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豫剧表演带来的回忆

老师 0 84

一段豫剧表演带来的回忆,第1张

一段豫剧表演带来的回忆
导读:今日偶尔看了一段河南豫剧的视频,心中颇有感慨。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场露天**河南豫剧《卷席筒》看得我如痴如醉,自那之后我便迷上了河南豫剧,尤其是男票的哭腔。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极少,夏日晚饭后人们大都喜欢坐在大

今日偶尔看了一段河南豫剧的视频,心中颇有感慨。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场露天**河南豫剧《卷席筒》看得我如痴如醉,自那之后我便迷上了河南豫剧,尤其是男票的哭腔。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极少,夏日晚饭后人们大都喜欢坐在大院里的胡同口纳凉,聊着家长里短的故事。

每到那时,我的精神头就来了。

常常趁老妈不注意,悄悄撕下一块门对联上的红纸,用唾沫打湿了把两腮帮子涂得跟猴子屁股似的,把坏掉的红领巾最长的一边剪下一缕在头顶的短头发上扎个高翘的小辫子,再找出老爸的大裤衩子当裙裤穿上,用根细绳子扎紧腰,挺胸腆肚地就出了门。

来到胡同口,专找人多的地方往中间一站,学着《卷席筒》里小叔子上刑场嫂子来送别的那场戏里小叔子的唱腔,吼上一嗓子,惹得左邻右舍的那些大娘二婶子哈哈大笑不止,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也围着我像看耍猴的一样跟着起哄……

因为从小就没有一点女儿家的矜持劲,整天和男孩子在一起爬墙上树,掏鸟窝摘野果,又因为是出了名的孩子王,大院里不管谁家孩子闯了祸,都会说是和我在一起干的,为此,屁股上的苕帚疙瘩印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似乎就从来没有变白过,总是红红的。

后来有个城里的亲戚知道了这事,非要把我送去学戏。因为那学校离家太远,又因为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爹妈觉得没必要去,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一向“独断专权”的老妈就残忍地把我刚刚萌芽的豫剧梦给硬生生的掐断了。

为了表示对老妈的反抗,我费尽了心思,想尽一切办法要让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放学之后净找些不务正业的事情干——不写作业,不背课文,不做家务,不带弟妹……每天放学之后不是到河里去抓鱼摸虾,就是上山抓鸟摘野果子,还到水沟里抓过青蛙用来钓蟹子。

尤其是练就了一副抓鱼摸虾的“好本事”,邻居家的孩子们每天都能收到我赠送的小鱼小虾,带回家放到洗脸盆里养着。

掏鸟摘果,抓鱼摸虾都算不了什么。最为让爹妈颜面扫尽的是,有一次趁饲养员午睡的时间,竟然把大院里的两个猪圈门给打开了,拿着木棍把里面的二师兄们全都赶到大院里撒欢。

从未见过世面的二师兄们被我们几个孩子追的四散奔逃,可怜一个最小的二师兄掉到了全大院唯一一口吃水井里,还在里面拉了猪屎。

就这样昏天黑地的折腾了一段时间,满以为学戏就有希望了。可是其中考试,每科成绩在年级里的排名依旧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在我走火入魔的后期,我的班主任老师韩明真终于坐不住了。“二师兄事件”后的第二天早上,我刚踏进学校大门,便被他和班里一个高大的男同学一手拽着耳朵,一手抓着胳膊,连拉带扯的拖到了办公室。当着全体老师的面,他用我那一个字也没写,全部都是画了手模型的数学作业本狠狠地敲着我的脑袋瓜子吼叫着:你天生就是上学的料,今后就死了这学戏的心吧,以后再敢不写作业试试,看——我——怎——么整——理——你!

唉……

于是乎,多年以后,我便成了现在的这个貌似有了些女人味的姜老师了!

