夫妇二人对坐,桌案上两副盏及盏托齐列,还有一个香炉,炉内一炷香,香烟馥郁,烟雾袅袅。桌后面一位侍从手持执壶。在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合里,夫妇二人不可能在这么重要的法事活动中饮酒。由此可见,盏、盏托、执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器物组合,夫妇二人一定是在喝茶。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个盏托中部是起高台的,盏托的底部很小,可以称之为斗笠状。

图7  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图,

原址保存。

图8    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图,

原址保存。

比较研究

一、“百状”盏托

图9    唐代素面淡**带碗琉璃茶托

唐代素面淡**带碗琉璃茶托,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碗口径126厘米,高52厘米,托盘径138厘米,高39厘米。

图10浙江临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带把杯茶托

浙江临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带把杯茶托,口径82厘米,托径166厘米,中央为凸起的圆形托座,座面边沿凸起,可以防止杯子倾倒。

图11    耀州窑博物馆藏五代耀州窑青瓷带盏茶托

耀州窑博物馆藏五代耀州窑青瓷带盏茶托。

图12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覆碗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覆碗盏托,高58厘米、托径54厘米、盘径192厘米、圈足径112厘米。宽平折沿式圆盘中部凸起一似覆碗形台,高圈足外撇呈喇叭状。

图13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盏托,高58厘米、托径8厘米、盘径163厘米、圈足径76厘米。圆盘式托盘上起一碗,下部接较矮的外撇圈足。

图14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盏托

(侧视图、底部视图)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盏托,高68厘米、托口径73厘米、盘径164厘米、圈足径72厘米。五曲花瓣式盘中部起一碗,下接外撇的高圈足。盏或碗放在这种盏托上,盏或碗的腹部以下可以稳稳当当的坐在里面,上半部分露在外面。

图15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盘形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盘形盏托,高2厘米、托径66厘米、盘径184厘米、底径17厘米。敞口式浅盘,平底,盘中心有一个凸起的圆环,用来承托碗盏。

图16    汝州张公巷窑金代盏托

汝州张公巷窑金代盏托,高2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31厘米。折沿式圆盘中部起一个矮外撇口式托,托口的沿面为涩胎。

二、《资暇集》里,自从防止烫手的盏托出现之后,“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百状”是指唐以后茶托造型的各式各样,这是由配套的饮茶具的造型决定的。前文列出各种各样的盏托,托盘为普通圆盘式、葵花口式、花瓣式等,托台有凹下去的,有凸出来的,凸台也有不同,有普通的周围略起棱式、覆碗式、莲蓬式等。

材质也有不同,有银质、瓷质、琉璃质地,也有漆质地等,不同质地有贵贱之别。玉、金银材料珍贵稀有,价格昂贵,这类茶酒器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往往比较尊贵富有,而漆木、陶瓷材质相对容易得到,价格也相对低廉。从古到今,人们对奢华多少有所贪恋,对权势多少有所倾慕,这种心理造成了金银器质地的造型成为陶瓷质地造型追捧模仿的典范。陶瓷器的起棱分瓣等不管是造型或是刻花印花装饰,都是在表达对金银质地同类器物的移植和取法,虽效果不及金银器的细致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陶瓷质地的智慧和才华。

三、这种茶盏作为器物在普通生活或仪式中社会功用的延续。

宋代的墓葬壁画中,夫妻对坐或王武子行孝图中,茶盏是重要的媒介。在当下的生活中,拜师学艺时、结婚的新人在改口称呼对方的父母双亲为“爸爸、妈妈”时,都要有个仪式——端茶。 若有人问,“问什么要端茶?”你肯定会这样说:“这没什么呀,很平常的,端茶是应该的,为什么不端茶?”很少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古老的习俗、仪式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影子呢?

法国小说《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端茶,这种具有强烈仪式感的风俗习惯,为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了其背后的精神内涵,使平凡的生活散发出爱与尊敬的光芒。传统文化就像树根一样植于我们内心及周围,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区别于美国人、欧洲人甚至是日本人、韩国人等其他各个民族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群体,自远古一路走来,我们就像是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的作品,带着自己悠久历史积累而来的风俗、仪式、习惯等等,如同基因一般,生而具来,难以更改。

趣味猜想

现在的生活中,您会用到带托具的器皿吗?除了瓷器,玻璃器,还有哪些材质? 有什么具体功用?

