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名由来(你知道景德镇名字的来历吗,知道有过怎样的辉煌吗)

公司起名 0 64

景德镇名由来(你知道景德镇名字的来历吗,知道有过怎样的辉煌吗),第1张


景德镇名由来(你知道景德镇名字的来历吗,知道有过怎样的辉煌吗),第2张

景德镇的手工艺品。聂作平摄



景德镇名由来(你知道景德镇名字的来历吗,知道有过怎样的辉煌吗),第2张

景德镇清代瓷窑。聂作平摄



景德镇名由来(你知道景德镇名字的来历吗,知道有过怎样的辉煌吗),第2张

明清官窑。聂作平摄



景德镇名由来(你知道景德镇名字的来历吗,知道有过怎样的辉煌吗),第2张

隧道窑。



景德镇名由来(你知道景德镇名字的来历吗,知道有过怎样的辉煌吗),第2张

宇宙瓷厂的地标。



景德镇名由来(你知道景德镇名字的来历吗,知道有过怎样的辉煌吗),第2张

博物馆里陶瓷厂员工的照片墙。



景德镇名由来(你知道景德镇名字的来历吗,知道有过怎样的辉煌吗),第2张

范平的瓷板画。



景德镇名由来(你知道景德镇名字的来历吗,知道有过怎样的辉煌吗),第2张

范平的瓷板画。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聂作平)1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窑火千年——我们景德镇的日子》的报道。


范平决定在三宝村建立工作室。


这是景德镇东南部的城乡结合部。与城乡结合部常见的无序和破败不同,以三宝庙命名的三宝村现在有了另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三宝国际瓷谷。两座平缓的青山,隐藏着一条蜿蜒的山谷。山谷两边,房屋星罗棋布,曲径通幽。房子的主人既有当地村民,也有来自范平等其他地方的陌生人。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了同样的事情来到景德镇,并在三宝村停留很长时间。


那东西是陶瓷。


虽然对景德镇的大街小巷还不熟悉,但范平对景德镇的历史和曾经位列中国四大名镇的陶瓷了如指掌。


因为他是陶瓷艺术家。在这个绿树成荫的山谷里,在这个千百年来窑火从未熄灭的城市里,范平是许多心怀梦想的陶瓷艺术家之一。


在范平风尘仆仆的身影之后,是一座城市往日的优雅。


(副标题)景德镇的诞生


虽然早已是我司空使用的普通商品,但陶瓷的产地仍然难以考证。


其中,有一种猜测是这样的:在远古时代,人类意识到泥土具有可塑性,用泥土做出各种形象。比如在欧洲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用泥土做成的野牛和熊。而且,人类在长期用火的过程中,一定也注意到了软泥经过火的烘烤后会变得坚硬。当一个涂有粘土的竹篮(涂有粘土,竹篮也可以盛水)意外燃烧时,竹篮化为灰烬,涂在上面的粘土形成了一个同样不透水的容器。


基于有价值的想象和推理,人类一步步发明了陶器——这是人类第一次通过化学反应将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


在距离景德镇仅100多公里的万年县,考古学家挖掘出一处被当地人称为仙人洞的古人类遗址。该遗址出土的最重要的文物是一些陶器碎片。研究表明,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器,它们诞生于2万年前。


今天,人们经常用陶瓷作为一个词。其实陶是陶,瓷是瓷。或者说,瓷器是人类技术进步后陶器的升级版。司马光说:瓷器,陶器强。由于原料和烧成温度的差异,陶器质地疏松,表面粗糙。瓷器质地致密,表面圆润。大约3000年前的商朝,中国的先民在陶器的基础上创造并烧制了原始瓷器。浙江上虞小仙坛瓷窑遗址表明,中国制瓷技术最晚在东汉时期已经成熟。


有趣的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大多数民族在几千到一万年前就掌握了制陶技术。但说到制瓷,这是中国一千多年来的独特技能。


在景德镇市区,一条名为长江的河流从东向西,然后从北向南流动。中国成立前,景德镇长期归浮梁县管辖。梁县位于长江北岸。唐朝时,浮梁县定名为新昌县。另一方面,长江南岸是景德镇最早的制瓷基地。因制瓷而成为新的聚落时,命名为昌南镇,即江南。