小香玉

小香玉,女,原名陈百玲,出身梨园世家,为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继孙女,1965年2月25日出生于河南郑州市。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豫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文艺人才研究学会会员,郑州大学中文系艺术顾问。2014年10月23日被聘为北京市平谷区妇联副主席(不驻会)。

1982年获河南省青年戏曲演员一等奖。1988年获全国豫剧大赛“香玉杯艺术奖”第一名,并获全国豫剧电视大奖赛青年组最佳演员奖第一名。1988年参加央视元旦、春节戏曲晚会、元宵晚会,在亚运会艺术节“中国戏曲名家演唱会”上演出。

小香玉于1995年筹资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专门招收贫困儿童的“山西省小香玉希望艺术学校”,培养大批艺术人才。2017年6月23日,当选为北京市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

中文名:陈百玲

别名:小香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星座:双鱼座

出生地:河南省郑州市

出生日期:1965年2月25日

职业:豫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毕业院校:郑州市戏曲学校,河南大学

代表作品:豫剧专辑《相知香玉》

主要成就:获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

创办小香玉希望艺术学校

第26届中国**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政治面貌:中国***党员

性别:女

职业: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校长

性格:开朗积极,热心

籍贯:河南省郑州市

早年经历

“童年”

小香玉上学的时候,是一个“娇娇少女”。小香玉在艺术学校上学时被老师说成是“骄娇二气”(骄傲、娇气),由于小香玉是豫剧表演大师常香玉的继孙女,所以给人一种“骄傲”的姿态。

“赖皮”

小香玉上学那会儿,跟室友们说好大家一人一天轮流洗袜子,但轮到小香玉洗的那天,小香玉依仗自己是年龄最小的就是赖皮不肯洗。小香玉做饺子馅儿少放了盐,大家都说不好吃,都责怪她,她就搬出自己的奶奶“常香玉”,说是,奶奶说吃淡的对嗓子好。

“调皮”

在艺术学校上学的时候,老师让练小翻,小香玉觉得男生才有必要练,就每到这个时候就说要上厕所,等她“上完”厕所刚好就练完小翻了。小香玉这时候还自己揭自己短,说有一次,老师让上顶十分钟,小香玉就趁老师不注意把脚放在窗台上,练完了十分钟还故意不下来,结果,老师特生气。

“天赋”

练功时期,小香玉柔韧度特别好。大家都很刻苦练习,而小香玉柔韧度确是小香玉的‘天赋’。

演艺经历

1976年小香玉考入郑州市戏曲学校。

1980年小香玉毕业后分配到郑州市豫剧团,主演《木兰从军》。

1982年小香玉获河南省青年戏曲演员一等奖。

1985年小香玉考入河南大学艺术系。

1987年小香玉毕业任河南省豫剧团一团团长。

1988年小香玉获全国豫剧大赛“香玉杯艺术奖”第一名,并获全国豫剧电视大奖赛青年组最佳演员奖第一名。1988年参加央视元旦、春节、元宵晚会,在亚运会艺术节“中国戏曲名家演唱会”上演出。

1989年小香玉调山西省太原市豫剧团担任主演、名誉团长。曾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以主演“常派”专场,博得港澳人士青睐。并应邀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同年获得太原市第二届“希望杯”青年演员大赛“金杯奖”第一名。

1990年春晚小香玉与郑岩、雷英、李玲玉、吴琼同台演出戏曲小品《拷红》。

1992年小香玉荣获全国戏曲梅花奖榜首。

1993年小香玉被评为首届“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由小香玉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常香玉》荣获“五一工程”大奖。同年,获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5年小香玉自筹资金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专门招收孤儿和“山里娃”的“山西省小香玉希望艺术学校”,并出任校长。在教学实践中创作排练的《辣椒情》、《俺请老师吃年饭》、《大喜临门》、《从军报国歌》、《欢庆锣鼓》等二十多出豫剧音乐小型节目,不仅多次公开演出,而且入选了中央电视台的各种联欢晚会。

1998年小香玉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1999年2月15日,小香玉参加1999年春节戏曲晚会。

2000年小香玉获全国“希望工程贡献奖”,同年在国际奖中荣获第二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

2001年1月23日,小香玉参加春节戏曲晚会。

2005年3月6日,小香玉参加河南郑州市豫剧院优秀剧目晋京展演活动。

2006年中国文化澳洲行的主要活动之一,《梨园飞歌》大型戏曲晚会,经历一年多地排练,终于登上了悉尼歌剧院的音乐殿堂,小香玉表演的豫剧《花木兰》选段震撼了全场观众,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在巴西以及委内瑞拉的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同年9月17日,小香玉参加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梨园飞歌》;12月18日,参加河南艺术家迎新春赴京慰问活动。