相关链接

一、河南博物院藏的七件清凉寺汝窑瓷器

(1)1987年10~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了考古钻探与试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与试掘》载于《文物》1989年第11期),确认宝丰清凉寺窑址规模在25万平方米以上,发掘区在清凉寺村南的河旁台地上。在200平方米的试掘范围内,出土了大批窑具、瓷片和各类较为完整瓷器300余件,这次发掘虽没有找到汝窑遗址中心烧造区,但在一个直径不到1米的灰坑中,意外挖出了较为完整的瓷器30件,内有10件较为完整的宋代汝窑器,河南博物院辗转收藏了其中的五件。除了本文介绍的盏托,还有鹅颈瓶、盘口瓶、洗、盘各一件(图17)。

图17    1987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

清凉寺村汝窑址出土

(2)1989年3月29日,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农民欧阵廷、欧国政和李本顾等人在村东取土时发现一窖藏瓷器,报告了县文化部门,窖藏共计出土了47件汝瓷(赵青云,王黎明《河南宝丰发现窖藏汝瓷珍品》载于《华夏考古》1990年第4期)。其中有两件汝瓷于1997年由宝丰县文管所调拨河南博物院。  

图18    1989年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出土

二、汝窑的发现及研究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宝丰清凉寺汝窑》,大象出版社2008年;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科学出版社2008年;

(3)故宫博物院编:《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故宫出版社2015年;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梦韵天青:宝丰清凉寺汝窑最新出土瓷器集粹》,大象出版社2017年;该书记载了最近的新发现。

为了配合汝窑遗址展示馆的建设和遗址展示的需要,自2011~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汝窑进行的六次考古发掘,取得的新发现和重要收获。新发现主要包括:大型玛瑙石的出土,素烧器堆积和素烧器的出土,素烧窑炉的发现以及“类汝瓷”的出土,元明窑炉及器物的出土等等。

(5)郜现营 吕成龙主编《中国汝窑学术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该书收录了1949年以来文博、考古等方面专家学者以及汝瓷爱好者、研究者发表的论文83篇。包括汝窑窑址发现与传世汝瓷,相关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测试研究等,较为全面、客观的反映了汝窑研究的相关情况。

三、汝窑遗址的展示

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主要对第六至第十四次考古发掘的主要遗迹进行保护和展示,于2017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集中展出了千余件在此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和展示利用,使公众能够近距离走近汝窑,触摸历史,感受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 

四、现在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的《五百罗汉图》, 是南宋明州(今天的浙江宁波)惠安院僧人义绍,从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开始,化缘十年,委托画家林庭珪、周季常两人绘制,并舍入寺院的画作,总数达100幅,其中《备茶图》与《吃茶图》两幅画作生动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寺院僧人备茶、饮茶的情形。

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作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线描了宋代饮团饼茶常用的茶具,并以官职相称,加以赞文。这12种茶具即茶焙、砧椎、茶碾、茶磨、茶杓、茶罗、茶帚、茶托、茶盏、汤瓶、茶筅和茶巾。

柏采汝窑的茶具很不错了的,汝窑中来说是比较高档的了,我收藏了很多柏采的,个人也很喜欢柏采汝窑的,呵呵,我一般也都是在网上买的,一直在“中国国茶网"买,他们家的汝窑比较齐全,柏采汝窑,问鼎汝窑等等,比较多,现在问鼎鼎峰汝窑的茶具也在搞打8折活动呢,呵,喜欢汝窑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店家服务也比较好,希望您能买到自己喜欢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1 关于汝窑的诗句

关于汝窑的诗句 1描写汝窑的诗句

《戏题胆瓶蕉》

年代: 宋 作者: 楼钥

垂胆新瓷出汝窑,满中几荚浸云苗。

瓶非贮水无由罄,叶解流根自不凋。

露缀疑储陶令粟,风摇欲响许由瓢。

相携同到绿天下,别是闽山一种蕉。

1、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天下瓷器,汝窑为魁。

2、著名书画大师李苦禅先生题词:“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

3、汝瓷的特点是“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酥满足”。

2关于青瓷的诗句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

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辉

细纹如拟冰之裂, 在玉壶中可并肩

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珠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陶冶新平肇汉唐,宋明瓷夺宝珠光