在景德镇,很多人会津津有味地告诉你,中国这个名字来自昌南——在英文里,China和瓷都是China。景德镇人认为,最早中国其实是外国人对昌南的音译。因为昌南盛产瓷器,所以中国(昌南)就成了瓷器的代名词,久而久之就逐渐成了古代中国的代名词。


其实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瓷都景德镇的悠久历史。


景德镇制瓷的起源在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新平制陶始于汉代。所谓新平,是指东晋建立的新平镇,大致管辖今天景德镇一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唐代,景德镇瓷器远近闻名,被称为假玉——意为其表面光滑,温润如玉。当时,这里有两种著名的特产,一种是瓷器,另一种是茶叶——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谁,先撬开钱,无心他如何离开她,一个月前,已去浮梁买茶”。


在景德镇陶瓷和城市发展史上,北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因为景德镇是“出生”的。


景德是北宋第三任皇帝宋真宗(1004-1007)的称号。当时,昌南镇的瓷器已经在中国的瓷窑中脱颖而出。这里出产的青瓷,青中带白,白中带绿,在景德镇被列为贡品。按照朝廷的规定,用作贡品的瓷器必须交底层:景德镇年制。后来,宋真宗把景德镇作为地名送给了昌南。于是,景德镇终于有了一个经过数百年陶瓷生产后沿用至今的名字。


三宝谷的入口处曾经是一个叫湖田的小村庄。然而,早些年的农家乐和稻田已经变成了街道和社区。这块看似不寻常的石块与一件著名的瓷器有关。那是青花瓷。


很多人是通过周杰伦的一首歌知道青花瓷的。周杰伦唱道:


帘外芭蕉惹阵雨门铃惹铜绿。


我路过那个江南小镇的时候把你惹毛了。


在泼墨山水画中


你隐藏在墨水的深处。


天空蓝蓝的,下着雨,但我在等你。


青花瓷和青花瓷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有本质的区别。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仔细观察了景德镇一位收藏家的展厅里摆在我面前的两件瓷器。它们看起来一样漂亮,连我这个外行也能看出区别:左边的一件质地轻薄,色泽温润,釉面隐隐泛着青色,让人想起它的别称:莹青——古人称“青瓷极薄,刻纹映青色”的莹青。也就是青瓷。右边一块白底青花,内有白釉绿,构图饱满但不凌乱,是青花瓷。


1000多年前,五代时期,工匠们在湖田村的元叶上点燃了第一把窑火,陶瓷史上著名的湖田窑就此诞生。到了宋代,湖田窑以上的青花瓷举世闻名,被认为是宋代青花瓷的巅峰。到了元代,湖田窑已经造出了最成熟的青花瓷——如果说青花瓷是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流,那么这条河流的源头就是现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湖田村。


2005年7月12日,一个瓷罐在英国伦敦拍卖,成交价折合人民币2.3亿元。当时可以购买两吨黄金,创下了世界上单件工艺品的最高价格。这个瓷罐是元代的青花瓷。据资料显示,世界上现存的元代青花不超过100朵。


白瓷是由白瓷发展而来,青花瓷是由青花瓷发展而来。艺术家用含有氧化钴的原料直接画在陶瓷坯体上,然后再覆盖一层透明釉。经过1300度的高温烧制后,它们完全转变成了优雅的青花瓷——那种静谧而神秘的蓝色要归功于氧化钴。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是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中国陶瓷史》为此写道:“它一经出现,就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德镇在空以前繁荣昌盛。青花瓷已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其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闻名世界。”


景德镇位于江西东北部,山峦起伏,市区位于长江冲积而成的小平原上。离城市不远,我进入了山区。几年前,我从景德镇市区出发,沿着林道来到50公里外的高陵国家矿山公园。


那是一个细雨蒙蒙的春日早晨,当我翻越群山来到公园门口时,只有一辆废弃的农用车停在树荫下的停车场里。售票处和游客中心空空无一人。我独自一人沿着一条花岗岩铺成的小路向树林深处走去。这是一条长约7公里的古道。古道两旁,不时有劳动作者的雕塑,还有一些看起来像洼地的矿井。当年,这座山出产的一种矿石,被矿工们沿着这条古道运到山下何瑶河上的码头,再转运到景德镇各个瓷窑。