2007年2月14日,小香玉参加安徽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同年4月6日,参加央视《戏苑百家》举行“走进厦门大学”大型演唱会;7月7日,参加纪念国务院授予常香玉“人民艺术家”称号三周年——“戏比天大”专场演出。

2013年:小香玉推出了自己首张豫剧专辑《相知香玉》。

主要作品

豫剧作品

《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破洪州》

综艺作品

《中华祖训》、《中国鼓》、《戏比天大》

戏曲小品

《狗娃与黑妞》

豫剧音乐剧

《抢妈妈》、《俺请老师吃年饭》

参演电视剧

兵法乡村-2013-04-23,饰演柳安妮

贞姐-2008-03

常香玉-1992

参演**

《鸡犬不宁》-2006-10-26,饰演徐帆

《鸳鸯戏水》-None,导演张景隆李素萍

音乐作品

出版自传

演唱会记录

获奖记录

1988年起,她连续十一届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四次获奖。

社会贡献

1995年,小香玉毅然离开故乡河南,来到了山西,她把传统豫剧的芬芳播向三晋大地;用自己的演出收入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有艺术天赋的“山里娃”和农村孤儿的艺术学校——“小香玉希望艺术学校”,为他们提供一个免费学习艺术的平台。学员多来自于山西、陕西、河南、湖南、安徽等地,校址设在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太原晋祠一侧的晋源镇。从这里,山里娃走上舞台,走上电视,走上荧屏。2000年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小香玉艺术工作室有限公司”,2001年成立“北京朝阳小香玉艺术培训学校”,2005年推出全免费培养农民工子女艺术教育的“小香玉农民工子女艺术培训计划”。是一位在戏曲、艺术教育、电视**、歌曲、小品等方面一专多能,在社会公益慈善方面有突出贡献的表演艺术家。

小香玉艺术学校第一次上电视是在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兰杯”我最喜欢的春节颁奖晚会上演出《大喜临门》,随后在浙江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江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1998年正月十五晚会、中央电视台1997、1998春节联欢晚会,四次荣获“春兰杯”、“伊利杯”的三个三等奖和一个一等奖,创下了一个单位在春节晚会上夺得两块大奖的纪录。2001年春节联欢晚会该校学生表演的《过年我当家》,打破了18年来春节晚会的节目样式,并荣获二等奖。在**《背起爸爸上学》中饰演男一号的男孩子赵强就是来自于“小香玉艺术学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教育报》、美国加州《世界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学校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报道。

2009年12月28日,小香玉的户口迁入平谷区。随着小香玉一起落户平谷的,还有小香玉艺术学校,并成为平谷孩子“普及”艺术教育的一个基地。

2017年6月23日,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选举小香玉为中共十九大代表。

人物评价

出身梨园世家,得继祖母常香玉嫡传。继承了常派的演唱风格,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她率真另类且可爱(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评)。

小香玉不简单(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评)。

豫剧有《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 、《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

一、三上轿

《三上轿》,豫剧传统剧目,戏全本《假金牌》之一折[1] 。

原本是胡唱八唱的(送客戏),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被豫剧皇后陈素真改编加工整理后,轰动大中原 。

1944年陈素真将此剧传授于豫剧大师崔兰田,崔兰田宗深沉、悲壮的豫西调,她将此剧改为豫西调唱腔,仍造成巨大轰动。

二、对花枪

《对花枪》又名《花枪缘》,是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的代表作之一。

剧情取自瓦岗寨传说的故事,另有同名京剧《对花枪》。

有《春秋配》、《花木兰》、《对花枪》、《三上轿》、《抬花轿》等。

1、《春秋配》

《春秋配》讲述了一对才子佳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少女姜秋莲生母早逝,父亲出外经商,经常受后母虐待。一日,姜秋莲随乳母深山捡柴,路遇公子李春华,李同情姜的遭遇赠银相助,姜难中受助对李产生爱慕之情。

