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第一件是一件青花人物纹饰六棱瓷瓶,人物应该是少数民族人物,釉色为浙料,有的地方呈现深蓝色,似乎是铁锈斑,照片不是太清楚,釉质有温润感,包浆很足,整件瓷器的风格和神韵有元末清初的风格,青花的有分水画法,没有看到底足及款识,景德镇民窑,时间是明
第一件是一件青花人物纹饰六棱瓷瓶,人物应该是少数民族人物,釉色为浙料,有的地方呈现深蓝色,似乎是铁锈斑,照片不是太清楚,釉质有温润感,包浆很足,整件瓷器的风格和神韵有元末清初的风格,青花的有分水画法,没有看到底足及款识,景德镇民窑,时间是明早期的作品,有收藏价值。第二件是牡丹黄釉地粉彩,釉色和釉质不错,彩绘细腻,有一定的艺术性,有自然开片,看不到器型、底足和款识,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应该是清中晚期的景德镇粉彩天球瓶,最好看一下底足。第三件是一件粉彩太白作诗人物纹饰瓷瓶,整件瓷器的器型做工都比较普通,彩绘普通,艺术性一般,品相不错,看不到胎体、底足和款识,应该是民窑制品,清晚期制作,有收藏价值。上述赘述,仅供参考。谢谢
旧时文人书斋案头的文房用具中,用来盛水洗笔的笔洗是不可或缺的器具之一。笔洗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因其雅致精巧、造型装饰各有千秋,深得追求优雅和精致生活情趣文人墨客的喜爱。笔洗的材质中,有本来就非常名贵的玉、玛瑙、珐琅、象牙和犀角等。这样的笔洗,当然身价不菲。便是最为常见、传世量最多的瓷笔洗,也不乏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所以笔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收藏家猎取的对象。 民国年间,北平琉璃厂雅文斋古玩铺掌柜肖书农,应邀去一家老宅门鉴定一件法花罐。鉴定之后,从上房出来,他偶尔一回头,只见廊檐底下堆着一堆破破烂烂的瓶瓶罐罐。而且其中有一件海棠式笔洗。于是他笑问送他的王老太太,“这堆破烂卖不卖?”王老太太说:“反正都是些破烂东西,也没人给我收拾,你愿意要你弄走。”于是,肖书农出了宅院,找到一个收破烂的,把一堆瓶瓶罐罐都卖给了他,自己则留下那件海棠式笔洗。然后给老太太留下了5块大洋。肖书农回到雅文斋,把笔洗用肥皂水刷洗干净,仔细鉴定后,确认是北宋哥窑式笔洗,能卖到600块银元。肖书农偶尔一回头,拣了个大漏。
老收藏家陈重远的《古玩谈旧闻》中,有一个“翠镯换钧窑笔洗”的故事。说的是民国时期,北平一位老翰林娶了位年轻的姨太太,这位姨太太私自将老翰林珍藏的宋代钧窑笔洗拿去换了一只她心仪的翠镯。当老翰林得知小老婆用笔洗换了翠镯后,不由得火冒三丈,浑身颤抖,高声喊道:“你太混啦!那宋钧窑笔洗是光绪爷赏的,是我的传家宝。别说一只翠镯,百副翠镯也换不到!‘钧窑一具千重厦’,你哪里知道?!太混!太混了!”小老婆也不示弱,跳着脚儿还口:“光绪爷赏你宝,你怎么去洪宪皇帝哪儿去磕头、称臣效劳?!”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话像刀一样,戳在老翰林的心窝子上。“卖漏”让翰林一病不起,不久就命归西天。而换得这件笔洗的珠宝店主人,又与其他古玩商合伙,卖了14万元,买主又将它卖给美国古董商,得到了25万块银元,这些钱在1930年能购得京东平原上千亩好土地!
安徽藏家朱昌发,用6年时间诚心换取宫廷御用斗彩笔洗的故事,是古玩爱好者对珍品执著追求的典型。2000年,他听说肥西三河镇一名离休老干部家有个传世瓷器,他就慕名前去拜访了那位78岁的老人。老人家却斩钉截铁地说,“传世之宝”纯属谣传。朱昌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和老人交上了朋友。他经常去拜访老人,诚心终于感动了老人,2004年老人终于让朱昌发看了斗彩笔洗。这件笔洗,口径33厘米,高85厘米,有凤凰登枝、迎客松、梅花、葵花等图案,色彩鲜艳、品相完美。后来老人摔伤住院,他跑前跑后照料,像儿女孝敬父母一样,到2006年,老人终于同意将自己的传家宝转让给他。古玩因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显得倍加精彩。而古玩收藏的故事,反映了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同样给人一种咀嚼橄榄、回味不尽的感觉。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