这个地方叫高陵,这种矿石也叫高岭土。


元代以前,瓷器的主要原料是瓷石。在河流、山溪众多的景德镇,每当有窑的时候,都会在流水处造一个水锤,利用流水的力量,带动巨大的木棍,击碎瓷石。但是,即使是最优质的瓷石,其成品率仍然很低,经常烧出废品和残次品。后来工匠们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在普通瓷石中加入一些高岭山的白矿石,瓷胎的耐火性会提高,烧制出来的瓷器会更加坚硬光滑,成品率会大大提高,还可以制作大型器具。这种白色矿石是高岭土。


高岭土作为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物,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造纸、耐火材料甚至医药领域——竺可桢的日记中记载,他服用高岭土治疗腹痛。但在景德镇,自元代以来的数百年间,高岭土一直是制作精品瓷器,尤其是大型器皿不可或缺的原料。艺术家认为,高岭土是骨头,普通瓷土是肉,只有血肉均匀,才能烧制出质量最好的瓷器。这种配料方法称为二级配方。


1869年,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著名科学史家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时路过高陵。他将高岭村出产的土壤命名为高岭土,并创造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Kaolin,读音为高陵。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以中国起源为通用名称的矿物。


1965年,经过几百年的连续开采,高岭村周围的高岭土停止工作。曾经人来人往的矿上又安静了,曾经满是船只的山脚姚河也变得空空荡来荡去。如今,作为这段历史的证据,在高岭一带,不时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塌陷洼地,还有一些白色的小山——前者是挖高岭土形成的矿坑,后者是提取高岭土后的废弃尾矿。


如果说景德镇制瓷兴起于汉魏,发展于隋唐,开始于宋代,那么元代就是一个快速崛起的时期。到了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领先世界数百年。


除了技术进步和商业发展,官窑的建立是瓷都的原因。官窑又称御器厂,是朝廷烧制瓷器的地方。景德镇官窑的建立始于宋代。元明清相继效仿。明代御器厂通常由饶州政府管理,管辖浮梁县和景德镇。大量生火时,朝廷派专人到景德镇督窑。清朝时,陶巡抚驻景德镇。


皇家的东西,不仅技术要求高,而且数量巨大。比如宣德八年,餐饮监一次烧龙凤瓷44.35万件。到明末嘉靖、万历时,连续几年每年都要烧十几万件。到了清代,虽然御器厂产量大减,但民窑却逐渐发展起来。


据统计,明朝嘉靖年间,景德镇从事陶瓷业的作坊主和工匠有10万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合并数郡后,败于江西饶俊...如果四代中国人都出名,猎人都是饶俊浮梁景德镇产的。”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赖(中文名尹)在一封略显夸张的信中写道:“景德镇有一万八千户人家,其中有一部分是商人。他们拥有大型住宅区,雇佣了数量惊人的员工。总的来说,这个镇有100万人口,每天要消耗1万多吨大米和1000多头猪……到了晚上,它仿佛是一座被火焰包围的巨大城市,像一个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清代管陶官唐颖说:“景德镇绵延十余里,依山傍水,在一个僻静的角落里。陶来四方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不下几十万,所以吃货多。”


景德镇因窑火、烛日连绵不绝,又被称为“四季雷镇”。大火之下,景德镇瓷器走出国门,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珍贵礼物。


(小标题)瓷器之路


距离景德镇1600多公里的海南,有一个叫潭门的小镇。在镇上,有一个中国南海博物馆。在博物馆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艘古色古香的木船。这艘长20米、宽近10米的木船,仿自西沙群岛华光礁礁盘出土的一艘沉船,名为华光礁一号打捞船。经考证,华光礁1号为南宋中期的商船。船上主要商品是瓷器,以青花瓷和青花瓷为主,来自景德镇等地。