后母唆使外甥侯上官深夜奸杀姜秋莲不成反而误杀乳母,于是嫁祸于李春华,诬陷李杀死乳母拐走秋莲将其告至公堂。县官受贿枉法将李春华屈打收监。

姜秋莲连夜逃离家庭寻父鸣冤,巧遇李春华挚友、占山为王的张彦行带领弟兄下山营救李春华。最终张彦行假扮朝廷大员赶至公堂,惩处后母、侯上官及县官一干恶人,救出蒙冤的李春华,并当场让李、姜二人拜堂成婚。

2、《花木兰》

豫剧音乐剧《花木兰》由“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石磊担任导演和剧本创意,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女儿陈小香担任艺术指导,常派再传弟子连德志领衔主演。

81岁高龄的豫剧大师王素君、唐派名家袁国营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甘当绿叶,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优秀青年演员李多伟、杨历明、吕军帅等参加演出。

演出中,常派经典剧目《花木兰》中的15个唱段并未删改,而是采用了新的民族交响乐队,以朗诵《木兰辞》做串联,加入了伴唱、合唱、轮唱等现代音乐形式,但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常派唱腔。

演员全部彩扮演出,保留全剧的戏剧性,舍弃过场戏,演出进度比传统豫剧更明快,很多戏迷不由自主地跟随乐曲哼唱起来。

3、《对花枪》

《对花枪》又名《花枪缘》,是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的代表作之一。剧情取自瓦岗寨传说的故事。另有同名京剧《对花枪》。

剧情介绍

隋朝末年,罗艺少年时,进京赴考,途中病在姜家集,被姜桂芝父亲救回家中,并让女儿姜桂芝向罗艺传授

姜家花枪。二人一同练习花枪,彼此爱慕,由姜父做主,结为夫妻。一年后,罗艺再次赴京应试时,姜桂芝已身怀有孕。离别后,音讯难通。姜桂芝父母亡故,携子离开家乡,流落在龙口村。隋朝战乱四起,罗艺投奔瓦岗寨,又娶秦氏,生子罗成。

四十年后,瓦岗寨史大奈、尤俊达到龙口村借粮,姜桂芝因而得知罗艺在瓦岗寨,遂带子罗松,孙罗焕投瓦岗以求团聚。罗艺既怕见责于秦氏和儿子罗成,又怕在众人面前有失自己长者尊严,因而矢口否认和姜桂芝的姻缘。

姜桂芝见罗艺忘了前情,气愤已极,披甲上马,定要在瓦岗寨众将面前和罗艺比武对花枪。罗艺无奈只好应战,结果被姜桂芝打下马来,罗艺羞愧万分,乃认妻谢罪。姜桂芝在众人劝解之下与罗艺重归旧好,一对老夫妻又得团圆。

4、《三上轿》

《三上轿》,豫剧传统剧目,戏全本《假金牌》之一折。原本是胡唱八唱的(送客戏),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被豫剧皇后陈素真改编加工整理后,轰动大中原。

14年后(1944年)陈素真将此剧传授于豫剧大师崔兰田,崔兰田宗深沉、悲壮的豫西调,她将此剧改为豫西调唱腔,仍造成巨大轰动。

此后又被越剧、评剧、秦腔、黄梅戏、庐剧、河北梆子、晋剧、蒲剧、川剧、平调、淮海戏、怀调、泗洲戏、淮剧等其它剧种移植了此剧。

5、《抬花轿》

豫剧《抬花轿》,早期又称《文武换亲》、《香囊记》,是豫剧花旦的看家戏,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一出戏。

明朝永乐年间,新科武状元和当朝四品官周定大人的女儿周凤莲订下终身。迎亲之日,周凤莲刚考中新科文状元的义弟周进宝送她出嫁到邱府。

周进宝在邱府内惊异地发现一丫环竟是自己跳河身亡的定情妻子王定云。可定云担心如今他俩地位不同,二府双亲不会答应。周凤莲劝说公婆、爹娘,为他们重搭鹊桥,最终使爹娘抛弃了门第观念,促成了王定云和弟弟的美满婚姻。

-抬花轿(豫剧)

-三上轿

-对花枪(古典戏曲曲目)

-花木兰(豫剧音乐剧)

-春秋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