鲜明艳似美人霁,热烈真如火焰红

何止珠山留劲腕,早传春色满人间

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何年碧像灵岩栖,踏碎琼瑶尽作泥

烨烨宝光开佛土,晶晶白气压丹梯

——明陈凤鸣

宜兴窑与诗

和梅公仪赏茶

宋·欧阳修

寒侵病骨惟思睡, 花落春愁未解醒

喜共紫瓯吟且酌, 羡君潇洒有余情

3关于“青瓷,瓷器类”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青瓷,瓷器类”的诗句:

1 《秋日三首 其二》

宋代:秦观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译文: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

2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代: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译文:越人送给我剡溪名茶,采摘下茶叶的嫩芽,放在茶具里烹煮。

白瓷碗里漂着青色的饽沫的茶汤,如长生不老的琼树之蕊的浆液从天而降。

3 《天香·咏龙涎香》

宋代:王沂孙

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

译文:龙涎装入红瓷盒后用文火烘焙,又巧妙地制城经营的指环。

4 《进艇》

唐代:杜甫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译文:把煮好的茶汤和榨好的甘蔗浆,用瓷坛来盛装也不比玉制的缸来得差,放在艇上可以随取随饮。

5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唐代:杜甫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4求古人描写官窑的诗句

“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粹”,这是民国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中对宋代官窑瓷器的赞美。

乾隆咏官窑御题诗:

修内遗来六百年, 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 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 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 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其他还有文人形容的诸如:紫口铁足,冰裂纹等等。

君子以文会友,以藏交友。以友辅仁,以友增智。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友不贵多,得一人,可胜百人;友不论久,得一日,可喻千古;友不择时,得一缘,可益一世。

5关于瓷器的诗句有哪些

1、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进艇》唐代:杜甫

释义:

把煮好的茶汤和榨好的甘蔗浆,用瓷坛来盛装也不比玉制的缸来得差,放在艇上可以随取随饮。

2、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

《天香·咏龙涎香》宋代:王沂孙

释义:

龙涎装入红瓷盒后用文火烘焙,又巧妙地制城经营的指环。

3、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唐代:皎然

释义:

白瓷碗里漂着青色的饽沫的茶汤,如长生不老的琼树之蕊的浆液从天而降。

4、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秋日三首》宋代:秦观

释义:

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

5、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唐代:杜甫

释义:

大都邑烧制的瓷碗,既轻且坚固,敲之音响如玉声凄清,美名传遍锦城。

6关于瓷器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瓷器的诗句有: 1、《题与陶瓷馆》郭沫若后来居上数东洋, 夺取万邦瓷市场;年进美金七千万, 数逾赤县十番强。

花纹形式求新颖, 供应需求费数量;国际水平应超越, 发扬光烈陈堂堂。2、《题与艺术瓷厂》 郭沫若中华向号瓷之国, 瓷业高峰是此都;宋代以来传信誉, 神州而外有均输。

贵逾珍宝明逾镜, 画比荆关字比苏。技术革新精益进, 前驱不断再前驱。

3、《初到景德镇》董必武昌南自昔号瓷都, 中外驰名誉允孚。青白釉传色泽美, 方圆形似器容珠;艺精雕塑神如活, 绘胜描摹采欲敷;技术革新求实用, 共同跃进是前途。

4、《游景德镇》 谢觉哉配料调色细且精, 塑形绘影艺超群;方知日用寻常品, 曾费劳工无限心。风格"四如"传古代, 车轮载誉越重瀛;瓷都跃进今方始, 量质都须加倍成。

5、《咏景德镇兀然亭》 明·缪宗周陶舍重重倚岸开, 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 此器能输郡国材。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谢觉哉(1884年-1971年)原名谢维鋆,字焕南,别号觉哉,湖南宁乡人,中国***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