华娇的沉船意味着景德镇窑的瓷器除了满足皇室和人民的需要外,还作为外贸商品出口海外。


景德镇的地理位置和秀美山川,为大量瓷器产品长期外销,形成瓷器产品之路提供了前提条件。


300多年前,殷路过景德镇时,看到“两条河流从镇附近的一座山上流下来,汇合在一起。一个较小,而另一个较大。宽阔的水面形成了一个一英里多长的良港。这里的水流速度已经大大减慢,有时你可以看到在这宽阔的水面上有两三排首尾相连的小船……”


殷所说的两河,是指斜穿景德镇的长江及其支流南河。长江发源于景德镇东北祁门大红岭,顺山涧而下。流经景德镇后,向西流入鄱阳湖,在此汇入乐安河,称为饶河(鄱阳湖即古饶州),再流入鄱阳湖。


如今我看到的长江和饶河都不宽,但就是这条不宽的河,成了景德镇瓷器运输最重要的通道。自古以来,景德镇与外界有四条商路相连,长江和饶河都是其组成部分:


第一条:从长江到饶河,再到鄱阳湖,回赣江到南安,过大渔岭,下北江到广州,再到东南亚——不幸沉没在华光礁的商船,很可能就是从广州始发的。


第二条:从长江到饶河,再到鄱阳湖,再经湖口到长江,再顺长江到长江口出海,发往日本和朝鲜半岛。


第三条:从长江到饶河,再到鄱阳湖,回到抚河和胥江。到广昌后,经石城等地登陆到长汀,再沿汀江、韩江南下潮州,再到东南亚。


第四条:从长江到饶河,再到鄱阳湖,回到新河,再到砚山县河口镇,可到达衢州、金华、宁波等地,经玉山等地出海。


大多数人都知道丝绸之路,这条以中国丝绸为主要商品,穿越戈壁、沙漠、草原的国际商路,却不一定知道还有与丝绸之路并存的陶瓷之路。以那些温润如玉的瓷器为主角,通往东南亚和欧洲的路是无尽的。它的起点是景德镇。


大约从唐代开始,景德镇瓷器开始畅销海外。一位日本学者总结道,“从9世纪开始,中国瓷器就像流水一样渗透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所有城市。”美索不达米亚是今天的两河流域。在地理上,它位于中东,一直是连接亚洲和欧洲的枢纽。通过中东,景德镇瓷器走向西方,在明朝中后期至清初达到顶峰,成为世界性商品。瓷器在欧洲引起的中国的由来已久的潮流,不仅引发了一种新的时尚,甚至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习惯。


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之前,来自中国包括景德镇的瓷器和丝绸是欧洲上流社会最珍贵的奢侈品。与丝绸相比,瓷器又重又脆,特别难运输,所以价格较贵。即使是最普通的瓷瓶,从万里海运到欧洲后,价格至少也要贵100倍。


如此来之不易的瓷器,更让欧洲豪门望尘莫及: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用大量青花瓷砖建造了一座瓷宫,里面堆满了来自中国的青花瓷。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拥有欧洲最丰富的瓷器收藏,有3000多件。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一生有两大爱好。一个是生孩子(据说有365个孩子),一个是收集瓷器。为了收藏瓷器,他不惜花掉财政收入的20%。最夸张的是,有一年,他去普鲁士访问,看中了普鲁士国王收藏的一组12个花瓶,提出要买。普鲁士国王要求奥古斯特二世交换600名精英龙骑兵。程响·奥古斯特二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套花瓶是原产于景德镇的中国青花瓷。


欧洲人煞费苦心破解瓷器的秘密,掌握制瓷技术。起初,欧洲的一些国王要求科学家对来自中国的瓷器进行深入分析。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就像西方人一直不明白丝绸是怎么做出来的一样,对制瓷也有各种漫不经心的猜测。比如伟大的数学家莱布尼茨就曾经提出过水合理论。有学者认为,中国瓷器之所以温润坚硬,很可能是贝壳制成的。


公元705年,殷来到景德镇,在这个小城呆了七年。尹在景德镇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他与当时的江西巡抚郎廷吉私交甚密,并通过郎廷吉向康熙献过一些酒,从而赢得了从皇帝到政府官员的青睐。七年来,他在当地居民中传教,同时出没于景德镇的瓷窑,从事另一项秘密工作。


这个秘密工作,就是去探访和记录景德镇制瓷技术的秘密。1712年和1722年,殷两次回信,详细介绍了景德镇制瓷的原料和方法。他在信中自言自语道:“我在景德镇培训信众的时候,有机会学习了流传于世的精美瓷器的制作方法,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赞扬。我之所以探索这个,并不是出于好奇;我相信对制瓷方法的详细描述会在欧洲起到一定的作用。”


正如殷所预言的,他写给欧洲的两封长信使法国人最终发展了瓷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虽然欧洲的瓷器工业比中国晚了1000多年,但他们赶上了现代工业技术,一步步超越了中国。


(小标题)十大瓷厂的没落


余一直是我在景德镇参观时认识的新朋友。和景德镇很多土著一样,老余家世代从事陶瓷行业。在我的旧记忆中,我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有名的制瓷工匠,用陶和火养家糊口,并定居下来。我的父亲和母亲曾经是人民瓷厂非常有名的员工。至于他自己,从小在瓷厂长大,后来去了世界上唯一的陶瓷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


从景德镇的朝廷御瓷烧制到今天,景德镇的窑火已经烧了一千多年,景德镇也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依靠同行业繁荣了几千年的城市。然而这窑火1000年都没有熄灭,也不是一直高歌猛进。景德镇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793年,英国大使马戛尔尼来到中国,希望与清朝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在英国人为乾隆皇帝精心准备的试图证明帝国繁荣的礼物中,除了天文望远镜、西洋马车和大炮之外,还有许多制作精美的瓷器。


起源于法国的欧洲瓷业,在短短几十年间就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尽管甘龙和他的官员对包括瓷器在内的马戛尔尼赠送的所有礼物不屑一顾,但据甘龙说,“中国触及所有的海洋。各种珍贵的东西,各种东西,一切。”然而,这种傲慢并不妨碍西方瓷器工业的快速发展。


1869年,当李希霍芬路过景德镇时,虽然他看到“一个很大的地方,沿着海岸大约5公里到6公里的范围,那里矗立着许多黑色的烟囱,这是瓷窑”,但他敏锐地意识到景德镇已经衰落。“这里大概有150个瓷窑,现在都还在用,规模都不大,制作工艺也比较简单,跟欧洲的瓷厂没法比。”总之,当中国制瓷工业达到手工工艺的顶峰时,欧洲制瓷工业抛弃了手工工艺,直接投入工业生产。当中国工匠仍然依赖师徒间的口口相传时,欧洲已经开始了科学的数字控制。


中国瓷器的国际竞争力日益下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取舍一直存在。到1930年,中国的瓷器进口首次超过出口,随后几年逆差不断扩大。早在1920年,一本名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小书,就对人民的好“洋货”深感痛心:“人民喜欢买洋货,如中国的狂迷。比如一件瓷器,比如京、津、沪、汉等繁华商埠,就是东方瓷器的尾巴,比如蓝边餐具、杯盏、茶杯。从茶馆、酒馆、社交场所,无一不丑,甚至穷乡僻壤,卖小本生意,无一不陈列锦绣进口瓷器,可见其普及已达日用品。”


这是中国,尤其是景德镇瓷器命运的转折点。仍在景德镇呆了一段时间的李希霍芬以他对中国的熟悉得出结论:“过去,中国瓷器主要在这里生产,然后运往广东、镇江和汉口。但是现在广东在那里建了自己的瓷窑,这里的瓷器已经不需要了。绍兴等地也开始产瓷,成为这里的对手。所以当地人对外人,包括广东人和外省人都很敌视,认为他们是来偷烧瓷器的秘密的。”


如果说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这一百年是景德镇瓷业的黄金时代(据清末学者刘浏在《陶雅》“乾隆三朝康雍之盛况,足以盖朱明,碾压五大洲”),那么黄金时代一过,衰落也就成了必然。这种下降在20世纪上半叶达到最低点。《景德镇史》上说:从14世纪中叶开始,景德镇窑主掌管全国瓷业达五个世纪之久,直到19世纪中叶才逐渐陷入困境。刘浏恨恨地批评道,“今天,中国的瓷器工业非常凋零。做工好质量差。这种丧亲之痛有它自己的主人。很难跟上过去,销售受阻。”


更糟糕的是,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战乱频仍。到1948年底,景德镇大部分工厂停工或半停工,瓷窑开工率仅为7.8%。1949年瓷器产量只有6000多万件,城市人口减少到9万多件。千年风光的历史名城,永远只是浮梁管辖下的一个小镇。


余的祖父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国有瓷厂的一名员工。以后从爷爷到父母再到他,一家三代都是国营瓷厂的职工。中国的人都是以高个子命名的,以前在相声里讽刺宇宙牌香烟。没想到的是,景德镇真的有一家工厂,取名宇宙。


在景德镇,4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十大瓷厂,宇宙瓷厂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景德镇有一个著名的地方,即陶溪川。入夜,陶瓷博览会吸引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数百个摆着陶瓷制品的摊位沿着马路铺开,蜿蜒数百米。摊位后面的房子,无论是工作室、酒吧、商店还是咖啡馆,一眼就能看出是改造过的老建筑。至于高耸的烟囱,更是直白的告诉每一位参观者,这里曾经是工厂。


是的,这是以前的瓷厂。50年代初,零星作坊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整合,成立了十余家瓷厂:建国、艺术、东风、井陉、光明、红星、红旗、宇宙、为民...十大瓷厂的建立,使景德镇瓷业重新焕发生机,从手工到机械,从木窑到煤窑、油窑、气窑都有了升级。


我还记得当时的瓷厂经常接受政治任务,比如生产国家礼品瓷、纪念瓷、国家领导人专用瓷等。例如,1978年邓小平访美时,将建国瓷厂生产的平腹花瓶和双耳瓶作为国礼。


总而言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统销,让景德镇瓷业走出了清末民国的阴影。在老余的记忆里,小时候父母都是瓷厂的职工,意味着每个月都有固定且不菲的收入。工厂经常发放各种福利,从住房到手套,从衣服到节日食品。这种待遇让其他不是瓷厂员工的孩子无比羡慕。我家没人在瓷厂工作,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景德镇的。所以在考上大学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填报了景德镇陶瓷学院。


老余给我看了一些80年代拍的瓷厂老照片。黑白照片被岁月染黄,但在成型车间工作的工人们,无论男女老少,脸上都写满了自足和幸福。


然而,老余大学毕业回到瓷厂不到两年,十大瓷厂相继没落。1995年,随着企业的转型,十大瓷厂一夜之间分崩离析,随后陆续倒闭。老说,那一年,他连续几个月没发工资。有一天,满心焦虑的厂长召集大家开会,伤心地对大家说:“工资发不出来了。咱们弄点瓷器去卖吧。”


曾经,在景德镇,下岗的瓷厂员工要么在小作坊里一起打工谋生,要么把低档瓷器运到各个城市摆摊。在我的脑海里,当年在离景德镇近2000公里的川南城市大道上,摆着很多景德镇瓷器牌子的小摊,五颜六色的粉瓶和粗糙的碗堆积如山。曾经王室特供的官窑瓷器,从神坛上跌落,成为廉价的大宗商品。


为了生计,老余不得不离开景德镇,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在北京的一些广告公司、文化公司工作。


在船的一边,千帆竞赛;病树之首,万年沐逢春。世纪之交,景德镇瓷业的衰落伴随着其他重要瓷都的崛起。


今天,潮州、佛山、德化、醴陵和淄博是国内瓷器行业的领导者。2004年,潮州陶瓷产业产值达160亿元,远超景德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潮州中国陶瓷之都的称号。这对于千百年来被民间公认为瓷都的景德镇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5年后,国务院公布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景德镇被立案。


从白瓷到青花瓷再到青花瓷,景德镇接下来会用什么赢回一局?


(小标题)景飘的艺术人生


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家,范平在选择工作室时走访了潮汕、德化、淄博、景德镇等陶瓷主产区。最终,他选择了景德镇。


他认为,虽然潮州等地在工业产值上已经超过景德镇。但是,如果你专心陶瓷艺术,最好的地方还是景德镇。


范平的观点与景德镇的一些专家和官员相同。景德镇一位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今,政府不可能像十大瓷厂那样大规模重组生产,而是要着力搭建平台,打造更加注重陶瓷文化的陶瓷产业创意园。


范平看中的正是景德镇的这一定位。在范平工作室的书柜里,醒目地陈列着他获得的7项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作为在陶瓷艺术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艺术家,这七项发明专利当然指向陶瓷艺术,统称为齐。


范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酷爱书法和绘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在陶瓷上画画。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祁宏色彩问世了。


七彩是做什么的?简单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陶瓷艺术的创新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成为发展趋势。过去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瓷器多是一次烧成成型。此外,传统工艺无法在各种深色瓷器、紫砂、黑陶、水晶金属等表面绘制和烧制出大块的垂直体色。祁红彩为解决这些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也成为范平有信心在景德镇开设工作室的秘密武器。


奇鸿彩的专利主要是奇鸿彩的新型颜料(釉料)、新型烧成剂和创新技术。颜料不仅大量使用宝石之类的无机矿物材料,也使用珍珠、贝壳之类的有机材料。这些不同材料的烧结温度相差几百度,按照以前的技术是无法同时用在同一块瓷器上的。祁宏彩色颜料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范平付出的代价是,一件小小的瓷器需要反复拉坯、烧制五六次。


在范平的工作室落户景德镇的半年前,离开家乡20多年的老余也回来了。他辞去了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总监,和两个曾经的同事回到家乡重操旧业。他们成立了一家公司,主要业务是为范平这样的陶瓷艺术家提供他们作品的烧制。


“北漂”这个词是众所周知的。到了景德镇,才知道还有一个类似的词:“京漂”。“工匠从四面八方来,万物皆往”,这句在景德镇流传已久的老话,如今有了新的注解。工匠不再指从事制瓷行业的工匠,而是来自五湖四海怀抱梦想和利器的陶瓷艺术家。据相关统计,目前,从外地来景德镇进行艺术创作的非山水艺术家和青年艺术家已超过3万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3万名“风景漂”中,约有5000名海外人士。


2005年的暑假,英国人阿甘第一次来到景德镇。琳琅满目的精美瓷器让她欣喜若狂。“整个城市仿佛是瓷器诞生的,随处可见瓷器。”作为皇家艺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40多年来,艾弗里一直试图突破传统的西方陶瓷,注入现代元素,但始终没有找到切入点。来到景德镇,她亲眼目睹了2米高的大瓷和中国的釉下彩、釉上彩工艺,眼睛一亮,当即决定留下来当“景点”。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位金发碧眼的异国艺术家一直在景德街的窑厂出没,拜访当地的工匠和中国陶瓷艺术家,一点一滴地学习和积累。2008年,经过几年的探索,她终于将自己在景德镇创作的巨型作品运回英国,进行为期两年的巡回展览。


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观漂移”不仅让景德镇陶瓷焕发出新的活力,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座城市。像范平这样的资深艺术家不仅带来了陶瓷相关的发明专利,作为管理学博士,他还带来了更现代的理念和运营思路,甚至更艺术的生活方式。如今的景德镇,既不是元明清时期的劳动密集型作坊,也不是五九十年代的国有企业,每个工厂都成了自己的社会。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以瓷器为核心,艺术与生活相互交融,充满文化魅力的新城。


在画室忙碌了一天,晚饭后,范平从画室出发,慢跑进了山谷,直到跑到几公里外人迹罕至的山上。在那里,可以俯瞰整个山谷。如果是从前,他会看到一个“四季雷电镇”,一声巨响,一根蜡烛。现在,他看到的是隐藏在山谷中的小灯,朦胧、安详、舒缓。他能感觉到时代在这样微妙的景物变换间化蛹为蝶。(完)